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德育工作中的活动艺术
德育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得到受教育者的认同。使受教育者把德育看成是"自己的事",而非与己无关。他必须成为参与者而非旁观者。"活动德育模式"恰恰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参与者。学生在"活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主角,他们亲自体验,亲自感受,亲自思考,最后在活动中自然地形成认识,自觉地把客观要求和主观愿望与向往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 传统的德育活动常有讲座、读书等单调而重复的形式,要想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让他们自觉地把客观要求和主观愿望与向往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就需要我们思考德育工作中的活动艺术了。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德育的灵活趣味性。作为学校,应该积极支持和引导学生,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能力,提高道德情操。比如,学校可以引导学生排练具有教育意义的歌曲、舞蹈、小品、小戏;可以走出校门送戏到田间地头、工厂、机关及敬老院;可以搞一些主题性画展,如党的生日专题画展,国庆专辑等;还可以举办诗朗诵、歌会、戏迷会、法制报告会、趣味运动会、乡土德育艺术节等活动。
比如感恩教育,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感恩父母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一改往常做法,首先联系几位后进学生的家长,取得了他们的支持,收集了这几位学生家长的日常工作照片,利用多媒体制成了一组幻灯片,并将这几位家长的照片插入其中,配上了崔京浩的《父亲》阎维文的《母亲》等背景音乐,插入了《诗经》等著作中对父母感恩的文字内容,做到了影音声色俱全,让同学看到自己父母的照片后心中为之一震。通过"感恩父母,感受人间真情"主题班会为感恩教育做了很好的宣传发动。并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给父母写一封情真意切的感恩信,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之后选取几名学生的感恩信,让他们在班级内读给其他同学听,再让学生给父母打一次亲情电话,向父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生活以及以后的规划,通过亲情电话让学生和父母敞开了心扉,交流了思想,心灵上也得到了升华。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回家休息的时间在家认真观察,写一篇题为《父(母)亲的手(或脸)》的作文,通过这一细节的作文描述,让学生体会到了岁月在父母身上刻画的沧桑,体会父母对自己十几年养育之恩的不易。
二、德育工作中的细节艺术
讲究德育工作中的细节艺术,提高德育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营造静态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让受教育者心领神会、心悦诚服,往往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拓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为学生发展个人爱好和培养创新素质提供了多种场所和机会。再具体到各班的德育工作中,细节艺术更是不可少。
我们的学生其实是都想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的,只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质,这就要靠我们细心的引导,给学生的行为分析定性。比如说,某个学生劳动时,多干了一些活儿,我们可以赞扬他热爱劳动;某个同学捡拾了分担区里的垃圾,我们可以赞扬他热爱集体,有集体荣誉感;某个同学容忍了别人一些过激的话,我们可以赞扬他胸怀宽广,有君子风度;某个同学能帮助别人拿书去上公共课,那就是乐于助人等等。有了这种种肯定的评价和赞扬,学生的心头自然就照起高尚品德的明灯。做事的人自然为自己所得到的赞誉感到自豪,其他人也会翻然醒悟:原来这就是高尚的品德,这就是素质。良好的品德其实时刻都可以体观,随时可以向它迈进。
有了这些评判思想品德高尚的具体行为,就会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就不那么空洞、看不见摸不着了。免去苍白无力的空洞说教的尴尬,也不会引起学生戒备和反感,久而久之就会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德育工作中的语言艺术
可见,语言在日常交往中至关重要。在德育过程中许多教师能用一句鼓励的话坚定一个上课不专心听讲,却给老师画像的孩子当画家的梦想,用一句恳切的话帮助学生走向崭新辉煌的人生,这与教师善于运用语言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工作语言应有艺术。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民主、科学、平等的思想渐入人心,教育民主成为大多数教师的共识,目前仍有少数教师因封建传统的影响,在潜意识里认为教师的权威不容侵犯,学生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象,但在教学互动实践中大多数教师还是普通认为,在学生面前简单以"大人"、"长者"自居,动辄以粗暴的态度和压制的方法来对待学生,只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对立。中学生个性正在形成,自我意识快速增强,由于环境和青春期的关系,学生行为失范,过错行为频繁变得相对自然。为此,教育者在面对各种问题时,必须静下心来,平心静气而后动。而老师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时往往当众批评,挖苦或变相体罚,又必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增加转化的难度。因此,通过和风细雨的工作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就显得尤为重要。"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师生之间以诚相见,教育者找学生谈话若能从经常性话题切入,循循善诱,多尝试以商量的语气,满面春风、和风细雨地去引导,讲究语言的文采,讲究语言的深入浅出,切中要点,讲究语言中散发亲切、友善、尊重、信任、宽容的气息,讲究语言的幽默色彩,而不是居高临下、板着脸训人,让学生觉得好听,让学生爱听,让学生乐听,学生在此情况下愿意一吐为快,并对老师的教诲心悦诚服。在此情境下,许多学生甚至主动请求老师给予纠错良策。在与学生的谈话活动中,教师若能以尊重、宽容和接纳的态度去对待他们,讲究一点语言的艺术,则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真的能唤醒学生的潜能。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多一点艺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积极在这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就一定能找到更多的艺术技巧,也一定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
