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一语文诗词教学美育策略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7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一般通过诵读、赏析、探究、拓展等环节进行美育渗透。初一语文诗词教学是初中生诗词学习的出发点,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诗词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一语文 诗词教学 美育策略
  古诗词的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它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哲理之美等方面。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之美。下面笔者从诗词教学的一般环节入手,结合具体的诗词篇目来探讨初一语文诗词美育教学策略。
  一、诵读中感受诗词语言之美
  新课标强调第三学段诗词教学的目标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朗读法,是化无声的书面语言为口头语言的传统教学方法。” [1]诗词朗读是学生与作者情感对话的主要方法,根据诗词内容的不同,一般有以下几大步骤:字正腔圆,读准字词;停顿正确,抑扬顿挫;情感领会,明确主旨;创造性诵读,比如配乐朗读、吟唱、古诗新唱,借鉴《经典咏流传》创造性地朗诵诗歌,品诗意,悟诗情。
  在指导学生诗词诵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渲染符合诗词本身的意境,借助合适的配乐,“既要有准确生动的视觉形象,又要有与其配合的适当词语”。同时教师最好能范读诗词,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诗词语言之美,韵律之美。
  例如在指导学生诵读《观沧海》时,应该借助辽阔苍茫的大海图片和哀伤高远的背景音乐来渲染辽阔苍茫、大气磅礴的氛围,让学生打开思维限制,尽快融入情境。
  二、描绘中领略诗词意境之美
  诗词所描绘的自然风景都是自然美的教育素材,有一些诗句很有画面感,适合启发学生联想想象,感悟古诗独有的境界。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具体的景物,抓住其特点,用优美的句子表述,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层感悟诗歌情感。
  如《山中杂诗》“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的恬淡超然,《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宁静闲适,《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空灵美妙。
  三、赏析中体味诗词炼字之美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赏析诗词时要注意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抓住景物类、情感类词语,抓动词及修饰性等关键性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诗人着一充满动感的“迷”字,让人如醉如痴,让西湖春意更增无限情趣。
  四、探究中体味诗词情感之美
  初一上下冊共23首古诗词,按照诗词情感类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思乡情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之怅惘,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之愿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之凄然。
  (二)爱国情
  如曹操的《观沧海》与《龟虽寿》将个人抱负与国家命运相联系,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磅礴之气,那“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值得每个人击节赞赏。
  (三)友情
  孟浩然《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所表现出的好友之间的默契,让人动容;刘长卿《送灵澈上人》“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斜阳下遥望友人率真而归,独入青山的身影让人感动。
  (四)爱情
  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夫妻间心心相印的美好;“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所体现的夫妻情深,朴素而又动人。
  (五)即景即事抒情
  《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晏殊对于时光流逝的轻叹,《如梦令》“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激起的是李清照少女时代的天真烂漫,《约客》“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约客客未至的一丝沮丧却被赵师秀的闲情逸致所冲淡,“闲”字底下,心自怡然。
  在学习时应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诗句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作者之情,体味诗词的情感之美。
  五、拓展中领悟诗词哲思之美
  古代诗歌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蕴藏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也是诗词美育的重要方面。
  朱熹《观书有感》“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那源头活水清亮的不只是半亩方塘,更道出了知识更新的重要性。赵翼《论诗》“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须要不断发展的不仅仅是诗歌创作,各行各业的人才都是我们这个伟大时代所召唤的,勇敢地冲破禁锢,放飞梦想,将个人梦融入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去!
  由此观之,初一语文诗词教学既是诗词美育的起始,也是根基。我们要打好基础开好头,引领诗词美育教学不断快乐前进!
  参考文献:
  [1]王玉辉,王雅萍.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0.
