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翻阅史册,发现无论正史还是野史,有很多秉公执法的官员被记录在案而留名后世。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记载的张释之其人其事,便是一例。 张释之,西汉南阳人,初为小官十年,因其贤而被举荐给汉文帝。他论及秦亡汉兴之因,有理有据,文帝称善,遂留在身边担任仆射。后因其处事公正,不断升迁,官至掌管司法刑狱的廷尉。太史公在为这一人物作传时,不惜笔墨讲述他公正执法的作为,其中有两件事尤见其“职业品格”。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阅史册,发现无论正史还是野史,有很多秉公执法的官员被记录在案而留名后世。司马迁在他的《史记》中记载的张释之其人其事,便是一例。
张释之,西汉南阳人,初为小官十年,因其贤而被举荐给汉文帝。他论及秦亡汉兴之因,有理有据,文帝称善,遂留在身边担任仆射。后因其处事公正,不断升迁,官至掌管司法刑狱的廷尉。太史公在为这一人物作传时,不惜笔墨讲述他公正执法的作为,其中有两件事尤见其“职业品格”。
一件事是,一日,太子(即后来的汉景帝)坐车来到宫门前,未按规定下车,而是长驱直入,张释之上前阻止,以“不下宫门不敬”之由禀报皇上。太后闻之,向文帝质问此事,文帝只得免冠请罪道:“教儿子不谨。”太后这才赦免了太子,为其放行。
另一件事是,汉文帝出巡经过渭水的一座桥时,忽有一人从桥下跑出,惊了御车的马。卫兵捉住此人,文帝让张释之处置。张释之经讯问得知,原来此人听到戒严令时躲避不及,只得藏匿桥下,过了一会儿以为队伍已过,从桥下钻出,看到皇帝车马便惊慌奔跑。张释之对他依法处以罚金。汉文帝十分恼怒:“此人惊吓了我的马,幸亏我的马脾氣温和,否则就会伤害到我,你却仅仅判他罚金!”张释之答道:“法律是皇帝和百姓共同遵守的,皇上既然交给廷尉处置,我就应该公平执法。刑律是这样量刑的,倘若随意加重刑罚,法律就无法取信于民,如果人们都这样效仿,又如何保障社会安定呢!”此番话先明法度,再释职权,既为民请命,又替君远虑,汉文帝听后连连点头:“还是廷尉判得正确。”
仅此两件事,一个不畏权势、秉公执法的法官形象跃然纸上。张释之既不因人废法,又不滥用刑法,坚守的是职业的准则,维护的是法律的尊严,无怪乎人们赞道:“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
在封建时代,要真正做到公正执法,既要有贤臣,还须有明君。汉文帝屈身纳谏,知过即改;文帝死后,继位的太子(汉景帝)不因以前的“宫门之辱”责罚张释之。作为帝王,能有如此“气度”和“格局”,倘若结合“文景之治”的历史现象来看,这岂只是一个普通廷尉的“运气”,又何尝不是大汉王朝的幸事呢!
今天的社会,法规条文更加周全,法制建设更加完善,执法严明的故事已不再新鲜,但徇私枉法的作为仍有所闻,冤假错案也未绝迹。一千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对贤臣魏徵的评价仍在耳边回响:“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但愿所有法官在穿上庄重的法官袍时,也能在“正衣冠”的镜子里看到张释之的身影;但愿后人翻阅我们留下的史册时,也能读到更多不畏权势、秉公执法的故事。
【原载《联谊报》】
插图 / “榜样” / 佚 名
其他文献
沈宏非在《写食主义》中写道:“清蒸是对一条鱼的最高礼遇。”作为新鲜“食材”的唐僧,《西游记》里绝大部分妖精也是想通过清蒸来表达最高敬意的,有的还要求先把唐僧绑起来饿上几天,这个做法相当内行。西湖醋鱼是杭州“楼外楼”餐厅的拿手菜之一,食材草鱼都会先在养鱼池里饿上几天,为的就是排空,减少泥腥味儿。 不过,有两路妖精选择了其他方式:爱吃香油的犀牛怪要求用香油把唐僧细细地煎了;豹子精手下的小妖们则把
无缘无故,网上有人赠送礼品; 莫名其妙,巨额大奖主动临门; 热衷众筹,自称募集善款救人; 天降馅饼,低息贷款高薪招聘; 艳福突至,女郎在线频献殷勤; 素昧平生,海歸贤侄急欲认亲。 似是而非,事情蹊跷让人纳闷, 细思极恐,误吞香饵钱财尽失!
