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中有一组值得体育教师关注的数据:20岁及以上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有56.5%的人是通过自学掌握体育锻炼技能的,而在学校获取体育锻炼技能的人群比例仅为19.5%。
面对这样严峻的数据,体育教师是否应该反思体育教学的现状?思考体育课程教学是否应该与学生的课余锻炼接轨呢?
一、我国体育教学的现状
当前,学校体育教学面临着许多难题,因为体育引发的校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催生出“不出汗、不脏衣、不气喘、不摔跤、不擦皮、不受伤、不长跑,无强度、无对抗、无冲撞”的“七不三无”体育课,体育教学中出现“考什么、练什么”的做法,让学生喜欢体育又不喜欢体育课。这种体育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有效掌握锻炼技能,教学效果不佳。
二、改革体育教学的机遇
1.相关部门重视体育教学
党和政府历来注重青少年学生体质工作,教育部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更是做到了事无巨细。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虽然总课时减少,但增加了体育课时。如把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体育课课时从每周3节增加至每周4节,高中体育课课时从每周2节增加至每周3节,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必须保证学生有一个小时的课外体育锻炼时间。
我们有理由相信,体育课时的增加一定会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2.大数据时代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在《大数据时代》中告诉我们,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除了原本的因果关系以外,思维方式也会影响人们的思考和决策。当我们拥有了全局性大量的数据样本之后,就可以站在全局的高度去做出判断。
最近几年,“顶层设计”这个词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阵热潮。体育教师是否应该跳出局部环境的束缚和影响,统揽全局地进行思维和决策呢?大数据时代为此提供了可能。过去,我们可能无法统计全国体育锻炼的状况,但是现在,实实在在的数据就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三、考虑学生需要,改革体育教学
教学有法,但是“学”远比“法”重要。体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当没有体育考试压力时,学生表现出来的体育运动兴趣,才是推动他们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动力。
怎样能让学生主动进行体育学习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常务副院长郭华教授认为,教师应该多关注课堂的根本问题,即课怎么上,什么样的课是学生喜欢的课。每一节课前后,教师都要自问:“今天教什么?学生学会了什么?學生还有其他问题吗?”
说到底,体育教学就是应该在大数据的分析与指导下,更加清晰地设计课程目标,减少“跟着感觉走”的现象。
在看到不足的同时,我们更应效仿江苏省锡山中学“巅峰体育课程”的做法。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锡山中学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锻炼技能,把有限的体育教学时间用在与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高度相关的运动项目上,既贯彻实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 1项目”的意见,又让学生掌握了一至两项终身受用的健身技能。
体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体育教学只有回归社会,融入生活,才能还原体育课堂教学社会化的本质,按照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取舍教材,让体育课堂变成自由自在的广阔天地。如果体育教师脱离了社会环境和学生实际,强迫他们进行锻炼与学习,过于循规蹈矩,必然导致课堂封闭、严肃、单调,从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扼杀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教师只有关注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最大限度地让体育课堂教学与学生课余锻炼接轨,才能改善被动体育的尴尬局面。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但如果不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技能,终身体育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从而锻炼学生的体育技能,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平县新世纪中学)
面对这样严峻的数据,体育教师是否应该反思体育教学的现状?思考体育课程教学是否应该与学生的课余锻炼接轨呢?
一、我国体育教学的现状
当前,学校体育教学面临着许多难题,因为体育引发的校园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催生出“不出汗、不脏衣、不气喘、不摔跤、不擦皮、不受伤、不长跑,无强度、无对抗、无冲撞”的“七不三无”体育课,体育教学中出现“考什么、练什么”的做法,让学生喜欢体育又不喜欢体育课。这种体育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有效掌握锻炼技能,教学效果不佳。
二、改革体育教学的机遇
1.相关部门重视体育教学
党和政府历来注重青少年学生体质工作,教育部门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更是做到了事无巨细。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虽然总课时减少,但增加了体育课时。如把小学三年级至六年级体育课课时从每周3节增加至每周4节,高中体育课课时从每周2节增加至每周3节,并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必须保证学生有一个小时的课外体育锻炼时间。
我们有理由相信,体育课时的增加一定会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2.大数据时代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在《大数据时代》中告诉我们,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方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除了原本的因果关系以外,思维方式也会影响人们的思考和决策。当我们拥有了全局性大量的数据样本之后,就可以站在全局的高度去做出判断。
最近几年,“顶层设计”这个词在教育领域掀起了一阵热潮。体育教师是否应该跳出局部环境的束缚和影响,统揽全局地进行思维和决策呢?大数据时代为此提供了可能。过去,我们可能无法统计全国体育锻炼的状况,但是现在,实实在在的数据就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
三、考虑学生需要,改革体育教学
教学有法,但是“学”远比“法”重要。体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当没有体育考试压力时,学生表现出来的体育运动兴趣,才是推动他们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动力。
怎样能让学生主动进行体育学习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常务副院长郭华教授认为,教师应该多关注课堂的根本问题,即课怎么上,什么样的课是学生喜欢的课。每一节课前后,教师都要自问:“今天教什么?学生学会了什么?學生还有其他问题吗?”
说到底,体育教学就是应该在大数据的分析与指导下,更加清晰地设计课程目标,减少“跟着感觉走”的现象。
在看到不足的同时,我们更应效仿江苏省锡山中学“巅峰体育课程”的做法。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锡山中学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锻炼技能,把有限的体育教学时间用在与学生课余体育锻炼高度相关的运动项目上,既贯彻实施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 1项目”的意见,又让学生掌握了一至两项终身受用的健身技能。
体育学科本身就是一门与社会生活实际联系比较紧密的学科,体育教学只有回归社会,融入生活,才能还原体育课堂教学社会化的本质,按照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取舍教材,让体育课堂变成自由自在的广阔天地。如果体育教师脱离了社会环境和学生实际,强迫他们进行锻炼与学习,过于循规蹈矩,必然导致课堂封闭、严肃、单调,从而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扼杀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教师只有关注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现状,最大限度地让体育课堂教学与学生课余锻炼接轨,才能改善被动体育的尴尬局面。
总而言之,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但如果不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技能,终身体育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体育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体育教学,从而锻炼学生的体育技能,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平县新世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