  (作者简介:沈振英,女,学士,淄博市张店区第十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诗词教学;吴琼梅,女,学士,淄博市张店区第十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诗词教学)(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其他文献
摘要:从上个世纪70年代算起,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科发展已经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了。在它的发展历程中,从萌芽到挫折再到辉煌,这一步步的发展与社会大环境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大发展,人文价值更加得到人们的重视,现当代文学的力量也逐步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现当代文学作品走入社会,走入学校。如何让现当代文学在教育领域更好地发挥作用,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本文着眼于教育教学,试分析现当代文学在教育教学
摘要:全球化时代传统文化保护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各国文化在融合过程中,使传统文化发生改变,多数少数民族传统村落遭到破坏。所以全球化时代应当注重民族文化自觉,建立文化保护标准,对传统村落文化进行深层次保护,实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全球化时代 少数民族 村落文化 传承  我国传统文化村落经过验证的有2800个左右,站在全球化视角对少数民族传统村落文化进行保护及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全
【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的能力。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加重视大量讲解,学生在学习中常常感觉到枯燥,并且对知识的掌握也不是很好,课堂教学的效果不是很理想。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学方式层出不穷,“少教多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和课堂的更好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摘要:进入新媒体时代,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的信息传递、信息交换、信息处理,极大地改变了人们交流的形式,也极大地改变了现代教学的观念和模式。微课教学因其短小精炼的特点,符合当前人们教学内容精品化、学习时间碎片化,以及强调交互式、探究式的教学形式需求。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微课教学蕴含着巨大的活力。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将微课教学和新媒体手段结合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发挥良好的作用,是当前应该思考的。  关键词:
摘要:声乐文学在声乐艺术的创作以及综合文化表现等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声乐艺术发展历史上,作为声乐文学的特定载体的诗歌(歌曲、剧本或脚本),历来是我国声乐艺术的最基本、最常见的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歌曲、歌剧作品中各类艺术成分参与整体综合艺术创造的原点与起点。  关键词:声乐文学 文化 内涵  一、中国声乐艺术的文化精神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无论是以口头流传方式而存在还是以文字记载方式而
【摘要】本文对童话教学的含义进行了一定的阐述,接着分析了童话教学对于小学语文教育的意义,并且论述了小学童话教学的问题所在,最后就提高童话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展开了详细的说明,以期童话教学突破困境,使得学生相关能力的发展获得保障。  【关键词】小学语文;童话教学;意义;困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教育领域须与当今时代保持协调的发展,才能为
【摘要】“知人论世”作为文学批评与鉴赏的重要方法和原则,由于其实践的有效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本文从初中语文古诗教学入手,就如何立足文本自身、巧妙设置情境、把握教学时机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认为只有把“知人论世”与作品本体研究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其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知人论世;初中语文;古诗教学;有效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
【摘要】整本书阅读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教学主张,同时也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要求。通过指导学生对整本书进行阅读,可以极大程度培育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指导学生掌握多元化的阅读方法,最终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发展提供重要支持。在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已经成了一个必不可少的措施,同时教师也在整本书的阅读教学和指导方面加大了改革力度。本
摘要: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是指高等院校学生在短时间内骤然发生的、危及学生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个体或群体性行为。突发事件不仅发生突然,处理不当往往还伴有灾难性的过程和后果。据不完全统计,学生私自离校出走事件在学校突发事件中占有很大比例,会直接给学生群体的和谐安定带来影响,给学生个体及其家庭带来无法弥补的伤害。本文将结合具体事例谈谈面对学生突发私自离校问题时,高校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突发离校 危机处
摘要:华夏古文明常被称作“礼乐文明”,在这个范式下,华夏民族有效、迅速并自愿地将行为规范和文明开化推向整个族群,将精神世界的追求潜移默化地融入日常生活,从而形成华夏民族注重实用,注重世俗,融精神探索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礼仪在当代通过仪式所变现出来的审美意蕴,是当代人所关心的重点,以一种欣赏艺术作品,乃至行为艺术的方式来看待传统礼仪,从传统仪式的形式感中挖掘更深层次的文化与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