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通过对职业教育主要特征的分析,就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前提条件、重要方式、必要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育特征教育教学深化改革
[作者简介]曹志平(1952- ),男,江苏南通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教育;王雅珍(1952- ),女,江苏无锡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和外语教学。(江苏南京21117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1-0153-02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基本上得到协调发展,极大丰富了高等教育的资源。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强烈需要,高等职业教育要通过改革,进一步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观念,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发展思路的根本转变,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紧密结合生产、服务第一线对人才的需求。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指人们从事工作的种类。职业是人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是人最重要的社会角色之一。高职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和“人”都是教育的主体,培养社会所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是高职教育活动的中心。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对人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职业教育是实现和平文化、良好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和造就国际公民的一个有效工具”“全民职业教育,就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全员整体,特别是对各种处境不利的群体,通过对其实施各种职业教育,帮助他们顺利就业,解决生活困难,以此保持社会稳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所以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二)高等职业教育是紧密结合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完全一样的地方在于,职业教育是培养人们从事某种(或某类)职业能力的一种专门化教育,是以传授各种生产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各级各类技术、管理和操作人员的教育,因此它与普通高等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的特性,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就业不是空洞的,而是与生产岗位或生产岗位群紧密联系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注重与岗位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注重岗位生产、服务技术技能的训练,服务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职业的分类及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所以职业教育还要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
(三)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门化教育
高职究竟是培养什么人的教育这一问题,经历了一个不断思考、确证和求真的过程。1999年教育部《面向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分为培养实用人才—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四个阶段。2006年教育部的16号文件,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更为准确、全面和科学。它不仅体现了高职教育办学类型、人才层次及人才规格的定位,也表明对高职教育的高教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定位的准确认识,是高职教育观念的深化,体现了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之所在。
二、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一)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职业特色鲜明的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仅仅将其视为单纯的“技能教育”或“谋生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应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的特征。使学生先做人、再成才,要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形成以“养成”和“做人”为核心的学校德育取向。社会持续发展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共识、相容、协同、合作的人际关系,于是,人的道德面貌和道德水准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是全员参与,要形成家庭、社会和学校齐抓共管的格局,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教育的合力。二是全程渗透,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深入开展世情、国情、社情教育;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强调“养成”式的渗透教育,强调道德行为规范,要把教育者的目标和内容渗透到学生的习惯领域,要让学生养成作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社会中的“现代人”所应有的道德水准和道德规范。
(二)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前提条件
高职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要面向地方或行业所需要的职业岗位。就这个意义说,高职教育也是就业教育,教学过程主要是为学生从业服务。服务于解决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变化的就业需要和转岗以及下岗再就业的需求,这是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性人才,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思想,必须关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必须主动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实现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推进高职教育与市场经济的相互融合,促进高职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有机协调。因此,要定期开展市场需求分析,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合理调整专业结构;确定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并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体系,制定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计划;要创建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大力推进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改进教师队伍结构,建立一支熟悉生产岗位、掌握生产岗位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探索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标准的考核评价机制等。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实现教学紧密结合生产服务第一线目标的重要方式
高职教育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下移是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专业教学改革应当眼睛向下,面向基层一线的需要,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或管理人才。能力和素质的养成都离不开职业环境,因此,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必由之路。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学校应聘请企业专业人员共商办学大计,确定培养目标,要注重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以及综合专业素质。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要瞄准市场来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技能教学。要大胆探索完全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以适应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要求。要建立和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学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实施毕业设计、岗位训练和就业安置三结合方式。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要妥善选择实习单位,安排学生到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遵纪守法和社会声誉好的企事业和其他社会组织进行实习,共同制订实习计划和管理办法,确保实习的内容、形式和管理方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校企共同探索合作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起小企业灵活结合,大企业稳定结合,行业全方位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机制。
