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下,新媒介的形成及其迅速的推广应用,几乎使突发事件与受众的接收达到了同步。如四川雅安地震事件中,先是网络关注最新的地震动态,之后媒体铺天盖地的大量信息跟踪报道跟进。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受众广、传播快,编辑微博信息后@很多V字认证的名人,消息便迅速传播开来。而且,微博的传播空间十分广泛,受众面也大,这种同步式、无时间差的传播,迅速形成舆情态势,并伴随新信息的产生和出现,形成一种群体化的声音和强有力的社会性舆论。但是,网络群体的形成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会对突发事件中舆情态势的可控性带来影响。本文将就以上几点进行分析概述,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新媒介下突发事件舆情态势的变化分析
随着微博和社交网站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公众舆论空间和话语表达权得到进一步延伸和释放。网络舆论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即由传播媒介逐渐走向群众化、平民化和多元化。
(一)舆情趋于多元化、大众化
1.传播媒介的逐渐多元化。新媒体成为突发事件舆论传播的主要阵地。其传播形式多样,包括个人空间、播客、博客、网络社区、手机短信等,而微博更成为时下最为新锐的自媒体。借助微博可以发布简洁短小的文字、语音、视频等,而且能够实现实时互动,吸引更多网民参与,不断使视频和文字资料迅速在网络上转载和分享。尤其在无线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下更加速了自媒体信息的传播。传播媒介的多元化直接使突发事件在传播的多渠道和多层次中演化,最短时间内形成舆情态势,并推进态势的不断发展变化。
2.参与主体进入平民化大众化。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下,网络媒体的及时性、匿名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为公众利益诉求表达、监督政府行为提供了一个方便、平等、畅所欲言的信息空间。“草根”阶层日益成为网络舆论的主体。
(二)舆论偏向敏感化、极端化
1.舆论焦点趋向敏感化。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使得公众的话语权更加充足,网民获得了空前的自主和自由。当前,网络舆情深刻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某些领域的突发事件,如牵涉到官二代、富二代、腐败贪污案等。二是涉及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动向、经济走势和调控政策等。三是重大民生问题,涉及到住房、就业、教育等。这些舆论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迅速传播。由于舆论群体的自发性特征,舆情态势往往以整体的形式构成与政府对话和互动的状态。
2.舆论偏向极端,缺少群体性的理智。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认为:“群体极化”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之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由于科技的进步和通讯工具的不断发达,极大地降低了沟通成本,大众彼此的互动能力也迅速提升,受众的同质化明显增强。在受众对突发事件或者十分感兴趣的事件不断传播过程中,会逐步形成一个或者几个主要舆论走向,最终主要舆论的群体慢慢会形成一种同质化的舆情态势和强烈诉求。而往往这种诉求很容易成为现实中不满情绪的最强硬的表达,缺少理智的思考和评判。
新媒介环境下突发事件的传播机制也基本遵循散播、集聚、升华、延续和消失的过程。信息在散播阶段,突发事件并没有形成一种广泛的关注和舆论,其影响力是潜在的;集聚是突发事件在某种传播事件的特性中突然引起大范围的受众的兴趣,并且舆情态势迅速壮大,信息的传播和转载范围和速度大幅度上升,关注其成效能有效把握突发事件的舆情走向;升华阶段中往往有很多“意见领袖”出现,这些“意见领袖”往往能够借助其比较大的权威和影响力左右着舆论发展的态势和走向,也在很大程度生产出一种变异机理;突发事件在经过一段升华后会形成一种或长或短时间内的舆情,或者产生一些社会的俗语,深刻地影响到受众思想和舆论习惯;随着事件的平息和事件关注度的下降,受众对突发事件的关注度的动力逐渐减少。突发事件的舆情态势也逐步沉淀下来,公众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新事物上面。
二、新媒体中突发事件在形成发展中的问题探究
新事物的产生是社会的进步,对于新媒体技术来说,技术的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中更多突发性事件在自媒体时代中暴露出的问题和监管机制已经无法适应其发展要求。由于现代虚拟管理意识的缺失,网络作为信息的承载体所能够产生的影响力,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言:“我觉得我们的法律就仿佛在甲板上吧嗒吧嗒挣扎的鱼一样。这些垂死挣扎的鱼拼命喘着气,因为数字世界是个截然不同的地方。大多数的法律都是为了原子世界,而不是比特的世界而制定。”
