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蹀躞带是北方游牧民族根据生活习俗和游牧生活方式,在腰带上佩挂弓、箭、刀等狩猎用具和日常生活中随时备用的刀子、解锥、针筒、磨石等生活用具,由一条主带形成腰饰,下垂长短不一的小带。蹀躞带由带扣、铊尾、带銙、带箍、带饰、古眼、囊等组成。
关键词: 辽代;蹀躞带
中图分类号:K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46-01
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的蹀躞带主要有以下三种,分别有金銙银鞓蹀躞带、银铜銙银鞓蹀躞带、玉銙丝鞓蹀躞带等。
金銙银鞓蹀躞带: 1条。束于驸马尸体腰部,带鞓和系垂的小带用薄银片制作,银带鞓的前端铆有1件金带扣,套金带箍1件,中部钉11件方形兽面纹金带銙,后部钉5件桃形有孔金带銙,带末端钉1件圭形金铊尾。11件方形带銙上均有“古眼” ,各系垂1条小带,各条小带上钉有金带饰,并套有1件小金带箍,有2条小带,带长156、宽3、厚0.1厘米,小带长16.8、宽1.6、厚0.1厘米。现将带具和带饰分别介绍如下:
金带扣,1件,打制成型,扣身椭圆环形,中部装有舌形活动扣针,后端接圭形薄金片,用金铆钉与带身铆合,扣环正面錾刻草叶纹,后端圭形金片上錾刻莲花纹。金带箍, 12件,其中1件大,11件小,打制,为大金带箍,穿套于带身前端,长方环形,正面錾刻麦芒纹,面长3.8、面宽0.7厘米。11件小金带箍套于每条小带之上,均为长方环形,正面錾刻麦芒纹。兽面纹方形金带銙,11件,大小相同,模压成型,花纹錾刻,方形金带銙4边有4曲连弧形棱。正面錾刻浅浮雕兽面纹,圆眼,竖眉,双眉间刻“王”字,透孔扁桃形口,兽口即“古眼” ,衔蹀躞带,背面四角有短铆钉,铆于带正面,带背面垫以方形金片固定。桃形有孔金带銙,5件,大小相同,模压成型,金带銙周边有弧曲形棱,正面錾刻1对云纹,旁有1椭圆形穿孔,背面有2枚短铆釘,与兽面纹方形金带銙同样铆于带身后端,5件金带銙同间距排列,但带身上只钻1孔,与第3个带銙穿孔相贯通。圭形金铊尾,1件,钉于带尾端,模压成型,边缘有棱,正面錾刻折枝莲花纹,底饰鱼子纹,背面有3枚短铆钉,与带身铆合,带背以圭形金片固定。金带饰,31件,分别钉于11条小带之上。有2种形制,1种为长方形,26件;另一种为圭形,5件,金带饰模压成形,正面錾刻花蕊纹,背面有2枚短铆钉,铆于小带上,带背垫长条形金薄片固定。倒悬葫芦形金带饰,2件,分别系于2条小带上,大小相同,锤击而成,上端呈长方形,有穿孔,小带即穿于孔内,下端呈倒悬葫芦形,正面錾雕兽面纹,圆眼,竖眉,眉间刻“王”字,与方形带銙纹样相同,背面有2枚短钉,扣以光面金片。錾花银囊,2件,垂挂于2条小带上,形制、大小基本相同,用0.1厘米厚的薄银片制作,锤击焊接而成,整体袋形,囊盖与后背为一体,盖半圆形,盖面和囊面下部各有长条形银带卡,小带穿入带卡中,盖面錾刻云纹2朵,囊面錾刻对凤和云纹。
玉銙丝鞓蹀躞带: 1条,出土时丝鞓已腐朽,只存带具、带饰,散落于后室东北部,从出土的带具数量和部位,可以看出玉銙丝鞓蹀躞带与金銙银鞓蹀躞带形制大致相同,并据以复原。带具有镶玉鎏金铜带扣1件,铜带箍12件,方形玉带銙11件,圭形玉铊尾1件,桃形玉带饰18件,圭形玉带饰8件,鎏金小铜带扣4件,鎏金倒悬葫芦形铜带饰2件,桥形铜卡1件,镂孔束腰形鎏金铜扣饰1件。现将带具和带饰分别介绍:
镶玉鎏金铜带扣,1件,模铸,正面錾花、鎏金。扁桃形扣环,环中央有舌状活动扣针,扣把呈圭形,扣环、扣针、扣把分别制作,然后贯轴连为一体成为1件带扣。扣把正面有1方形透孔,内镶1块方形青白玉,背面铸出3个短钉穿过丝鞓与背面的铜片铆合。扣环正面錾刻卷草纹,扣把錾刻花草纹,表面鎏金。铜带箍,12件,打制,椭圆环形,表面鎏金。方环形,正面錾刻卷草纹,表面鎏金。其余10件均为椭圆环形,大小相同,鎏金。方形玉带銙,11件,白色软玉,玉质洁白光泽,大小相同,方形,侧边有凸棱,正面四角各有1个穿孔,孔内均有鎏金圆头铆钉,背面垫以方形铜片,其中有9件正面下部有长方形“古眼” 。圭形玉铊尾,1件,青白色软玉,素面,抛光,圭形,外侧边缘呈弧曲形,正面有3个穿孔,内穿鎏金银铆钉,背面垫以小于铊尾的圭形铜片,桃形玉带饰,18件,用白色和青白色两种玉料制成,形制基本相同,大小不一,扁桃形,外侧边缘呈弧曲形,素面,正面并排有2个穿孔,内穿鎏金圆头银铆钉,背面垫桃形铜片。圭形玉带饰,8件,青白色软玉,形制基本相同,大小略异,都是钉缀于蹀躞小带上的饰件。
