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巴传奇
对我来说,古巴就是一个传奇。一是这个国家距中国实在太遥远,去之前除了古巴糖和革命外知之甚少;二是这还是个在“美帝”眼皮底下坚持了60多年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我到北美工作后最大的心愿就是去古巴走走看看。终于在今年春节有了这样的机会,去了它的首都哈瓦那和海滨城市巴拉德罗。
古巴是美洲加勒比海北部的一个群岛国家,位于北纬19°至24°,大体与我国海南岛纬度相当,夏天酷暑炎热,不时有飓风来袭,冬天则相当舒适,平均气温20多度。每年11月到来年4月是古巴旅游旺季,会享福的加拿大人成群结队地来古度假。
古巴地理位置险要,扼守巴拿马运河与美国东岸之间的海路要道,距美国佛罗里达最近距离仅有145公里,被形容为“墨西哥湾的钥匙”。古巴国名在土著语言中意为“肥沃之地”,自从哥伦布1492年第一次到达该岛后,西班牙人就赖着不肯走,其殖民统治一直沿续到1898年被美国人打跑为止。1762年英国人曾短暂占领过,一年后西班牙人用佛罗里达换回了古巴。
古巴和远东的菲律宾有些相似,都被西班牙殖民多年,19世纪末几乎同时被后起的美国夺走后实现名义上的独立。但在经历了20世纪风云变幻后,两个国家的命运却有了天壤之别。现今菲律宾仍是美国的小兄弟,政治经济社会全面美国化,有参众两院,说英语,除了大多数国民信奉天主教和剩下的几处城堡外,几乎看不到西班牙人的影子。古巴则仍在语言、饮食、文化等诸多方面保留了西班牙400年殖民统治的传统。在古期间看到与美国有关的最多的东西,除了比白宫还要雄伟的古巴参议院旧址,就是古巴革命后美国人仓皇跑路时留下来的大量老爷车了。
在中国人眼里,古巴是个年轻的国家,但在拉美地区这里却是遍地古迹,我遇到的一个哥斯达黎加人对此羡慕不已。哈瓦那老城区位于哈瓦那湾入口处,城区面积并不大,40分钟就可以从头走到尾,但大量的从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巴洛克建筑到受美苏影响而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和装饰主义的建筑,古香古色,保存完好,198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目录。据说1950年代的巴蒂斯塔政权曾因为街道狭窄,无法满足美国游客对酒店和娱乐场所的需求,决定拆除老城区,幸亏革命及时阻止了这一疯狂的计划,使我们今天仍能一饱眼福。
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作为加勒比最大港口的哈瓦那开始迅速发展,至50年代已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之一。据记载,1958年古巴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当年的意大利相差无几,上世纪50年代的哈瓦那人曾把当时的美国迈阿密轻蔑地称为“乡下”。如今漫步在老城区,殖民地城堡、总督府、侯爵府、教堂、博物馆、酒吧、餐馆林立,不难想象当年灯红酒绿的繁华景象。
加勒比海上的“明灯”
在古巴,革命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去古巴之前我一直有个疑问,这个岛国何以能够在60多年前独树一帜地建立起美洲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这个外表看上去的穷国为何能在苏东剧变后仍多年立于不败之地?几天的走马观花或许让我找到了一个粗浅的答案。
经过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古巴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巴建立了高效完善的基础医疗体制,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医疗投入占GDP10%左右,平均每163人就拥有一名医生,生物医药和多项重要公共健康指数都达到了世界最发达国家的水平,数十年来向世界100多个国家派出了12.6万名卫生工作者,目前还有36400名古巴医生、牙科大夫、护士、技术员、工程师在几十个国家提供援助,特别是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国也有数百名留学生在古巴学习医学。
古巴的教育普及程度在整个拉美国家中名列前茅,教育支出常年占财政支出的一成左右。各级学校均为公立,一律免学费和书本费,还免费提供伙食和校服。小学入学率为100%,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受教育总人数的57%,识字率达99.9%,居世界先进水平。古巴也是体育强国,排球、棒球、田径、拳击实力强大,全民免费观看各项体育比赛。这个只有1280万人的国家涌现出无数世界冠军,古巴女排在国际赛事中多次与中国队对决,罗伯斯曾刷新了由刘翔保持的男子110米跨栏世界纪录。
