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诗章

来源 :小品文选刊·印象大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j10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今日之大同,宛如读一首诗章。
  这首诗章意境深远、节奏铿锵,韵致饱满、辞彩飞扬,读来品来让人让人击节赞叹,让人热血奔腾,让人豪情万丈。
  这首诗章的基色是苍茫雄浑的。那充满阳刚气质的塞上连绵远山和无边旷野,以及时常呼啸掠过的浩荡朔风和从远古奔腾而至的莽莽黄沙,让人备感一种粗犷豪放之美,时常会让人想起唐时边塞诗人笔下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等名句来,一份雄阔壮美的诗情会油然溢满心胸。
  这首诗章的底蕴是辽远深沉的。从战国中叶之胡服骑射、开疆拓土,2400年来,历史的风云在这座伟大的城市书写了无数的传奇。两汉要塞、北魏帝都、辽金陪都、明清重镇、中华煤都、文化名城、中国古都,一路走来,这座名城融铸华夷,吞吐万汇,展露出的是帝都气象、大城格局。行走在古城的巷陌,不經意间,踢起的可能是北魏的沙尘,俯首处拾起的或许是辽金的残瓦,用心触摸感受到的则是明金戈铁马的余温。站在饱经风雨的大同城墙之上,遥想当年城下战马嘶鸣、笳鼓喧喧、长云暗雪、黄沙百战,一股气贯丹田的浩荡之气会化作一股诗情喷薄而出。
  这首诗章的气蕴是大气包容的。大同,不仅在字形上那样从容方正简炼典雅,更代表着人类的终极理想。大同精神,在这座城市绵延数千年的历史中,早已融入了城市的文明血脉,从先秦两汉魏晋辽金一直到明清,在不断进行的民族融合、文化交汇的历史进程中锻造出非凡的城市精神。而今天,它更以与时偕行、开放图强、再造乾坤的惊世气概开启了城市复兴的征程,向世界昭示着中国古都、天下大同的盛景。而这样的气蕴恰如一篇名赋典章,从先秦时的《礼运大同篇》绵延而下,“大同者,尧舜之治政,天地之化育,人世之理想,大道之直行也”,直到今日之“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历2400年沧桑岁月而气脉连绵,生生不息。今日之大同,正如一首大气磅礴之诗赋,浸透着汉风魏韵,书写着时代新意,读来更觉一匝三叹。
  这首诗章的格调是活力飞扬的。一轴双城,无限风光,传统与现代齐飞,人文共生态一体,这是今日大同谱写的全新诗行,条条大道宽阔平展,层层绿意叠翠成荫,处处角落花团锦簇,座座森林公园绿意葱茏,和谐生态为这座塞上古都披上了华美的盛装。政通人和,百业俱兴,奋皇城古都之余烈,振大同崛起之长策,这是今日大同奏出的恢弘乐章。煤炭保增长、医药成支柱、制造创未来、化工打基础、文化造品牌、城市建特色,今日之大同人正以充满自信的底气,以锐意进取之姿让这座名城再度雄风鼓荡。
  今天,漫步于大同,细细品读这座城市,还有着更多不同而深刻的体悟,站在御河风光带上,看一轴双城、新旧两利的大同,如同展开一幅神奇的画卷,让人阅之不倦,让人品之如诗,常常有两种不同的诗境在视野间在心田里切换,既有典雅古韵,更有灿烂新章,读来却都有让人动容的力量。
  读大同古城,如同有一双神奇之手,缓缓展开的是一张饱经历史沧桑而显底色苍黄的宣纸诗笺,上面有着从秦汉、北魏直到唐宋、辽金、明清的题跋与印迹,且在不同的时代都有大匠巨擘留下的光彩辉映、诗魂交唱的名作,每一篇读来都如此大气沉雄、韵味精微。那古典的诗意那么高贵雍容,那耀世的辞彩今天读来仍觉摄魂动魄。这是一部旷世杰作,有着汉府之风,魏赋之华,唐诗之韵,宋词之美,以及明清传奇之妙,这就是大同的历史诗章!