银、铜銙银鞓蹀躞带: 1条,出土时带前部第一条小带穿于木弓囊上的带扣内。从出土位置和带的形制看,这条带可能是用于佩挂弓箭的,带鞓用薄银片制作,带具则分件打制或模铸,用铆钉铆于带上。银鞓带前端铆有椭圆形银带扣,次为银带箍,中部钉有3件圆泡形银带銙,下垂3条长短不齐的银质小带。靠近带箍的第一条小带分为上下两段。小带上段单层,穿入銙的“古眼”中反折以小箍固定,小带下段双层。上下两段小带中间以两个方形环相连接,连接部位可以转动,小带下端穿于弓囊带卡中。现将此带的带具分别介绍:
银带扣,1件,打制,扣环椭圆形,有长条形活动扣针,扣把呈凸面圭形,中部贯轴连接。圭形扣把背面焊有3个短银铆钉,与带鞓铆接,素面。银带箍,1件,打制,椭圆环形。圆泡形银带銙,3件,打制,大小相同,正面呈凸圆泡形,下部有1扁桃形“古眼” ,垂挂小带,背面焊2个短银铆钉,铆于银鞓上,素面。桃形铜带銙,3件,模铸,铆于银鞓后部,大小相同,正面有1穿孔,背后铸2个短银铆钉,铆于带上,素面。圭形银铊尾,1件,打制,铆于银鞓末端,圭形,正面凸起,背面焊3个短银铆钉,铆于带尾。
从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的这三条蹀躞带来分析,文中的三条带子所使用的带銙部分的质地则采用了金、玉、银、铜的材料,在当时的辽朝墓主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应该很高,应该是皇族或者是当朝的贵族才能够使用如此材质的带銙,另外从带銙的使用数量也可以得出以上结论,从唐代起,以带銙的质料,形制,数量,纹饰都有严格的限制。《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唐代规定: 一至三品用金带銙,共十三枚;四品用金带銙,十一枚;五品用金带銙,十枚;六至七品用银带,九枚;八至九品用石銙,八枚;流外官及庶民用铜铁銙;不得超过七枚。
关键词: 辽代;蹀躞带
中图分类号:K8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046-01
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的蹀躞带主要有以下三种,分别有金銙银鞓蹀躞带、银铜銙银鞓蹀躞带、玉銙丝鞓蹀躞带等。
金銙银鞓蹀躞带: 1条。束于驸马尸体腰部,带鞓和系垂的小带用薄银片制作,银带鞓的前端铆有1件金带扣,套金带箍1件,中部钉11件方形兽面纹金带銙,后部钉5件桃形有孔金带銙,带末端钉1件圭形金铊尾。11件方形带銙上均有“古眼” ,各系垂1条小带,各条小带上钉有金带饰,并套有1件小金带箍,有2条小带,带长156、宽3、厚0.1厘米,小带长16.8、宽1.6、厚0.1厘米。现将带具和带饰分别介绍如下:
金带扣,1件,打制成型,扣身椭圆环形,中部装有舌形活动扣针,后端接圭形薄金片,用金铆钉与带身铆合,扣环正面錾刻草叶纹,后端圭形金片上錾刻莲花纹。金带箍, 12件,其中1件大,11件小,打制,为大金带箍,穿套于带身前端,长方环形,正面錾刻麦芒纹,面长3.8、面宽0.7厘米。11件小金带箍套于每条小带之上,均为长方环形,正面錾刻麦芒纹。兽面纹方形金带銙,11件,大小相同,模压成型,花纹錾刻,方形金带銙4边有4曲连弧形棱。正面錾刻浅浮雕兽面纹,圆眼,竖眉,双眉间刻“王”字,透孔扁桃形口,兽口即“古眼” ,衔蹀躞带,背面四角有短铆钉,铆于带正面,带背面垫以方形金片固定。桃形有孔金带銙,5件,大小相同,模压成型,金带銙周边有弧曲形棱,正面錾刻1对云纹,旁有1椭圆形穿孔,背面有2枚短铆釘,与兽面纹方形金带銙同样铆于带身后端,5件金带銙同间距排列,但带身上只钻1孔,与第3个带銙穿孔相贯通。圭形金铊尾,1件,钉于带尾端,模压成型,边缘有棱,正面錾刻折枝莲花纹,底饰鱼子纹,背面有3枚短铆钉,与带身铆合,带背以圭形金片固定。