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在庄严的医学生誓词中,她走进了神圣的医学殿堂,从此叩开了悬壶济世的大门,踏上了救死扶伤的职业生涯。在帮助患者与病魔斗争、与死神赛跑的同时,她也为肩上担负的责任而努力钻研。
刘懿禾,从立志弘医的那天起,她就始终把患者的健康挂在心头,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解救病人的痛苦。
不断深修的研读,
“夜明灯”式的女人
刘懿禾,现任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党总支兼移植ICU党支部书记、移植ICU科主任,主任醫师,当选2014年第九届“十佳”医务工作者,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卫生系统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全国人文医学荣誉奖、连续两届人民满意的“好医生”、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十五”立功奖章、天津市教卫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天津市卫生系统“十大女杰”、天津市卫生局“津门健康女卫士”、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及称号。
有着近30年的ICU工作经历的刘懿禾,自2001年5月担起移植监护室主任以来,共接诊移植术前及术后危重患者万余人次,现专门从事肝移植围手术期的监护治疗。
刘懿禾先后完成“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早期诊断的临床研究”“单细胞HLA-DR抗原表达在肝肾移植早期感染的研究”“ICU病人预后评分软件及临床应用”“分子吸附在循环系统(MARS)在肝移植围手术期应用”等多项科研课题,获得了中华医学会科技成果三等奖和天津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二、三等奖。她陆续发表了《支气管泡灌洗术在ICU的应用价值》《对感染性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高危因素的临床分析》《肝移植术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细胞因子变化》《肝移植术后早期免疫抑制剂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影像》《超长无肝期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的治疗》《1510例成人原位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等30余篇有价值的论文,参加编写了《中国肝脏移植》《肝移植手册》《中国肝移植手册》《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内科危重病抢救手册》等专业著作。
刘懿禾把大部分业余时间用来研读专业书籍、研究病人病情、制定并反复修改术后治疗方案,大胆开展新的医疗技术。她的办公室被大家称为“夜明灯”,国内外出版的书籍堆满了半间屋。这些年,监护室在刘懿禾的带领下,从零的突破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制定了《移植外科监护室工作制度》《移植外科监护室管理制度》《移植术后患者诊疗常规》等制度。
作为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危重病专家组委员,刘懿禾曾被卫生部抽调,赴山西参加王家岭矿难危重病人的会诊和救治指导,她是在津抽调的唯一急救医学救治专家。
青葱那年默默坚守,
一路走来
1985年,刘懿禾从天津医科大学毕业,分配到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急研所ICU病房工作。这位文文静静的女学生,从一个不起眼的住院大夫成长为业务骨干。2001年5月,刘懿禾毅然担起移植ICU科主任这副重担,专门从事肝移植围手术期的监护治疗,同时更深入地认识感染性多脏衰的病理机制,寻求更有效的解决办法。数十年来,她共接诊移植术前及术后危重患者万余人次。
需要通过器官移植手术救治的患者,绝大部分是器官衰竭的危重病人,移植术后全部收治到ICU科,而围手术期的治疗是保证患者尽快脱离危险期、减少术后并发症、实现预后良好效果的关键阶段。刘懿禾深知,患者在监护室的观察时期是整个治疗过程中最痛苦、最危险的阶段,因为术后早期的疼痛、各种插管的不适、异体脏器带来的心理顾虑、对病情的担心和对治疗的不理解,加上没有家属的陪伴,都会使得许多病人焦虑无助。
刘懿禾常常与大家一道加班加点工作,住在监护室不回家,坚持密切观察、精心守护病人。刘懿禾可以几天几夜坚守在病房,以便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她在科室内建立了完善的医患沟通制度,倡导ICU医护人员尽最大可能对每一个患者进行术前探望咨询,一方面详尽了解病情,一方面向患者介绍监护室的环境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大大减轻了病人术后的紧张情绪,降低“ICU综合征”和术后合并症的发生率。她记不清自己拒绝了多少个“红包”,而在她的影响带动下,“信任”二字成为移植ICU医患之间的纽带。
以身作则当榜样,
成就生命之翼的守护者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移植中心,许多疑难患者慕名而来。由于器官移植手术的特殊性,医院常常遇到手术数量集中的情况,手术量大、重病人多,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大。
刘懿禾常常住在监护室不回家,最长的一次连续奋战两个星期,用自己的行动鼓舞着身边的战友同事。
外出会诊也是刘懿禾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但无论是凌晨起程还是深夜归来,她的第一站永远是医院病房而不是家;她第一个关心的永远是患者而不是家人。她年迈的父母病重卧床,需要照顾,她无暇顾及,只能请保姆看护。父母终于没等到她“有了时间”,永远地走了。这个遗憾,给她心中留下了永久的伤痛。
不懈的努力,成就了刘懿禾在危重症急救专业的技术地位。作为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危重病专家组委员,当山西王家岭矿难发生后,刘懿禾被卫生部派赴山西。她先后奔赴山西医科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和山西省人民医院,对转诊太原的60名较危重病人进行会诊和救治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伤员们的生命体征平稳,获得新生。
当医院正准备列队欢迎刘懿禾凯旋时,却接到了她已经到家的消息。原来她没有通知任何人,就这样低调地回到医院、回到自己的岗位。她说:“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
编者语:
