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的有效途径。通过搭建大学生创新实验大赛条件平台,设计竞赛内容、程序与评审方法等,组织开展本科生创新实验大赛,进而研究分析创新实验大赛对提升实践教学水平的作用。
关键词 生命科学;创新竞赛;创新人才;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2-0140-03
高等学校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1]。加快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2]。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1月联合发布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高教〔2007〕1号),在质量工程建设内容中明确提出:“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3]教育部于2006年启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4],于2012年启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学科竞赛对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5]。为此,从2009年开始,由吉林大学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实验教学中心)倡议发起的吉林省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大赛(以下简称创新实验大赛),每两年举办一届,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省级品牌赛事。
1 搭建创新实验大赛的平台组织体系
建立创新实验大赛的条件平台体系 组织开展创新实验大赛需要有场地、专家、人员、设施等一系列的条件支撑,才能保证大赛顺利进行。创新实验大赛是由吉林大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心和吉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以下简称生化学会)联合承办的。实验教学中心是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具有丰富的竞赛组织经验、一流的场地设施条件、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生化学会汇集了全省技术专家资源,而且学会依托单位是实验教学中心。因此,本项赛事以实验教学中心作为常设组织单位,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搭建全省创新实验大赛条件平台,确保了创新实验大赛持续、稳健开展。
建立创新实验大赛的有效组织体系 健全创新实验大赛的组织机构是保障竞赛有序、高效进行的前提。因此,针对竞赛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创新大赛组织机构,包括大赛组委会、大赛秘书处、评审专家委员会、大赛监督委员会四部分。大赛组委会负责大赛的全面组织工作,制订方案及实施计划;大赛秘书处主要承担大赛的筹备工作,处理大赛期间的具体事务;大赛评审专家负责根据评审标准进行评分;大赛监督委员会负责审查相关竞赛程序,监督比赛全部工作流程。在竞赛开展的各个阶段,组织机构的各部分职责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并在总结历届竞赛组织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和完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保障竞赛的组织工作顺利有序地进行。
科学设计创新实验大赛内容与形式 创新实验大赛的内容应与实践教学环节紧密结合,同时与学科前沿知识和研究热点相互融通,广泛的选题、多元的内容形式,才能起到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作用,促进生物及相关学科的参与和交流。创新大赛的选题范围为前一年9月至当年6月期间完成的生物学、药学、农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化工及相关学科的设计创新实验项目,形式包括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科技发明或专利作品等。
创新大赛采用校、省两级竞赛实施形式 先由各高校自行组织校内初赛,旨在调动各高校对创新实验大赛的重视程度,激发学生和教师参与大赛的兴趣和热情。通过校内初赛,促使各高校形成专门统一领导创新实验大赛的机构,有利于宏观层面的组织协调,同时使学生了解创新实验大赛的流程,积累参赛经验,进一步完善参赛作品。由各高校推荐和选拔优秀参赛作品参加省级竞赛,省级创新实验大赛实施程序分为初赛、复赛、决赛和终审四个阶段。由大赛组委会根据竞赛的总成绩确定各级获奖项目,优秀作品刊登在《大学生创新实验》上进行交流。
2 建立创新实验大赛的组织程序与实施方法
创新实验大赛的文件准备 创新实验大赛的相关文件是竞赛实施的第一关。只有准确把握竞赛内容与规则,科学组织好相关文件材料,才能保证竞赛的顺利进行。因此,大赛前要组织相关专家对“竞赛章程”“作品申报书”“评审细则”“竞赛通知”等文件仔细打磨、认真推敲,确保对竞赛过程的组织、评审和准备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文件下发后各高校根据具体要求在材料上加盖单位公章邮寄到大赛组委会秘书处,并报送要求的电子文本。
创新实验大赛的奖项设置与评审标准 创新实验大赛的奖项设置对营造创新实验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将起到引导性作用。因此,根据创新实验大赛实际情况,奖项设置分为学生奖项、教师奖项和集体奖项三部分。学生奖项设置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教师奖项设优秀指导教师特等奖和一等奖;参赛高校设优秀组织单位奖。科学地设置各级奖项的比例,尽可能使参加复赛的项目都有获奖的机会,以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
创新实验大赛的评审是否公平、公正、公开,直接影响到广大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大赛的权威性。因此,严格按章程和评审细则评审是关键。创新实验大赛分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初赛评定要根据作品类型按申报材料完整性和作品水平评分;复赛重点通过参赛者作品汇报、专家问辩、幻灯片制作等方面给出成绩;决赛重点根据创新实验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创新性和特色等方面给出成绩。最后由大赛评审委员会将作品分数提交组委会终评,依据各级获奖名额比例确定奖项。优秀指导教师奖根据学生获特等奖、一等奖成绩而定。优秀组织奖根据参赛队获奖成绩及竞赛组织过程中的表现相应得分确定,提交大赛组委会进行最后终评。 评审专家的遴选与评审过程的组织 汇集生化学会和相关高校的专家组建大赛评审专家库,竞赛前由组委会在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下随机抽取专家,成立评审专家委员会。评审专家根据不同学科进行分组,每个组设一名专家组长,负责组织竞赛、协调事宜。整个评审过程均采取背靠背、匿名评审的方式进行,要求评审专家不得询问参赛选手所在学校等个人信息。如打分有改动,评审专家和组长需签名。评审过程有争议提交评审专家委员会最后裁决。全程在监督委员会的监督、指导下完成,确保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3 对创新实验大赛的思考
创新实验大赛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创新实验大赛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运用、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集中体现。在竞赛过程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流程、完成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相互协作[6]。创新实验大赛在形式上是比赛,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追求达到更高、更新的目标要求[7]。因此,以创新实验大赛作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载体,提高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兴趣,调动起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8]。
