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存在教材和测试中所含的语用和文化知识不足以及学生跨文化交流实践机会极其有限等问题。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加强语用知识和文化知识的输入,大学英语教材和测试中也应加大文化知识和跨文化语用知识的比例,还应提供更多对外交流的机会,以确保蒙古族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国际化人才。
关键词:蒙古族;大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
1引言
语用能力即能够运用语言与他人恰当得体地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包括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跨文化语用能力即在跨文化交际的语境中对语言恰当得体地运用的能力,语用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中重要而又关键的一部分,跨文化语用知识的缺乏经常会导致整个跨文化交际过程的失败。要提高蒙古族大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必须同步培养其跨文化能力,应该让语言教学与跨文化教学融为一体。
2蒙古族大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培养现状
2.1 课堂教学中语用知识和文化知识的传授存在局限性
在对教师的访谈中发现,跨文化语用能力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教师足够的重视,大部分教师认为语用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非常重要,部分教师会根据教材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讲授部分语用知识和文化知识,但仍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很少甚至并不涉及到语用知识。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跨文化交流中语言的得体性很重要,但是对具体的语用知识概念和原则并不了解,对于特定场景中的语言使用并不清楚,易于出现语用失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2.2 教材和测试中所含的语用知识和文化知识不足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及对现有的常用大学英语教材的考察中发现,使用比较广泛的大学英语读写教材中主要包含了与学习、大学生活、人生哲理等相关的课文以及进行语言训练的词汇、句子结构、写作和翻译等课后习题,口语练习也基本是根据单元话题进行对话或发表观点,很少涉及专门的语用学概念、理论及相关知识;教材所涉及的文化知识也非常有限。教师一般会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性地对此进行简单讲解,但是对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的提高并无实质性的帮助。
2.3 蒙古族大学生跨文化交流实践机会极其有限
在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并体验教学过程的机会很少。当然,大部分教师也意识到了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性,并设计了一些课堂互动活动,但主要活动形式仍然是提问和回答、对话练习、小组讨论、看视频并做相应的练习等模式。同时,由于外语课时被严重压缩,大部分教师急于赶课,完成教学内容,所以学生练习及互动所占的时间非常有限,并且在有限的互动活动中,教师关注和评价的重点也是学生使用语言的准确性,对于蒙古族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情景中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几乎并不涉及。实践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3蒙古族大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培养的改进策略
3.1 加强课堂教学中语用知识和文化知识输入
在英语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主要关注学生语言使用的正确性,而忽视了在不同场合、与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交流时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语用知识的输入,给学生讲授一些语用学的相关概念、原则、理论,如礼貌原则、合作原则、面子理论、会话准则、语言的社会变体、语言运用的得体性、不同言语行为的功能作用等,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交际规则,进而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在教授正确的词汇、短语、句子结构、语篇等语言形式及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同時,教师应进一步解释不同语言形式在不同场合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常见话语中的言外之意、礼貌用语、言语行为、禁忌语等表达方式,以加强学生在特定语境下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大文化知识的输入和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多进行文化对比。在讲授教材涉及到的西方人物、事件、政治、法律、宗教、文学、节日、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及现象的同时,教师应多和学生对比并探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尤其是思维方式、交流习惯、价值观体系等方面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中西方文化体系各自所体现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以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及跨文化意识。此外,教师还应提供一些跨文化交际知识及相关案例,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在不同的跨文化交际语境中得体地使用语言,并且还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交际场景模拟等,创设真实的跨文化交际语境,让学生进行演练,以熟悉跨文化交际场景、提高跨文化语用能力。
3.2 增加教材和测试中语用知识和文化知识比例
