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尝试借助基于校企合作的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结合我校森林工程专业的教学实践,从基于人才队伍的建设改革的科研成果转化、基于教学任务重构与分解的学生科研能力培养、基于实验任务选择与匹配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三方面构建基于校企合作的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为森林工程相关专业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改革方案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森林工程
[DOI]10.13939/j.cnki.zgsc.2018.33.101
1 引 言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已逐渐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发展趋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其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单方为主、全日制在校培养的毕业生,已经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而为了保证企业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运用专业知识和先进科研成果推进企业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但当前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胡锦涛、习近平两代领导人,都提出了校企深度合作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2011年,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又进一步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指示。因此,加强高等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是双方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森林工程专业(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方向)面向国家工程机械和重型机械制造及应用行业,培养既能从事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的设计制造与维护、设备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工作,又能从事制造领域内机械产品的研制开发、工艺设计以及生产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所以,对于学习森林工程的学生来说,去企业实习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更具有特别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该学科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无论对高校还是企业来说,森林工程专业都必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校企合作无疑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培养方式。科教融合则是实现教育与科研资源共享、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两者相结合,可以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文章基于校企合作平台,拟探索一种培养模式——既有利于高校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对在校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企业利用高校先进的科研成果和专业知识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最终实现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目标。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 国内外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特点
国外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较为成熟。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均为其典型代表。近年来,“双元制”教育在德国广泛开展,大学和企业合作引入“双元”教学模式。即在整个大学阶段,学生四年累计在企业时间占总学习天数的74%,学生在毕业时就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而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也源于工作与操作实践,其成果在企业实际运用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成功的典范。在这一教育模式下,学生进入大学后,就要先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大学第二年回学校学习2~3年的理论知识,大学最后一年再去企业实习。“三明治”教学计划能把相关专业的研究、设计、实验和教学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在完全与专业相关的企业环境中学习。在国内,校企合作比较成功的高校当数哈尔滨工业大学。[1]哈尔滨工业大学与美国国家仪器有限公司共建了“虚拟仪器创新实践基地”。该基地面向全校师生免费开放,并将所有设备免费借用给学生,以保证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创新实践。并为学生提供设备、专业指导以及与其他高校交流学习的机会。
2.2 国内外科教融合教学模式的特点
国外的科教融合模式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在“二战”后得到高速发展。美国主要通过“企业—大学”联合中心的模式,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贝尔实验室与大学的合作是其代表之一。德国通过鼓励企业科研机构与大学双聘制度,让企业科研機构与大学共同培养科教融合人才。中国科教融合较为成功的高校包括中国海洋大学[2]、中国科学院大学[3]等。中国海洋大学通过科学研究与教学联动,为学生提供讨论式和研究性的学习环境,营造自主创新、勇于实践的氛围,以实现“学、研、用”能力的共同培养与共同提升。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原问题”进行思考,对已有结论提出质疑和批判。中国科学院大学由身兼“科学家”身份的老师实施“科研—教学—学习”模式,将知识传授与知识创新相结合,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先进课程、研讨班和实验室,实现了科研实践与科学教育的“无缝式”衔接。
2.3 国内外教学模式述评
(1)无论是校企合作模式还是科教融合模式,都看重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
(2)目前尚未发现校企合作与科教融合两者结合,共同运用于本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3 基于校企合作的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3.1 基于人才队伍的建设改革的科研成果转化
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将森林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在企业实践过程中,通过人才队伍的建设改革的契机,基于企业工作站与教师工作站的“两站”建设,实现专业资源共享、技能优势互补、学科相互融合、专业相互渗透,将学校先进的科研成果和专业知识运用于企业实践,以解决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实现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