创新实验大赛可有效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升 创新大赛涉及生物及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或科学研究热点,参赛的虽然是学生,但指导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指导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科科研上的优势,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9]。通过参加创新大赛,可以加强指导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总结交流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相互促进,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加强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在指导竞赛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寻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推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保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实验大赛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 创新大赛的组织和开展,引导和推动各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及教学方法的改革[10]。在创新大赛中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反映出学校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同时也可以检验教学效果。因此,高校以创新大赛为契机,针对竞赛中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研究,实施相应的教学改革,进一步改善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调整实验项目,不断优化教学、完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科学性和多向性,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创新实验大赛持续发展的几点设想
一是建立学科竞赛实践基地。根据竞赛需要,学校依托现有实验条件引导企业参与,建立学科竞赛实践基地。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机会,同时承接学校组织赛事、赛前培训等重要工作。并引进企业资金来支持大学生的学科竞赛活动,搭建起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变成生产力的平台[11]。
二是建立竞赛培训环节。可以利用假期集中培训,也可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与学科竞赛有关的内容,或举办学术沙龙、科技成果报告会,了解学科前沿,培养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12]。
三是完善竞赛激励制度。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重的原则出发,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13]。对于学生可以考虑给予适当的奖学金或创新实践学分;对于指导教师可计入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和给予一定的教学奖励津贴;对于参加集体可在教学管理评估中给予一定指标和权重[14]。
4 结束语
创新大赛的举办为全省生命科学领域的师生提供了展示、交流、提高的平台,学生通过参加该活动,展现自我、激励个性,激发对科学实践的兴趣,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团队协作意识。指导教师通过这个平台,交流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寻找不足,互为促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各高校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15]。创新大赛自2009年举办以来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覆盖全省部属重点大学、省属本科、民办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等20余所高校,项目涵盖生物、医学、药学、农学、环境、化工、医疗器械、生物设备、生物教学等多个领域的创新成果,累计参赛学生近1500人,参与大赛的评审专家达200多位。大赛一届比一届有朝气、有活力、有激情、有影响,受到全省高校、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参考文献
[1]《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编写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2(6):1-21.
[2]孟庆繁,逯家辉,王贞佐,等.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2):16-18,33.
[3]徐辉,郁汉琪,褚南峰.依托校企合作共建平台提高大学生学科竞赛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2):
153-155.
[4]滕利荣.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不断发展中的吉林大学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N].中国教育报,2010-5-21(6).
[5]孟庆繁,林相友,孟令军,等.打破“短板效应”提高实践教学的育人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32-33.
[6]袁振,白磊,刘金昌,等.浅谈如何利用学科竞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4):36-37.
[7]李金昌,林家莲.实践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1-3,16.
[8]杨瑾,季宜敬,崔锐博,等.实验技能大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途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19-21.
[9]王延芳.关于构建高校学科竞赛管理体制的探讨[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6(4):27-28,41.
[10]杨碧瑜,左军.关于构建高校学科竞赛体系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11(1):199-200.
[11]张清祥.搭建学科竞赛平台提高学科竞赛水平[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8):109-111.
[12]王晓勇,俞松坤.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59-60.
[13]陈天虹,文献民,葛龙威,等.依托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大学生结构竞赛为例[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8,20(2):136-138.
[14]瞿绍军.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以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5):
3980-3981.
[15]孟庆繁,孟威,刘艳,等.搭建学科交叉平台 提升实践育人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3(9):46-47.