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中,应该加大语用知识和文化知识所占的比例,在教材内容的选定、教学目标的制定、相关练习的设计过程中,都应该考虑到语用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方面。除现有大部分教材中所涉及到的西方人物、事件、节日、标志、习俗等,还应该在教材中增加部分语用学常用的理论和概念,如礼貌原则、面子理论、合作原则等,多增加一些能体现出文化差异的文学作品、法律制度、宗教信仰、政治事件,使教师可以更加便捷恰当系统地传授相关的语用知识和文化内容,加强学生对西方社会与文化的深度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敏感性及跨文化语用能力。因此,在大学英语系列测试中,应该增加一些对语用知识和文化知识进行考查的内容,考查学生的跨文化语用能力,从而使学生和教师都意识到在特定语境中得体使用语言的重要性,加强跨文化语用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教学,提高跨文化语用能力。
3.3 提供对外交流机会,增强跨文化实践能力
在学习语用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给蒙古族大学生提供较多对外交流和跨文化实践的机会,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语用能力及跨文化交流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给蒙古族大学生多提供一些真实的跨文化交流场景,设定具体的交流场合、交流对象等,让学生多进行跨文化情景模拟,练习在不同场合与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进行跨文化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探讨纠正,提高蒙古族大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同时,学校和学院可以多请一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教和留学生与本校学生进行交流,分享不同文化特色和民族传统,体会文化差异,提高蒙古族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使用语言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同时提高蒙古族大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大型外企参观并与外国友人交流或参加一些对外商务活动,体验商务活动场景中的跨文化交流,为以后进行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积累经验。教师还可以组织或鼓励学生到外国游客较多的旅游景点做志愿者,与外国游客进行交流,介绍中国文化,了解异国文化,体会文化差异等等。
4结束语
跨文化能力既是个人特性,又是行为技能。跨文化能力包括情感、认知和行为三个基本要素,不仅表现在交际目标的实现上,还表现在交际方式的恰当与行为的得体上。因此,要想有效提升蒙古族大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就应该采取加强课堂教学中语用知识和文化知识输入,增加教材和测试中语用知识和文化知识比例等措施。通过各类校内及校外跨文化交流实践活动,提高蒙古族大学生的跨文化语用能力、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及跨文化交际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戴晓东.跨文化能力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4-5.
[2]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01.
[3] 刘建达.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与英语教学[J].外语界,2019(,192)9-16.
作者简介:
秦玉花(1967—),女,汉族,内蒙古临河人,河套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和翻译。
关键词:蒙古族;大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
1引言
语用能力即能够运用语言与他人恰当得体地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包括表达和理解两个方面。跨文化语用能力即在跨文化交际的语境中对语言恰当得体地运用的能力,语用能力是跨文化交际能力中重要而又关键的一部分,跨文化语用知识的缺乏经常会导致整个跨文化交际过程的失败。要提高蒙古族大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必须同步培养其跨文化能力,应该让语言教学与跨文化教学融为一体。
2蒙古族大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培养现状
2.1 课堂教学中语用知识和文化知识的传授存在局限性
在对教师的访谈中发现,跨文化语用能力的重要性已经引起了教师足够的重视,大部分教师认为语用知识在跨文化交际中非常重要,部分教师会根据教材内容在教学实践中讲授部分语用知识和文化知识,但仍有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很少甚至并不涉及到语用知识。在对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跨文化交流中语言的得体性很重要,但是对具体的语用知识概念和原则并不了解,对于特定场景中的语言使用并不清楚,易于出现语用失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2.2 教材和测试中所含的语用知识和文化知识不足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以及对现有的常用大学英语教材的考察中发现,使用比较广泛的大学英语读写教材中主要包含了与学习、大学生活、人生哲理等相关的课文以及进行语言训练的词汇、句子结构、写作和翻译等课后习题,口语练习也基本是根据单元话题进行对话或发表观点,很少涉及专门的语用学概念、理论及相关知识;教材所涉及的文化知识也非常有限。教师一般会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性地对此进行简单讲解,但是对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的提高并无实质性的帮助。
2.3 蒙古族大学生跨文化交流实践机会极其有限
在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参与并体验教学过程的机会很少。当然,大部分教师也意识到了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重要性,并设计了一些课堂互动活动,但主要活动形式仍然是提问和回答、对话练习、小组讨论、看视频并做相应的练习等模式。同时,由于外语课时被严重压缩,大部分教师急于赶课,完成教学内容,所以学生练习及互动所占的时间非常有限,并且在有限的互动活动中,教师关注和评价的重点也是学生使用语言的准确性,对于蒙古族大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情景中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几乎并不涉及。实践机会更是少之又少。
