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由于受现实条件的限制,生活面较窄,影响了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对材料的积累,从而导致作文时无啥可写和内容空洞的现象。从信息技术辅助作文教学的角度出发,阐述利用信息技术辅助作文教学的意义。
目前,作文依然是小学生一件头疼的事,主要表现在:一是内容空洞、不真实;二是描写不具体、不详细,总的感觉是客话和套话。究其原因,一是缺乏材料的积累,无啥可写;二是不会选材,写作没有明确的方向。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注重这这方面的引导。
目前,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校园内,生活轨迹大约是家庭—学校—家庭,由此限制了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偶尔利用节假日出去几次,那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及材料的获取是远远不够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逐渐走进家庭和校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信息技术具有形、声、光、色等表现手段,能创设一种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接受知识,达到促进学生爱学、乐学、学会的目的。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可以有效弥补目前作文教学中的局限和不足,帮助作文教学走向开放,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作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1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材料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环境启发人,环境养育人,环境造就人。”江泽民同志要求:“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所以说,只有在浓厚的创造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只有在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生机勃勃的氛围中,才能培养出具有真正创新精神的人才,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作文才能绽放出亮丽动人的花海。因此,在作文教学的课堂上首先要确定“学生发展主体”的原则,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同样如此,没有材料,写作时学生搜肠刮肚地找不出东西来,自然无从下手,更不用说写出内容丰富、情文并茂的优秀创新作品。因此,要解决作文时学生“无啥可写”的困惑,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材料是关键。
一般说来,材料的来源有两种渠道:一是直接的生活经历,如自己的人生经历、生活环境以及在生活中接触的人、发生的事、听到的声音、感受到的情感等;二是间接生活经历,如听来的故事、书上读到的故事、媒体上获得的知识等。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材料呢?
1.1 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新事物、新问题、新现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这些都是作文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是,由于目前学生忙于各门功课的学习,忽视了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因此,语文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现状,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指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取材料。
一是指导学生注意观察。要引导学生做个“好事”的人,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和现象要充满好奇心,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了解清楚。
二是指导学生多思考。事情的发生总是有原因的,因此,光观察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多思考,搞清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思考事情发生和发展的原因。
三是教育学生勤记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小学生的记忆力还不很成熟,有些观察到或体会到的东西往往容易失去,因此,要指导学生养成勤记录的习惯,把看到、听到、体会到的东西及时记录储存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丰富材料的积累,还能促进学生在记录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但是,由于受小学生生活面窄的限制和注意力不专一的特点,教师的这些要求往往落不到实处,结果,学生的两眼往往还是空空的,这也是教师要求多,学生做得少,作文质量低的原因。利用信息技术可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信息技术所具有的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优势,符合小学生爱玩的特点,可诱使学生情绪高涨地参与教学活动。例如,为了弥补学生生活面窄的缺陷,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把一些诸如春、夏、秋、冬等一年四季风光展示给学生,也可模拟一些生活情境,制成课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大课间活动、体育课、运动会等。还可从网上下载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画面、场景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1.2 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大量阅读
读书可以明理得道、修身养性。“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人在阅读之中,“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种身心合一的阅读历程,赋予了读书极为厚重的神圣性和愉悦性。“文字缘同骨肉亲。”文字往往是从鲜活的内在生命中萌芽、成长,最终绽放的花朵,折射着个体情感阅历的缤纷色彩,是整个人生健康精神、诗意情怀和人文理想的瞬间定格。阅读的魅力就在于细读深究语言文字之美,这种美是外在的更是内质的,长久弥散着林木般的清香。因此,大量阅读是帮助学生积累材料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诗意人生的基础。
因特网提供了信息密集、形式多样、海量开放的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择优而取之,帮助学生大量阅读。因为网络中的各种学习资源声情并茂,因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阅读效率大大提高。
2 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会选择材料
有了材料,并不代表把有关作文内容的材料都写进去,要写好作文,还要帮助学生学会筛选,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会筛选,犹入不毛荒漠,迷失写作方向。
2.1 要选择真实的材料
真实的材料,就是材料本身要符合生活本来的面目,能反映生活的真实情况。如果材料不真实,胡编乱造,往往让人读来会感到不可信,甚至产生反感。文贵为真,只有选用真实的材料,才能有效地表达文章的主题,让人读来可信可亲。
2.2 要选择新颖的材料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只有符合时代发展的作文,才能使人耳目一新,扣人心弦,引人思考。因此,作文要注意选则新颖的材料,不能老是用一些陈旧过时的材料。比如,一提起父母,就是辛勤劳动;一提起老师,就是带病给上课等;一提起助人,就是学雷锋做好事等。这些材料本身并不是不好,只是缺乏新意,因而往往不能引人注目。
2.3 要选择典型的材料
典型的材料,是指最有特征,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如果不注意选择典型材料,非但不会把事物说清楚,反而会冲淡主题。
例如,大家熟知的一个例子,就是魏巍在写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时的选材。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有浩如烟海的感人故事,怎样才能提炼出最为感人的材料?作者是煞费苦心的。经过了无数次的“选择—放弃—再选择”,最终提炼出优秀的事例,成为学习的范本。
以上几个问题,信息技术的辅助是大有作为的。
第一,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从网上下载有关优美的文章进行分析点评,引导学生掌握选材的正确方法。
第二,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获取新鲜的材料,如下载一些《新闻联播》等节目,播放给学生观看,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时事热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综上所述,只要把握好学生的材料积累和选择这两条渠道,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就能解决学生作文中无啥可写的困难,帮助学生写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好作文来。在这方面,信息技术是可以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的。
目前,作文依然是小学生一件头疼的事,主要表现在:一是内容空洞、不真实;二是描写不具体、不详细,总的感觉是客话和套话。究其原因,一是缺乏材料的积累,无啥可写;二是不会选材,写作没有明确的方向。因此,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必须注重这这方面的引导。
目前,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校园内,生活轨迹大约是家庭—学校—家庭,由此限制了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偶尔利用节假日出去几次,那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及材料的获取是远远不够的。
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技术逐渐走进家庭和校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极大便利。信息技术具有形、声、光、色等表现手段,能创设一种形象、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接受知识,达到促进学生爱学、乐学、学会的目的。因此,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可以有效弥补目前作文教学中的局限和不足,帮助作文教学走向开放,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作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1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帮助学生积累材料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人的先天潜能是无比优秀的,后天的教育就是创造一种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使之得以实现。环境启发人,环境养育人,环境造就人。”江泽民同志要求:“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所以说,只有在浓厚的创造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只有在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生机勃勃的氛围中,才能培养出具有真正创新精神的人才,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作文才能绽放出亮丽动人的花海。因此,在作文教学的课堂上首先要确定“学生发展主体”的原则,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同样如此,没有材料,写作时学生搜肠刮肚地找不出东西来,自然无从下手,更不用说写出内容丰富、情文并茂的优秀创新作品。因此,要解决作文时学生“无啥可写”的困惑,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材料是关键。
一般说来,材料的来源有两种渠道:一是直接的生活经历,如自己的人生经历、生活环境以及在生活中接触的人、发生的事、听到的声音、感受到的情感等;二是间接生活经历,如听来的故事、书上读到的故事、媒体上获得的知识等。那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会积累材料呢?
