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住在北京砖塔胡同的时候,有几个小邻居。其中有一位小女孩叫俞芳,如今俞芳已经年近9旬了,她回忆起当年与鲁迅的交往来,宛如还是在昨天……
鲁迅刚刚搬到砖塔胡同61号,给小俞芳的第一印象是神情严肃,让人望而生畏。的确,鲁迅那双冷眼,很少有人敢直面。然而,这印象到第二天就变了。第二天上午,鲁迅送给俞芳和妹妹每人一盒积木。那时,积木还不多见,可把小姐妹乐坏了,马上就在院子里比着搭起来。鲁迅也兴致勃勃地参加进来。
很快两姐妹就与鲁迅熟悉了。他们之间无拘无束,鲁迅叫俞芳“野猪”(因为俞芳属猪),而叫她的妹妹“野牛”(妹妹属牛)。于是,姐妹俩群起而攻之,叫鲁迅“野蛇”。鲁迅迷惑不解地说:“蛇也有野的么?”两姐妹仔细一想,都哈哈大笑起来,是啊,蛇本来就是“野”的!
俞芳姐妹还经常敲鲁迅的“竹杠”。北京冬天的晚上,十分寒冷,那时常常有一些老百姓冒着寒风,走街串巷地卖萝卜。那时冬天的水果很少,即使有,价格也贵得吓人,一般老百姓是买不起的。而萝卜就便宜了,一个大萝卜只要一两个铜板,又大又甜,可以当水果吃,所以就流行起卖萝卜来。每当卖萝卜的小贩一声吆喝“萝卜赛梨哟”时,俞芳的大姐就拉着鲁迅的母亲——太师母——要鲁迅请客。十有八九,鲁迅都会爽快地同意她们的要求。
那时,北京街上还有一种挑担卖桂花元宵的,这种点心比较贵,俞芳姐妹不仅没有吃过,连想也没有想过。有一次,大姐异想天开,竟然要鲁迅请大家吃桂花元宵。三个小女孩你一言,我一语:“大先生,元宵多甜哪,可香呢,热腾腾的,多好吃啊,吃一碗,文章都写得出来,觉都睡得香些……”鲁迅本来是不打算迁就三个小姑娘的,但是看到她们垂涎欲滴的样子,再加上太师母也点了头,于是也就同意了。结果,太师母、鲁迅、朱安、俞芳三姐妹以及三个帮工,每人一碗,一共要了9碗。
这段回忆让我想起鲁迅欣赏的诗句——“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来。真正的英雄,其实是最温柔的人。鲁迅当然有他睚眦必报的一面,但是更多的是缕缕柔情。鲁迅不是、至少不完全是后来那些塑像里千篇一律的神态——横眉冷对、怒发冲冠。要是一个人总是横眉冷对、怒发冲冠,不仅他的脸部肌肉受不了,而且他的精神也受不了,弄不好会疯掉的。
鲁迅不仅在孩子那儿寻找纯洁和单纯,他自己也有着一颗“赤子之心”。鲁迅尽管早就看透了整个世界,但直到离开世界的那一天也没有对世界完全绝望,正是这颗“赤子之心”在支撑着他。平时,鲁迅的工作非常繁忙,他在几所大学里兼课,白天很早就出门去了,晚上很晚才回家。但是一有空,他也会像小孩一样跟俞芳姐妹一起“贪玩”。俞芳记得,有一次鲁迅拿着放大镜,在太阳底下把纸点燃。