有个段子很有意思:一家企业准备淘汰一批落后设备。董事长说:“这些设备不能扔,得找个地方存放。”于是专门为这批设备建了一间仓库。董事长说:“防火防盗不是小事,应找个看门人。”于是找了个看门人看管仓库。董事长还说:“看门人没有约束,玩忽职守怎么办?”于是又委派了两个人,成立了纪律部,一个人负责制定制度,一个人负责下达任务。董事长接着说:“我们应当随时了解工作的绩效。”于是又委派了两个人,成立了监督部,
小鱼问大鱼:“天堂在哪里?” 大魚说:“大海就是天堂,我们早就置身于天堂里。” 小鱼问:“为何我感受不到自己置身于天堂里?” 大鱼说:“离开大海,你便会发现:鱼一旦离开大海就坠入地狱。我们早已经在天堂,只是大家不知道。” 【原载《特别关注》】 插图 / 身在福中不知福 / 佚 名
中國有句话叫“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大概是说,厌倦了功名利禄的人想要躲起来,简单的办法是住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巧妙的办法是混迹于市井之间。另一个版本则增加了一层比较,“大隐隐于朝”,在朝中做大官才是最高级的隐匿方法。 仔细推敲,要“隐”的是什么呢?根据传统文化背景,应该指的是具备隐藏才华名声的韬略,免得招来权贵豪强,不从也得从,惹上大麻烦。曹操绑架了徐庶的老母,逼他加入自己的阵营。在乱世,
几年前,在网络上,有人批评萧红,由萧红的作品、经历谈及她的个人生活,说萧红的私生活如何如何,所用网络词汇粗俗且粗暴。这个批评的人,我原本很欣赏他,觉得他的文字清新远俗,但因为这篇文章,便敬而远之。 因为那一刻,我看到的不是萧红私生活的不堪,而是这个人内心的不堪。 我的观点是:萧红不是不能批评,而是有些人不配。 批评是一个人的自由,但并不意味着你可以随意地批评。 这首先有一个
假如我的诗 要靠朋友点赞攒人气 不如当众出个丑 围观的人一定不少 假如我的诗 要靠親友打赏 不如自己插支草标 明码标价 保证诗心敞亮 假如我的诗 要靠彼此吹捧浮夸 不如借助刷票器 点击率自然飙升 假是假了点 却不失文人骨气 假如我的诗 要攀附所谓的大咖 借其赫赫的红屁股 登刊上册 不如爬上屠户的肉案 请霸气的检疫官 往后臀上盖章 想红就红 想紫就紫
从字面上看,卖相,当是于待价而沽有益处的外表。所以,水果蔬菜、家禽家畜、河鲜海鲜,售卖者都着意于卖相。市面上一度有打蜡的苹果橙子、喷上水的青菜菠菜、喂了孔雀绿的活鱼和涂了黄颜料的黄鱼……这些年狠抓食品安全,此等伎俩几近绝迹。 货品有卖相,人也有。上海人讲一个人长得好,会说:“这人卖相真好!”细细想来,较之于时下的网络词汇“颜值”,卖相的内涵,还包括穿着打扮、举止风度。简而言之,是给旁人的印象
这个世界上从来都不缺少可笑之人,自以为是者有之,矫情做作者有之,趋炎附势者有之,贪婪吝啬者有之,自命清高者有之,无德无才者有之,粗鄙恶俗者有之……这样的人不仅可笑而且无趣,遇到,则敬而远之,绕路而行。 有一种人你却不能笑,虽然也很可笑,但面对那颗柔软善良的心,你却怎么都笑不出来。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便有这样一个人物,那便是刘姥姥。年少时,我读不懂刘姥姥,像妙玉一样,对她充满厌弃。为了讨得几两
《笑林广记》里有则著名的笑话,说一个知县过生日,因他属鼠,下属便集资铸了一个金老鼠作贺礼。知县收受之后得到启发,于是另寻了机会对大家说,明年恰巧是贱内的大寿,她比我小一岁,属牛的。鲁迅先生据此写了篇《捧与挖》,讽刺道:“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绝不敢想金牛。一送开了手,就难于收拾了”,无论有没有能力送金牛,“即使送了,怕他的姨太太也会属象”,这就叫水涨船高。 当今一提到贪官,人们就说他们的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