古巴文化艺术也很发达,我们在哈瓦那看了一场芭蕾舞《天鹅湖》,演出十分精彩。更令我们敬佩的是,古巴观众的文化素养相当高。演出开始前,剧场突然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原来是德高望重的芭蕾舞泰斗Alicia Alonso也到场观看。演出结束后,这位艺术老前辈率领演员谢幕,全体观众起立鼓掌,掌声经久不息。一位“小众”的艺术家能够享有如此高的知名度和被热捧,不能不让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经济动物”汗颜。
古巴人均工资收入并不高,医生月收入仅相当于两三百元人民币,但世界银行公布的人均GDP却与中国差不多。哈瓦那街头市民穿着体面,营养良好,看来这个国家的福利还是很好的,工资并不代表一切收入。2006年,古巴成为全球惟一符合世界自然基金会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国家。2014年,古巴凭借78.3岁的预期寿命和99.9%的识字率,迈入极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行列。
古巴社会治安良好,游客即使深夜逛街也没有任何安全担心。这可能得益于古巴受教育程度高,或者与社会贫富差距不大有关。古巴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在美国压力之下坚持这么长时间,主要原因还在于卡斯特罗两兄弟的执政,以及他们的政策惠及了广大民众,顺应了古巴社会最迫切的诉求。
我在朝鲜学习过一年,曾在越南从北走到南,也曾在老挝从南走到北,加上古巴,就把当今世界上五个社会主义国家走全了。在我看来,可以把这些国家分成两类,一类是中国、越南和老挝,均实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另一类就是朝鲜和古巴,总体上还在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不过,2011年,劳尔·卡斯特罗担任最高领导人后,古巴也启动了经济改革计划,明确继续以基本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及依据个人能力和劳动进行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为基础,部分放松管制,将个体工商业者的经营许可范围由29个扩大到178个,2013年还设立了第一个经济特区。哈瓦那街头,私人餐厅、旅馆、咖啡馆和理发店随处可见,居民乐于与外国人交往,各方面的自由度要比我们改革开放前宽松不少。
资料上讲目前华人约占古巴总人口的1%,这可能把诸多混血的华裔包含在内了。在哈瓦那看完芭蕾舞,突然有人用中文跟我打招呼:“你好!”我扭头一看,是个东方人面孔的老者。他说自己父亲是华人,母亲是西班牙人,自己是个艺术家。他基本上不会讲中文,只记得自己叫“邱清福”,他也不会讲英文,一个劲地抓住我们的手用西班牙语比划,仿佛遇到了多年未见的亲人。后来在老城区,碰到一个黑人小伙子,也是兴奋拿出他爷爷的照片给我们看,说他爷爷就是中国人,现在90多岁了还健在。由于种种原因,古巴的这些华裔可能一辈子都没到过中国,外表上也渐渐看不出华人的容貌了,但他们依然怀抱着一颗炽热的中国心,让我们十分感动。
我的Daiquiri在La Floridita,我的Mojito在Bodeguita
海明威是美国人,古巴人同样热爱他。海明威一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哈瓦那度过,他曾经这样描述古巴:“我热爱这个国家,感觉像在家里一样。一个使人感觉像家一样的地方,除了出生的故乡,就是命运归宿的地方。”海明威在古巴先后住在“两个世界饭店”和维西亚庄园,其足迹遍布哈瓦那。
“两个世界饭店”建于1923年,位于哈瓦那老城区总督府——现城市博物馆后面的繁华地段。从1928年到1939年,海明威每次来古巴都住在这里,饭店老板把511房间留给他专用,该房间推窗可见哈瓦那湾和老城区。由于环境与设施安逸舒适,海明威在这里完成了小说《丧钟为谁而鸣》的部分章节并为杂志撰写了大量文章。现在该房间已被开辟成一个小型的海明威博物馆,十几平米,一张单人床,还有他用过的打字机,里面的陈设与当初一模一样,仿佛主人刚刚出门。
海明威有句名言:“我的Daiquiri在La Floridita,我的Mojito在Bodeguita”。Mojiho是一种鸡尾酒,由古巴特产朗姆酒和薄荷、柠檬、苏打水调制而成,是海明威的最爱。Bodeguita又叫五分钱小酒店,离“两个世界饭店”不远,现在仍是熙熙攘攘,游客当然也是来这里喝一杯Mojito,体验一把大文豪当年的氛围。海明威手书的那句名言就挂在酒吧最显眼的位置——酒柜正中央,四周墙壁上布满了世界各地游客的签名和涂鸦,还有巴西前总理卢拉和多位世界政要的照片。
海明威亲身经历过巴蒂斯塔政权的恐怖统治,曾写过反对西班牙佛朗哥法西斯统治的报道,美国中央情报局曾想方设法给他戴上共产党员的帽子。海明威欢迎古巴革命,与卡斯特罗关系不错,两人还一起举办过钓鱼比赛。但随着古美关系交恶,海明威在哈瓦那过冬、在爱荷达避暑的日子难再继续,不得不在两个祖国之间做出抉择。1960年海明威回到美国,一年后去世。
