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李约瑟著《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涉及到大量中国文化负载词,本文主要探讨该巨著中物质层、制度层、心理层、社会习惯及行为层的文化词汇翻译。探讨这些文化负载词的汉英互释有助于推动跨文化交际领域的科学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关键词:《中国科学技术史》 文化负载词 互释
李约瑟(Joseph Needham)被誉为20世纪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和科学史家,也是中国科学技术走向世界的传播者。他致力汉学四十多年,尤其是在中国抗战期间,走遍了西南西北多个城市,深入了解中国的哲学、科学技术等,与多位中国科学家、思想家展开广泛的交流,收集了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域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创办了《科学前哨》、《中国科学》,撰写了鸿篇巨制《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被公认为当代“利玛窦”。中外学界高度评价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学术价值及李约瑟的学术思想,由此带来了翻译界对这部巨著的翻译研究,尤其是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文化负载词的英汉互释非常重要。本文主要以卷一《导论》、卷二《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等为研究对象,探索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期增进英汉互译互释的阐释力。
一.《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版本
科学史家李约瑟一直强调东西文化应该进行平等对话,这是他的文化思想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支点,也是他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初衷。他认为,东西文化各具特色,都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他对欧洲中心主义的傲慢与偏见持激烈的批评态度:许多西欧和美洲人认为自己是文明的代表,负有统一全世界的使命,这种自我吹嘘是毫无根据的。中国学者费孝通提出的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他向人们充分揭示了一个道理:不仅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欣赏他者创造的美,追求“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的和谐世界。由此,《中国科学技术史》引起了学界强烈的翻译研究及文化互释兴趣。
《中国科学技术史》最早的版本是台湾民族主义政治家陈立夫指导的完整译本;第二版由《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团队翻译,包括第一卷和第三卷,1975年由科学出版社分七部分出版;第三版本是1978年由香港中华图书公司出版,第四版本是科学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全译本。可以说,李约瑟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百科全书,涉及跨度大,内容丰富,因而翻译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大部分是由多位学者合作完成。在参考文本方面,本文选择了由科学出版社与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版本的文化负载词翻译进行分类研究,以期为理解文化负载词的互释提供一些参考。
二.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理论研究
在国外,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曾把20世纪称为翻译时代(纽马克,1982),翻译理论家埃德温·根茨勒指出,90年代是翻译理论繁荣的时期。在新世纪初,翻译理论家巴兹尔·哈提姆详细阐述了翻译研究的新发展,并断言翻译研究正在得到高度重视。翻译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令人瞩目。根据奈达的观点,语言是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可简单地将文化描述为一个社会的信仰和实践的总和。自巴斯奈特和勒费夫尔(1990)提出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以来,文化在翻译中的作用就成为研究焦点。文努蒂(1995)强调了翻译中异化的重要性,反对发达国家的文化霸权。然后,他们(1998)根据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联系情况,提出了文化研究中的翻译转向的主张。翻译界越来越重视翻译中的文化语境。文化负载词体现了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在翻译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值得我们密切关注。所以,随着90年代末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学者特别强调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现象研究。
事实上,文化负载词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新词。类似的术语也经常被学者们使用。Robert Lado在其作品中认为,有些词的意思存在于一种语言中,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则不存在(周泉,2015)。莫娜贝克(1992)认为源语言词可以表达目标文化中完全未知的概念。这些概念通常被称为特定文化的概念。在文本翻译活动中,彼得纽马克(1998)认为,文化负载词被称为文化词翻译时,必须决定是否将一个不熟悉的原语文化词翻译为目标语文化等同词(特有的文化词)。文化人类学家萨莫瓦尔(2001)曾将文化负载词定义为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的某种文化内涵或联想的词语或短语。有学者认为文化负载词也被称为词汇空白、语义不实、特定社会文化的关键词、文化约束或文化制约词(杨媛媛)。
