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声像通用技术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工作,科技声像工作已成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分析了我国科技声像发展概况、研究了科技声像工作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科技声像工作发展的意见建议。
关键词:科技声像 服务实效 创新驱动 理念回归
伴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始于科技电影的科技声像工作,也在漫长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为传播科学知识、推广科技成果、保障科学研究、弘扬科学精神、促进科技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进入新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号角全面“吹响”,为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进一步为创新创造松绑加力。面对新形势,科技声像在今后发展中如何创新工作方法,提升科技宣传服务实效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科技声像发展概况
“科技声像”所反映的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外部或内部的形态和变化,需要通过专门的技术工具、技术手段、技术方法实现对这种外部或内部形态和变化的摄取、记录、虚拟、加工、处理,为人们的社会需要服务[1]。
中国的科技声像工作始于上世纪60年代,这一阶段的特点主要以收集和放映国内外科技影片为主,当时有条件的专业部委、省市科技情报所建立了电影室,并从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订购了美、日、英、法等国有关机械、农业、交通、医学、电子技术、科普宣传等方面的科技影片向区域内受众放映。早期的科技声像工作由于受技术发展限制,还没有配备独立制作电影片、录像片的相关设备。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随着电视录像技术广泛应用于科技情报领域,使得科技声像工作得以全面发展。科技声像队伍作为一支专业化技术队伍,已经能够独立制作电影片、录像片、译制、发行国外科技情报声像节目,这对科技声像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这一阶段活跃的个体主要以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机械工业部情报所、化工部情报所等部委情报所和上海、天津、四川等部分省市情报所为主体,例如,中国科技情报的“快速成型模具”,机械工业部情报所拍摄的“钳工操作”,江苏省情报所的“220KV架空电缆带电更换线”等,有力地促进了相关产业部门的技术改造和革新[2]。
进入21世纪,随着数字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数字压缩方法不断完善,例如云储存、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等新型设备和技术的研发,以及电视技术、非线性编辑软件(包括剪辑和合成)、图片处理软件、数字化高清晰度摄录设备的进一步改进和升级,也将科技声像应用全面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为向全社会、大众传播科技知识、获取最新科技信息提供了实用、高效、快捷的服务。如2011年11月3日,我国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首次空间交会对接成功,中央电视台通过电视直播、动漫模拟等现代电视制作技术,充分向受众展示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实验的成功的全过程[3]。
二、我国科技声像工作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以声像为特点,以科学技术工作为服务中心和重点开展的科技声像工作,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门类,在社会需求的强烈推动下,充分运用声像通用技术和设备直接服务于科学技术工作的各个方面,成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随着21世纪数字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围绕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和国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要求,我国科技声像工作在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人才短缺,软实力不强
科技声像工作对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一方面要对当前我国的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区域科技工作发展情况要有所了解掌握;另一方面,又要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实操技术,这就要求从事科技声像工作的人员既会动脑思考问题,又会动手实践。然而,在现实工作中,这类科技声像工作人员正是当下各省科技情报研究所紧缺的。通过人事部门招聘往往胜出的是“考试型”人才,实操能力欠缺;而单位自行聘用人员,虽然业务熟练,但由于没有编制,人员流动性大,这在当前的科技声像工作人才培养上成为两难问题。另外,目前科技声像工作多数都在中国科技情报所等部委和省级情报所开展,往下延伸相对困难,特别是目前对基层机构整合,也存在基层科技声像人员流失的现象。人才是工作开展推进的主体,人才的短缺,软实力不强,直接影响当前科技声像工作的发展。
(二)宣传不够,远离受众视野