开展“两站”建设,即在本校森林工程专业设立“企业工作站”,在校友企业设立森林工程的“教师工作站”。企业为高校提供生产实习和创新实践基地,学校为企业提供企业培训、技术合作及研发平台。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实现校企双方的专业资源共享、技能优势互补、学科相互融合、专业相互渗透,使得学校和企业这对“双主体”,可以真正实现共同驱动,共同发展。建设流程如下图所示。 3.2 基于教学任务重构与分解的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通过教学任务重构与分解的契机,将课程的教学任务分为学期教学任务和课堂教学任务。先将每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分解为课堂教学任务。然后将课堂教学任务划分为单元模块,再依据各单元模块的不同特点,按照不同具体系统的划分标准进行任务分解。最后根据不同系统的相关性与连续性,予以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有机整合,最终形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课堂教学任务。让学生对不同的单元模块进行选题讨论,并以小组报告的形式进行汇报,将汇报成绩记入平时成绩。在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查询中外文献资料,并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小组的形式围绕不同单元模块选题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小组报告以文本形式提交给任课老师。任课老师根据文本和汇报的具体情况,对汇报成绩予以评分。并从中选出较好的文本,予以指导和修改,用于学生论文/研究报告的发表。
3.3 基于实验任务选择与匹配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实验任务选择与匹配的契机,首先,由企业领导/技师带领学生参观企业。邀请已毕业校友进入课堂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增强学生对行业的认识度,为将来进入行业工作奠定强有力的认识基础。[4]其次,通过校内实验场所及实验设施,聘请企业技师作为实验导师,对学生的基本技能及专业素质进行专业操作方面的培训。最后,学生进入企业深入了解企业各项工作的操作实践和运作模式,由教师和企业技师共同监督和管理,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基于操作实践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并鼓励学生基于实践,针对具体问题,实现技术/管理/服务创新。学生在为企业提供服务/技术解决方案的同时,为学生参加相关学科竞赛及相关创新创业比赛奠定技术与实践基础。
4 结 论
森林工程专业课程是针对森林工程系统发展及其需求而设立的。研究所提出的基于校企合作的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學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有利于学生科研素质和卓越素质的提高和培养。基于校企合作的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学生对森林工程专业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大幅提高,其科研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也有了较大的提升。这些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促使森林工程专业不但加强了校企合作,而且学生也更加受到企业欢迎(就业率在改革之后,大幅度提升,达到95%以上)。该教学实践模式的推广,对其他工科专业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传涛, 陈宝江, 秦华. 基于校企合作的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探讨[J]. 物流技术, 2014(5):467-469.
[2]吴德星. 科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J]. 中国大学教学, 2014(1):4-7.
[3]林彦红. 科教融合理念的创新与实践——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为例[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4):27-39.
[4]董馨,吴薇, 王奕衡.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7):59-63.
[基金项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校企合作模式下传统专业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研究”(项目编号:2016J008);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企合作模式下传统专业协同培养人才体制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以森林工程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16-277)。
[作者简介]黄音(1982—),湖南湘潭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物流工程;魏占国(1978—),安徽蒙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森林工程。
[关键词]校企合作;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森林工程
[DOI]10.13939/j.cnki.zgsc.2018.33.101
1 引 言
随着经济与科学技术全球化的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已逐渐成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发展趋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其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单方为主、全日制在校培养的毕业生,已经很难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而为了保证企业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运用专业知识和先进科研成果推进企业发展是极其重要的。但当前我国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还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胡锦涛、习近平两代领导人,都提出了校企深度合作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2011年,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首次提出协同创新,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又进一步提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重要指示。因此,加强高等院校和企业的合作,是双方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
森林工程专业(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方向)面向国家工程机械和重型机械制造及应用行业,培养既能从事起重运输与工程机械的设计制造与维护、设备运行管理和经营销售等工作,又能从事制造领域内机械产品的研制开发、工艺设计以及生产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所以,对于学习森林工程的学生来说,去企业实习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更具有特别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该学科的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无论对高校还是企业来说,森林工程专业都必须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校企合作无疑是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最佳培养方式。科教融合则是实现教育与科研资源共享、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两者相结合,可以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文章基于校企合作平台,拟探索一种培养模式——既有利于高校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对在校学生进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又有利于企业利用高校先进的科研成果和专业知识解决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最终实现森林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内涵式发展目标。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 国内外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特点
