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培养高级人才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责,高等教育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更与人才质量的高低息息相关,因此,探究高等教育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是研究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及未来人才培养方向的必然选择。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按性质分为官办高等教育和私立高等教育两种形式。古代官办高等教育是我国当代公立高等教育的雏形,而古代官办高等教育中的洛阳太学是我国古代官办高等教育的典型代表,因此,研究我国古代的洛阳太学及其概况,对我国当代的公立高等教育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古代;官办高等教育;洛阳太学
中图分类号:R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7-0137-02
教育兴国,教育强国。教育是当今国际公认的战略性问题。我国是世界文化教育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教育问题自古至今都受到特别重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教学内容蕴涵醇厚,教学方式独具一格,意义深远,泽被后世。通古知今,鉴古兴今,没有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就没有我国现代的高等教育,要抓好现代的高等教育就必须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渊源——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有全面综合的了解和探析。
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按办学性质分为官办高等教育和私立高等教育两种类型,太学是我国古代官办高等教育的最高形式。通过官办高校的代表——洛阳太学,特别是太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可以窥视出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和概况,以史为鉴,以期对当代高等教育有所启发。
一、我国古代管办高等教育——洛阳太学的发展简况
“太学”即现代我们说的大学,这里“太”意为极大,古时多与“大”相通。“太学”即由“大学”一词衍生出来。夏商周时期的“庠”、“序”、“右学”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具备高等教育的一些属性,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雏形。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学官”,这里的“学官”即大学。所以夏商至西周时期可视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秦“以吏为师”窒息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汉代的官学由于受到当权者的大力提倡支持得到空前的发展。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设立太学,他说:“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源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汉书·董仲舒传》)。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拉开了兴办太学的序幕。东汉光武帝刘秀重视太学,建武之初,戎马未歇,公室未饰,便先兴文教兴建太学。及至他儿子明帝时,尊师重造,提倡教道,昌明经学,据《后汉书》儒林传和樊准传载:明帝“游意经艺,每乡射礼毕,正坐自讲,诸儒并听,方欣欣”。一次明帝为诸儒生讲论经典,“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而观听者盖亿万计”,盛况空前,洛阳太学声誉日高,达到太学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匈奴亦派人来洛阳学习。顺帝时,修缮太学,扩建房舍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梁太后执政期间,太学更获得迅速发展。自汉武帝创建太学至东汉,太学生由五十人扩到三万人,达到极盛,如此发达的太学教育在世界史上堪称奇迹。
自董卓之乱,太学被毁,魏文帝曹丕称帝后,才又重整太学,至晋武帝时太学再次进入发展高潮时期。西晋灭亡之后,太学复又被毁。自孝文帝迁都洛阳,才又重建太学,直到北魏分裂,太学在洛阳才告衰落。之后历朝太学虽有所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再没有达到汉代的盛况。隋唐时期,国子监统领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属国子监。辽南京(今北京)学有南京太学之称。金亦有太学及太学博士。元、明、清只设国子监。
二、太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太学的教师称为博士,汉代独尊儒术,博士研究的是五经,教学内容自然以儒家经典为归,学生学习目的也就以明经为主。太学教材经过几番周折后,实行统一的管理。因为经书各有所长,以及今古文学派之争的纷起,使经学本身趋于多元,其说各异。这既不利于太学的常规教学,也有碍于政治思想的稳定。汉朝统治者为此多次召集名儒学者开会讨论经学文本,著名的有“石渠阁议经”和“白虎观议经”,目的就是统一太学教材。著名的“熹平石经”就是当时官方规定的规范的经学教课书。
太学的教学形式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发展。太学初建时,学生名额较少,每位博士仅教10名左右学生,多采用个别教学或小组教学。后来学生数量迅速增加,为了容纳相对数量的学生同时听讲,东汉时建的太学讲堂“长十丈,广三丈”,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太学博士传授经学,一般在讲堂会集诸生作大型讲演,称为“都授”。这表明太学已经形成了集体讲经的教学形式。除了经师主讲,也有高足弟子相传授和学生自学两种形式。以高业生教授低业生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不足的矛盾,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太学生有较充裕的时间用于自学,一些好学之士博览群书,如班固16岁入洛阳太学,遍读诸子之言、百家之书,成为汉代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学生之间也经常相互讨论,彼此切磋,也可向社会名流求教。太学生学习年限规定满学制为8年,但由于入学时基础不同,对学生的学习年限掌握比较灵活。学生中有在入学前即已通数经者,也有专门师事某一博士学习某一门经典者,学习年限自然要短。一般来说,主要是从博士受业,学某一经或某经一个学派的学说。到东汉,学生也可向校外的名流通儒受业。如郑玄除了在太学受业,又去师事京兆第元先,王充一面在太学学,一面又去师事史学家班彪。
太学中师生关系轻松和谐、平和融洽。学生可随时向博士发问、请教。博士之间及博士与学生之间学术上相互诘问、辩难蔚然成风。师生激情高涨,思维共振互动,学术气氛活跃,学习研讨之风浓郁。因此,太学培养的学生被公认为思维敏捷,“善论难”。