金带饰,31件,分别钉于11条小带之上。有2种形制,1种为长方形,26件;另一种为圭形,5件,金带饰模压成形,正面錾刻花蕊纹,背面有2枚短铆钉,铆于小带上,带背垫长条形金薄片固定。倒悬葫芦形金带饰,2件,分别系于2条小带上,大小相同,锤击而成,上端呈长方形,有穿孔,小带即穿于孔内,下端呈倒悬葫芦形,正面錾雕兽面纹,圆眼,竖眉,眉间刻“王”字,与方形带銙纹样相同,背面有2枚短钉,扣以光面金片。錾花银囊,2件,垂挂于2条小带上,形制、大小基本相同,用0.1厘米厚的薄银片制作,锤击焊接而成,整体袋形,囊盖与后背为一体,盖半圆形,盖面和囊面下部各有长条形银带卡,小带穿入带卡中,盖面錾刻云纹2朵,囊面錾刻对凤和云纹。
玉銙丝鞓蹀躞带: 1条,出土时丝鞓已腐朽,只存带具、带饰,散落于后室东北部,从出土的带具数量和部位,可以看出玉銙丝鞓蹀躞带与金銙银鞓蹀躞带形制大致相同,并据以复原。带具有镶玉鎏金铜带扣1件,铜带箍12件,方形玉带銙11件,圭形玉铊尾1件,桃形玉带饰18件,圭形玉带饰8件,鎏金小铜带扣4件,鎏金倒悬葫芦形铜带饰2件,桥形铜卡1件,镂孔束腰形鎏金铜扣饰1件。现将带具和带饰分别介绍:
镶玉鎏金铜带扣,1件,模铸,正面錾花、鎏金。扁桃形扣环,环中央有舌状活动扣针,扣把呈圭形,扣环、扣针、扣把分别制作,然后贯轴连为一体成为1件带扣。扣把正面有1方形透孔,内镶1块方形青白玉,背面铸出3个短钉穿过丝鞓与背面的铜片铆合。扣环正面錾刻卷草纹,扣把錾刻花草纹,表面鎏金。铜带箍,12件,打制,椭圆环形,表面鎏金。方环形,正面錾刻卷草纹,表面鎏金。其余10件均为椭圆环形,大小相同,鎏金。方形玉带銙,11件,白色软玉,玉质洁白光泽,大小相同,方形,侧边有凸棱,正面四角各有1个穿孔,孔内均有鎏金圆头铆钉,背面垫以方形铜片,其中有9件正面下部有长方形“古眼” 。圭形玉铊尾,1件,青白色软玉,素面,抛光,圭形,外侧边缘呈弧曲形,正面有3个穿孔,内穿鎏金银铆钉,背面垫以小于铊尾的圭形铜片,桃形玉带饰,18件,用白色和青白色两种玉料制成,形制基本相同,大小不一,扁桃形,外侧边缘呈弧曲形,素面,正面并排有2个穿孔,内穿鎏金圆头银铆钉,背面垫桃形铜片。圭形玉带饰,8件,青白色软玉,形制基本相同,大小略异,都是钉缀于蹀躞小带上的饰件。
银、铜銙银鞓蹀躞带: 1条,出土时带前部第一条小带穿于木弓囊上的带扣内。从出土位置和带的形制看,这条带可能是用于佩挂弓箭的,带鞓用薄银片制作,带具则分件打制或模铸,用铆钉铆于带上。银鞓带前端铆有椭圆形银带扣,次为银带箍,中部钉有3件圆泡形银带銙,下垂3条长短不齐的银质小带。靠近带箍的第一条小带分为上下两段。小带上段单层,穿入銙的“古眼”中反折以小箍固定,小带下段双层。上下两段小带中间以两个方形环相连接,连接部位可以转动,小带下端穿于弓囊带卡中。现将此带的带具分别介绍:
银带扣,1件,打制,扣环椭圆形,有长条形活动扣针,扣把呈凸面圭形,中部贯轴连接。圭形扣把背面焊有3个短银铆钉,与带鞓铆接,素面。银带箍,1件,打制,椭圆环形。圆泡形银带銙,3件,打制,大小相同,正面呈凸圆泡形,下部有1扁桃形“古眼” ,垂挂小带,背面焊2个短银铆钉,铆于银鞓上,素面。桃形铜带銙,3件,模铸,铆于银鞓后部,大小相同,正面有1穿孔,背后铸2个短银铆钉,铆于带上,素面。圭形银铊尾,1件,打制,铆于银鞓末端,圭形,正面凸起,背面焊3个短银铆钉,铆于带尾。
从辽陈国公主墓出土的这三条蹀躞带来分析,文中的三条带子所使用的带銙部分的质地则采用了金、玉、银、铜的材料,在当时的辽朝墓主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应该很高,应该是皇族或者是当朝的贵族才能够使用如此材质的带銙,另外从带銙的使用数量也可以得出以上结论,从唐代起,以带銙的质料,形制,数量,纹饰都有严格的限制。《新唐书·车服志》记载唐代规定: 一至三品用金带銙,共十三枚;四品用金带銙,十一枚;五品用金带銙,十枚;六至七品用银带,九枚;八至九品用石銙,八枚;流外官及庶民用铜铁銙;不得超过七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