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小学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互动模式结合一定的教学实践进行了研究,以此找到如何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小学新课程理念的师生互动模式。
小学新课程理念师生互动模式
一、前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在全国教育界深入而全面地开展起来。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力求构建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出来的是创造性的教学新思维。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将不再是单纯的教与机械地学的传统型师生关系,而是形成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全新局面,从而达成共享、共识、共进,在彼此间形成一个有机的学习共同体。所以,建设新课程理念下师生间和谐的互动关系,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新课程改革付诸实践的关键一环,亦是当前课堂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二、将课堂教学向实验探究型转型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新课程理念则要求师生互动,共同参与进教学之中,建设一种实验探究型课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对知识产生强烈地好奇心,从而主动进行探究。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所谓教学并非是静止孤立的,而是主客体间相互作用、相互刺激的过程,而作为主体与客体的这种相互作用中介的恰是由学生参与的诸项探究性活动。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完成学习对象和自身的一种双向建构,进而实现主体的主动发展。正因如此,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课堂教学当中,课堂气氛才能变得生机勃勃,在这种气氛下,学生“活起来”,教师就再不是单纯的传授者与课堂纪律刻板的维护者。
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意识培养。这就促使我们在具体教学中,着重关注数学学习环境的设置是否适合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需要;是否能够营造出和谐、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是否能够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并尽可能自主地解决问题;是否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而落实到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保持对于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有限的数学课堂学习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以主人的姿态获得快乐,同时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
三、在课堂互动中坚持以人为本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实际教学工作中,越来越多教师开始追求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前的普遍观念是,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并不应局限在“教什么”,而是“怎么教”,即教师应采取怎样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创作足够的条件去学习新的知识,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正如美国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所言: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项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间不断循环,持续不断的活动。如是,作为教师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空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与讨论,并鼓励学生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勇于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而非强制学生完全跟随老师的思路,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例如,我们根据传统教育理念在小学实际教学中设置教学目标的,较多考虑的是教参、考试内容以及课文内容,而对于教学对象、教学导向性则考虑较少,因此也便无从顾及教学方式。这样就导致教学目标的可实施性出现了很大问题,与教学内容脱节。这种过分依赖教参的教学行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老师与学生的创造力,形成一种僵化机械的教学关系。而新课程理念则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预想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怎样的困难,以此出发,有的放矢地确定教学目标,从而可以在遇到实际情况时,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他所遇到的学习困难,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这样设置出的教学目标,可活跃教学气氛,同时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求知欲、成就感、创造力以及思维张力,尽最大可能地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向、主动性、创造性。
四、在教学中获得师生的教学双赢
中国自古便有“教学相长”的理念,在新课程理念中,亦有与此一脉相承,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又结合国际教育界最新理论的观念与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要求师生以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前提,改变传统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一种合作式的学习方式,以达到教学双赢为最终目标,营造一个双赢的教学课堂。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环是教学目标实现与否,其直接控制学生的主观认知环节,同时又反馈于教师教学的评价环节,方便教师尽快调节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给予恰当的控制与调适。此外,评价环节还能够随时追踪、控制学生的主观认知环节,以此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接受主体地位,利于教学行为在教师的切实指导下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逐步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作用并非是学生的领导者,而是以最佳方式为学生传授知识,并积极倾听学生的观点,同时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创造出一个融洽、开放、包容、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独立、大胆进行探究,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学习兴趣、学习信心,使学生可以做到自主地去学习、观察、探讨、研究,培养起初步自主学习能力。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如我国著名教育家王长纯所言,教师自身的理论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得到提升和发展。教师作为进一步提升自己教学经验、教学知识的研究者,还应积极主动地自教学过程中发掘对自己有用的经验与知识,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并在这种行动研究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理论引领及二者关系进行深入反思,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达到一种历练与成长。
五、结语
新课程标准中曾这样明确指出,教师应该让学生拥有更多机会去主动地体验学习中的探究过程,同时使学生能够在知识形成、联系与应用的全过程中养成一种科学的态度,并获得科学的方式方法,在探究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那种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动探究的是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的思维能力,我们不能单单把它看做是简单的教学形式,而应将其视为现代社会新形势下必须的创新教学理念,是一种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活起来”的全新理念。它为教师与学生间的教学互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亦为我国当下的课程改革事业注入了一股新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晓霞,李建萍.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169-186.
[2]周绪国.对创建和谐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甘肃教育,2011,(12):32-34.
[3]刘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教师、新关系、新方式[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2):80-85.
