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中学生的营养状况不容乐观,有关于营养教育的课程也没有专门的指导性文件,营养教育大多被整合到其他课程中进行,且开展情况不很理想。本研究是在了解了营养教育现状以及被调查对象的营养状况后,结合高中生物教学的特点,对在生物课堂上渗透营养教育的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鼓励高中生物教师在生物课堂上适时适当的渗透营养教育,为高中生物教师理解新课程标准的内涵和进行教学提供思路,并希望能通过生物教学提高学生的科学营养观念。在校高一学生180人,利用营养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调查了学生的基本身体情况、营养知识水平、饮食行为以及营养态度四个方面。调查结果表明:体质指数在正常范围内的人数居多,但是体重偏轻和肥胖者仍占有一定比例;营养知识普遍缺乏,尤其是对营养缺乏病和慢性病的预防知之甚少;偏食、挑食的现象较为普遍,进餐时不能专心用餐,吃饭用时长或短等问题较多。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教育已经成为许多老师关注的问题并且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有的老师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有价值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由此可见,只要认识上到位,平时教学中注意挖掘相关内容并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安排好教学时间,在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教育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可以大有作为。
一:生物课程价值与课程理念分析。
1: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注重学生的健康发展。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提倡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和生物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2:“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理念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生物课程的精髓所在。新课程将“人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课程的出发点和价值取向。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确立健康的生活态度与方式等方面,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切实发展基本的生物学技能与科学探究的能力,重视从直接参与科学过程和学习科学史等方面,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比较深刻的心理体验。
二:生物新教材包含大量健康知识,利用教材优势渗透健康教育。
生物教材在内容安排及呈现形式上具有多种特点。
1:利用正文进行营养健康教育。
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教学内容本身就是健康知识。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就是增加健康知识的过程。如模块一第六章第四节-细胞的癌变一节中,教学目标特别突出情感教育目标:要求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介绍致癌因子列举了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要求老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改变直接的传授方式,选择一些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如何在生活中注意营养健康,合理膳食。关注自身健康,减少疾病发生率,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2:充分利用“小资料”营养健康教育等资料。
这些小资料大都选取日常生活的事例,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老师可以适当利用这些小资料扩展学生的健康知识。例如模块一第33页“与生活的联系” 讲述胆固醇的危害:胆固醇在许多动物性食物中含量丰富。饮食中如果过多的摄入胆固醇,会在血管壁上形成沉淀,造成血管壁堵塞,危及生命。因此,膳食中要注意限制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等)的过量摄入。教师可利用此资料进行适当扩展,如那些食物胆固醇含量高,高胆固醇病人饮食应注意那些,教师继续提问:如果人体不摄入胆固醇行不行?由此提出营养均衡的饮食习惯。
3:利用旁栏思考设计开放性问题渗透健康教育。
设置在“旁栏思考”中的问题许多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同时获得健康知识。如模块一第36页“旁栏思考”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许多食盐都是加碘的为什么要在食盐中加碘呢?这是在已有结论基础上提出的新问题,食盐加碘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事实,问题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积极探究。
这个问题的设置,有利于学生理解无机盐的作用,增加感性认识。在学生解决这个问题,了解碘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以后,教师在强调食用加碘食盐的益处。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合理膳食,注意经常食用一些含碘较丰富的食物,保证碘的摄入。这样说服有理有据,学生乐于接受。”
营养教育的重点在于营养知识传播的社会实践,通过营养教育影响个体和群体的认知和行为,从而消除营养健康的危险因素,而学校是传播营养知识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营养学在我国尚未指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类指导文件,相关课程在营养教育内容方面缺乏必要的统筹,对课堂教学途径的理论研究更为薄弱。而高中生物新课程关注学生的营养健康发展,注重学生健康知识的普及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高中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确立积极生活态度的关键时期,因而使每个学生学会营养健康生活成为高中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之一,也是生物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有助于学生了解生物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缓解课业压力;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是可行也是必要的。
如何在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教育已经成为许多老师关注的问题并且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有的老师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有价值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由此可见,只要认识上到位,平时教学中注意挖掘相关内容并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安排好教学时间,在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教育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可以大有作为。
一:生物课程价值与课程理念分析。
1:以人为本的课程价值取向注重学生的健康发展。
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中要充分体现新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提倡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和生物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2:“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理念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生物课程的精髓所在。新课程将“人的发展”放在首要位置。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新课程的出发点和价值取向。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确立健康的生活态度与方式等方面,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切实发展基本的生物学技能与科学探究的能力,重视从直接参与科学过程和学习科学史等方面,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比较深刻的心理体验。
二:生物新教材包含大量健康知识,利用教材优势渗透健康教育。
生物教材在内容安排及呈现形式上具有多种特点。
1:利用正文进行营养健康教育。
生物教材中有很多教学内容本身就是健康知识。学生学习这些内容的过程就是增加健康知识的过程。如模块一第六章第四节-细胞的癌变一节中,教学目标特别突出情感教育目标:要求讨论恶性肿瘤的防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介绍致癌因子列举了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要求老师在讲授这些内容时,改变直接的传授方式,选择一些活泼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如何在生活中注意营养健康,合理膳食。关注自身健康,减少疾病发生率,建立健康生活方式。
2:充分利用“小资料”营养健康教育等资料。
这些小资料大都选取日常生活的事例,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老师可以适当利用这些小资料扩展学生的健康知识。例如模块一第33页“与生活的联系” 讲述胆固醇的危害:胆固醇在许多动物性食物中含量丰富。饮食中如果过多的摄入胆固醇,会在血管壁上形成沉淀,造成血管壁堵塞,危及生命。因此,膳食中要注意限制高胆固醇食物(如动物内脏,蛋黄等)的过量摄入。教师可利用此资料进行适当扩展,如那些食物胆固醇含量高,高胆固醇病人饮食应注意那些,教师继续提问:如果人体不摄入胆固醇行不行?由此提出营养均衡的饮食习惯。
3:利用旁栏思考设计开放性问题渗透健康教育。
设置在“旁栏思考”中的问题许多与人体健康相关的内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解决问题同时获得健康知识。如模块一第36页“旁栏思考”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现在许多食盐都是加碘的为什么要在食盐中加碘呢?这是在已有结论基础上提出的新问题,食盐加碘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事实,问题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积极探究。
这个问题的设置,有利于学生理解无机盐的作用,增加感性认识。在学生解决这个问题,了解碘对人体的重要作用以后,教师在强调食用加碘食盐的益处。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合理膳食,注意经常食用一些含碘较丰富的食物,保证碘的摄入。这样说服有理有据,学生乐于接受。”
营养教育的重点在于营养知识传播的社会实践,通过营养教育影响个体和群体的认知和行为,从而消除营养健康的危险因素,而学校是传播营养知识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营养学在我国尚未指定统一的教学大纲类指导文件,相关课程在营养教育内容方面缺乏必要的统筹,对课堂教学途径的理论研究更为薄弱。而高中生物新课程关注学生的营养健康发展,注重学生健康知识的普及及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高中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和确立积极生活态度的关键时期,因而使每个学生学会营养健康生活成为高中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之一,也是生物课程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有助于学生了解生物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加深对学科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缓解课业压力;所以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教育是可行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