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变迁:意识形态创新的逻辑起点——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种方法论思考

来源 :理论与改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ong131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其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阶级属性是否只体现在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批判的维度上?对于加强当前意识形态建设是否还存在具体指导意义?在这个问题上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对于我们加强和改善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认为,利益始终是意识形态的初始范畴。这既适应于不同社会制度革命性的质变中。同时也适应于同一社会制度内部量变中。从利益变迁的角度来分析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呈现出来的复杂性局面,就抓住了本源性问题。从利益问题着手。同时把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利益关系的实现上是加强意识
其他文献
城市现代化发展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和目标体系,需要实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等的同步推进。成都提出的在“十二五”期间的城市现代化“新三最”发展目标的实现
在齐泽克看来,意识形态不是对社会存在的“虚假”反映,而是一种与“意识”关系不大。倒与“无意识”、“欲望”有关的“社会存在”。因为意识形态建构着社会现实,参与了“社会存
柏拉图是首位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审视文艺作品价值的思想家。他指出,艺术因仅仅是对真实世界的模仿,在帮助人们认识真理方面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文艺作品包含不健康内容,会对社会
全球化是由人主导并由人推动的,同时全球化对人生存和发展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全球化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造成了人的认同危机。引发了人的存在性焦虑和信任危机。
由于自身存在的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价值和功能在阶级社会里常常被看成是不辨自明的,而对其本身却缺乏一种形而上的本体追问。具有终极性意义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本体应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部分学者提出要“回到马克思”,并逐渐引起学界的关注,加强对马克思经典文本的直接研究成为学界共识。哲学诠释学对读者地位、文本意义及解读的历史性的新见
2007年6月7日,国务院宣布重庆与成都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时至三年多,在重庆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重庆的统筹城乡改革取得明显成效。本文以重庆的实践探索为
意识形态向文化的复归,是意识形态在文明进程中的自我否定。在当代中国,对意识形态的文化复归作出积极的回应,应建设富有生命力的意识形态,这就要扎根于大众生活的沃土,反恩传统,立
政党社会是相对于公民社会而言的、以政党组织为主要利益表达渠道的那部分社会。国家制度因素、政党结构和政党意识形态、政党政府因素等会对政党社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政党社
网络社会公民意识的个体发生机制主要包括基础条件、个体差异、交往环境、国家建设等四个方面因素。其中基础条件是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改变;个体差异是指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