太学为皇帝咨询国事之所,博士、学生都可以对国事发表意见,再加上太学的辩难教学法,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雄辩能力,从而便于养成学生关心政治和国事的风气。东汉桓帝时,太学生刘陶就曾几次上书陈事。太学是培养儒学人才的机关,培养了不少博学通达之士,也教育了大量关心国家大事的热血青年。东汉后期,以太学生为主力展开的两次反对宦官专权的著名的“党锢之争”,虽然最终以太学生遭到流放、监禁、罢官而告失败,但太学生开创了大学生关心国家政治的先河,他们关心国家政治,并以其怒反嫉邪、嫉恶如仇、誓死不屈的大无畏斗争精神、浩然正气,震天撼地,气壮山河。 参考文献:
[1]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 蒋方.中国文化史九绛[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3] 鲍风.儒家智谋[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4] 孙培青.中国教育管理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5] 孟昭德.孟云浦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6] 胡青.文化传统与中国古代教育[J].江西社会科学,2000,(10).
[7] 郭洪纪.儒学的教育伦理与官学治教的承传[J].山西师大学报,1996,(1).
[8] 卢奔芳.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漫谈[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1).
[9] 刘海峰.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4,(4).
[10] 李中耀.关于大学精神的思考[J].新疆大学学报,2001,(3).
Chinese ancient government running higher education
——Luoyang imperial college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form
XIE Liu-zhi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Zhengzhou 450006,China)
Abstract:Is the important role of higher education to train talents of higher education,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for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more and personnel quality is closely linked,therefore,the content of inquiry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Higher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are divided into government run higher education and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 two forms.The ancient official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embryonic form of China's contemporary public higher education,while the ancient official in higher education,Luoyang university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ancient government run higher education,therefore,study on China's ancient Luoyang Taixue and situation,to contemporary China Public Higher Education and its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ancient ;government running higher education;Luoyang University
[责任编辑 王 佳]
关键词: 古代;官办高等教育;洛阳太学
中图分类号:R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7-0137-02
教育兴国,教育强国。教育是当今国际公认的战略性问题。我国是世界文化教育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教育问题自古至今都受到特别重视。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教学内容蕴涵醇厚,教学方式独具一格,意义深远,泽被后世。通古知今,鉴古兴今,没有我国古代高等教育就没有我国现代的高等教育,要抓好现代的高等教育就必须对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渊源——我国古代的高等教育有全面综合的了解和探析。
我国古代高等教育按办学性质分为官办高等教育和私立高等教育两种类型,太学是我国古代官办高等教育的最高形式。通过官办高校的代表——洛阳太学,特别是太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可以窥视出我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和概况,以史为鉴,以期对当代高等教育有所启发。
一、我国古代管办高等教育——洛阳太学的发展简况
“太学”即现代我们说的大学,这里“太”意为极大,古时多与“大”相通。“太学”即由“大学”一词衍生出来。夏商周时期的“庠”、“序”、“右学”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已经具备高等教育的一些属性,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雏形。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学官”,这里的“学官”即大学。所以夏商至西周时期可视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秦“以吏为师”窒息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汉代的官学由于受到当权者的大力提倡支持得到空前的发展。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设立太学,他说:“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源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汉书·董仲舒传》)。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拉开了兴办太学的序幕。东汉光武帝刘秀重视太学,建武之初,戎马未歇,公室未饰,便先兴文教兴建太学。及至他儿子明帝时,尊师重造,提倡教道,昌明经学,据《后汉书》儒林传和樊准传载:明帝“游意经艺,每乡射礼毕,正坐自讲,诸儒并听,方欣欣”。一次明帝为诸儒生讲论经典,“诸儒执经问难于前,冠带缙绅之人圜桥而观听者盖亿万计”,盛况空前,洛阳太学声誉日高,达到太学发展史上的鼎盛时期,匈奴亦派人来洛阳学习。顺帝时,修缮太学,扩建房舍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梁太后执政期间,太学更获得迅速发展。自汉武帝创建太学至东汉,太学生由五十人扩到三万人,达到极盛,如此发达的太学教育在世界史上堪称奇迹。
