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彩画作为外来画种,19世纪开始在中国繁荣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碰撞与融合,经历代水彩画艺术家的探索与研究,中国水彩画艺术逐渐走向多元化发展之路,意象性水彩就是其中之一,也是笔者多年创作过程中探索和研究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
水彩画的意象性表现体现了中国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过程中的一种文化自觉。这种自觉在笔者看来是艺术家对本民族文化有着一种强烈的认同感,艺术家把民族情怀融入了现代水彩画艺术发展的进程中,把对传统美学的爱反映在艺术创作的探索和实践当中。意象思维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因而追求水彩画的意象性表现就成为笔者的一种目标与价值取向。通过艺术想象追求意境的表现,因而在笔者的创作中更多的是注重写意,在“写”的过程中通过虚实结合的“象”强调神似,通过对物质形态的反映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笔者在创作《阳光下的故事系列》作品时,没有简单地去描摹人物形象,画面首先注重的是意境的表现与情感表达。这个系列的每幅作品从画面的虚实关系入手,无论是满脸沧桑的老人还是天真无邪的儿童,追求的是朦胧美和意境美,笔者选择柔和的色调来衬托人物的纯净和美好,暗部的颜色饱和而浓烈,几乎是一遍完成。在具体刻画时主要是对人物亮面和灰面进行刻画,对暗面虚化处理,加强画面的虚实对比,在虚与实之间体现出画面的节奏美。这些作品简化了背景的细节刻画,在空虚的背景上表现藏族人物的形态与神情,犹如舞台的背景与人物的关系,背景虽为虚、为空,但排除了细节的背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中国传统绘画很早就掌握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的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只有以手运心,依据内心的指引营造画面,虚景与实景相结合,才能表达出作者真实的内在情感,营造出笔者需要的意境。
中国水彩画的意象性表现除了受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外,在传入中国之初就有着先天的优势,中国传统绘画材料与水彩画材料有着极为相近的亲缘关系。水彩画与中国画都是以水为媒介的画种,都追求流动、空灵的艺术情趣,由于使用工具和传达的情趣与传统的中国画相似,在本体语言上有一种暗合的亲缘關系,并与东方民族的含蓄委婉、抒情达意的审美心理相吻合,因而中国画和水彩画在材料、技法、理念等方面存在许多的共通之处。
在我的《花语》系列作品中,借鉴融合了大量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与绘画技法。首先,在中国美学范畴,写意与意象是分不开的,艺术家通过“写”来抒胸中之“意”,写意中之象,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因此在创作花语系列作品时追求写的味道,不拘泥于细节。因在材料上有相通之处,都以水为媒介,为了使画面产生水色淋漓、空灵朦胧的意境,用大量的水营造画面的意象之美,水在画面中不仅仅是起到调节色彩浓淡的作用,还把水放到与色彩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干湿之间产生虚虚实实的诗意境界。其次,水彩画的绘画技巧与中国画的运笔方式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在创作中,我借鉴了中国画笔法,勾勒、点、染、摆,在创作过程中发挥笔性、笔势和笔趣,心随笔运、随迹立形。注重通过运笔达到情感的宣泄与表达,运用大写意的笔法完成形色的交融,从而构成丰富的情感意象。结合中国画工笔花卉的表现形式,层层深入使花瓣刻画细腻而厚重,而在暗部同样是和我的人物画系列一样,不做过多的描绘,使画面虚实相生,极富水彩画的魅力并且具有着中国画的写意精神。
意象性水彩画是水彩画材料与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相融合的结果,在作品中融入写意性,体现一种有意味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外在表现则是更多地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使中国当代水彩画趋于意象性表现。这种意象性水彩画的表现对艺术家的文化自觉与本土文化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意义。任何艺术家的发展与成长都与其生长的地域、民族、时代、社会等有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接受外来艺术时只有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土壤中,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审美意味的水彩作品,才能在学习西方水彩时发展本土文化,使水彩这一外来画种民族化。意象性水彩画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水彩画语言,使中国水彩艺术向多元化发展,绘画的目的也由客观再现走向主观情感的表达。水彩画的意象性表现促进了水彩艺术家对水彩画材料的探索与研究,如对水的深入研究与使用,对水彩中特殊技法的研究等,使水彩画材料与技法趋于多样性。通过不同的材料达到抒发情感,表达审美意识的目的。水彩画的意象性表现提升了艺术家的个性语言的表达,形成了当代水彩艺术的新面貌,在融合、碰撞、重构中创造了崭新的面貌。