1.1 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观察兴趣
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新事物、新问题、新现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这些都是作文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但是,由于目前学生忙于各门功课的学习,忽视了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因此,语文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现状,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出发,指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取材料。
一是指导学生注意观察。要引导学生做个“好事”的人,对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和现象要充满好奇心,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了解清楚。
二是指导学生多思考。事情的发生总是有原因的,因此,光观察还不够,还要引导学生多思考,搞清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思考事情发生和发展的原因。
三是教育学生勤记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小学生的记忆力还不很成熟,有些观察到或体会到的东西往往容易失去,因此,要指导学生养成勤记录的习惯,把看到、听到、体会到的东西及时记录储存起来。这样不仅有利于丰富材料的积累,还能促进学生在记录过程中加深对问题的认识。
但是,由于受小学生生活面窄的限制和注意力不专一的特点,教师的这些要求往往落不到实处,结果,学生的两眼往往还是空空的,这也是教师要求多,学生做得少,作文质量低的原因。利用信息技术可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信息技术所具有的集声、像、图、文于一体的优势,符合小学生爱玩的特点,可诱使学生情绪高涨地参与教学活动。例如,为了弥补学生生活面窄的缺陷,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把一些诸如春、夏、秋、冬等一年四季风光展示给学生,也可模拟一些生活情境,制成课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如大课间活动、体育课、运动会等。还可从网上下载一些与教学有关的画面、场景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
1.2 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大量阅读
读书可以明理得道、修身养性。“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人在阅读之中,“手披目视,口咏其言,心惟其义”,“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种身心合一的阅读历程,赋予了读书极为厚重的神圣性和愉悦性。“文字缘同骨肉亲。”文字往往是从鲜活的内在生命中萌芽、成长,最终绽放的花朵,折射着个体情感阅历的缤纷色彩,是整个人生健康精神、诗意情怀和人文理想的瞬间定格。阅读的魅力就在于细读深究语言文字之美,这种美是外在的更是内质的,长久弥散着林木般的清香。因此,大量阅读是帮助学生积累材料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诗意人生的基础。
因特网提供了信息密集、形式多样、海量开放的资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择优而取之,帮助学生大量阅读。因为网络中的各种学习资源声情并茂,因而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阅读效率大大提高。
2 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会选择材料
有了材料,并不代表把有关作文内容的材料都写进去,要写好作文,还要帮助学生学会筛选,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不会筛选,犹入不毛荒漠,迷失写作方向。
2.1 要选择真实的材料
真实的材料,就是材料本身要符合生活本来的面目,能反映生活的真实情况。如果材料不真实,胡编乱造,往往让人读来会感到不可信,甚至产生反感。文贵为真,只有选用真实的材料,才能有效地表达文章的主题,让人读来可信可亲。
2.2 要选择新颖的材料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只有符合时代发展的作文,才能使人耳目一新,扣人心弦,引人思考。因此,作文要注意选则新颖的材料,不能老是用一些陈旧过时的材料。比如,一提起父母,就是辛勤劳动;一提起老师,就是带病给上课等;一提起助人,就是学雷锋做好事等。这些材料本身并不是不好,只是缺乏新意,因而往往不能引人注目。
2.3 要选择典型的材料
典型的材料,是指最有特征,最有代表性的材料,如果不注意选择典型材料,非但不会把事物说清楚,反而会冲淡主题。
例如,大家熟知的一个例子,就是魏巍在写作《谁是最可爱的人》时的选材。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有浩如烟海的感人故事,怎样才能提炼出最为感人的材料?作者是煞费苦心的。经过了无数次的“选择—放弃—再选择”,最终提炼出优秀的事例,成为学习的范本。
以上几个问题,信息技术的辅助是大有作为的。
第一,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从网上下载有关优美的文章进行分析点评,引导学生掌握选材的正确方法。
第二,教师可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获取新鲜的材料,如下载一些《新闻联播》等节目,播放给学生观看,帮助学生了解一些时事热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活跃了学生的思维。
综上所述,只要把握好学生的材料积累和选择这两条渠道,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就能解决学生作文中无啥可写的困难,帮助学生写出主题鲜明、内容丰富的好作文来。在这方面,信息技术是可以起到有效的辅助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