鲁迅是不需要“验证”这一科学原理的,因为凭他所拥有的科学知识,他当然知道聚焦的过程。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这样聚精会神地用放大镜点燃纸张呢?我想,他一定是出于“好玩”,仅仅是好玩,没有什么别的用意,也无须鲁迅研究专家们赋予这一行为特殊的用意。一赋予所谓的“意义”,就等于是“狗尾续貂”。“好玩”比所有的“意义”还要有意义。天才们思想的火花,许多都是在玩耍的时候迸发出来的。还有一次,鲁迅在满碗的水面上放缝衣针,一次又一次,直到针不下沉才肯罢休。这也是出于“好玩”。没有这份童心童趣,鲁迅也就不是鲁迅了。这份童心童趣,甚至比愤怒和疾恶如仇还要重要。我认为,“爱”和“好奇”,永远是“愤怒”和“仇恨”的底子。
对于身边的亲人们和雇工们,鲁迅充满了柔情,他并不是一个难于相处的人。有一次,夜已经深了,伏案写作一天的鲁迅刚好睡下,同住西屋的鲁迅家的帮工王妈和俞家的帮工齐妈发生了口角,夜深人静,俩人越吵越响,以致鲁迅整夜失眠。第二天,鲁迅精神不支生病了。三姐妹跑去探望,鲁迅很高兴。谈到口角的事,鲁迅说:“你们听到没有?声音可大啦。”俞芳问:“你为什么不去‘喝止’呢?其实只要你咳嗽一声,她们就不会吵了。”鲁迅摇摇头说:“她们吵嘴,彼此心里都有气,若制止她们,虽然不会再吵,但心火不消,恐怕也要失眠。与其三个人睡不着,不如我一个人睡不着。所以还是让她们吵一吵,等话说清楚了,心里气也就消了。”这就是鲁迅的“本色”。
鲁迅的柔情还扩展到所有可怜的底层民众身上。每天上下班,鲁迅都要坐人力車。当时,富豪们尽管在吃喝玩乐的时候挥金如土,但在给人力车夫车钱的时候却锱铢必较,十分苛刻,常常为了一两个铜板,让车夫两眼泪汪汪。鲁迅却恰恰相反,每次他给的车钱都是最多的,而且下车的时候还和蔼地向车夫道谢。他经常说,人家是要养家糊口的,一个人平时用钱不可浪费,能节省的地方,应该尽量节省,但克扣劳力钱是不应该的。生活中的鲁迅和文章中的鲁迅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在中国作家中是罕见的。
鲁迅刚刚搬到砖塔胡同61号,给小俞芳的第一印象是神情严肃,让人望而生畏。的确,鲁迅那双冷眼,很少有人敢直面。然而,这印象到第二天就变了。第二天上午,鲁迅送给俞芳和妹妹每人一盒积木。那时,积木还不多见,可把小姐妹乐坏了,马上就在院子里比着搭起来。鲁迅也兴致勃勃地参加进来。
很快两姐妹就与鲁迅熟悉了。他们之间无拘无束,鲁迅叫俞芳“野猪”(因为俞芳属猪),而叫她的妹妹“野牛”(妹妹属牛)。于是,姐妹俩群起而攻之,叫鲁迅“野蛇”。鲁迅迷惑不解地说:“蛇也有野的么?”两姐妹仔细一想,都哈哈大笑起来,是啊,蛇本来就是“野”的!