  若它是一篇魏赋,它的名字便是《大同赋》,写着“巍巍哉帝王霸气,煌煌魏都平城……郁郁乎儒道斯文,赫赫文治武功。”还有“创天地之大美,前无古人……登文化之顶峰,后无来者。”若它是一篇唐诗,一定是一首格局谨严的七律,气势宏大,意境从容。若是一首宋词,那它的词牌名或可称之为千秋岁、帝春台、满庭芳、踏莎行、如梦令吧,因为在这千年帝都,看满城芳华,置身其中,正如踏歌而行、如诗如梦。而在明清的传奇中,那瑞气连绵的雄伟城墙便是它厚实的卷帙,每一块城砖上都写着一段关于大同的史诗章节……在这样的古典意境中,流连于传统街巷间,驻足于恢弘大庙前,仰止于壮阔城墙下,那雍容壮美的皇城气象,那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那大度包容的胸怀境界,如何不让人为这份属于大同的梦想而感动?!
  而览大同新城,如同在一首激昂交响乐章的伴奏下,展开一册绿色衬底金色基调的诗卷,上面以淋漓的笔意书写着一篇气势磅薄的现代长诗。在古城外围,在御东新区那片神奇的热土上,那宽阔平展向远方延伸的条条通衢正如一道道诗行,那一幢幢拔节成长的高楼恰如一个个跃动的诗句,市政中心、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博物馆、美术馆、大剧院,那些以非凡的艺术才思与伟大的创造力建设的城市标志性建筑,是这壮丽诗行中最闪亮的符号。
  今日的大同更以博大的文化包容胸怀,让这首大同诗章彰显出强大的文化张力,在这里,我们读得到田园诗般的清新自然,读得到现代诗般的个性张扬,读得到不同艺术风格的不同表现形式,但我们更读得到一种和谐有致,读得到这些美丽的个性建筑带给我们视觉和心理上的优美韵律与节奏。我们相信,我们将在这座充满诗意的城市中诗意地栖居,而这些经典的建筑与城市的文脉一脉相承,带给我们轻松、优雅的情感,让我们的生活、生命诗意地绽放。
  每一个大同人都是这部诗章的创作者,用无边的梦想,用博大的雄怀,用艺术的匠心,来为这座城市写下独一无二的诗篇。每一个大同人都是这部诗章的吟诵者,以自豪的心绪,以澎湃的激情,以默契的合声,赋予它精神,赋予它情感,赋予它独有的魅力,让它绕梁不绝,诗韵久长。
  大同诗章,等待我们不断丰富,大同之美,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大同之韵,值得我们长久吟唱。
其他文献
陈年是我这几年最看重的一位后起之秀。记得09年我在她的博客上看到《胭脂杏》后,便高兴地为她各处推荐。后来的事实完全如我所愿:不仅被《小说选刊》选发,还被收入年度最佳小说选。随后,陈年的小说接二连三地在各个颇有影响的刊物上频亮相,并在很短的时间内由文心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相继推出了她的小说集《给我一支枪》和《小烟妆》。  仔细研读陈年这两部小说集,认真梳理阅读陈年这些小说文本后带给我们的喜悦,我觉
期刊
有一份记忆刻在我的脑海里已二十多年,这份记忆就是我初为人师的独特感觉,是那么地妙不可言、刻骨铭心——  二十多年前的我二十岁,二十岁的我神采飞扬,神采飞扬的我成了一名“孩子王”。当我第一次走进校园,听到一声声甜美清脆的问候,我的心怦然而动;当我第一次登上讲台,看到一双双明亮无邪的眼睛,我就告诉自己,我的梦想要在这里点燃,我的生命之帆要在这里启航,我的精彩人生要在这里演绎!正是这份心动和梦想,让我意
期刊
近年来大同的书法研习和创作形成了高潮,隔三差五就有书法展出现,魏碑书体研习更是方兴未艾,还成立了魏碑研究院,全国独此一家。大同是北魏的都城,魏碑的发源地,被誉为魏碑之都。笔者曾涉猎大批有关魏碑的文章,多是魏碑书体艺术特点和书写方法,以及魏碑书写活动情况,难得看到魏碑产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在此做以探索,请教方家。  书法是人文精神的象征,是中国特有的藝术,其发展经历了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秦始皇统一中国