自董卓之乱,太学被毁,魏文帝曹丕称帝后,才又重整太学,至晋武帝时太学再次进入发展高潮时期。西晋灭亡之后,太学复又被毁。自孝文帝迁都洛阳,才又重建太学,直到北魏分裂,太学在洛阳才告衰落。之后历朝太学虽有所发展,但从总体上看,再没有达到汉代的盛况。隋唐时期,国子监统领太学。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属国子监。辽南京(今北京)学有南京太学之称。金亦有太学及太学博士。元、明、清只设国子监。
二、太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太学的教师称为博士,汉代独尊儒术,博士研究的是五经,教学内容自然以儒家经典为归,学生学习目的也就以明经为主。太学教材经过几番周折后,实行统一的管理。因为经书各有所长,以及今古文学派之争的纷起,使经学本身趋于多元,其说各异。这既不利于太学的常规教学,也有碍于政治思想的稳定。汉朝统治者为此多次召集名儒学者开会讨论经学文本,著名的有“石渠阁议经”和“白虎观议经”,目的就是统一太学教材。著名的“熹平石经”就是当时官方规定的规范的经学教课书。
太学的教学形式因时代的变迁而有所发展。太学初建时,学生名额较少,每位博士仅教10名左右学生,多采用个别教学或小组教学。后来学生数量迅速增加,为了容纳相对数量的学生同时听讲,东汉时建的太学讲堂“长十丈,广三丈”,出现了一种被称为“大都授”的集体上课形式。太学博士传授经学,一般在讲堂会集诸生作大型讲演,称为“都授”。这表明太学已经形成了集体讲经的教学形式。除了经师主讲,也有高足弟子相传授和学生自学两种形式。以高业生教授低业生这种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不足的矛盾,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太学生有较充裕的时间用于自学,一些好学之士博览群书,如班固16岁入洛阳太学,遍读诸子之言、百家之书,成为汉代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学生之间也经常相互讨论,彼此切磋,也可向社会名流求教。太学生学习年限规定满学制为8年,但由于入学时基础不同,对学生的学习年限掌握比较灵活。学生中有在入学前即已通数经者,也有专门师事某一博士学习某一门经典者,学习年限自然要短。一般来说,主要是从博士受业,学某一经或某经一个学派的学说。到东汉,学生也可向校外的名流通儒受业。如郑玄除了在太学受业,又去师事京兆第元先,王充一面在太学学,一面又去师事史学家班彪。
太学中师生关系轻松和谐、平和融洽。学生可随时向博士发问、请教。博士之间及博士与学生之间学术上相互诘问、辩难蔚然成风。师生激情高涨,思维共振互动,学术气氛活跃,学习研讨之风浓郁。因此,太学培养的学生被公认为思维敏捷,“善论难”。
太学为皇帝咨询国事之所,博士、学生都可以对国事发表意见,再加上太学的辩难教学法,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雄辩能力,从而便于养成学生关心政治和国事的风气。东汉桓帝时,太学生刘陶就曾几次上书陈事。太学是培养儒学人才的机关,培养了不少博学通达之士,也教育了大量关心国家大事的热血青年。东汉后期,以太学生为主力展开的两次反对宦官专权的著名的“党锢之争”,虽然最终以太学生遭到流放、监禁、罢官而告失败,但太学生开创了大学生关心国家政治的先河,他们关心国家政治,并以其怒反嫉邪、嫉恶如仇、誓死不屈的大无畏斗争精神、浩然正气,震天撼地,气壮山河。 参考文献:
[1]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2] 蒋方.中国文化史九绛[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3] 鲍风.儒家智谋[M].武汉: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4] 孙培青.中国教育管理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5] 孟昭德.孟云浦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6] 胡青.文化传统与中国古代教育[J].江西社会科学,2000,(10).
[7] 郭洪纪.儒学的教育伦理与官学治教的承传[J].山西师大学报,1996,(1).
[8] 卢奔芳.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漫谈[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1).
[9] 刘海峰.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高等教育的特点[J].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4,(4).
[10] 李中耀.关于大学精神的思考[J].新疆大学学报,2001,(3).
Chinese ancient government running higher education
——Luoyang imperial college teaching content and teaching form
XIE Liu-zhi
(Huang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llege,Zhengzhou 450006,China)
Abstract:Is the important role of higher education to train talents of higher education,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form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more and personnel quality is closely linked,therefore,the content of inquiry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s an inevitable choi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personnel training.Higher education in ancient China are divided into government run higher education and private higher education in two forms.The ancient official higher education is the embryonic form of China's contemporary public higher education,while the ancient official in higher education,Luoyang university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Chinese ancient government run higher education,therefore,study on China's ancient Luoyang Taixue and situation,to contemporary China Public Higher Education and its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ancient ;government running higher education;Luoyang University
[责任编辑 王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