俞芳姐妹还经常敲鲁迅的“竹杠”。北京冬天的晚上,十分寒冷,那时常常有一些老百姓冒着寒风,走街串巷地卖萝卜。那时冬天的水果很少,即使有,价格也贵得吓人,一般老百姓是买不起的。而萝卜就便宜了,一个大萝卜只要一两个铜板,又大又甜,可以当水果吃,所以就流行起卖萝卜来。每当卖萝卜的小贩一声吆喝“萝卜赛梨哟”时,俞芳的大姐就拉着鲁迅的母亲——太师母——要鲁迅请客。十有八九,鲁迅都会爽快地同意她们的要求。
那时,北京街上还有一种挑担卖桂花元宵的,这种点心比较贵,俞芳姐妹不仅没有吃过,连想也没有想过。有一次,大姐异想天开,竟然要鲁迅请大家吃桂花元宵。三个小女孩你一言,我一语:“大先生,元宵多甜哪,可香呢,热腾腾的,多好吃啊,吃一碗,文章都写得出来,觉都睡得香些……”鲁迅本来是不打算迁就三个小姑娘的,但是看到她们垂涎欲滴的样子,再加上太师母也点了头,于是也就同意了。结果,太师母、鲁迅、朱安、俞芳三姐妹以及三个帮工,每人一碗,一共要了9碗。
这段回忆让我想起鲁迅欣赏的诗句——“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来。真正的英雄,其实是最温柔的人。鲁迅当然有他睚眦必报的一面,但是更多的是缕缕柔情。鲁迅不是、至少不完全是后来那些塑像里千篇一律的神态——横眉冷对、怒发冲冠。要是一个人总是横眉冷对、怒发冲冠,不仅他的脸部肌肉受不了,而且他的精神也受不了,弄不好会疯掉的。
鲁迅不仅在孩子那儿寻找纯洁和单纯,他自己也有着一颗“赤子之心”。鲁迅尽管早就看透了整个世界,但直到离开世界的那一天也没有对世界完全绝望,正是这颗“赤子之心”在支撑着他。平时,鲁迅的工作非常繁忙,他在几所大学里兼课,白天很早就出门去了,晚上很晚才回家。但是一有空,他也会像小孩一样跟俞芳姐妹一起“贪玩”。俞芳记得,有一次鲁迅拿着放大镜,在太阳底下把纸点燃。鲁迅是不需要“验证”这一科学原理的,因为凭他所拥有的科学知识,他当然知道聚焦的过程。那么,他为什么还要这样聚精会神地用放大镜点燃纸张呢?我想,他一定是出于“好玩”,仅仅是好玩,没有什么别的用意,也无须鲁迅研究专家们赋予这一行为特殊的用意。一赋予所谓的“意义”,就等于是“狗尾续貂”。“好玩”比所有的“意义”还要有意义。天才们思想的火花,许多都是在玩耍的时候迸发出来的。还有一次,鲁迅在满碗的水面上放缝衣针,一次又一次,直到针不下沉才肯罢休。这也是出于“好玩”。没有这份童心童趣,鲁迅也就不是鲁迅了。这份童心童趣,甚至比愤怒和疾恶如仇还要重要。我认为,“爱”和“好奇”,永远是“愤怒”和“仇恨”的底子。
对于身边的亲人们和雇工们,鲁迅充满了柔情,他并不是一个难于相处的人。有一次,夜已经深了,伏案写作一天的鲁迅刚好睡下,同住西屋的鲁迅家的帮工王妈和俞家的帮工齐妈发生了口角,夜深人静,俩人越吵越响,以致鲁迅整夜失眠。第二天,鲁迅精神不支生病了。三姐妹跑去探望,鲁迅很高兴。谈到口角的事,鲁迅说:“你们听到没有?声音可大啦。”俞芳问:“你为什么不去‘喝止’呢?其实只要你咳嗽一声,她们就不会吵了。”鲁迅摇摇头说:“她们吵嘴,彼此心里都有气,若制止她们,虽然不会再吵,但心火不消,恐怕也要失眠。与其三个人睡不着,不如我一个人睡不着。所以还是让她们吵一吵,等话说清楚了,心里气也就消了。”这就是鲁迅的“本色”。
鲁迅的柔情还扩展到所有可怜的底层民众身上。每天上下班,鲁迅都要坐人力車。当时,富豪们尽管在吃喝玩乐的时候挥金如土,但在给人力车夫车钱的时候却锱铢必较,十分苛刻,常常为了一两个铜板,让车夫两眼泪汪汪。鲁迅却恰恰相反,每次他给的车钱都是最多的,而且下车的时候还和蔼地向车夫道谢。他经常说,人家是要养家糊口的,一个人平时用钱不可浪费,能节省的地方,应该尽量节省,但克扣劳力钱是不应该的。生活中的鲁迅和文章中的鲁迅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在中国作家中是罕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