德育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得到受教育者的认同。使受教育者把德育看成是"自己的事",而非与己无关。他必须成为参与者而非旁观者。"活动德育模式"恰恰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充分的发挥,使学生成为名副其实的参与者。学生在"活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主角,他们亲自体验,亲自感受,亲自思考,最后在活动中自然地形成认识,自觉地把客观要求和主观愿望与向往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 传统的德育活动常有讲座、读书等单调而重复的形式,要想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让他们自觉地把客观要求和主观愿望与向往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就需要我们思考德育工作中的活动艺术了。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德育的灵活趣味性。作为学校,应该积极支持和引导学生,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能力,提高道德情操。比如,学校可以引导学生排练具有教育意义的歌曲、舞蹈、小品、小戏;可以走出校门送戏到田间地头、工厂、机关及敬老院;可以搞一些主题性画展,如党的生日专题画展,国庆专辑等;还可以举办诗朗诵、歌会、戏迷会、法制报告会、趣味运动会、乡土德育艺术节等活动。
比如感恩教育,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感恩父母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一改往常做法,首先联系几位后进学生的家长,取得了他们的支持,收集了这几位学生家长的日常工作照片,利用多媒体制成了一组幻灯片,并将这几位家长的照片插入其中,配上了崔京浩的《父亲》阎维文的《母亲》等背景音乐,插入了《诗经》等著作中对父母感恩的文字内容,做到了影音声色俱全,让同学看到自己父母的照片后心中为之一震。通过"感恩父母,感受人间真情"主题班会为感恩教育做了很好的宣传发动。并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给父母写一封情真意切的感恩信,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之后选取几名学生的感恩信,让他们在班级内读给其他同学听,再让学生给父母打一次亲情电话,向父母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生活以及以后的规划,通过亲情电话让学生和父母敞开了心扉,交流了思想,心灵上也得到了升华。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周末回家休息的时间在家认真观察,写一篇题为《父(母)亲的手(或脸)》的作文,通过这一细节的作文描述,让学生体会到了岁月在父母身上刻画的沧桑,体会父母对自己十几年养育之恩的不易。
二、德育工作中的细节艺术
讲究德育工作中的细节艺术,提高德育的潜移默化的作用。比如营造静态的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能让受教育者心领神会、心悦诚服,往往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拓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社团活动,为学生发展个人爱好和培养创新素质提供了多种场所和机会。再具体到各班的德育工作中,细节艺术更是不可少。
我们的学生其实是都想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的,只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思想品质,这就要靠我们细心的引导,给学生的行为分析定性。比如说,某个学生劳动时,多干了一些活儿,我们可以赞扬他热爱劳动;某个同学捡拾了分担区里的垃圾,我们可以赞扬他热爱集体,有集体荣誉感;某个同学容忍了别人一些过激的话,我们可以赞扬他胸怀宽广,有君子风度;某个同学能帮助别人拿书去上公共课,那就是乐于助人等等。有了这种种肯定的评价和赞扬,学生的心头自然就照起高尚品德的明灯。做事的人自然为自己所得到的赞誉感到自豪,其他人也会翻然醒悟:原来这就是高尚的品德,这就是素质。良好的品德其实时刻都可以体观,随时可以向它迈进。
有了这些评判思想品德高尚的具体行为,就会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就不那么空洞、看不见摸不着了。免去苍白无力的空洞说教的尴尬,也不会引起学生戒备和反感,久而久之就会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作用。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德育工作中的语言艺术
可见,语言在日常交往中至关重要。在德育过程中许多教师能用一句鼓励的话坚定一个上课不专心听讲,却给老师画像的孩子当画家的梦想,用一句恳切的话帮助学生走向崭新辉煌的人生,这与教师善于运用语言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从事德育工作的教师工作语言应有艺术。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民主、科学、平等的思想渐入人心,教育民主成为大多数教师的共识,目前仍有少数教师因封建传统的影响,在潜意识里认为教师的权威不容侵犯,学生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对象,但在教学互动实践中大多数教师还是普通认为,在学生面前简单以"大人"、"长者"自居,动辄以粗暴的态度和压制的方法来对待学生,只会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和对立。中学生个性正在形成,自我意识快速增强,由于环境和青春期的关系,学生行为失范,过错行为频繁变得相对自然。为此,教育者在面对各种问题时,必须静下心来,平心静气而后动。而老师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时往往当众批评,挖苦或变相体罚,又必会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增加转化的难度。因此,通过和风细雨的工作增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就显得尤为重要。"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师生之间以诚相见,教育者找学生谈话若能从经常性话题切入,循循善诱,多尝试以商量的语气,满面春风、和风细雨地去引导,讲究语言的文采,讲究语言的深入浅出,切中要点,讲究语言中散发亲切、友善、尊重、信任、宽容的气息,讲究语言的幽默色彩,而不是居高临下、板着脸训人,让学生觉得好听,让学生爱听,让学生乐听,学生在此情况下愿意一吐为快,并对老师的教诲心悦诚服。在此情境下,许多学生甚至主动请求老师给予纠错良策。在与学生的谈话活动中,教师若能以尊重、宽容和接纳的态度去对待他们,讲究一点语言的艺术,则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真的能唤醒学生的潜能。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多一点艺术,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积极在这方面进行有益的探索,就一定能找到更多的艺术技巧,也一定能更好地促进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