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一,通常我们把它归入山水游记之列。作为“永州八记”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篇,它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鉴赏这篇文章时,不妨抓住“清”“冷”“乐”“忧”四个字。
清,就是文中的“水尤清洌”。那么作者是如何着笔的呢?首先,作者直接写水清:“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接下来,作者写道:“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乍一看,这似乎与“水尤清洌”无关,我们会以为作者宕开一笔,转而写石。其实,这正是作者的高妙之处。我们不妨想一想,小石潭的水为何如此清洌?除了流水自身的原因外,“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的构造恰好杜绝了泥沙的侵入,水自然就很清了。此时我们便会明白,原来作者写石还是为了写水清。此外,作者还巧妙地运用衬托手法来写水清。如文章第二段本来描写的主要对象是潭中的鱼,“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这几句,更是只写鱼不写水,可读到这里,谁能忽略水呢?如果不是水清,谁能看出鱼儿们“皆若空游无所依”?如果不是水清,谁能看出“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作者以虚写实,看似写鱼、写影,其实还是在写水清。
冷,即凄冷。其实作者在写水清、鱼趣时,也一直在暗写自己“凄冷”的感受。文章第一段末尾,“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就先营造了凄清的氛围。第二段虽然写的是水清、鱼趣,但整个段落的写景,给人的感觉显得特别的静,清冷之境暗藏其中。至第四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的凄冷感受再也抑制不住,终于从笔端流露出来。于是,作者只能“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就全文而言,凄冷是景物的基调,与作者的心境完全一致。
乐与忧。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乐”字,分别是开头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和第二段末尾处的“似与游者相乐”。一处乐于景,一处乐于境。说到柳宗元的乐,我们不能不联系他的生活经历和政治命运加以分析。他因参与王叔文的政治改革而遭受打击,被朝廷贬到穷乡僻壤。他的孤寂处境是别人难以想象的。心中的忧与愁无法排解,柳宗元便寄情山水,希望从山水中得到安慰和解脱。但最美的山水也只是外在之物,无法荡除内心的抑郁之情。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开始还能因泉水“如鸣佩环”而“心乐之”;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当作者由眼前的景色观照自身的处境时,最美的山水也激不起内心的快乐,他感觉到的只能是更深层次的抑郁和孤独,于是只能“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作者以短暂的“乐”来排解永恒的“忧”,却得到了更深的忧愁。
品读经典,就是与大师们进行心灵的交流。柳宗元作为唐代文坛的领军人物,他的文章值得我们细细咀嚼。理解了以上的分析,再抓住本文在写景、抒情方面的特点,想必你对《小石潭记》会获得比较深刻的认识。
清,就是文中的“水尤清洌”。那么作者是如何着笔的呢?首先,作者直接写水清:“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接下来,作者写道:“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乍一看,这似乎与“水尤清洌”无关,我们会以为作者宕开一笔,转而写石。其实,这正是作者的高妙之处。我们不妨想一想,小石潭的水为何如此清洌?除了流水自身的原因外,“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的构造恰好杜绝了泥沙的侵入,水自然就很清了。此时我们便会明白,原来作者写石还是为了写水清。此外,作者还巧妙地运用衬托手法来写水清。如文章第二段本来描写的主要对象是潭中的鱼,“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这几句,更是只写鱼不写水,可读到这里,谁能忽略水呢?如果不是水清,谁能看出鱼儿们“皆若空游无所依”?如果不是水清,谁能看出“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作者以虚写实,看似写鱼、写影,其实还是在写水清。
冷,即凄冷。其实作者在写水清、鱼趣时,也一直在暗写自己“凄冷”的感受。文章第一段末尾,“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一句就先营造了凄清的氛围。第二段虽然写的是水清、鱼趣,但整个段落的写景,给人的感觉显得特别的静,清冷之境暗藏其中。至第四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作者的凄冷感受再也抑制不住,终于从笔端流露出来。于是,作者只能“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就全文而言,凄冷是景物的基调,与作者的心境完全一致。
乐与忧。作者在文中两次提到“乐”字,分别是开头的“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和第二段末尾处的“似与游者相乐”。一处乐于景,一处乐于境。说到柳宗元的乐,我们不能不联系他的生活经历和政治命运加以分析。他因参与王叔文的政治改革而遭受打击,被朝廷贬到穷乡僻壤。他的孤寂处境是别人难以想象的。心中的忧与愁无法排解,柳宗元便寄情山水,希望从山水中得到安慰和解脱。但最美的山水也只是外在之物,无法荡除内心的抑郁之情。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开始还能因泉水“如鸣佩环”而“心乐之”;可是,现实是残酷的,当作者由眼前的景色观照自身的处境时,最美的山水也激不起内心的快乐,他感觉到的只能是更深层次的抑郁和孤独,于是只能“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作者以短暂的“乐”来排解永恒的“忧”,却得到了更深的忧愁。
品读经典,就是与大师们进行心灵的交流。柳宗元作为唐代文坛的领军人物,他的文章值得我们细细咀嚼。理解了以上的分析,再抓住本文在写景、抒情方面的特点,想必你对《小石潭记》会获得比较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