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国家实施“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北京交通大学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坚持突出特色、服务国家战略、深化综合改革、加快“双一流”建设方案的推进实施,以此开创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
关键词: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双一流”建设
“双一流”建设要传承历史、突出特色
北京交通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她的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是我国第一所针对国家铁路建设需要培养铁路和邮电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直属铁道部管理,立足于铁路,服务铁路,但是又不局限于铁路,形成了以信息、管理等学科为优势,以交通科学与技术为特色,工、管、经、理、文、法、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完备学科培养体系。学校曾培养出中国第一个无线电台创建人刘瀚、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设计者应尚才、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专著人金士宣,以及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郑振铎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进一步明确“双一流”建设的发展思路,是摆在全校师生面前的新课题。学校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优势与特色,即核心竞争力。2017年,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创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根据国家的新形势、新要求,学校确定了“双一流”建设将紧紧围绕系统科学、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建设智慧交通世界一流学科;力争到2020年,智慧交通学科领域率先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基本形成适应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要求的学科布局,为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智慧交通学科领域进入世界一流前列,更多优势特色学科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形成建设多科性的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格局,进入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阶段;到21世纪中叶,智慧交通学科领域达到世界顶尖水平,更多优势特色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前列,初步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
“双一流”建设必须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学校历史与现状,按照北京交通大学第十次党代会确立的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三步走”战略、学校综合改革方案以及学校“十三五”规划,经深入调研、反复讨论、充分酝酿,最终确定重点建设“智慧交通”世界一流学科领域,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学校智慧交通世界一流学科领域的建设思路是:以智慧交通为核心,围绕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大现实问题与核心关键技术,为我国世界上最大规模高铁、最大规模城轨、最大规模高速公路、最大规模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国家战略提供人才、理论、技术、平台支持,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轨道交通全无人驾驶、磁悬浮和超级高铁、汽车自动驾驶、交通大数据、智能交通、高铁车车通信与智能感知、交通信息安全、安全监测与评估、交通运营管理、交通新材料、交通新设备、新能源交通等领域的技术进步,为建设交通强国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1.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人才储备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瞄准交通领域的快速发展与重大需求,形成了“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服务交通大发展和高铁“走出去”的国内外人才培训、交通特色留学生教育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具有鲜明交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通过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了六个交通特色专业建设的力度,设立交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试点班。
注重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价值教育的有机融合,全面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专业能力、实践创新、身心健康与文化素养等,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培养出30多万各类人才,其中包括近11万拔尖创新型、卓越工程型和复合型优秀毕业生,交通领域杰出校友600余人,为交通领域行业企业培养了大量德才兼备的领军人才及高端人才,支撑了交通领域尤其是高铁领域半壁江山。
在轨道交通大发展时期,学校为高铁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工程型创新人才,围绕高铁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培养了大批轨道交通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并于2014年再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服务轨道交通行业大发展,构建了基于“政产学研用”结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获2014年度国家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服务铁路重大工程需求,引导研究生圆梦高铁,构建了工程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培养了大批轨道交通行业领军人才,获2016年度国家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在近三届国家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主持项目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
2.创新人才育引机制,完善人才发展支撑体系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结合“双一流”建设,充分发挥现有人才计划的集聚效應。对接国家、上级部门、地方各类人才计划,育引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英才,着力打造创新团队;加强高端智库建设,依托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汇聚培养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名师;完善人才育引支持体系,出台了“卓越百人计划”“青年英才培育计划”“海外学者短期聘任计划”“师资补充管理办法”等优秀人才育引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完善校领导联系人才制度。校院两级加强协同、形成合力,校院两级领导带头尊重人才、关心人才、助力人才成长,努力营造广纳贤才、真心育才、主动荐才、大胆用才、宽容待才、温馨留才的环境。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坚持每位学校领导联系5位~6位高层次优秀人才,与他们“面对面”问政问策、交流思想,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把优秀人才团结和凝聚到学校的各项事业中来。
着力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学校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提升教学学术发展能力,积极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加强院系、教研室等学习共同体建设,加强学校内部多部门协同,组织研修活动,建立完善“传帮带”机制,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创造更多现场锻炼、行业挂职、出国研修等机会,为优秀青年人才尽快成长打造良好的平台。鼓励中青年教师丰富出国研修和实践经历,开阔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深入了解国家、行业需求,追踪学科前沿、提升原始创新和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
