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孙犁的短篇小说《芦花荡》是一篇具有浓浓的诗情画意的战争小说。教学这篇小说时,应该在引导学生充分鉴赏这篇小说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形象和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时,引导学生充分鉴赏和品味这篇小说的故事情节。本文分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引导学生 鉴赏和品味 《芦花荡》 故事情节 原因
孙犁的短篇小说《芦花荡》是一篇具有浓浓的诗情画意的战争小说。但是,我发现,许多老师在教学这篇小说时,只注重了引导学生对小说中传奇的人物形象和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的鉴赏和品味,而往往忽略了引导学生对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的鉴赏。我认为,在引导学生鉴赏《芦花荡》传奇的人物形象和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时不应该忽视对《芦花荡》故事情节的鉴赏。这是因为:
一、鉴赏《芦花荡》的故事情节是对学生进行小说类文学作品鉴赏示范和指导的需要
《芦花荡》写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芦花荡有一位六十多岁的交通员,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神出鬼没,出入于苇塘,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但是,在一次护送两位小姑娘去苇塘的过程中,却不幸遭遇了敌人的小火轮,其中一位小姑娘受了伤。第二天,交通员单身智斗敌人,为小女孩报了仇。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它不仅是构成小说《芦花荡》的三要素之一,而且故事情节非常完整:有序幕(1-8自然段)、开端(9-19自然段)、发展(20-54自然段)、高潮和结局(55-63自然段)。对于初次涉猎小说类文学作品的初中二年级一期的学生来说,如何鉴赏小说、从哪些方面入手鉴赏小说,非常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具体的示范和指导。因此,教学《芦花荡》时应该把对故事情节的鉴赏与对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的鉴赏放在同等的地位,即应该引导学生对《芦花荡》的故事情节按序幕、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进行有序的鉴赏。这样,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充分鉴赏小说《芦花荡》的三要素,享受《芦花荡》给读者带来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小说类文学作品鉴赏方面的示范和指导,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迅速掌握鉴赏小说类文学作品的方法,为学生今后提高鉴赏小说类文学作品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芦花荡》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请看小说中老交通员智斗鬼子的那一段情节是何等的幽默与戏谑:老交通员单身智斗敌人时,事先在水中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还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但作者先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交通员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老交通员只顾剥着莲蓬吃,但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边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但不写老交通员的船为什么这么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木桩上系好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师用书》八年级上册第12页)。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觉得这段情节带有浓浓的幽默和戏谑的美,越感受到《芦花荡》不像是在描写一场以一对十的殊死搏斗,倒像是作者在向读者讲述一个幽默戏谑的轻喜剧故事。而读者在阅读《芦花荡》时所产生的带有轻喜剧般的幽默戏谑的审美快感,是在阅读别的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体验不到的。这不正是《芦花荡》故事情节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所在吗?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鉴赏《芦花荡》的故事情节,可以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审美愉悦。
三、《芦花荡》故事情节虽然简单,却是构成《芦花荡》“诗意小说”特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芦花荡》之所以能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享有与《荷花淀》(人教版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同等的声誉——“诗意小说”的称号,除了小说中老交通员传奇式的英雄形象和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等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外,小说中带有轻喜剧色彩的故事情节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之所以要把故事情节设计成带有幽默戏谑的轻喜剧,是为了与作品中塑造的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形象和作品中描绘的白洋淀芦花荡如诗如画的旖旎风光相谐和,从整体风格上构成战争小说《芦花荡》浓浓的“诗意”美的特质。试想,如果作者把构成这篇小说三要素之一的故事情节设计成与通讯《蜡烛》(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故事情节一样非常残酷和悲壮,那么至少会与小说中清新明快的环境描写的风格不相谐和,从而使这篇小说所富有的浓浓的诗意美的整体风格遭到破坏,《芦花荡》的“诗意美”也就无从谈起。而《芦花荡》中轻松幽默而又充满着戏谑和轻喜剧色彩的故事情节正好起到了与清新明丽的环境描写相谐和的作用,成为构成《芦花荡》“诗意美”特质的不可替代的因素之一。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鉴赏《芦花荡》的故事情节有助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充分鉴赏和品味《芦花荡》的“诗意”美,从而引导学生加深对《芦花荡》“诗意”美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忽略引导学生对《芦花荡》故事情节的品味和鉴赏。