尽管科技声像工作的开展始于上世纪60年代,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往往也只是业内一些人员了解,社会上有相当多的人对科技声像工作是干什么的都知之甚少,觉得陌生。其实,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是科技声像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单一,当时的科技声像工作通过电影片、录像片为人们认识新事物,了解我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成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做出了积极的时代贡献。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自身宣传的覆盖面和服务用户群体过窄,使得科技声像的“光鲜”优势渐渐淡出历史舞台,远离了大众、用户视野,致使声像手段为我国科技事业的自身建设和发展服务的效果不佳。
(三)认识不清,追究物质化
一方面由于声像工作需要摄影、摄像、文稿撰写、配音、后期制作等技术流程支撑,很多人都把从事科技声像工作的人员看成“电视人”,甚至一些从业人员自身也把自己看成“电视人”,造成科技声像情报与科技电视概念认识不清;另一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一部分情报所将科技声像工作作为单位的经济创收部门,承包业务,致使越来越多科技声像人员忙于主体业务之外的事宜,对于科技声像情报工作研究甚少,对服务科技长远发展贡献率有限。
(四)偏离主业,职称评定难
对于从事科技声像工作人员来说,隶属于科研类事业单位,声像业务技术性强,与新闻、编辑类工作多有相交,多数都是外出拍照、摄像,后期视频制作等繁杂工作,由于没有项目支撑,导致在职称评定上出现困难,影响从业人员对科技声像工作发展的研究与交流,限制了当前我国科技声像为科学研究、科研试(实)验、科技管理、科技普及、成果推广和教学训练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服务。 (五)实训较少,技术提升有限
近年来,虽然各地情报所的培训学习机会较多,但多数针对主体战略研究、评估分析、文献查新等,科技声像培训学习机会较少,作为全国性的专业活动也就是每1-2年,由中国科技声像学术委员会组织的交流学习,每次学习交流也仅限几天时间,多数以座谈形式开展,没有实际操作的培训,很难在技术上有很大提升。
三、促进我国科技声像工作发展的意见建议
新形势下科技声像工作应该在今后发展中创新工作方法,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为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
(一)科技声像理念“回归”
“回归”声像工作最初的理念,与电视概念分清。要坚持走科技情报声像路线,通过声像手段对科学技术活动的外部或内部的形态和变化进行摄取、记录、加工、处理等,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要让科技声像工作更好地与主体业务的融合,要从过去独立的搞科技“电视新闻”,转变为主体业务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科技声像将承担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全程监督、以及参与立项研究等更多职责;通过建立数字媒资系统[4],实现科技声像资源的数字化,将信息资源的初始积累转化成二次文献,积极探索资源库信息检索工作,为更多受众提供直接可用的便捷信息。
(二)加强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要从科学、实用的角度选拔人才,特别是针对科技声像专业技术工作岗位要求,一方面要按照国家人事部门关于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实施办法要求,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面向社会公开招考(聘)的方式进行,同时要针对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资格条件,采取实操考试,从而选拔出适合岗位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要注重对科技声像从业人员的技术培养。通过交流学习、继续深造等多种方式,鼓励大家快速、熟练掌握品尼高、会声会影、索贝、大洋、avid、edius、vegas、premiere等剪辑软件和afereffects、fusion、nuke、combustion等合成软件;要熟练掌握摄影、摄像操作技能,以及filmconvert等编辑插件的应运等现代化多媒体声像技术。
(三)加大业务推介力度服务企业用户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信息化数字时代的大背景要求科技部门要更好地整合资源服务受众,特别是做好企业用户群的信息服务工作,比如科技大数据云服务、战略研究、科技项目受理、科技咨询评估、科技报告管理等业务工作,以此统筹整合科技服务资源,延伸科技服务链,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科技创新主体。这其中需要科技声像加大业务宣传推介力度,在宣传科技自身服务企业信息的同时,也可以介入企业创新运作实践中,跟踪记录、拍摄企业在项目实施、创新研发、成果推广等环节,提升受众对科技声像的认知度,实现科研单位深入企业,融入一线的新常态创新服务模式,有效推动科技情报业务工作与企业需求的高度对接,营造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工作新局面。
(四)运用各类媒介创新科技工作展示形式
科技声像工作就是要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将科学技术活动的外部或内部的形态和变化展现在公众面前,过去我们很多工作都是通过电视、杂志、报刊、电子屏来展现,而随着各种新媒介的不断涌现和发展,创新科技工作展示形式也成为科技声像工作探索的领域,如利用科技系统网站、科技视频联盟、QQ群、微博、微信、APP(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二维码等等。
(五)积极申请科技声像资质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科技计划项目正在向购买服务过渡,考虑未来在招投标中顺利中标,应提前考虑科技声像资质问题,积极在广电部门申请建立广播电视经营许可证,为今后事业单位改革,面向市场化运作打牢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军事训练教材编辑工作委员会.科技声像概论[M].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2]宁夏通志编纂委员会.宁夏通志科学技术卷(上)[G].方志出版社,2008