廉晓慧
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当代水彩粉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现就职于运城学院美术与工艺设计系。多年潜心研究水彩画创作,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术展览并获奖。部分作品被收入《当代绘画艺术》《中国艺术家优秀作品集》等。作品发表在《美术》《美术大观》《美术报》等刊物。
水彩画的意象性表现体现了中国艺术家在接受外来艺术过程中的一种文化自觉。这种自觉在笔者看来是艺术家对本民族文化有着一种强烈的认同感,艺术家把民族情怀融入了现代水彩画艺术发展的进程中,把对传统美学的爱反映在艺术创作的探索和实践当中。意象思维是中国人喜闻乐见的,因而追求水彩画的意象性表现就成为笔者的一种目标与价值取向。通过艺术想象追求意境的表现,因而在笔者的创作中更多的是注重写意,在“写”的过程中通过虚实结合的“象”强调神似,通过对物质形态的反映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笔者在创作《阳光下的故事系列》作品时,没有简单地去描摹人物形象,画面首先注重的是意境的表现与情感表达。这个系列的每幅作品从画面的虚实关系入手,无论是满脸沧桑的老人还是天真无邪的儿童,追求的是朦胧美和意境美,笔者选择柔和的色调来衬托人物的纯净和美好,暗部的颜色饱和而浓烈,几乎是一遍完成。在具体刻画时主要是对人物亮面和灰面进行刻画,对暗面虚化处理,加强画面的虚实对比,在虚与实之间体现出画面的节奏美。这些作品简化了背景的细节刻画,在空虚的背景上表现藏族人物的形态与神情,犹如舞台的背景与人物的关系,背景虽为虚、为空,但排除了细节的背景,可使“无景处都成妙境”。中国传统绘画很早就掌握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突破了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的片面性,创造了民族的独特的现实主义的表达形式,使真和美、内容和形式高度地统一起来。只有以手运心,依据内心的指引营造画面,虚景与实景相结合,才能表达出作者真实的内在情感,营造出笔者需要的意境。
中国水彩画的意象性表现除了受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外,在传入中国之初就有着先天的优势,中国传统绘画材料与水彩画材料有着极为相近的亲缘关系。水彩画与中国画都是以水为媒介的画种,都追求流动、空灵的艺术情趣,由于使用工具和传达的情趣与传统的中国画相似,在本体语言上有一种暗合的亲缘關系,并与东方民族的含蓄委婉、抒情达意的审美心理相吻合,因而中国画和水彩画在材料、技法、理念等方面存在许多的共通之处。
在我的《花语》系列作品中,借鉴融合了大量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与绘画技法。首先,在中国美学范畴,写意与意象是分不开的,艺术家通过“写”来抒胸中之“意”,写意中之象,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因此在创作花语系列作品时追求写的味道,不拘泥于细节。因在材料上有相通之处,都以水为媒介,为了使画面产生水色淋漓、空灵朦胧的意境,用大量的水营造画面的意象之美,水在画面中不仅仅是起到调节色彩浓淡的作用,还把水放到与色彩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干湿之间产生虚虚实实的诗意境界。其次,水彩画的绘画技巧与中国画的运笔方式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在创作中,我借鉴了中国画笔法,勾勒、点、染、摆,在创作过程中发挥笔性、笔势和笔趣,心随笔运、随迹立形。注重通过运笔达到情感的宣泄与表达,运用大写意的笔法完成形色的交融,从而构成丰富的情感意象。结合中国画工笔花卉的表现形式,层层深入使花瓣刻画细腻而厚重,而在暗部同样是和我的人物画系列一样,不做过多的描绘,使画面虚实相生,极富水彩画的魅力并且具有着中国画的写意精神。
意象性水彩画是水彩画材料与中国传统的审美意识相融合的结果,在作品中融入写意性,体现一种有意味的精神,而这种精神的外在表现则是更多地借鉴中国传统绘画的形式,使中国当代水彩画趋于意象性表现。这种意象性水彩画的表现对艺术家的文化自觉与本土文化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意义。任何艺术家的发展与成长都与其生长的地域、民族、时代、社会等有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接受外来艺术时只有根植于中国的文化、土壤中,才能创造出具有中国审美意味的水彩作品,才能在学习西方水彩时发展本土文化,使水彩这一外来画种民族化。意象性水彩画的发展同时也丰富了水彩画语言,使中国水彩艺术向多元化发展,绘画的目的也由客观再现走向主观情感的表达。水彩画的意象性表现促进了水彩艺术家对水彩画材料的探索与研究,如对水的深入研究与使用,对水彩中特殊技法的研究等,使水彩画材料与技法趋于多样性。通过不同的材料达到抒发情感,表达审美意识的目的。水彩画的意象性表现提升了艺术家的个性语言的表达,形成了当代水彩艺术的新面貌,在融合、碰撞、重构中创造了崭新的面貌。
廉晓慧
西安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当代水彩粉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现就职于运城学院美术与工艺设计系。多年潜心研究水彩画创作,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美术展览并获奖。部分作品被收入《当代绘画艺术》《中国艺术家优秀作品集》等。作品发表在《美术》《美术大观》《美术报》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