国外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较为成熟。如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均为其典型代表。近年来,“双元制”教育在德国广泛开展,大学和企业合作引入“双元”教学模式。即在整个大学阶段,学生四年累计在企业时间占总学习天数的74%,学生在毕业时就会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而学生的毕业设计选题也源于工作与操作实践,其成果在企业实际运用中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成功的典范。在这一教育模式下,学生进入大学后,就要先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习,大学第二年回学校学习2~3年的理论知识,大学最后一年再去企业实习。“三明治”教学计划能把相关专业的研究、设计、实验和教学融为一体,使学生能在完全与专业相关的企业环境中学习。在国内,校企合作比较成功的高校当数哈尔滨工业大学。[1]哈尔滨工业大学与美国国家仪器有限公司共建了“虚拟仪器创新实践基地”。该基地面向全校师生免费开放,并将所有设备免费借用给学生,以保证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创新实践。并为学生提供设备、专业指导以及与其他高校交流学习的机会。
2.2 国内外科教融合教学模式的特点
国外的科教融合模式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在“二战”后得到高速发展。美国主要通过“企业—大学”联合中心的模式,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贝尔实验室与大学的合作是其代表之一。德国通过鼓励企业科研机构与大学双聘制度,让企业科研機构与大学共同培养科教融合人才。中国科教融合较为成功的高校包括中国海洋大学[2]、中国科学院大学[3]等。中国海洋大学通过科学研究与教学联动,为学生提供讨论式和研究性的学习环境,营造自主创新、勇于实践的氛围,以实现“学、研、用”能力的共同培养与共同提升。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原问题”进行思考,对已有结论提出质疑和批判。中国科学院大学由身兼“科学家”身份的老师实施“科研—教学—学习”模式,将知识传授与知识创新相结合,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先进课程、研讨班和实验室,实现了科研实践与科学教育的“无缝式”衔接。
2.3 国内外教学模式述评
(1)无论是校企合作模式还是科教融合模式,都看重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
(2)目前尚未发现校企合作与科教融合两者结合,共同运用于本科教学的研究与实践。
3 基于校企合作的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3.1 基于人才队伍的建设改革的科研成果转化
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将森林工程专业理论与实践高度融合。在企业实践过程中,通过人才队伍的建设改革的契机,基于企业工作站与教师工作站的“两站”建设,实现专业资源共享、技能优势互补、学科相互融合、专业相互渗透,将学校先进的科研成果和专业知识运用于企业实践,以解决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实现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
开展“两站”建设,即在本校森林工程专业设立“企业工作站”,在校友企业设立森林工程的“教师工作站”。企业为高校提供生产实习和创新实践基地,学校为企业提供企业培训、技术合作及研发平台。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实现校企双方的专业资源共享、技能优势互补、学科相互融合、专业相互渗透,使得学校和企业这对“双主体”,可以真正实现共同驱动,共同发展。建设流程如下图所示。 3.2 基于教学任务重构与分解的学生科研能力培养
通过教学任务重构与分解的契机,将课程的教学任务分为学期教学任务和课堂教学任务。先将每个学期的教学任务分解为课堂教学任务。然后将课堂教学任务划分为单元模块,再依据各单元模块的不同特点,按照不同具体系统的划分标准进行任务分解。最后根据不同系统的相关性与连续性,予以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有机整合,最终形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课堂教学任务。让学生对不同的单元模块进行选题讨论,并以小组报告的形式进行汇报,将汇报成绩记入平时成绩。在讨论过程中,要求学生查询中外文献资料,并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小组的形式围绕不同单元模块选题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小组报告以文本形式提交给任课老师。任课老师根据文本和汇报的具体情况,对汇报成绩予以评分。并从中选出较好的文本,予以指导和修改,用于学生论文/研究报告的发表。
3.3 基于实验任务选择与匹配的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通过实验任务选择与匹配的契机,首先,由企业领导/技师带领学生参观企业。邀请已毕业校友进入课堂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增强学生对行业的认识度,为将来进入行业工作奠定强有力的认识基础。[4]其次,通过校内实验场所及实验设施,聘请企业技师作为实验导师,对学生的基本技能及专业素质进行专业操作方面的培训。最后,学生进入企业深入了解企业各项工作的操作实践和运作模式,由教师和企业技师共同监督和管理,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基于操作实践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并鼓励学生基于实践,针对具体问题,实现技术/管理/服务创新。学生在为企业提供服务/技术解决方案的同时,为学生参加相关学科竞赛及相关创新创业比赛奠定技术与实践基础。
4 结 论
森林工程专业课程是针对森林工程系统发展及其需求而设立的。研究所提出的基于校企合作的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學生的科学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有利于学生科研素质和卓越素质的提高和培养。基于校企合作的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来,学生对森林工程专业课程的知识掌握程度大幅提高,其科研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也有了较大的提升。这些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促使森林工程专业不但加强了校企合作,而且学生也更加受到企业欢迎(就业率在改革之后,大幅度提升,达到95%以上)。该教学实践模式的推广,对其他工科专业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传涛, 陈宝江, 秦华. 基于校企合作的物流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探讨[J]. 物流技术, 2014(5):467-469.
[2]吴德星. 科教融合培养创新型人才[J]. 中国大学教学, 2014(1):4-7.
[3]林彦红. 科教融合理念的创新与实践——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为例[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5(4):27-39.
[4]董馨,吴薇, 王奕衡.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7):59-63.
[基金项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校企合作模式下传统专业研究生培养机制的研究”(项目编号:2016J008);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企合作模式下传统专业协同培养人才体制机制的研究与实践——以森林工程专业为例”(项目编号:2016-277)。
[作者简介]黄音(1982—),湖南湘潭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物流工程;魏占国(1978—),安徽蒙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森林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