(一)信息缺乏真实性。传统的媒介传播方式单一,传播的范围和速度受到极大的限制。在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已经完全平民化,导致信息缺乏审查。虚假信息层出不穷,再加上媒介的自我约束性较差,依靠眼球来吸引受众的动机催使等等,信息的真实性在传播过程中大打折扣。由于突发事件在新媒介传播的特性,极易引起群体性盲目和虚假信息的大肆传播,由于缺少审核审查的存在,突发事件信息的发布几乎掌控在每个公众的自由发挥和不定性的评论中,很容易引起社会的跟风和不稳定。
(二)监督监管机制不够完善。制度的滞后和不完善是新媒体舆论环境混杂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缺乏针对公众舆论的法律规范,公众发表的言论十分自由,致使舆论环境比较混杂。有人甚至利用新媒体的很多新鲜事物对公众进行迷惑、煽动社会情绪、发布不良信息等。在涉及一些关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治安事件中,有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的匿名性散布谣言,制造社会的恐慌舆论就是一个例证。
(三)信息泛滥严重。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信息的泛滥和不实报道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到受众对信息的价值衡量和评判。在新媒体中信息的传播速度快,很多垃圾信息也会乘突发事件带来公众的高度关注之势大范围传播,影响正常信息的发布,甚至误导受众对突发事件的评判。
(四)舆论主流方向被削弱。由于突发事件在官方调查取证的时候需要时间确认并研究应对策略,官方在公布信息之前会存在一段空白。在这期间,突发事件形成的舆论已经不断催促官方公布相关信息,但由于时效性原因,很多意见领袖和主流媒体的言论已经逐步影响着舆论的主流方向。政府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如:吴英案就是很多权威人士在对民间资本的合法化上,不断呼吁更多人去认同和接受,最终国家决定在温州设立民间资本融资的试点,这是自媒体时代推行国家金融改革的较为成功的案例。 三、突发事件舆情态势应对策略
“当下我国的社会转型被理解成为一种全面的社会转型,是一种社会结构模式向另一种社会结构模式的转换,即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的社会向工业的、城市的、开放的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结构转型和体制转轨同步进行,并交织在一起。由转型所带来的利益不均衡性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更加尖锐,突发事件的舆情态势和传播规律的把控难度也在不断上升,公众的参与程度不断深入。所以政府如何做好在舆情态势和传播规律中的主导角色,引导舆论的正能量,找到与公众之间博弈的应对策略是当前的一个关键所在。
(一)提升公众的媒介素质,及时做好应对策略。“网络的快速发展既为政府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新媒介载体,又给政府的新闻管理特别是突发敏感事件的舆论引导带来了挑战和考验。”由于新媒介环境下突发事件的舆情是社会舆论和新媒体结合的产物,具有多元、互动、多变的特点。因此应从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着眼,加强虚拟文化建设,提高网民素养,在教育、法制观念和文化素养上提升受众对突发事件的理智感。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范信息传播秩序。对于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首要问题是建立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舆论的过于分散不利于社会的整合,舆论的过度混乱甚至可能带来社会的混乱。”进一步加强对新媒体的管理和监督刻不容缓。在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下,公众参与程度越来越大,为克服公众在“超自由”状态下形成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应适当强化法律规范的韧性,明晰网络舆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立法在先,防患于未然。建立健全法制规范才能更好地规范媒介秩序。
