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姓名:胡娅玲,年龄:44岁,职务:海口工人文化宫副主任。
喜爱摄影的机缘,对摄影痴迷的程度:
接触摄影源于己之母爱,迷上摄影源于猴之母爱。女儿呱呱落地后,初为人母的我焦渴地寻求记录其成长过程的最佳方式,遂于1987认识了相机,兴致勃勃地拍女之余,亦忙里偷闲地拍拍其他人物纪念照和一些会议记录照。1996年,在姐姐和姐夫的影响下,还想拍拍“动物”,这便有了1998年在云南拍摄滇金丝猴的《情怀》。忐忑将其投往《大众摄影》,不想竟获1998年第10期月赛一等奖。从此对摄影一迷而不可收。有朋友之言为证:“胡娅玲一拿起相机,便忘记了自己;一放下相机,就又迷失了自己。”
何时发表处女作:
1994年2月22日,在《海南新闻图片报》上发表了两幅海口市工人文化宫活动的图片,“丑媳妇”首次见“公婆”。
目前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拍摄滇金丝猴的《母爱》。
最难忘的摄影创作经历:
云南省文山州有个奇妙的溶洞,里面居住着58户人家,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村”。1998年,我去了此洞,岂料,山路崎岖,雨后的小径又添泥泞。步履维艰,历经6个小时,赶到“奇村”。洞中奇景使我振作精神,疯狂“扫摄”,当我收拾好“家伙”返程时,天已难见五指。饥饿、疲劳不由分说地涌了上来,本就坎坷的山路更平添了几分凶险。我战战兢兢地摸索着回到目的地已是深夜,顾不上拂去满身的泥土,我倒头就睡,梦中又现洞中奇景。
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纪实摄影家赵铁林。
最崇拜的摄影家:
法国纪实大师布勒松,他说的:“生活不是摄影棚中的表演。”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
最喜爱的一幅摄影作品:
美国女摄影家多罗西娅-兰琪于1936年拍摄的《流浪的母亲》。
受其影响,我的镜头中也出现了一位坚强的母亲——姚大娘。姚大娘年轻时丧夫,年老时儿媳又患上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为了更好地照顾儿媳,姚大娘以花甲之龄携子带媳从安徽来到海南,拾荒为生。在困窘中,善良的姚大娘还收养了一个弃婴,并决定送其上学。这种人格之美、人性之美、人情之美,使我在创作中为之动容。
在摄影方面的经济支出:
为了创作需要,我从第一台相机潘太克斯1000,到后来增加的三台尼康相机,以及相应购置的尼康系列5只镜头,共投入6-7万元,全是自费。还有不断投入的胶片和制作费用、外出创作的费用。一年下来,工资耗尽,还需家人“赞助”,否则连饭也没得吃了。
摄影带来的经济收入:稿费甚微,无法与支出相比。
摄影创作的状况:
我的镜头主要聚焦百姓生活。下岗多年、生活困窘的吴多春;受泡沫经济影响从包工头沦落到打鱼郎的郭运雄;靠养猪交学费的冯文娟、冯文雨姐妹;外省农民迁徙到海南的种菜族;百岁老人与他的儿孙;拾荒老人及其悲喜故事……题材多是反映生活在社会底层群体人们的生存状态,同时亦反映他们虽遭苦难、艰辛,仍顽强乐观生活、不懈追求的精神风貌。
收获:
在我三年多的业余摄影创作中,收获最大的一年是1999年。仅在《海口晚报》就发表专题摄影报道20余组。
发展方向与愿望:
我为自己选择的主攻方向是纪实摄影,反映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记录社会变革时期人们的生存状况,为百年之后的中国留下点有价值的东西。
喜爱摄影的机缘,对摄影痴迷的程度:
接触摄影源于己之母爱,迷上摄影源于猴之母爱。女儿呱呱落地后,初为人母的我焦渴地寻求记录其成长过程的最佳方式,遂于1987认识了相机,兴致勃勃地拍女之余,亦忙里偷闲地拍拍其他人物纪念照和一些会议记录照。1996年,在姐姐和姐夫的影响下,还想拍拍“动物”,这便有了1998年在云南拍摄滇金丝猴的《情怀》。忐忑将其投往《大众摄影》,不想竟获1998年第10期月赛一等奖。从此对摄影一迷而不可收。有朋友之言为证:“胡娅玲一拿起相机,便忘记了自己;一放下相机,就又迷失了自己。”
何时发表处女作:
1994年2月22日,在《海南新闻图片报》上发表了两幅海口市工人文化宫活动的图片,“丑媳妇”首次见“公婆”。
目前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拍摄滇金丝猴的《母爱》。
最难忘的摄影创作经历:
云南省文山州有个奇妙的溶洞,里面居住着58户人家,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村”。1998年,我去了此洞,岂料,山路崎岖,雨后的小径又添泥泞。步履维艰,历经6个小时,赶到“奇村”。洞中奇景使我振作精神,疯狂“扫摄”,当我收拾好“家伙”返程时,天已难见五指。饥饿、疲劳不由分说地涌了上来,本就坎坷的山路更平添了几分凶险。我战战兢兢地摸索着回到目的地已是深夜,顾不上拂去满身的泥土,我倒头就睡,梦中又现洞中奇景。
对我影响最大的老师:纪实摄影家赵铁林。
最崇拜的摄影家:
法国纪实大师布勒松,他说的:“生活不是摄影棚中的表演。”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
最喜爱的一幅摄影作品:
美国女摄影家多罗西娅-兰琪于1936年拍摄的《流浪的母亲》。
受其影响,我的镜头中也出现了一位坚强的母亲——姚大娘。姚大娘年轻时丧夫,年老时儿媳又患上痴呆症,生活不能自理。为了更好地照顾儿媳,姚大娘以花甲之龄携子带媳从安徽来到海南,拾荒为生。在困窘中,善良的姚大娘还收养了一个弃婴,并决定送其上学。这种人格之美、人性之美、人情之美,使我在创作中为之动容。
在摄影方面的经济支出:
为了创作需要,我从第一台相机潘太克斯1000,到后来增加的三台尼康相机,以及相应购置的尼康系列5只镜头,共投入6-7万元,全是自费。还有不断投入的胶片和制作费用、外出创作的费用。一年下来,工资耗尽,还需家人“赞助”,否则连饭也没得吃了。
摄影带来的经济收入:稿费甚微,无法与支出相比。
摄影创作的状况:
我的镜头主要聚焦百姓生活。下岗多年、生活困窘的吴多春;受泡沫经济影响从包工头沦落到打鱼郎的郭运雄;靠养猪交学费的冯文娟、冯文雨姐妹;外省农民迁徙到海南的种菜族;百岁老人与他的儿孙;拾荒老人及其悲喜故事……题材多是反映生活在社会底层群体人们的生存状态,同时亦反映他们虽遭苦难、艰辛,仍顽强乐观生活、不懈追求的精神风貌。
收获:
在我三年多的业余摄影创作中,收获最大的一年是1999年。仅在《海口晚报》就发表专题摄影报道20余组。
发展方向与愿望:
我为自己选择的主攻方向是纪实摄影,反映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记录社会变革时期人们的生存状况,为百年之后的中国留下点有价值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