刘懿禾从事着一个特殊的职业,生和死仅一线之隔。这些年来,她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带给病患生的希望;她用自己坚定的政治信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践行着自己的初心。
刘懿禾,从立志弘医的那天起,她就始终把患者的健康挂在心头,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解救病人的痛苦。
不断深修的研读,
“夜明灯”式的女人
刘懿禾,现任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党总支兼移植ICU党支部书记、移植ICU科主任,主任醫师,当选2014年第九届“十佳”医务工作者,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卫生系统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全国人文医学荣誉奖、连续两届人民满意的“好医生”、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十五”立功奖章、天津市教卫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天津市卫生系统“十大女杰”、天津市卫生局“津门健康女卫士”、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及称号。
有着近30年的ICU工作经历的刘懿禾,自2001年5月担起移植监护室主任以来,共接诊移植术前及术后危重患者万余人次,现专门从事肝移植围手术期的监护治疗。
刘懿禾先后完成“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早期诊断的临床研究”“单细胞HLA-DR抗原表达在肝肾移植早期感染的研究”“ICU病人预后评分软件及临床应用”“分子吸附在循环系统(MARS)在肝移植围手术期应用”等多项科研课题,获得了中华医学会科技成果三等奖和天津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二、三等奖。她陆续发表了《支气管泡灌洗术在ICU的应用价值》《对感染性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死亡高危因素的临床分析》《肝移植术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细胞因子变化》《肝移植术后早期免疫抑制剂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影像》《超长无肝期肝移植受者围手术期的治疗》《1510例成人原位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的管理》等30余篇有价值的论文,参加编写了《中国肝脏移植》《肝移植手册》《中国肝移植手册》《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内科危重病抢救手册》等专业著作。
刘懿禾把大部分业余时间用来研读专业书籍、研究病人病情、制定并反复修改术后治疗方案,大胆开展新的医疗技术。她的办公室被大家称为“夜明灯”,国内外出版的书籍堆满了半间屋。这些年,监护室在刘懿禾的带领下,从零的突破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制定了《移植外科监护室工作制度》《移植外科监护室管理制度》《移植术后患者诊疗常规》等制度。
作为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危重病专家组委员,刘懿禾曾被卫生部抽调,赴山西参加王家岭矿难危重病人的会诊和救治指导,她是在津抽调的唯一急救医学救治专家。
青葱那年默默坚守,
一路走来
1985年,刘懿禾从天津医科大学毕业,分配到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急研所ICU病房工作。这位文文静静的女学生,从一个不起眼的住院大夫成长为业务骨干。2001年5月,刘懿禾毅然担起移植ICU科主任这副重担,专门从事肝移植围手术期的监护治疗,同时更深入地认识感染性多脏衰的病理机制,寻求更有效的解决办法。数十年来,她共接诊移植术前及术后危重患者万余人次。
需要通过器官移植手术救治的患者,绝大部分是器官衰竭的危重病人,移植术后全部收治到ICU科,而围手术期的治疗是保证患者尽快脱离危险期、减少术后并发症、实现预后良好效果的关键阶段。刘懿禾深知,患者在监护室的观察时期是整个治疗过程中最痛苦、最危险的阶段,因为术后早期的疼痛、各种插管的不适、异体脏器带来的心理顾虑、对病情的担心和对治疗的不理解,加上没有家属的陪伴,都会使得许多病人焦虑无助。
刘懿禾常常与大家一道加班加点工作,住在监护室不回家,坚持密切观察、精心守护病人。刘懿禾可以几天几夜坚守在病房,以便随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同时,她在科室内建立了完善的医患沟通制度,倡导ICU医护人员尽最大可能对每一个患者进行术前探望咨询,一方面详尽了解病情,一方面向患者介绍监护室的环境以及术后可能出现的情况,从而大大减轻了病人术后的紧张情绪,降低“ICU综合征”和术后合并症的发生率。她记不清自己拒绝了多少个“红包”,而在她的影响带动下,“信任”二字成为移植ICU医患之间的纽带。
以身作则当榜样,
成就生命之翼的守护者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器官移植中心是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移植中心,许多疑难患者慕名而来。由于器官移植手术的特殊性,医院常常遇到手术数量集中的情况,手术量大、重病人多,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大。
刘懿禾常常住在监护室不回家,最长的一次连续奋战两个星期,用自己的行动鼓舞着身边的战友同事。
外出会诊也是刘懿禾日常工作的重要部分,但无论是凌晨起程还是深夜归来,她的第一站永远是医院病房而不是家;她第一个关心的永远是患者而不是家人。她年迈的父母病重卧床,需要照顾,她无暇顾及,只能请保姆看护。父母终于没等到她“有了时间”,永远地走了。这个遗憾,给她心中留下了永久的伤痛。
不懈的努力,成就了刘懿禾在危重症急救专业的技术地位。作为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危重病专家组委员,当山西王家岭矿难发生后,刘懿禾被卫生部派赴山西。她先后奔赴山西医科大学第一、第二附属医院和山西省人民医院,对转诊太原的60名较危重病人进行会诊和救治指导。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伤员们的生命体征平稳,获得新生。
当医院正准备列队欢迎刘懿禾凯旋时,却接到了她已经到家的消息。原来她没有通知任何人,就这样低调地回到医院、回到自己的岗位。她说:“我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
编者语:
刘懿禾从事着一个特殊的职业,生和死仅一线之隔。这些年来,她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带给病患生的希望;她用自己坚定的政治信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践行着自己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