关键词 生命科学;创新竞赛;创新人才;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2-0140-03
高等学校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1]。加快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出路[2]。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1月联合发布了《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高教〔2007〕1号),在质量工程建设内容中明确提出:“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3]教育部于2006年启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4],于2012年启动“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旨在促进高等学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创新人才。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学科竞赛对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5]。为此,从2009年开始,由吉林大学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下简称实验教学中心)倡议发起的吉林省大学生生命科学创新实验大赛(以下简称创新实验大赛),每两年举办一届,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省级品牌赛事。
1 搭建创新实验大赛的平台组织体系
建立创新实验大赛的条件平台体系 组织开展创新实验大赛需要有场地、专家、人员、设施等一系列的条件支撑,才能保证大赛顺利进行。创新实验大赛是由吉林大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心和吉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以下简称生化学会)联合承办的。实验教学中心是首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具有丰富的竞赛组织经验、一流的场地设施条件、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生化学会汇集了全省技术专家资源,而且学会依托单位是实验教学中心。因此,本项赛事以实验教学中心作为常设组织单位,充分利用其资源优势,搭建全省创新实验大赛条件平台,确保了创新实验大赛持续、稳健开展。
建立创新实验大赛的有效组织体系 健全创新实验大赛的组织机构是保障竞赛有序、高效进行的前提。因此,针对竞赛实际工作需要,建立创新大赛组织机构,包括大赛组委会、大赛秘书处、评审专家委员会、大赛监督委员会四部分。大赛组委会负责大赛的全面组织工作,制订方案及实施计划;大赛秘书处主要承担大赛的筹备工作,处理大赛期间的具体事务;大赛评审专家负责根据评审标准进行评分;大赛监督委员会负责审查相关竞赛程序,监督比赛全部工作流程。在竞赛开展的各个阶段,组织机构的各部分职责分工明确,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并在总结历届竞赛组织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和完善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保障竞赛的组织工作顺利有序地进行。
科学设计创新实验大赛内容与形式 创新实验大赛的内容应与实践教学环节紧密结合,同时与学科前沿知识和研究热点相互融通,广泛的选题、多元的内容形式,才能起到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作用,促进生物及相关学科的参与和交流。创新大赛的选题范围为前一年9月至当年6月期间完成的生物学、药学、农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生物化工及相关学科的设计创新实验项目,形式包括研究报告、学术论文、科技发明或专利作品等。
创新大赛采用校、省两级竞赛实施形式 先由各高校自行组织校内初赛,旨在调动各高校对创新实验大赛的重视程度,激发学生和教师参与大赛的兴趣和热情。通过校内初赛,促使各高校形成专门统一领导创新实验大赛的机构,有利于宏观层面的组织协调,同时使学生了解创新实验大赛的流程,积累参赛经验,进一步完善参赛作品。由各高校推荐和选拔优秀参赛作品参加省级竞赛,省级创新实验大赛实施程序分为初赛、复赛、决赛和终审四个阶段。由大赛组委会根据竞赛的总成绩确定各级获奖项目,优秀作品刊登在《大学生创新实验》上进行交流。
2 建立创新实验大赛的组织程序与实施方法
创新实验大赛的文件准备 创新实验大赛的相关文件是竞赛实施的第一关。只有准确把握竞赛内容与规则,科学组织好相关文件材料,才能保证竞赛的顺利进行。因此,大赛前要组织相关专家对“竞赛章程”“作品申报书”“评审细则”“竞赛通知”等文件仔细打磨、认真推敲,确保对竞赛过程的组织、评审和准备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文件下发后各高校根据具体要求在材料上加盖单位公章邮寄到大赛组委会秘书处,并报送要求的电子文本。
创新实验大赛的奖项设置与评审标准 创新实验大赛的奖项设置对营造创新实验良好氛围、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将起到引导性作用。因此,根据创新实验大赛实际情况,奖项设置分为学生奖项、教师奖项和集体奖项三部分。学生奖项设置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和三等奖;教师奖项设优秀指导教师特等奖和一等奖;参赛高校设优秀组织单位奖。科学地设置各级奖项的比例,尽可能使参加复赛的项目都有获奖的机会,以调动广大师生参与创新实践的热情和积极性。
创新实验大赛的评审是否公平、公正、公开,直接影响到广大师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大赛的权威性。因此,严格按章程和评审细则评审是关键。创新实验大赛分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初赛评定要根据作品类型按申报材料完整性和作品水平评分;复赛重点通过参赛者作品汇报、专家问辩、幻灯片制作等方面给出成绩;决赛重点根据创新实验方案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创新性和特色等方面给出成绩。最后由大赛评审委员会将作品分数提交组委会终评,依据各级获奖名额比例确定奖项。优秀指导教师奖根据学生获特等奖、一等奖成绩而定。优秀组织奖根据参赛队获奖成绩及竞赛组织过程中的表现相应得分确定,提交大赛组委会进行最后终评。 评审专家的遴选与评审过程的组织 汇集生化学会和相关高校的专家组建大赛评审专家库,竞赛前由组委会在监督委员会的监督下随机抽取专家,成立评审专家委员会。评审专家根据不同学科进行分组,每个组设一名专家组长,负责组织竞赛、协调事宜。整个评审过程均采取背靠背、匿名评审的方式进行,要求评审专家不得询问参赛选手所在学校等个人信息。如打分有改动,评审专家和组长需签名。评审过程有争议提交评审专家委员会最后裁决。全程在监督委员会的监督、指导下完成,确保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3 对创新实验大赛的思考
创新实验大赛是提高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 创新实验大赛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运用、创新思维、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的集中体现。在竞赛过程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流程、完成实验方案、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果,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相互协作[6]。创新实验大赛在形式上是比赛,能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追求达到更高、更新的目标要求[7]。因此,以创新实验大赛作为大学生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的载体,提高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科研兴趣,调动起学生对专业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8]。
