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鉴才:回归“诗书画印”文人画传统

来源 :人民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mir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学者认为:“笔墨中熔诗、书、画、印于一炉,构图上将诗、书、画、印结合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与艺术风格。在世界画史上,这是一个伟大的创造”。 “诗书画印”同修最早出现在宋代,元赵孟頫、王冕将其发扬光大,明清以来多数书画大家是“诗书画印”并举发展,时至二十世纪,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潘天寿将“诗书画印”发展到高峰。近代以来,由于书画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加之受西方学院派书画教学分科的影响,“诗书画印”同修的艺术传承可以说是遭遇断崖。
  在杭州国画院院长、浙江省中国画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金鉴才看来,“诗书画印”的结合就是中国文人画的传统,也是中国文人画成熟的标志。这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是篆刻家、书法家、国画家、古诗文家都应该具备的修养。
  兼修“诗书画印”
  金鉴才出生在浙江义乌山区的一户贫困家庭。少年时代的金鉴才爱好文学,一心想当作家、诗人,但初中毕业却选择报考了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附中,因为家里实在无力供他上学,美院附中是免费的。金鉴才说:“许多书画家回忆录都讲从小爱好书画,我就没有那份幸运,学画是家庭条件所迫,学书法是师命难违。”
  美院附中毕业时,金鉴才一心想要报考美院的国画系花鸟专业,但经潘天寿、吴茀之等老师的引导,经过层层选拔,他進入了当年只招收两个人的书法专业,成为中国书法界第一届书法专业的本科生。
  金鉴才的艺术之路,是名副其实的师出名门。17岁时便问道于吴茀之、潘天寿二位先生。入中国美院学习后,他更是接触了权威的师资。金鉴才与沙孟海、陆维钊、诸乐三、朱家济、方介堪诸先生结下师生情,后又尝问业于张宗祥、韩登安先生。他们均是20世纪“诗书画印”的大师级人物,能得到如此多的艺术大师群体的亲炙,对金鉴才的艺术人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谈起这段学习经历,金鉴才也感到幸运:“这些老前辈,每一位我都能说出一个让人感动得掉眼泪的往事。我见到了他们是如何做人、写字、作画,所以我对‘诗书画印’是有一定的发言权的。潘天寿先生对我讲‘要四分读书,三分写字,三分画画’,正是他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总结出来的。”
  潘天寿的思想对金鉴才产生了深远影响,几十年来,牢记恩师教诲,他在“诗书画印”领域,上下求索。
  在绘画上,金鉴才受过严格传统文人画的训练,深受宋元、明清写意山水、花鸟的影响,重水墨轻艳丽,求空灵虚静的意外之象;在书法上,他追求多体兼容,在真、行、草、隶、篆均有不俗的造诣,但对其书风影响最大的还是流美俊逸、中和平正的“二王”行草一脉,即使是他的篆隶作品,也全是一派祥和静穆之风;绘画的题诗、篆刻一如其书法、绘画,也是质朴自然、清朗无尘。
  “诗书画印”不是四种艺术的简单叠加,而是建立在艺术家独特的思想统摄之下,形成具有共性审美的风格趋向。吴昌硕终生喜好、临摹《石鼓文》,苍涩内敛、雄浑大气、铜打铁铸的金石之线构成了他书画印的风格基石,也深远地影响了他的弟子如齐白石、沙孟海、潘天寿等。他所建构的风格体系构成了20世纪的“诗书画印”主流。金鉴才作为潘天寿弟子、吴昌硕再传弟子,却另辟蹊径,以清健秀润、温文儒雅的学人气息充盈期间,建构起自己独特的“诗书画印”风格体系,为“诗书画印”的当下发展开辟了另一番天地。
  艺术的传承与自信
  几十年来,金鉴才先生曾先后担任西泠印社副秘书长兼出版社总编辑、浙江省花鸟画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担任过《中国花鸟画》《中国印学年鉴》《西泠艺丛》《中国乡村书画》的主编。丰富的工作经历使其进一步见多识广,为其“诗书画印”全面精进创造了条件。
  “除了文化修养之外,我们今天无法回避的,还有缺乏文化自信和依附市场经济进行创作的问题。”金鉴才说,自己曾在网上看到一个介绍徐渭书法的帖子——标题是《中国的梵高》,还见过几篇把汤显祖标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文章。
  “我不明白,为什么中国知识界有一部分人那么不自信,非要将西方的名人头衔冠上方能言之?我们一边要尊重西方文明成果,一边更要尊重自己丰富灿烂的文明。一个民族的文明成果,首先是文化的成果;一个民族的自信,首先是文化的自信。”
  2013年,古稀之年的金鉴才创建了杭州国画院及美术馆。“笃敬忠诚坚定文化自信,诗书画印推行国艺重光”是杭州国画院的院训。金鉴才说,创立杭州国画院就是要培养“诗书画印”综合发展的新一代中国画人才。
  2013年10月19日,杭州国画院成立第一个实体部门——院创作培训中心,成立了以著名画家卢坤峰、童中焘、吴山明为导师,杜曼华、卓鹤君、尉晓榕等30位专家组成的专家组。截至目前,创作培训中心已举办了六期创作培训班,完成了杭州题材的中国画创作等诗书画印作品2307件。
  2015年8月18日,杭州国画院美术馆正式开馆。3年来,参加展览的作者累计达千余人次。杭州国画院还举办了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我们画画吧”“论语课堂”“抱青风雅夜”等公教活动,并成立了“少儿画会”,为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并热爱中国画提供一个良好的艺术平台。
  金鉴才说:“把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发扬开去,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这就是我想做的事情。”