[3]吴建平.科技声像情报的形态及发展趋势.四川冶金[J].2012(2):73
[4]孟庆兴,闫旭军,贾东生.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国防科技声像创新服务.情报理论与实践[J].2010:35
关键词:科技声像 服务实效 创新驱动 理念回归
伴随着我国科技事业的蓬勃发展,始于科技电影的科技声像工作,也在漫长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为传播科学知识、推广科技成果、保障科学研究、弘扬科学精神、促进科技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进入新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的号角全面“吹响”,为各类科技创新主体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进一步为创新创造松绑加力。面对新形势,科技声像在今后发展中如何创新工作方法,提升科技宣传服务实效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科技声像发展概况
“科技声像”所反映的是科学技术活动的外部或内部的形态和变化,需要通过专门的技术工具、技术手段、技术方法实现对这种外部或内部形态和变化的摄取、记录、虚拟、加工、处理,为人们的社会需要服务[1]。
中国的科技声像工作始于上世纪60年代,这一阶段的特点主要以收集和放映国内外科技影片为主,当时有条件的专业部委、省市科技情报所建立了电影室,并从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订购了美、日、英、法等国有关机械、农业、交通、医学、电子技术、科普宣传等方面的科技影片向区域内受众放映。早期的科技声像工作由于受技术发展限制,还没有配备独立制作电影片、录像片的相关设备。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随着电视录像技术广泛应用于科技情报领域,使得科技声像工作得以全面发展。科技声像队伍作为一支专业化技术队伍,已经能够独立制作电影片、录像片、译制、发行国外科技情报声像节目,这对科技声像工作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这一阶段活跃的个体主要以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机械工业部情报所、化工部情报所等部委情报所和上海、天津、四川等部分省市情报所为主体,例如,中国科技情报的“快速成型模具”,机械工业部情报所拍摄的“钳工操作”,江苏省情报所的“220KV架空电缆带电更换线”等,有力地促进了相关产业部门的技术改造和革新[2]。
进入21世纪,随着数字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数字压缩方法不断完善,例如云储存、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等新型设备和技术的研发,以及电视技术、非线性编辑软件(包括剪辑和合成)、图片处理软件、数字化高清晰度摄录设备的进一步改进和升级,也将科技声像应用全面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为向全社会、大众传播科技知识、获取最新科技信息提供了实用、高效、快捷的服务。如2011年11月3日,我国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首次空间交会对接成功,中央电视台通过电视直播、动漫模拟等现代电视制作技术,充分向受众展示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实验的成功的全过程[3]。
二、我国科技声像工作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以声像为特点,以科学技术工作为服务中心和重点开展的科技声像工作,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门类,在社会需求的强烈推动下,充分运用声像通用技术和设备直接服务于科学技术工作的各个方面,成为推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但是,随着21世纪数字信息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围绕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和国家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要求,我国科技声像工作在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人才短缺,软实力不强
科技声像工作对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一方面要对当前我国的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以及区域科技工作发展情况要有所了解掌握;另一方面,又要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多媒体实操技术,这就要求从事科技声像工作的人员既会动脑思考问题,又会动手实践。然而,在现实工作中,这类科技声像工作人员正是当下各省科技情报研究所紧缺的。通过人事部门招聘往往胜出的是“考试型”人才,实操能力欠缺;而单位自行聘用人员,虽然业务熟练,但由于没有编制,人员流动性大,这在当前的科技声像工作人才培养上成为两难问题。另外,目前科技声像工作多数都在中国科技情报所等部委和省级情报所开展,往下延伸相对困难,特别是目前对基层机构整合,也存在基层科技声像人员流失的现象。人才是工作开展推进的主体,人才的短缺,软实力不强,直接影响当前科技声像工作的发展。
(二)宣传不够,远离受众视野
尽管科技声像工作的开展始于上世纪60年代,但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往往也只是业内一些人员了解,社会上有相当多的人对科技声像工作是干什么的都知之甚少,觉得陌生。其实,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是科技声像发展的鼎盛时期,由于人们接受信息的渠道单一,当时的科技声像工作通过电影片、录像片为人们认识新事物,了解我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成果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做出了积极的时代贡献。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自身宣传的覆盖面和服务用户群体过窄,使得科技声像的“光鲜”优势渐渐淡出历史舞台,远离了大众、用户视野,致使声像手段为我国科技事业的自身建设和发展服务的效果不佳。