关键词: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双一流”建设
“双一流”建设要传承历史、突出特色
北京交通大学(以下简称学校)已有一百二十多年的办学历史,她的前身是清政府创办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是我国第一所针对国家铁路建设需要培养铁路和邮电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是中国近代铁路管理、电信教育的发祥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校直属铁道部管理,立足于铁路,服务铁路,但是又不局限于铁路,形成了以信息、管理等学科为优势,以交通科学与技术为特色,工、管、经、理、文、法、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完备学科培养体系。学校曾培养出中国第一个无线电台创建人刘瀚、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设计者应尚才、中国第一本铁路运输专著人金士宣,以及中国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郑振铎等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杰出人才。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进一步明确“双一流”建设的发展思路,是摆在全校师生面前的新课题。学校在讨论中形成共识:优势与特色,即核心竞争力。2017年,学校第十一次党代会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创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根据国家的新形势、新要求,学校确定了“双一流”建设将紧紧围绕系统科学、交通运输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优势特色学科,重点建设智慧交通世界一流学科;力争到2020年,智慧交通学科领域率先进入世界一流行列,基本形成适应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要求的学科布局,为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坚实基础;到2030年,智慧交通学科领域进入世界一流前列,更多优势特色学科跻身世界一流行列,形成建设多科性的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格局,进入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阶段;到21世纪中叶,智慧交通学科领域达到世界顶尖水平,更多优势特色学科跻身世界一流前列,初步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
“双一流”建设必须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结合国家重大需求、学校历史与现状,按照北京交通大学第十次党代会确立的建设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大学“三步走”战略、学校综合改革方案以及学校“十三五”规划,经深入调研、反复讨论、充分酝酿,最终确定重点建设“智慧交通”世界一流学科领域,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为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学校智慧交通世界一流学科领域的建设思路是:以智慧交通为核心,围绕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大现实问题与核心关键技术,为我国世界上最大规模高铁、最大规模城轨、最大规模高速公路、最大规模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国家战略提供人才、理论、技术、平台支持,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引领轨道交通全无人驾驶、磁悬浮和超级高铁、汽车自动驾驶、交通大数据、智能交通、高铁车车通信与智能感知、交通信息安全、安全监测与评估、交通运营管理、交通新材料、交通新设备、新能源交通等领域的技术进步,为建设交通强国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1.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提供人才储备
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瞄准交通领域的快速发展与重大需求,形成了“本硕博”贯通式培养、服务交通大发展和高铁“走出去”的国内外人才培训、交通特色留学生教育等全方位、多层次的具有鲜明交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学校通过学科交叉,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了六个交通特色专业建设的力度,设立交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试点班。
注重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价值教育的有机融合,全面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专业能力、实践创新、身心健康与文化素养等,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培养出30多万各类人才,其中包括近11万拔尖创新型、卓越工程型和复合型优秀毕业生,交通领域杰出校友600余人,为交通领域行业企业培养了大量德才兼备的领军人才及高端人才,支撑了交通领域尤其是高铁领域半壁江山。
在轨道交通大发展时期,学校为高铁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工程型创新人才,围绕高铁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培养了大批轨道交通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并于2014年再次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服务轨道交通行业大发展,构建了基于“政产学研用”结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获2014年度国家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服务铁路重大工程需求,引导研究生圆梦高铁,构建了工程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培养了大批轨道交通行业领军人才,获2016年度国家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在近三届国家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主持项目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
2.创新人才育引机制,完善人才发展支撑体系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结合“双一流”建设,充分发挥现有人才计划的集聚效應。对接国家、上级部门、地方各类人才计划,育引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和青年学术英才,着力打造创新团队;加强高端智库建设,依托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汇聚培养一批哲学社会科学名家名师;完善人才育引支持体系,出台了“卓越百人计划”“青年英才培育计划”“海外学者短期聘任计划”“师资补充管理办法”等优秀人才育引政策,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完善校领导联系人才制度。校院两级加强协同、形成合力,校院两级领导带头尊重人才、关心人才、助力人才成长,努力营造广纳贤才、真心育才、主动荐才、大胆用才、宽容待才、温馨留才的环境。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坚持每位学校领导联系5位~6位高层次优秀人才,与他们“面对面”问政问策、交流思想,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好他们的思想政治工作,把优秀人才团结和凝聚到学校的各项事业中来。
着力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学校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提升教学学术发展能力,积极搭建教师发展平台,加强院系、教研室等学习共同体建设,加强学校内部多部门协同,组织研修活动,建立完善“传帮带”机制,开展教学研究与指导,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创造更多现场锻炼、行业挂职、出国研修等机会,为优秀青年人才尽快成长打造良好的平台。鼓励中青年教师丰富出国研修和实践经历,开阔国际视野、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深入了解国家、行业需求,追踪学科前沿、提升原始创新和服务国家需求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