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的畜禽饲养主要集中在广大农村,分散饲养的方式多样化,疫病防治技术的落后,给疫病防治带来许多误区,是畜禽疫病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防治因而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和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目前畜禽饲养现状如下:
一、饲养管理方面
1.圈舍条件和饲养环境差农村饲养畜禽的环境和圈舍大都因地制宜利用厕所或其他房屋改造而成,因而通风、光照、透气、保暖性能差,天气变化时,易造成感冒、腹泻等疾病的流行。
2.饲养畜禽饲料来源复杂不注意饲料品质和卫生,用淹过肉得水、腐败变质的饲料饲喂畜禽易发生中毒性疾病,例如食盐中毒、细菌性腹泻、反刍畜禽的鼓气病等。
3.重视防御的重要性有部分农户对预防反映出不理解,抵制防疫员打预防针,甚至认为畜禽犯病是由于预防引起的,是预防不到位,从而造成猪瘟、猪肺疫、链球菌等传染性疾病的暴发和流行。
4.对畜禽疾病观察能力差患病畜禽在患病初期容易被忽视,发现时已经到中后期,病情严重,拖延了诊治时间,应诊时预后不良,失去了治疗价值,造成经济损失。
5.不注意消毒和选购环节新购带病畜禽成为疫病传染源,从而引起其它健康畜禽发病。发病后,不注意圈舍和环境的消毒,从而引起新购健康畜禽发病,引起恶性循环,给农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缺乏预防传染性疾病的知识,传染病流行期间人员的流动成为新的传播途径。
二、诊断治疗不当
体现在用药不当。主要表现为:一是药不对症。有的养殖户在畜禽发病后,便使用抗菌药物或速效特效药物。二是剂量不准。药物剂量是预防治疗疾病的关键,要根据病情和日龄体重来确定使用。有的养殖户认为剂量越大越好,总想通过加大剂量来达到快速治病的目的。三是疗程不足。有的养殖户为了省钱,只要看到症状消失,就停止用药,结果是因疗程不足治疗不彻底,复发现象十分普遍。有的养殖户是急于治好,用药后如不能马上见效就立即换药,不考虑药物疗程。四是用药禁忌。有的养殖户认为药物品种越多越好,不管药物能否混合使用,同时使用多种药物。
三、防疫不达标
目前农村养殖业的主体是农民,他们对程序化免疫知识知之甚少,操作起来难免有误,致使免疫不严密,有时出现免疫失败、疫病交错感染情况。具体表现为:一是免疫程序不合理。一些养殖户凭自己的经验来进行免疫。二是疫苗质量不合格。由于目前生物制品市场中存在着品种杂,个体经营多,疫苗保存条件差等问题,养殖户一不小心就会使用过期劣质疫苗,造成免疫失败。三是操作不当。计量不准,使用的量过少或过多都会影响效果。方法有误,不同疫苗接种途径不同。稀释不当。不使用生理盐水进行稀释,有的养殖户而使用井水或自来水稀释,造成效果不佳。四是无害化处理不严格。有的养殖户只重视生产而忽视环境卫生,如养殖周围粪便乱堆,污水四溢,臭气冲天,很容易造成污染,另一方面对病死畜禽不作无害化处理,而是随便乱扔,更有甚者是自己吃掉或卖到饭店。
四、消毒不严格
许多养殖户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预防工作不屑一顾,环境消毒意识很淡薄,没把这方面工作当回事。具体表现为:养殖场门前不设消毒池。即使有消毒池也是形同虚设,消毒液长期不更换,外人不经消毒便随便进出场区,饲养员没有专用的工作服和鞋。消毒没有形成制度,即使进行消毒也只在舍内进行消毒,对舍外却置之不理。而那些散户养殖者更是轻视环境消毒工作。
发展畜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而抓紧抓好畜禽防疫工作,不仅关系到养殖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而且关系到人民健康安全和社会稳定。因而加强畜禽的疫病防治,建立健全畜禽疫病防治长效机制是发展畜牧业的关键。要做好如下工作:
1.加强宣传,使广大养殖户能正常掌握饲养畜禽的正确性,让他们不仅要懂得饲养管理技术,还要进一步增强防范意识,尽快改变传统观念,接受新技术,提高养殖业的科技含量,使养殖业逐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2.通过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兽医技术人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使其能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疫病。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做到收费合理,提高服务质量。
3.国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兽药生产厂家的监督管理,使其生产出规范合格的兽药,给临床用药
4.建立健全免疫制度。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根据当地、本场的实际和疫病流行情况,合理制订免疫程序,特别是对危害较大的、多发的疫病,要即时进行免疫。在使用疫苗时要了解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出厂日期等,免疫后要细心观察,注意外界疾病流行,必要时追加接种。
5.加强消毒工作。养殖户要把切断传染媒介,消灭传染源放在首位,时刻保持警惕,从思想上重视消毒卫生工作并形成制度,对场内外定期进行消毒,有效地控制病菌(毒)得扩散。
总之,只有通过不断的加强宣传使饲养者掌握一定的饲养知识,加强公共卫生的管理,减少疫病发生的机会:加强防疫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防疫人员的诊断水平,才能及时准确的诊断畜禽疾病。兽药生产厂家生产合格的兽药产品,才能有效地治疗畜禽疫病。只有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减少畜禽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才能顺利地持久地发展畜牧业。