(四)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体现特色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措施
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学校应该从学的角度提供教育服务,主要从学的角度评价课程体系。长期以来,我国职教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一种带有明显普教特征的学科性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始终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强调的是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却分割了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原本相结合的结构体系。既不符合高职教育的目标要求,也不适应现实学生的学习需要。高职院校要突出高职特色,培养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建设与专业相适应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课,通过现场操作、仿真模拟、工程训练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职业活动第一线从事“职业技术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往往是多学科综合的,他们不仅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懂得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掌握用什么和如何用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要擅长将这些知识和理论应用于生产、管理、服务实践的能力,不仅会用还要善用,不仅具有专业能力,还要具有非专业能力。职业活动的效率和效益主要取决于从业者的这种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有机叠加的综合职业能力。所以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除部分科目仍按学科体系进行教学外,大部分的科目均可按学生今后将要实施的职业技术活动需要出发,根据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和学生掌握这些能力的内在规律,把相关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把学科知识和素质培养融于任务能力,以技术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科知识为支撑,重新组合和构建新的整合型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要全面贯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观;要明确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要坚定以就业为导向的认识;要落实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改革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公共课要体现基础性、工具性、发展性的要求;德育课要突出针对性、有效性、渗透性;专业课要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综合化课程体系。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尊重认知规律、缩减教学时数来整合课程。
[参考文献]
[1]张承凤.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4).
[2]谭安萍,张兵.试论以人为本的高职教育发展观[J].教育与职业,2005(36).
[3]黄克孝.论高职高专“整合型”课程模式的创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3).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育特征教育教学深化改革
[作者简介]曹志平(1952- ),男,江苏南通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学校教育;王雅珍(1952- ),女,江苏无锡人,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和外语教学。(江苏南京211170)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21-0153-02
近几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基本上得到协调发展,极大丰富了高等教育的资源。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迫切愿望,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强烈需要,高等职业教育要通过改革,进一步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观念,实现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办学模式、发展思路的根本转变,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紧密结合生产、服务第一线对人才的需求。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
(一)高等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
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指人们从事工作的种类。职业是人与社会联系的纽带,是人最重要的社会角色之一。高职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社会”和“人”都是教育的主体,培养社会所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是高职教育活动的中心。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对人的影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职业教育是实现和平文化、良好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和造就国际公民的一个有效工具”“全民职业教育,就是面向社会大众的全员整体,特别是对各种处境不利的群体,通过对其实施各种职业教育,帮助他们顺利就业,解决生活困难,以此保持社会稳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所以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是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提升我国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二)高等职业教育是紧密结合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完全一样的地方在于,职业教育是培养人们从事某种(或某类)职业能力的一种专门化教育,是以传授各种生产技术及其相关知识,培养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各级各类技术、管理和操作人员的教育,因此它与普通高等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的特性,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就业不是空洞的,而是与生产岗位或生产岗位群紧密联系的,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注重与岗位生产劳动相结合,要注重岗位生产、服务技术技能的训练,服务职业能力的培养。而且,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职业的分类及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也在发生变化,所以职业教育还要适应职业发展的需要。
(三)高等职业教育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专门化教育
高职究竟是培养什么人的教育这一问题,经历了一个不断思考、确证和求真的过程。1999年教育部《面向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真正办出特色。”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2006年教育部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认识分为培养实用人才—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四个阶段。2006年教育部的16号文件,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更为准确、全面和科学。它不仅体现了高职教育办学类型、人才层次及人才规格的定位,也表明对高职教育的高教性和职业性的双重属性定位的准确认识,是高职教育观念的深化,体现了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之所在。
