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作用
1.物理习题能帮助学生理解、巩固与深化物理基本概念、规律。
2.物理习题有助于学生分析、处理、解决实际问题。
3.物理习题能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
二、物理习题选编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教师编写习题时,首先需要注意的问题。科学性要求习题中叙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习题中涉及的物理量的量值准确无误,符合生活实际,符合客观规律,不能随意捏造。
2.典型性原则
从发展学生智能的需要出发,典型性的问题应在内容上或方法上有代表性,应能反映重点概念和规律的本质及其特征。在保证基础知识覆盖率和重点知识重现率的前提下,遵循“少而精”的原则,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严格筛选各种类型的题目,适当控制题目的数量和难度。
3.层次性原则
对于整节习题课的例题、习题设计,要解决一个问题,可能设计一系列的习题,对于这些习题的设计要注重层次性,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高中物理的学习不管是在知识深度上,还是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学生都需要一个逐步学会的过程。如果把过难的物理问题“一次到位”地摆在学生的面前,这些问题不仅不可能“到位”,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丧失学习物理的自信心。因此,对于学生练习,要根据学生情况把握好基础题、中档题、难题的比例。新课后的习题设计中,基础题、中档题、难题的比例应为6∶3∶1;阶段复习的习题设计中,三者的比例应为3∶6∶1。
4.实践性原则
用于阶段复习与测试的习题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网络,活化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选编阶段复习与测试题时,要适当增加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的习题,把理想化模型同实际问题密切联系起来,进而使理想化过程与实际物理过程有机结合。这样的物理过程,更有实际意义,能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例如,有这样两道题目:
(1)将一物体从离地面10m高处竖直向上抛出,抛出后物体上升0.45m到达最高点,求物体抛出后在空中运动的时间?
(2)一跳水运动员从离水面10m高的平台上跃起,举双臂伸直身体离开台面,此时其重心位于从手到脚全长的中点,跃起后重心升高0.45m达到最高点,落水时身体竖直,手先入水(在此过程中运动员水平方向的运动忽略不计),从离开跳台到手触水面的过程中,他可用于完成空中动作的时间是多少?
这两道题考查相同的知识点,但选择第(2)个题目分析效果更好,因为第(2)题赋予了联系实际的背景,活化了物理知识,拉近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更乐于对此进行研究。
5.时代性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目标之一,在选编阶段复习与测试题时,要适当增加与现代物理知识、科技发展状况、最新科技成果紧密相关的习题,引领学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促进学生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近两年高考就考查过一些与高科技或前沿物理的相关知识,例如2008年江苏卷的“巨磁电阻效应”、2008年天津卷的“磁悬浮列车”、2009年安徽卷的“大爆炸理论”、2009年全国卷Ⅱ的“重力加速度反常现象”、2009年北京卷的“电磁流量计”等。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讲述过类似问题的处理思路,学生再遇到这类问题时就不会感觉到陌生和紧张,解答习题时更不会感觉到无从下手。
三、物理习题教学的基本策略
1.让学生表达,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础,但是学生受日常生活影响、知识的负迁移和对词语的曲解会形成前物理概念,有不少前物理概念是不正确的,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澄清错误认识。
如在巩固“摩擦力”概念的习题教学中,教师可提出一系列问题: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有何关系?只有运动的物体才受摩擦力吗?摩擦力一定是阻力吗?然后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相互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理解,相互补充、相互质疑,教师也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给予指导。小组讨论结束后,由各个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发表本小组的讨论结果,综合、纠正与补充各小组的发言,从而达成对物理概念的正确认识。这样做比教师直接讲解的效果好得多。
2.让学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身临其境,动脑动手,观察思考,在习题教学中通过“体验”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以致用意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物理习题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针对自己习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习题的设计上,习题的讲评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上渗透新的理念、方法,激发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进而提高习题教学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 易志毅)
1.物理习题能帮助学生理解、巩固与深化物理基本概念、规律。
2.物理习题有助于学生分析、处理、解决实际问题。
3.物理习题能让教师全面了解学生。
二、物理习题选编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教师编写习题时,首先需要注意的问题。科学性要求习题中叙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必须以事实为依据,习题中涉及的物理量的量值准确无误,符合生活实际,符合客观规律,不能随意捏造。
2.典型性原则
从发展学生智能的需要出发,典型性的问题应在内容上或方法上有代表性,应能反映重点概念和规律的本质及其特征。在保证基础知识覆盖率和重点知识重现率的前提下,遵循“少而精”的原则,结合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严格筛选各种类型的题目,适当控制题目的数量和难度。
3.层次性原则
对于整节习题课的例题、习题设计,要解决一个问题,可能设计一系列的习题,对于这些习题的设计要注重层次性,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高中物理的学习不管是在知识深度上,还是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学生都需要一个逐步学会的过程。如果把过难的物理问题“一次到位”地摆在学生的面前,这些问题不仅不可能“到位”,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丧失学习物理的自信心。因此,对于学生练习,要根据学生情况把握好基础题、中档题、难题的比例。新课后的习题设计中,基础题、中档题、难题的比例应为6∶3∶1;阶段复习的习题设计中,三者的比例应为3∶6∶1。
4.实践性原则
用于阶段复习与测试的习题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网络,活化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选编阶段复习与测试题时,要适当增加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的习题,把理想化模型同实际问题密切联系起来,进而使理想化过程与实际物理过程有机结合。这样的物理过程,更有实际意义,能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例如,有这样两道题目:
(1)将一物体从离地面10m高处竖直向上抛出,抛出后物体上升0.45m到达最高点,求物体抛出后在空中运动的时间?
(2)一跳水运动员从离水面10m高的平台上跃起,举双臂伸直身体离开台面,此时其重心位于从手到脚全长的中点,跃起后重心升高0.45m达到最高点,落水时身体竖直,手先入水(在此过程中运动员水平方向的运动忽略不计),从离开跳台到手触水面的过程中,他可用于完成空中动作的时间是多少?
这两道题考查相同的知识点,但选择第(2)个题目分析效果更好,因为第(2)题赋予了联系实际的背景,活化了物理知识,拉近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更乐于对此进行研究。
5.时代性原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目标之一,在选编阶段复习与测试题时,要适当增加与现代物理知识、科技发展状况、最新科技成果紧密相关的习题,引领学生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促进学生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
近两年高考就考查过一些与高科技或前沿物理的相关知识,例如2008年江苏卷的“巨磁电阻效应”、2008年天津卷的“磁悬浮列车”、2009年安徽卷的“大爆炸理论”、2009年全国卷Ⅱ的“重力加速度反常现象”、2009年北京卷的“电磁流量计”等。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讲述过类似问题的处理思路,学生再遇到这类问题时就不会感觉到陌生和紧张,解答习题时更不会感觉到无从下手。
三、物理习题教学的基本策略
1.让学生表达,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础,但是学生受日常生活影响、知识的负迁移和对词语的曲解会形成前物理概念,有不少前物理概念是不正确的,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澄清错误认识。
如在巩固“摩擦力”概念的习题教学中,教师可提出一系列问题: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有何关系?只有运动的物体才受摩擦力吗?摩擦力一定是阻力吗?然后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相互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理解,相互补充、相互质疑,教师也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给予指导。小组讨论结束后,由各个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发表本小组的讨论结果,综合、纠正与补充各小组的发言,从而达成对物理概念的正确认识。这样做比教师直接讲解的效果好得多。
2.让学生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身临其境,动脑动手,观察思考,在习题教学中通过“体验”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以致用意识,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总之,物理习题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针对自己习题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习题的设计上,习题的讲评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上渗透新的理念、方法,激发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进而提高习题教学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