(三)保持媒体正能量的传播,舆论方向趋于一致。媒介网络信息的传播和舆论相互融合、相互冲突,最后形成一种媒介平衡。传统媒体往往更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而新媒体则具有便捷迅速的特点,所以“加强媒体正向联动能力,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优势和传统媒体优势的互补作用”成为保持媒介正能量不可或缺的两种渠道。两者的结合能推动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及时确定突发事件的性质,把握特殊舆论的走向,突发事件往往能够形成一个焦点。应加强监督,及时判断突发事件的性质,有重点、有秩序地引导舆论的走向。对于新媒体应该加强对舆论的跟踪、研判、分析和预警,并善于从舆论中发现工作的盲点、弱点和难点并寻找出引发舆情基础、源头的根本问题。
作者单位:湖北广播电视台电视经济频道
责任编辑:梅杰
一、新媒介下突发事件舆情态势的变化分析
随着微博和社交网站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公众舆论空间和话语表达权得到进一步延伸和释放。网络舆论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即由传播媒介逐渐走向群众化、平民化和多元化。
(一)舆情趋于多元化、大众化
1.传播媒介的逐渐多元化。新媒体成为突发事件舆论传播的主要阵地。其传播形式多样,包括个人空间、播客、博客、网络社区、手机短信等,而微博更成为时下最为新锐的自媒体。借助微博可以发布简洁短小的文字、语音、视频等,而且能够实现实时互动,吸引更多网民参与,不断使视频和文字资料迅速在网络上转载和分享。尤其在无线网络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下更加速了自媒体信息的传播。传播媒介的多元化直接使突发事件在传播的多渠道和多层次中演化,最短时间内形成舆情态势,并推进态势的不断发展变化。
2.参与主体进入平民化大众化。在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下,网络媒体的及时性、匿名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为公众利益诉求表达、监督政府行为提供了一个方便、平等、畅所欲言的信息空间。“草根”阶层日益成为网络舆论的主体。
(二)舆论偏向敏感化、极端化
1.舆论焦点趋向敏感化。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使得公众的话语权更加充足,网民获得了空前的自主和自由。当前,网络舆情深刻反映的社会现实问题主要聚焦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某些领域的突发事件,如牵涉到官二代、富二代、腐败贪污案等。二是涉及国家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动向、经济走势和调控政策等。三是重大民生问题,涉及到住房、就业、教育等。这些舆论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迅速传播。由于舆论群体的自发性特征,舆情态势往往以整体的形式构成与政府对话和互动的状态。
2.舆论偏向极端,缺少群体性的理智。美国学者凯斯-桑斯坦认为:“群体极化”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之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由于科技的进步和通讯工具的不断发达,极大地降低了沟通成本,大众彼此的互动能力也迅速提升,受众的同质化明显增强。在受众对突发事件或者十分感兴趣的事件不断传播过程中,会逐步形成一个或者几个主要舆论走向,最终主要舆论的群体慢慢会形成一种同质化的舆情态势和强烈诉求。而往往这种诉求很容易成为现实中不满情绪的最强硬的表达,缺少理智的思考和评判。
新媒介环境下突发事件的传播机制也基本遵循散播、集聚、升华、延续和消失的过程。信息在散播阶段,突发事件并没有形成一种广泛的关注和舆论,其影响力是潜在的;集聚是突发事件在某种传播事件的特性中突然引起大范围的受众的兴趣,并且舆情态势迅速壮大,信息的传播和转载范围和速度大幅度上升,关注其成效能有效把握突发事件的舆情走向;升华阶段中往往有很多“意见领袖”出现,这些“意见领袖”往往能够借助其比较大的权威和影响力左右着舆论发展的态势和走向,也在很大程度生产出一种变异机理;突发事件在经过一段升华后会形成一种或长或短时间内的舆情,或者产生一些社会的俗语,深刻地影响到受众思想和舆论习惯;随着事件的平息和事件关注度的下降,受众对突发事件的关注度的动力逐渐减少。突发事件的舆情态势也逐步沉淀下来,公众把注意力转移到别的新事物上面。
二、新媒体中突发事件在形成发展中的问题探究
新事物的产生是社会的进步,对于新媒体技术来说,技术的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在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中更多突发性事件在自媒体时代中暴露出的问题和监管机制已经无法适应其发展要求。由于现代虚拟管理意识的缺失,网络作为信息的承载体所能够产生的影响力,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言:“我觉得我们的法律就仿佛在甲板上吧嗒吧嗒挣扎的鱼一样。这些垂死挣扎的鱼拼命喘着气,因为数字世界是个截然不同的地方。大多数的法律都是为了原子世界,而不是比特的世界而制定。”