(作者为青年外交官、中国社科院博士研究生,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对我来说,古巴就是一个传奇。一是这个国家距中国实在太遥远,去之前除了古巴糖和革命外知之甚少;二是这还是个在“美帝”眼皮底下坚持了60多年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我到北美工作后最大的心愿就是去古巴走走看看。终于在今年春节有了这样的机会,去了它的首都哈瓦那和海滨城市巴拉德罗。
古巴是美洲加勒比海北部的一个群岛国家,位于北纬19°至24°,大体与我国海南岛纬度相当,夏天酷暑炎热,不时有飓风来袭,冬天则相当舒适,平均气温20多度。每年11月到来年4月是古巴旅游旺季,会享福的加拿大人成群结队地来古度假。
古巴地理位置险要,扼守巴拿马运河与美国东岸之间的海路要道,距美国佛罗里达最近距离仅有145公里,被形容为“墨西哥湾的钥匙”。古巴国名在土著语言中意为“肥沃之地”,自从哥伦布1492年第一次到达该岛后,西班牙人就赖着不肯走,其殖民统治一直沿续到1898年被美国人打跑为止。1762年英国人曾短暂占领过,一年后西班牙人用佛罗里达换回了古巴。
古巴和远东的菲律宾有些相似,都被西班牙殖民多年,19世纪末几乎同时被后起的美国夺走后实现名义上的独立。但在经历了20世纪风云变幻后,两个国家的命运却有了天壤之别。现今菲律宾仍是美国的小兄弟,政治经济社会全面美国化,有参众两院,说英语,除了大多数国民信奉天主教和剩下的几处城堡外,几乎看不到西班牙人的影子。古巴则仍在语言、饮食、文化等诸多方面保留了西班牙400年殖民统治的传统。在古期间看到与美国有关的最多的东西,除了比白宫还要雄伟的古巴参议院旧址,就是古巴革命后美国人仓皇跑路时留下来的大量老爷车了。
在中国人眼里,古巴是个年轻的国家,但在拉美地区这里却是遍地古迹,我遇到的一个哥斯达黎加人对此羡慕不已。哈瓦那老城区位于哈瓦那湾入口处,城区面积并不大,40分钟就可以从头走到尾,但大量的从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巴洛克建筑到受美苏影响而出现的新古典主义和装饰主义的建筑,古香古色,保存完好,1982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保护目录。据说1950年代的巴蒂斯塔政权曾因为街道狭窄,无法满足美国游客对酒店和娱乐场所的需求,决定拆除老城区,幸亏革命及时阻止了这一疯狂的计划,使我们今天仍能一饱眼福。
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作为加勒比最大港口的哈瓦那开始迅速发展,至50年代已成为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之一。据记载,1958年古巴的国民生产总值与当年的意大利相差无几,上世纪50年代的哈瓦那人曾把当时的美国迈阿密轻蔑地称为“乡下”。如今漫步在老城区,殖民地城堡、总督府、侯爵府、教堂、博物馆、酒吧、餐馆林立,不难想象当年灯红酒绿的繁华景象。
加勒比海上的“明灯”
在古巴,革命是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去古巴之前我一直有个疑问,这个岛国何以能够在60多年前独树一帜地建立起美洲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这个外表看上去的穷国为何能在苏东剧变后仍多年立于不败之地?几天的走马观花或许让我找到了一个粗浅的答案。
经过60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古巴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古巴建立了高效完善的基础医疗体制,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医疗投入占GDP10%左右,平均每163人就拥有一名医生,生物医药和多项重要公共健康指数都达到了世界最发达国家的水平,数十年来向世界100多个国家派出了12.6万名卫生工作者,目前还有36400名古巴医生、牙科大夫、护士、技术员、工程师在几十个国家提供援助,特别是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国也有数百名留学生在古巴学习医学。
古巴的教育普及程度在整个拉美国家中名列前茅,教育支出常年占财政支出的一成左右。各级学校均为公立,一律免学费和书本费,还免费提供伙食和校服。小学入学率为100%,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受教育总人数的57%,识字率达99.9%,居世界先进水平。古巴也是体育强国,排球、棒球、田径、拳击实力强大,全民免费观看各项体育比赛。这个只有1280万人的国家涌现出无数世界冠军,古巴女排在国际赛事中多次与中国队对决,罗伯斯曾刷新了由刘翔保持的男子110米跨栏世界纪录。