期刊
李贽(1527~1602),福建泉州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一代宗师。李贽本姓林,名载贽,其三世祖因反对封建礼教,得罪了当朝御史,被冠以“谋反”罪,其后代为避祸改姓李。李贽幼年丧母,他勤奋好学,且得益于授学为生的父亲教导,12岁便著有《老农老圃论》,26岁中举人 。他曾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北京国子监博士等职,一生著述颇丰。  李贽是一位以“奇谈怪论”闻名天下的狂人奇士。他不满朝政贪污腐
期刊
相约去旅行,  最好到广灵,  这里的天最蓝,  这里的水最清。  塞上蓬莱水神堂,  如诗如画似仙境。  青山绿水白羊峪,  神话传说留仙踪。  甸顶草原美如画,  石林奇观天然成。  啊,  广灵美景甲天下,  灵山秀水都有情。  天鹅飞来不想走,  湿地景色更迷人。  相约去旅行,  最好到广灵。  领略平舒文化,  感受壶泉风情。  广灵剪纸四海扬,  世界非遗留美名。  秧歌大号木偶戏,
期刊
镇边堡在大同市阳高县与新荣区的交界处。明万历年间的文献《三云筹俎考》记载,“镇边堡(嘉靖十八年更筑,万历十一年砖包)本堡原非官设,初名镇胡,后改此名,以守备驻之,内白涯沟、旧十墩俱当冲口,通大虏,边外海子东岸孤山腰大山一带,酋首毕兔恰首独恰等部落住牧,本堡当守口、得胜两市之中,声势联络,可恃无恐,然隆庆元年虏曾入践采药山,如有警,须于近堡深沟天桥梁等一带设伏邀堵,要不得狃应援而忘戒备也。”  有明
期刊
对于大同人而言,云冈石窟是个传奇,也是一份骄傲,更是一种难以割舍的思念。一千五百多年的风霜雨雪,唯一不曾改变的是一张张未见苍老的佛颜。作为老大同人,在我经历的人生中,无数次往返云冈,大约每尊佛前都曾多次照面。记得第一次去云冈,是上世纪60年代初,刚刚学会骑自行车的我,中学放假,一鼓作气,连推带骑,到了离市区16公里远的云冈,完成了颇为自豪的“远征”壮举。从此,便与大佛结下了不解之缘,至今记忆犹新。
期刊
住在时间的房子里  在我头顶和脚下,  有一所时间房子。  我在长满植株的窗口时,  是年轻温婉的妇人;  在夕阳充盈的阳台时,  是美丽又忧伤的孩童;  半躺在炉火旁的摇椅上时,  是头发花白,喜爱温暖的奶奶。  这所房子  期待被我的礼物填满。  春草与泥土  阳光的味道  喜马拉雅飘落万年的一朵雪花  鼓浪屿的海变幻的晶莹盐粒  莫兰迪小镇漫邮的明信片  还有,  沾在鞋底的羽毛  藏在帽檐
期刊
一  半夜看閑书,突然就想起了馄饨。  打开一罐啤酒,去翻冰箱。翻了半天,没有合意的东西可吃。随手探出半袋虾皮,齁咸齁咸的,赶快灌了两大口啤酒。  从书柜里捋了一遍,找到祥夫老师的《衣食亦有禅》,又从目录捋了一遍,没错,就是这篇《说虾》。我记得第一次看这篇文章,直看得满口生津、亲切四溢。可今天的虾皮怎么就这么齁,这般不和谐呢?  难怪,祥夫老师的虾皮要不是新鲜的;要不是放在汤里;再要不就是放在门口
期刊
我在这座北方的城市已生活了十几个年头了。按理说,应该会说一口地道的大同话。可事与愿违,我的话一出口便是浓重的天镇方言。只要聽惯了天镇方言的人,一听我的口音,便会含蓄地笑着说:“你是天镇人吧。”这时我知道人家已明了我的“底细”,便也顺着说:“是啊,我是天镇人。”  当然,入乡随俗。在这个城市生活,会说这个城市的话,也算是跟着潮流走吧。可也怪我天生模仿力、感悟力差,我虽然也曾经下了一番功夫去学大同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