(一)信息缺乏真实性。传统的媒介传播方式单一,传播的范围和速度受到极大的限制。在自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已经完全平民化,导致信息缺乏审查。虚假信息层出不穷,再加上媒介的自我约束性较差,依靠眼球来吸引受众的动机催使等等,信息的真实性在传播过程中大打折扣。由于突发事件在新媒介传播的特性,极易引起群体性盲目和虚假信息的大肆传播,由于缺少审核审查的存在,突发事件信息的发布几乎掌控在每个公众的自由发挥和不定性的评论中,很容易引起社会的跟风和不稳定。
(二)监督监管机制不够完善。制度的滞后和不完善是新媒体舆论环境混杂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缺乏针对公众舆论的法律规范,公众发表的言论十分自由,致使舆论环境比较混杂。有人甚至利用新媒体的很多新鲜事物对公众进行迷惑、煽动社会情绪、发布不良信息等。在涉及一些关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治安事件中,有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的匿名性散布谣言,制造社会的恐慌舆论就是一个例证。
(三)信息泛滥严重。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信息的泛滥和不实报道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到受众对信息的价值衡量和评判。在新媒体中信息的传播速度快,很多垃圾信息也会乘突发事件带来公众的高度关注之势大范围传播,影响正常信息的发布,甚至误导受众对突发事件的评判。
(四)舆论主流方向被削弱。由于突发事件在官方调查取证的时候需要时间确认并研究应对策略,官方在公布信息之前会存在一段空白。在这期间,突发事件形成的舆论已经不断催促官方公布相关信息,但由于时效性原因,很多意见领袖和主流媒体的言论已经逐步影响着舆论的主流方向。政府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如:吴英案就是很多权威人士在对民间资本的合法化上,不断呼吁更多人去认同和接受,最终国家决定在温州设立民间资本融资的试点,这是自媒体时代推行国家金融改革的较为成功的案例。 三、突发事件舆情态势应对策略
“当下我国的社会转型被理解成为一种全面的社会转型,是一种社会结构模式向另一种社会结构模式的转换,即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传统的社会向工业的、城市的、开放的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结构转型和体制转轨同步进行,并交织在一起。由转型所带来的利益不均衡性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更加尖锐,突发事件的舆情态势和传播规律的把控难度也在不断上升,公众的参与程度不断深入。所以政府如何做好在舆情态势和传播规律中的主导角色,引导舆论的正能量,找到与公众之间博弈的应对策略是当前的一个关键所在。
(一)提升公众的媒介素质,及时做好应对策略。“网络的快速发展既为政府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新媒介载体,又给政府的新闻管理特别是突发敏感事件的舆论引导带来了挑战和考验。”由于新媒介环境下突发事件的舆情是社会舆论和新媒体结合的产物,具有多元、互动、多变的特点。因此应从构建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着眼,加强虚拟文化建设,提高网民素养,在教育、法制观念和文化素养上提升受众对突发事件的理智感。
(二)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范信息传播秩序。对于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首要问题是建立一个合法的公共秩序。“舆论的过于分散不利于社会的整合,舆论的过度混乱甚至可能带来社会的混乱。”进一步加强对新媒体的管理和监督刻不容缓。在新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下,公众参与程度越来越大,为克服公众在“超自由”状态下形成的无政府主义倾向,应适当强化法律规范的韧性,明晰网络舆论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立法在先,防患于未然。建立健全法制规范才能更好地规范媒介秩序。
(三)保持媒体正能量的传播,舆论方向趋于一致。媒介网络信息的传播和舆论相互融合、相互冲突,最后形成一种媒介平衡。传统媒体往往更具有权威性和真实性,而新媒体则具有便捷迅速的特点,所以“加强媒体正向联动能力,充分发挥网络媒体优势和传统媒体优势的互补作用”成为保持媒介正能量不可或缺的两种渠道。两者的结合能推动社会正能量的传播。及时确定突发事件的性质,把握特殊舆论的走向,突发事件往往能够形成一个焦点。应加强监督,及时判断突发事件的性质,有重点、有秩序地引导舆论的走向。对于新媒体应该加强对舆论的跟踪、研判、分析和预警,并善于从舆论中发现工作的盲点、弱点和难点并寻找出引发舆情基础、源头的根本问题。
作者单位:湖北广播电视台电视经济频道
责任编辑:梅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