二、深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
(一)贯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职业特色鲜明的高层次职业技术教育,仅仅将其视为单纯的“技能教育”或“谋生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在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上,应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人才的特征。使学生先做人、再成才,要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形成以“养成”和“做人”为核心的学校德育取向。社会持续发展需要的是人与人之间共识、相容、协同、合作的人际关系,于是,人的道德面貌和道德水准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一是全员参与,要形成家庭、社会和学校齐抓共管的格局,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教育的合力。二是全程渗透,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深入开展世情、国情、社情教育;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应强调“养成”式的渗透教育,强调道德行为规范,要把教育者的目标和内容渗透到学生的习惯领域,要让学生养成作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社会中的“现代人”所应有的道德水准和道德规范。
(二)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前提条件
高职教育是直接为地方或行业经济发展服务的,要面向地方或行业所需要的职业岗位。就这个意义说,高职教育也是就业教育,教学过程主要是为学生从业服务。服务于解决大多数人的就业问题,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发展变化的就业需要和转岗以及下岗再就业的需求,这是职业教育的立足之本。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多层次、多样化的技能性人才,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
要体现以就业为导向、突出实践和应用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改革思想,必须关注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必须主动应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实现职业教育的发展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推进高职教育与市场经济的相互融合,促进高职教育与产业结构调整和科学技术进步的有机协调。因此,要定期开展市场需求分析,根据市场和社会需要,合理调整专业结构;确定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并对职业岗位群进行分析,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体系,制定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计划;要创建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大力推进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改进教师队伍结构,建立一支熟悉生产岗位、掌握生产岗位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化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方法;探索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标准的考核评价机制等。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实现教学紧密结合生产服务第一线目标的重要方式
高职教育要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下移是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专业教学改革应当眼睛向下,面向基层一线的需要,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术或管理人才。能力和素质的养成都离不开职业环境,因此,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提高质量的必由之路。
校企合作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学校应聘请企业专业人员共商办学大计,确定培养目标,要注重培养学生具备适应企业工作岗位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敬业精神和严谨求实作风以及综合专业素质。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要瞄准市场来设置专业和培训项目,及时调整教学内容,突出实践技能教学。要大胆探索完全学分制,弹性学制等教育管理制度的改革,以适应工学交替、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要求。要建立和完善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积极推进学生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实施毕业设计、岗位训练和就业安置三结合方式。努力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共同教育、管理和训练学生的教学模式。要妥善选择实习单位,安排学生到生产技术先进、管理严格、经营规范、遵纪守法和社会声誉好的企事业和其他社会组织进行实习,共同制订实习计划和管理办法,确保实习的内容、形式和管理方法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校企共同探索合作的长效机制,逐步建立起小企业灵活结合,大企业稳定结合,行业全方位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的合作机制。
(四)深化课程体系改革、体现特色是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措施
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学校应该从学的角度提供教育服务,主要从学的角度评价课程体系。长期以来,我国职教课程体系基本上是一种带有明显普教特征的学科性课程体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始终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强调的是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却分割了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原本相结合的结构体系。既不符合高职教育的目标要求,也不适应现实学生的学习需要。高职院校要突出高职特色,培养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建设与专业相适应的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课,通过现场操作、仿真模拟、工程训练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职业活动第一线从事“职业技术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往往是多学科综合的,他们不仅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懂得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掌握用什么和如何用的理论基础,而且还要擅长将这些知识和理论应用于生产、管理、服务实践的能力,不仅会用还要善用,不仅具有专业能力,还要具有非专业能力。职业活动的效率和效益主要取决于从业者的这种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有机叠加的综合职业能力。所以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除部分科目仍按学科体系进行教学外,大部分的科目均可按学生今后将要实施的职业技术活动需要出发,根据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和学生掌握这些能力的内在规律,把相关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紧密结合起来,把学科知识和素质培养融于任务能力,以技术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科知识为支撑,重新组合和构建新的整合型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要全面贯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观;要明确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要坚定以就业为导向的认识;要落实能力培养的核心地位;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改革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公共课要体现基础性、工具性、发展性的要求;德育课要突出针对性、有效性、渗透性;专业课要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综合化课程体系。本着强化能力、优化体系、合理组合、尊重认知规律、缩减教学时数来整合课程。
[参考文献]
[1]张承凤.高职教育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4).
[2]谭安萍,张兵.试论以人为本的高职教育发展观[J].教育与职业,2005(36).
[3]黄克孝.论高职高专“整合型”课程模式的创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