一、饲养管理方面
1.圈舍条件和饲养环境差农村饲养畜禽的环境和圈舍大都因地制宜利用厕所或其他房屋改造而成,因而通风、光照、透气、保暖性能差,天气变化时,易造成感冒、腹泻等疾病的流行。
2.饲养畜禽饲料来源复杂不注意饲料品质和卫生,用淹过肉得水、腐败变质的饲料饲喂畜禽易发生中毒性疾病,例如食盐中毒、细菌性腹泻、反刍畜禽的鼓气病等。
3.重视防御的重要性有部分农户对预防反映出不理解,抵制防疫员打预防针,甚至认为畜禽犯病是由于预防引起的,是预防不到位,从而造成猪瘟、猪肺疫、链球菌等传染性疾病的暴发和流行。
4.对畜禽疾病观察能力差患病畜禽在患病初期容易被忽视,发现时已经到中后期,病情严重,拖延了诊治时间,应诊时预后不良,失去了治疗价值,造成经济损失。
5.不注意消毒和选购环节新购带病畜禽成为疫病传染源,从而引起其它健康畜禽发病。发病后,不注意圈舍和环境的消毒,从而引起新购健康畜禽发病,引起恶性循环,给农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缺乏预防传染性疾病的知识,传染病流行期间人员的流动成为新的传播途径。
二、诊断治疗不当
体现在用药不当。主要表现为:一是药不对症。有的养殖户在畜禽发病后,便使用抗菌药物或速效特效药物。二是剂量不准。药物剂量是预防治疗疾病的关键,要根据病情和日龄体重来确定使用。有的养殖户认为剂量越大越好,总想通过加大剂量来达到快速治病的目的。三是疗程不足。有的养殖户为了省钱,只要看到症状消失,就停止用药,结果是因疗程不足治疗不彻底,复发现象十分普遍。有的养殖户是急于治好,用药后如不能马上见效就立即换药,不考虑药物疗程。四是用药禁忌。有的养殖户认为药物品种越多越好,不管药物能否混合使用,同时使用多种药物。
三、防疫不达标
目前农村养殖业的主体是农民,他们对程序化免疫知识知之甚少,操作起来难免有误,致使免疫不严密,有时出现免疫失败、疫病交错感染情况。具体表现为:一是免疫程序不合理。一些养殖户凭自己的经验来进行免疫。二是疫苗质量不合格。由于目前生物制品市场中存在着品种杂,个体经营多,疫苗保存条件差等问题,养殖户一不小心就会使用过期劣质疫苗,造成免疫失败。三是操作不当。计量不准,使用的量过少或过多都会影响效果。方法有误,不同疫苗接种途径不同。稀释不当。不使用生理盐水进行稀释,有的养殖户而使用井水或自来水稀释,造成效果不佳。四是无害化处理不严格。有的养殖户只重视生产而忽视环境卫生,如养殖周围粪便乱堆,污水四溢,臭气冲天,很容易造成污染,另一方面对病死畜禽不作无害化处理,而是随便乱扔,更有甚者是自己吃掉或卖到饭店。
四、消毒不严格
许多养殖户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于预防工作不屑一顾,环境消毒意识很淡薄,没把这方面工作当回事。具体表现为:养殖场门前不设消毒池。即使有消毒池也是形同虚设,消毒液长期不更换,外人不经消毒便随便进出场区,饲养员没有专用的工作服和鞋。消毒没有形成制度,即使进行消毒也只在舍内进行消毒,对舍外却置之不理。而那些散户养殖者更是轻视环境消毒工作。
发展畜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而抓紧抓好畜禽防疫工作,不仅关系到养殖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而且关系到人民健康安全和社会稳定。因而加强畜禽的疫病防治,建立健全畜禽疫病防治长效机制是发展畜牧业的关键。要做好如下工作:
1.加强宣传,使广大养殖户能正常掌握饲养畜禽的正确性,让他们不仅要懂得饲养管理技术,还要进一步增强防范意识,尽快改变传统观念,接受新技术,提高养殖业的科技含量,使养殖业逐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
2.通过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兽医技术人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使其能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疫病。同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做到收费合理,提高服务质量。
3.国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兽药生产厂家的监督管理,使其生产出规范合格的兽药,给临床用药
4.建立健全免疫制度。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根据当地、本场的实际和疫病流行情况,合理制订免疫程序,特别是对危害较大的、多发的疫病,要即时进行免疫。在使用疫苗时要了解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出厂日期等,免疫后要细心观察,注意外界疾病流行,必要时追加接种。
5.加强消毒工作。养殖户要把切断传染媒介,消灭传染源放在首位,时刻保持警惕,从思想上重视消毒卫生工作并形成制度,对场内外定期进行消毒,有效地控制病菌(毒)得扩散。
总之,只有通过不断的加强宣传使饲养者掌握一定的饲养知识,加强公共卫生的管理,减少疫病发生的机会:加强防疫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防疫人员的诊断水平,才能及时准确的诊断畜禽疾病。兽药生产厂家生产合格的兽药产品,才能有效地治疗畜禽疫病。只有通过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减少畜禽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才能顺利地持久地发展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