小学新课程理念师生互动模式
一、前言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在全国教育界深入而全面地开展起来。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力求构建的小学课堂教学模式体现出来的是创造性的教学新思维。在课堂上,师生之间将不再是单纯的教与机械地学的传统型师生关系,而是形成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影响的全新局面,从而达成共享、共识、共进,在彼此间形成一个有机的学习共同体。所以,建设新课程理念下师生间和谐的互动关系,自然而然就成为了新课程改革付诸实践的关键一环,亦是当前课堂教学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二、将课堂教学向实验探究型转型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新课程理念则要求师生互动,共同参与进教学之中,建设一种实验探究型课堂。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学习,对知识产生强烈地好奇心,从而主动进行探究。按照现代教学论的观点,所谓教学并非是静止孤立的,而是主客体间相互作用、相互刺激的过程,而作为主体与客体的这种相互作用中介的恰是由学生参与的诸项探究性活动。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完成学习对象和自身的一种双向建构,进而实现主体的主动发展。正因如此,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课堂教学当中,课堂气氛才能变得生机勃勃,在这种气氛下,学生“活起来”,教师就再不是单纯的传授者与课堂纪律刻板的维护者。
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新课程理念强调的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意识培养。这就促使我们在具体教学中,着重关注数学学习环境的设置是否适合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需要;是否能够营造出和谐、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教师是否能够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并尽可能自主地解决问题;是否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而落实到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数学的热爱,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保持对于数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在有限的数学课堂学习中,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以主人的姿态获得快乐,同时建立起良好的自信心。
三、在课堂互动中坚持以人为本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实际教学工作中,越来越多教师开始追求在实际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前的普遍观念是,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并不应局限在“教什么”,而是“怎么教”,即教师应采取怎样的方法在实际教学中为学生创作足够的条件去学习新的知识,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正如美国教育家杰罗姆·布鲁纳所言: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项在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间不断循环,持续不断的活动。如是,作为教师有必要在实际教学中尽可能多地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空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思考与讨论,并鼓励学生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勇于展示自己的思考成果。而非强制学生完全跟随老师的思路,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例如,我们根据传统教育理念在小学实际教学中设置教学目标的,较多考虑的是教参、考试内容以及课文内容,而对于教学对象、教学导向性则考虑较少,因此也便无从顾及教学方式。这样就导致教学目标的可实施性出现了很大问题,与教学内容脱节。这种过分依赖教参的教学行为,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老师与学生的创造力,形成一种僵化机械的教学关系。而新课程理念则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预想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怎样的困难,以此出发,有的放矢地确定教学目标,从而可以在遇到实际情况时,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他所遇到的学习困难,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这样设置出的教学目标,可活跃教学气氛,同时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求知欲、成就感、创造力以及思维张力,尽最大可能地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向、主动性、创造性。
四、在教学中获得师生的教学双赢
中国自古便有“教学相长”的理念,在新课程理念中,亦有与此一脉相承,继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又结合国际教育界最新理论的观念与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要求师生以营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前提,改变传统僵化的课堂教学模式,构建一种合作式的学习方式,以达到教学双赢为最终目标,营造一个双赢的教学课堂。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环是教学目标实现与否,其直接控制学生的主观认知环节,同时又反馈于教师教学的评价环节,方便教师尽快调节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并给予恰当的控制与调适。此外,评价环节还能够随时追踪、控制学生的主观认知环节,以此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接受主体地位,利于教学行为在教师的切实指导下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逐步完成。在此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作用并非是学生的领导者,而是以最佳方式为学生传授知识,并积极倾听学生的观点,同时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支持,创造出一个融洽、开放、包容、宽松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独立、大胆进行探究,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学习兴趣、学习信心,使学生可以做到自主地去学习、观察、探讨、研究,培养起初步自主学习能力。而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如我国著名教育家王长纯所言,教师自身的理论需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得到提升和发展。教师作为进一步提升自己教学经验、教学知识的研究者,还应积极主动地自教学过程中发掘对自己有用的经验与知识,反思整个教学过程,并在这种行动研究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与理论引领及二者关系进行深入反思,以提高自己的能力,达到一种历练与成长。
五、结语
新课程标准中曾这样明确指出,教师应该让学生拥有更多机会去主动地体验学习中的探究过程,同时使学生能够在知识形成、联系与应用的全过程中养成一种科学的态度,并获得科学的方式方法,在探究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那种终身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互动探究的是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独立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的思维能力,我们不能单单把它看做是简单的教学形式,而应将其视为现代社会新形势下必须的创新教学理念,是一种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动起来”“活起来”的全新理念。它为教师与学生间的教学互动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亦为我国当下的课程改革事业注入了一股新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1]张晓霞,李建萍.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M].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169-186.
[2]周绪国.对创建和谐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甘肃教育,2011,(12):32-34.
[3]刘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新教师、新关系、新方式[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2):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