其他文献
“有次值班时,半夜送来一位孕妇,心脏骤停已20分钟。一边抢救,一边做剖宫产,但孕妇心跳始终没有恢复,婴儿出来后也没有心跳。抢救持续进行中,大概又过了20多分钟,婴儿突然哭出了声,产妇也神奇地很快恢复了心跳。”  这样的惊险故事在北京朝阳医院急诊科并不少见。用急诊科主任郭树彬的话来说,急诊科与其他科室最大的区别就是“生离死别天天上演,起死回生时时重现”,这里可以说是很多人“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  
期刊
在位于陆家嘴的党建服务中心  党建工作的难点在基层,亮点也在基层  11月6日上午,习近平来到位于陆家嘴的上海中心大厦22层的陆家嘴金融城党建服务中心,详细了解中心开展党建工作等情况。在党建服务中心的空中花园研讨交流区,3家企业党支部正在联合开展“我与金融城共成长”主题党日活动,习近平来到他们中间,同他们亲切交谈。习近平充分肯定上海从陆家嘴金融城产业集聚、企业汇聚、人才广聚的实际出发,创新党建工作
期刊
2019年2月15日,中国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院和国际天文学联合会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向全世界发布嫦娥四号着陆区域月球地理实体命名。2019年2月4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批准了利用探月工程嫦娥二号和嫦娥四号高分辨月面影像数据申报的嫦娥四号着陆点及其附近5个月球地理实体命名:嫦娥四号着陆点命名为天河基地;着陆点周围呈三角形排列的三个环形坑,分别命名为织女、河鼓和天津;着陆点所在冯·卡门坑内的
期刊
一张张历史图片、一件件文献实物、一个个沙盘模型……六个内容展区的丰富展品,将40载波澜壮阔的伟大征程,画卷般呈现在眼前,激发着观众们的逐梦豪情。  11月13日上午,“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在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参观展览。  为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力营造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浓厚社会氛围,经党中央批准
期刊
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中国航展)于11月6日至11日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开幕式当天,中国航空工业集团自主研制的歼-10B推力矢量验证机成功进行了过失速机动飞行表演,展示了“榔头”机动、“赫伯斯特”机动、“眼镜蛇”机动、“大迎角360度滚转”等典型过失速机动飞行动作,让观众大呼过瘾。酣畅淋漓的表演凸显歼-10B推力矢量验证机优异的飞行性能,体现了试飞员精湛高超的飞行技术,也标志着中国推力矢
期刊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体制变革道路,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使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从整体上看,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在改革开放的第一个阶段,即起步阶段
期刊
“中华老字号”故宫过大年  2019年1月28日至2月10日,“中华老字号故宫过大年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开幕,来自北京、天津、山东、浙江、山西、江苏等地的中华老字号企业携其匠心产品和独特技艺来到故宫博物院,展示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和各地老字号产品,让参观者了解历史底蕴相通的民间老字号与宫廷文化的悠久渊源,全方位体会浓浓的过年气息,为春节增添别具特色的年味。  本次活动由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等部委
期刊
十二年前,几位年轻人开设的沙集第一家淘宝店一下子带动了整个地区步入农村电商时代,随后形成了独特的“沙集模式”。今天,位于江苏北部的沙集镇,被誉为“全国淘宝第一镇”。  所谓“沙集模式”是指通过电商平台,以“网络+公司+农户”为核心,具有可复制、自下而上草根性特征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不仅改变了沙集的产业格局,提升了当地人的生活水平,更使沙集的发展走上了一条全新之路。如今,随着数字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
期刊
提到王福春,人们总会想到他鏡头中那些火车上的中国人。  王福春自1977年拿起自己的第一台相机,就将镜头对准了铁轨上奔驰的机车和车厢里的人们。他说:“火车就是一个小社会,在这里你能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碰到各种各样的事。”早年,王福春考入了哈尔滨铁路局绥化铁路机车司机学校,从此和铁路结下不解之缘。整整40年,王福春跑遍了全中国所有的铁路线,乘坐列车上千次,行程几十万公里,拍摄底片十余万张。他用相机记录
期刊
在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一批外國摄影师紧随中国改革开放的脚步踏上这块土地,用他们的镜头记录中国社会的点滴……他们所拍摄的照片从一个侧面成就了时代的珍贵记忆;2018年,中国的摄影师们以这些外国摄影家们拍摄的画面为蓝本再次拍摄,进行一次中外摄影作品的“对话”。  这场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发起的“中外摄影对着拍”项目,用对比的手法聚焦新时代发展,以影像追溯改革开放的足迹。  11月17日,以4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