创新实验大赛可有效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的提升 创新大赛涉及生物及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或科学研究热点,参赛的虽然是学生,但指导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指导教师需要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并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科科研上的优势,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9]。通过参加创新大赛,可以加强指导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视,总结交流创新人才培养的经验,相互促进,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加强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在指导竞赛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寻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推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保证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
创新实验大赛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创新 创新大赛的组织和开展,引导和推动各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体系及教学方法的改革[10]。在创新大赛中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反映出学校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同时也可以检验教学效果。因此,高校以创新大赛为契机,针对竞赛中反映的问题及时进行分析研究,实施相应的教学改革,进一步改善教学中的薄弱环节,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调整实验项目,不断优化教学、完善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科学性和多向性,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创新实验大赛持续发展的几点设想
一是建立学科竞赛实践基地。根据竞赛需要,学校依托现有实验条件引导企业参与,建立学科竞赛实践基地。企业不仅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机会,同时承接学校组织赛事、赛前培训等重要工作。并引进企业资金来支持大学生的学科竞赛活动,搭建起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变成生产力的平台[11]。
二是建立竞赛培训环节。可以利用假期集中培训,也可在日常教学中融入与学科竞赛有关的内容,或举办学术沙龙、科技成果报告会,了解学科前沿,培养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12]。
三是完善竞赛激励制度。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并重的原则出发,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13]。对于学生可以考虑给予适当的奖学金或创新实践学分;对于指导教师可计入一定的教学工作量和给予一定的教学奖励津贴;对于参加集体可在教学管理评估中给予一定指标和权重[14]。
4 结束语
创新大赛的举办为全省生命科学领域的师生提供了展示、交流、提高的平台,学生通过参加该活动,展现自我、激励个性,激发对科学实践的兴趣,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团队协作意识。指导教师通过这个平台,交流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寻找不足,互为促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为各高校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15]。创新大赛自2009年举办以来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三届,覆盖全省部属重点大学、省属本科、民办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等20余所高校,项目涵盖生物、医学、药学、农学、环境、化工、医疗器械、生物设备、生物教学等多个领域的创新成果,累计参赛学生近1500人,参与大赛的评审专家达200多位。大赛一届比一届有朝气、有活力、有激情、有影响,受到全省高校、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
参考文献
[1]《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编写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2(6):1-21.
[2]孟庆繁,逯家辉,王贞佐,等.强化实践基地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2):16-18,33.
[3]徐辉,郁汉琪,褚南峰.依托校企合作共建平台提高大学生学科竞赛水平[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12):
153-155.
[4]滕利荣.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模式:不断发展中的吉林大学国家级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N].中国教育报,2010-5-21(6).
[5]孟庆繁,林相友,孟令军,等.打破“短板效应”提高实践教学的育人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1(22):32-33.
[6]袁振,白磊,刘金昌,等.浅谈如何利用学科竞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4):36-37.
[7]李金昌,林家莲.实践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1-3,16.
[8]杨瑾,季宜敬,崔锐博,等.实验技能大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途径[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6):19-21.
[9]王延芳.关于构建高校学科竞赛管理体制的探讨[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6(4):27-28,41.
[10]杨碧瑜,左军.关于构建高校学科竞赛体系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11(1):199-200.
[11]张清祥.搭建学科竞赛平台提高学科竞赛水平[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8):109-111.
[12]王晓勇,俞松坤.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59-60.
[13]陈天虹,文献民,葛龙威,等.依托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以大学生结构竞赛为例[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8,20(2):136-138.
[14]瞿绍军.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以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5):
3980-3981.
[15]孟庆繁,孟威,刘艳,等.搭建学科交叉平台 提升实践育人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13(9):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