关键词 引导学生 鉴赏和品味 《芦花荡》 故事情节 原因
孙犁的短篇小说《芦花荡》是一篇具有浓浓的诗情画意的战争小说。但是,我发现,许多老师在教学这篇小说时,只注重了引导学生对小说中传奇的人物形象和如诗如画的环境描写的鉴赏和品味,而往往忽略了引导学生对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的鉴赏。我认为,在引导学生鉴赏《芦花荡》传奇的人物形象和富有诗意的环境描写时不应该忽视对《芦花荡》故事情节的鉴赏。这是因为:
一、鉴赏《芦花荡》的故事情节是对学生进行小说类文学作品鉴赏示范和指导的需要
《芦花荡》写的是这样一个故事: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芦花荡有一位六十多岁的交通员,在敌人的严密封锁下,神出鬼没,出入于苇塘,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但是,在一次护送两位小姑娘去苇塘的过程中,却不幸遭遇了敌人的小火轮,其中一位小姑娘受了伤。第二天,交通员单身智斗敌人,为小女孩报了仇。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它不仅是构成小说《芦花荡》的三要素之一,而且故事情节非常完整:有序幕(1-8自然段)、开端(9-19自然段)、发展(20-54自然段)、高潮和结局(55-63自然段)。对于初次涉猎小说类文学作品的初中二年级一期的学生来说,如何鉴赏小说、从哪些方面入手鉴赏小说,非常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给予具体的示范和指导。因此,教学《芦花荡》时应该把对故事情节的鉴赏与对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的鉴赏放在同等的地位,即应该引导学生对《芦花荡》的故事情节按序幕、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进行有序的鉴赏。这样,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充分鉴赏小说《芦花荡》的三要素,享受《芦花荡》给读者带来的审美体验;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课本提供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小说类文学作品鉴赏方面的示范和指导,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迅速掌握鉴赏小说类文学作品的方法,为学生今后提高鉴赏小说类文学作品的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芦花荡》故事情节虽然简单,但它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请看小说中老交通员智斗鬼子的那一段情节是何等的幽默与戏谑:老交通员单身智斗敌人时,事先在水中系好了钩子,又想出用莲蓬引诱鬼子,还掌握了鬼子的活动规律。但作者先不写这些,只从鬼子洗澡写起,写老交通员船上放着一大捆莲蓬,老交通员只顾剥着莲蓬吃,但不写他的用意:写小船冲着鬼子这边来,又转了一个圆圈回去,但不写老交通员的船为什么这么划来划去(其实是诱使鬼子进入圈套,这层意思要回味起来才能明白)。进了有木桩的水域,先不说木桩上系好无数钩子,只写小船绕着鬼子转,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下面才写鬼子这么乱转,一个个都被钩子咬住了(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师用书》八年级上册第12页)。待到明白过来,越回味越觉得这段情节带有浓浓的幽默和戏谑的美,越感受到《芦花荡》不像是在描写一场以一对十的殊死搏斗,倒像是作者在向读者讲述一个幽默戏谑的轻喜剧故事。而读者在阅读《芦花荡》时所产生的带有轻喜剧般的幽默戏谑的审美快感,是在阅读别的以战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中体验不到的。这不正是《芦花荡》故事情节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所在吗?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鉴赏《芦花荡》的故事情节,可以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审美愉悦。
三、《芦花荡》故事情节虽然简单,却是构成《芦花荡》“诗意小说”特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芦花荡》之所以能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享有与《荷花淀》(人教版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同等的声誉——“诗意小说”的称号,除了小说中老交通员传奇式的英雄形象和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等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外,小说中带有轻喜剧色彩的故事情节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之所以要把故事情节设计成带有幽默戏谑的轻喜剧,是为了与作品中塑造的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形象和作品中描绘的白洋淀芦花荡如诗如画的旖旎风光相谐和,从整体风格上构成战争小说《芦花荡》浓浓的“诗意”美的特质。试想,如果作者把构成这篇小说三要素之一的故事情节设计成与通讯《蜡烛》(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中的故事情节一样非常残酷和悲壮,那么至少会与小说中清新明快的环境描写的风格不相谐和,从而使这篇小说所富有的浓浓的诗意美的整体风格遭到破坏,《芦花荡》的“诗意美”也就无从谈起。而《芦花荡》中轻松幽默而又充满着戏谑和轻喜剧色彩的故事情节正好起到了与清新明丽的环境描写相谐和的作用,成为构成《芦花荡》“诗意美”特质的不可替代的因素之一。因此,教学中引导学生充分鉴赏《芦花荡》的故事情节有助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充分鉴赏和品味《芦花荡》的“诗意”美,从而引导学生加深对《芦花荡》“诗意”美的整体认识和理解。
综上所述,教学中,我们不应该忽略引导学生对《芦花荡》故事情节的品味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