3蒙古族大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培养的改进策略
3.1 加强课堂教学中语用知识和文化知识输入
在英语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主要关注学生语言使用的正确性,而忽视了在不同场合、与不同身份地位的人交流时语言使用的得体性。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增加语用知识的输入,给学生讲授一些语用学的相关概念、原则、理论,如礼貌原则、合作原则、面子理论、会话准则、语言的社会变体、语言运用的得体性、不同言语行为的功能作用等,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交际规则,进而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在教授正确的词汇、短语、句子结构、语篇等语言形式及训练学生听、说、读、写、译等技能的同時,教师应进一步解释不同语言形式在不同场合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常见话语中的言外之意、礼貌用语、言语行为、禁忌语等表达方式,以加强学生在特定语境下得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
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加大文化知识的输入和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多进行文化对比。在讲授教材涉及到的西方人物、事件、政治、法律、宗教、文学、节日、风俗习惯等文化知识及现象的同时,教师应多和学生对比并探讨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尤其是思维方式、交流习惯、价值观体系等方面的差异,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中西方文化体系各自所体现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以提高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及跨文化意识。此外,教师还应提供一些跨文化交际知识及相关案例,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在不同的跨文化交际语境中得体地使用语言,并且还可以组织一些相关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扮演、交际场景模拟等,创设真实的跨文化交际语境,让学生进行演练,以熟悉跨文化交际场景、提高跨文化语用能力。
3.2 增加教材和测试中语用知识和文化知识比例
在教学过程中,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因此,在教材的编写中,应该加大语用知识和文化知识所占的比例,在教材内容的选定、教学目标的制定、相关练习的设计过程中,都应该考虑到语用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方面。除现有大部分教材中所涉及到的西方人物、事件、节日、标志、习俗等,还应该在教材中增加部分语用学常用的理论和概念,如礼貌原则、面子理论、合作原则等,多增加一些能体现出文化差异的文学作品、法律制度、宗教信仰、政治事件,使教师可以更加便捷恰当系统地传授相关的语用知识和文化内容,加强学生对西方社会与文化的深度了解,从而提高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敏感性及跨文化语用能力。因此,在大学英语系列测试中,应该增加一些对语用知识和文化知识进行考查的内容,考查学生的跨文化语用能力,从而使学生和教师都意识到在特定语境中得体使用语言的重要性,加强跨文化语用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教学,提高跨文化语用能力。
3.3 提供对外交流机会,增强跨文化实践能力
在学习语用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给蒙古族大学生提供较多对外交流和跨文化实践的机会,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语用能力及跨文化交流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给蒙古族大学生多提供一些真实的跨文化交流场景,设定具体的交流场合、交流对象等,让学生多进行跨文化情景模拟,练习在不同场合与不同身份地位的人进行跨文化交流,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探讨纠正,提高蒙古族大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同时,学校和学院可以多请一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外教和留学生与本校学生进行交流,分享不同文化特色和民族传统,体会文化差异,提高蒙古族大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使用语言的准确性和得体性,同时提高蒙古族大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去大型外企参观并与外国友人交流或参加一些对外商务活动,体验商务活动场景中的跨文化交流,为以后进行对外经济贸易合作积累经验。教师还可以组织或鼓励学生到外国游客较多的旅游景点做志愿者,与外国游客进行交流,介绍中国文化,了解异国文化,体会文化差异等等。
4结束语
跨文化能力既是个人特性,又是行为技能。跨文化能力包括情感、认知和行为三个基本要素,不仅表现在交际目标的实现上,还表现在交际方式的恰当与行为的得体上。因此,要想有效提升蒙古族大学生跨文化语用能力,就应该采取加强课堂教学中语用知识和文化知识输入,增加教材和测试中语用知识和文化知识比例等措施。通过各类校内及校外跨文化交流实践活动,提高蒙古族大学生的跨文化语用能力、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及跨文化交际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 戴晓东.跨文化能力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4-5.
[2]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201.
[3] 刘建达.中国英语能力等级量表与英语教学[J].外语界,2019(,192)9-16.
作者简介:
秦玉花(1967—),女,汉族,内蒙古临河人,河套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和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