(三)认识不清,追究物质化
一方面由于声像工作需要摄影、摄像、文稿撰写、配音、后期制作等技术流程支撑,很多人都把从事科技声像工作的人员看成“电视人”,甚至一些从业人员自身也把自己看成“电视人”,造成科技声像情报与科技电视概念认识不清;另一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一部分情报所将科技声像工作作为单位的经济创收部门,承包业务,致使越来越多科技声像人员忙于主体业务之外的事宜,对于科技声像情报工作研究甚少,对服务科技长远发展贡献率有限。
(四)偏离主业,职称评定难
对于从事科技声像工作人员来说,隶属于科研类事业单位,声像业务技术性强,与新闻、编辑类工作多有相交,多数都是外出拍照、摄像,后期视频制作等繁杂工作,由于没有项目支撑,导致在职称评定上出现困难,影响从业人员对科技声像工作发展的研究与交流,限制了当前我国科技声像为科学研究、科研试(实)验、科技管理、科技普及、成果推广和教学训练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服务。 (五)实训较少,技术提升有限
近年来,虽然各地情报所的培训学习机会较多,但多数针对主体战略研究、评估分析、文献查新等,科技声像培训学习机会较少,作为全国性的专业活动也就是每1-2年,由中国科技声像学术委员会组织的交流学习,每次学习交流也仅限几天时间,多数以座谈形式开展,没有实际操作的培训,很难在技术上有很大提升。
三、促进我国科技声像工作发展的意见建议
新形势下科技声像工作应该在今后发展中创新工作方法,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为科技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服务。
(一)科技声像理念“回归”
“回归”声像工作最初的理念,与电视概念分清。要坚持走科技情报声像路线,通过声像手段对科学技术活动的外部或内部的形态和变化进行摄取、记录、加工、处理等,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要让科技声像工作更好地与主体业务的融合,要从过去独立的搞科技“电视新闻”,转变为主体业务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别是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科技声像将承担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全程监督、以及参与立项研究等更多职责;通过建立数字媒资系统[4],实现科技声像资源的数字化,将信息资源的初始积累转化成二次文献,积极探索资源库信息检索工作,为更多受众提供直接可用的便捷信息。
(二)加强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要从科学、实用的角度选拔人才,特别是针对科技声像专业技术工作岗位要求,一方面要按照国家人事部门关于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的实施办法要求,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面向社会公开招考(聘)的方式进行,同时要针对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资格条件,采取实操考试,从而选拔出适合岗位发展的人才;另一方面,要注重对科技声像从业人员的技术培养。通过交流学习、继续深造等多种方式,鼓励大家快速、熟练掌握品尼高、会声会影、索贝、大洋、avid、edius、vegas、premiere等剪辑软件和afereffects、fusion、nuke、combustion等合成软件;要熟练掌握摄影、摄像操作技能,以及filmconvert等编辑插件的应运等现代化多媒体声像技术。
(三)加大业务推介力度服务企业用户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信息化数字时代的大背景要求科技部门要更好地整合资源服务受众,特别是做好企业用户群的信息服务工作,比如科技大数据云服务、战略研究、科技项目受理、科技咨询评估、科技报告管理等业务工作,以此统筹整合科技服务资源,延伸科技服务链,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科技创新主体。这其中需要科技声像加大业务宣传推介力度,在宣传科技自身服务企业信息的同时,也可以介入企业创新运作实践中,跟踪记录、拍摄企业在项目实施、创新研发、成果推广等环节,提升受众对科技声像的认知度,实现科研单位深入企业,融入一线的新常态创新服务模式,有效推动科技情报业务工作与企业需求的高度对接,营造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工作新局面。
(四)运用各类媒介创新科技工作展示形式
科技声像工作就是要通过多媒体技术手段将科学技术活动的外部或内部的形态和变化展现在公众面前,过去我们很多工作都是通过电视、杂志、报刊、电子屏来展现,而随着各种新媒介的不断涌现和发展,创新科技工作展示形式也成为科技声像工作探索的领域,如利用科技系统网站、科技视频联盟、QQ群、微博、微信、APP(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二维码等等。
(五)积极申请科技声像资质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科技计划项目正在向购买服务过渡,考虑未来在招投标中顺利中标,应提前考虑科技声像资质问题,积极在广电部门申请建立广播电视经营许可证,为今后事业单位改革,面向市场化运作打牢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军事训练教材编辑工作委员会.科技声像概论[M].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2]宁夏通志编纂委员会.宁夏通志科学技术卷(上)[G].方志出版社,2008
[3]吴建平.科技声像情报的形态及发展趋势.四川冶金[J].2012(2):73
[4]孟庆兴,闫旭军,贾东生.基于知识管理理念的国防科技声像创新服务.情报理论与实践[J].201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