古巴文化艺术也很发达,我们在哈瓦那看了一场芭蕾舞《天鹅湖》,演出十分精彩。更令我们敬佩的是,古巴观众的文化素养相当高。演出开始前,剧场突然响起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原来是德高望重的芭蕾舞泰斗Alicia Alonso也到场观看。演出结束后,这位艺术老前辈率领演员谢幕,全体观众起立鼓掌,掌声经久不息。一位“小众”的艺术家能够享有如此高的知名度和被热捧,不能不让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经济动物”汗颜。
古巴人均工资收入并不高,医生月收入仅相当于两三百元人民币,但世界银行公布的人均GDP却与中国差不多。哈瓦那街头市民穿着体面,营养良好,看来这个国家的福利还是很好的,工资并不代表一切收入。2006年,古巴成为全球惟一符合世界自然基金会可持续发展定义的国家。2014年,古巴凭借78.3岁的预期寿命和99.9%的识字率,迈入极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行列。
古巴社会治安良好,游客即使深夜逛街也没有任何安全担心。这可能得益于古巴受教育程度高,或者与社会贫富差距不大有关。古巴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在美国压力之下坚持这么长时间,主要原因还在于卡斯特罗两兄弟的执政,以及他们的政策惠及了广大民众,顺应了古巴社会最迫切的诉求。
我在朝鲜学习过一年,曾在越南从北走到南,也曾在老挝从南走到北,加上古巴,就把当今世界上五个社会主义国家走全了。在我看来,可以把这些国家分成两类,一类是中国、越南和老挝,均实行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另一类就是朝鲜和古巴,总体上还在继续坚持计划经济。不过,2011年,劳尔·卡斯特罗担任最高领导人后,古巴也启动了经济改革计划,明确继续以基本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及依据个人能力和劳动进行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为基础,部分放松管制,将个体工商业者的经营许可范围由29个扩大到178个,2013年还设立了第一个经济特区。哈瓦那街头,私人餐厅、旅馆、咖啡馆和理发店随处可见,居民乐于与外国人交往,各方面的自由度要比我们改革开放前宽松不少。
资料上讲目前华人约占古巴总人口的1%,这可能把诸多混血的华裔包含在内了。在哈瓦那看完芭蕾舞,突然有人用中文跟我打招呼:“你好!”我扭头一看,是个东方人面孔的老者。他说自己父亲是华人,母亲是西班牙人,自己是个艺术家。他基本上不会讲中文,只记得自己叫“邱清福”,他也不会讲英文,一个劲地抓住我们的手用西班牙语比划,仿佛遇到了多年未见的亲人。后来在老城区,碰到一个黑人小伙子,也是兴奋拿出他爷爷的照片给我们看,说他爷爷就是中国人,现在90多岁了还健在。由于种种原因,古巴的这些华裔可能一辈子都没到过中国,外表上也渐渐看不出华人的容貌了,但他们依然怀抱着一颗炽热的中国心,让我们十分感动。
我的Daiquiri在La Floridita,我的Mojito在Bodeguita
海明威是美国人,古巴人同样热爱他。海明威一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哈瓦那度过,他曾经这样描述古巴:“我热爱这个国家,感觉像在家里一样。一个使人感觉像家一样的地方,除了出生的故乡,就是命运归宿的地方。”海明威在古巴先后住在“两个世界饭店”和维西亚庄园,其足迹遍布哈瓦那。
“两个世界饭店”建于1923年,位于哈瓦那老城区总督府——现城市博物馆后面的繁华地段。从1928年到1939年,海明威每次来古巴都住在这里,饭店老板把511房间留给他专用,该房间推窗可见哈瓦那湾和老城区。由于环境与设施安逸舒适,海明威在这里完成了小说《丧钟为谁而鸣》的部分章节并为杂志撰写了大量文章。现在该房间已被开辟成一个小型的海明威博物馆,十几平米,一张单人床,还有他用过的打字机,里面的陈设与当初一模一样,仿佛主人刚刚出门。
海明威有句名言:“我的Daiquiri在La Floridita,我的Mojito在Bodeguita”。Mojiho是一种鸡尾酒,由古巴特产朗姆酒和薄荷、柠檬、苏打水调制而成,是海明威的最爱。Bodeguita又叫五分钱小酒店,离“两个世界饭店”不远,现在仍是熙熙攘攘,游客当然也是来这里喝一杯Mojito,体验一把大文豪当年的氛围。海明威手书的那句名言就挂在酒吧最显眼的位置——酒柜正中央,四周墙壁上布满了世界各地游客的签名和涂鸦,还有巴西前总理卢拉和多位世界政要的照片。
海明威亲身经历过巴蒂斯塔政权的恐怖统治,曾写过反对西班牙佛朗哥法西斯统治的报道,美国中央情报局曾想方设法给他戴上共产党员的帽子。海明威欢迎古巴革命,与卡斯特罗关系不错,两人还一起举办过钓鱼比赛。但随着古美关系交恶,海明威在哈瓦那过冬、在爱荷达避暑的日子难再继续,不得不在两个祖国之间做出抉择。1960年海明威回到美国,一年后去世。
(作者为青年外交官、中国社科院博士研究生,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