在中国,许国章先生在1980年首次提出了文化負载词,并给出了详细的例句,引起了中国学者的注意。王欢(1987)根据说话人所处的文化背景,将这些词称为文化绑定词,是代表该独特文化中所产生的事物的概念。如果在另一种文化中没有这样的东西,那么就会有相应的词语来表达。他们从词汇层面阐述了文化差异带来的翻译困难的四个方面,即对等词的零词义的冲突、语义联想和语用含义。翻译理论家刘宓庆在其专著中总结了语言是本体文化的:文化和人文特征是语言的本质,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他将文化负载词称为文化系统结构中的文化信息。
总之,文化负载词强调词中隐含的文化因素。由于不同的国家、地区甚至同一国家、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一种文化的人可能对另一种文化不是很熟悉,一种文化的词语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没有相应的表达。因此,分析其中所隐含的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成为翻译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三.《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文化负载词翻译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于1954年首次出版,部分内容仍在撰写中。虽然原版丛书是用英文写的,但却充满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中国著名诗人、翻译家王作良(1976)曾经表达了对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钦佩:“我读了几卷后,这本巨著包含了很多书。我们可以从每一页的脚注中看到这一点。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一长串书目占据了几十页甚至100页。所有重要的汉字都列在相应页面的脚注上,为读者日后查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并且在相应的页面上有注释,供读者参考原文或相关文献,保证引用中文或其他文献的原创性和权威性。”这充分说明了这本巨著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的严谨性。 此外,这本巨著的作者,李约瑟博士(1981:7)在英国ISC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到了中国科技文献的来源问题。首先,中国大部分的原始材料印刷作品(如中国印刷的发明之前的欧洲)和有时手稿如道教的分散在敦煌发现的书籍,书籍在马王堆古墓中发现的汉代或短暂指导福建造船。各种词典除了有大量历代各学科的重要古籍外,它们记载了大部分散失的重要资料。此外,各朝代的大量历史记录是其他文明所无法比拟的。我们尝试通过《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物质文化层面负载词、制度层面负载词、心理文化负载词、文明和行为文化负载词翻译,说明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文化互释策略。
首先,典型的物质层文化负载词。刘宓庆(2007)认为,物质层面的文化负载词包含了人类一切物質形态的文化,包括生产工具、日常设备,以及与人类衣食住行有关的数千万个物化文化实体。物化文化还包括与人类生活世界有关的自然世界。这种关系是指自然界中被人类改造、利用和塑造的现象和景观都属于物化文化,从而反映了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和体验。例如,在山上挖的洞,人们走过的山道,人类走的石阶等等,都是物化的文化。例如嘉峪关Jia-yu Guan (Western Gate of the Great Wall),玉门关Yu-men Guan (Jade Gate),剑门关Jian-men Guan (Sword-gate Pass),山海关Shan-hai Guan (Eastern Gate of the Great Wall),颐和园 Summer Palace/Garden of Peaceful Longevit,太和殿Hall of Supreme Harmony,中和殿Hall of Central Harmony,保和殿 Hall of the Reservation of Harmony,龙王庙 Dragon-King Temples,关帝庙Temple of the God of War;再如建筑物文化负载词,四合院 walled-compound,配厅/厢房 smaller buildings,倒座 reversed room,前厅 entry building or porch,明楼 Brilliant Tower,天柱华表 ceremonial columns carrying stylised clouds,攒顶 the pyramidal roof of a square pavilion。这些都属于属于物化文化,是人们所投入的文化创作活动和体验。可见,物化文化的本质在于它的人文性。
其次,制度层面的文化负载词。制度阶层包括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为维护社会秩序而产生的习俗、制度和制度。这些因素都是非物化的文化。例如机构名称,衙门 Officials’ yamens,司险 Si Xian (Director of Communications),法曹 Regulations Department,尉曹Commandant’s Department,尚方the imperial workshops,将作监 Directorate of Buildings and Construction,河渠署Bureau of Rivers and Canals,水利府Water Inspector,漕运司Directorate of Grain 等。再如制度类,马口钱special taxes for the horses,井田制well-field system,初税亩levy a tax according to the mu of land occupied,御史大夫Grand Secretary, Minister of Works,太仆Grand Keeper of Equipages,督邮Superintendent of Posts,道桥椽吏Secretarial Aides for Highways and Bridges,大夫high official,大司马Grand Marshal,君子Lords and officials/lords,小人Common people。这些制度文化负载词是一种规整的、有组织的约定,是与人类文化同步产生和发展的。
第三,心理层面的文化负载词。心理活动包括心理活动、广泛的概念系统和认知智力活动(高级智力活动涉及精神财富的创造,如文学创作、学术研究等)。例如,《关尹子》 Guan Yin Zi,《诗经》Book of Odes,《周礼》Record of Institutions (lit.Rites) of the Zhou Dynasty,《至言》Words to the Point《七国考》Investigation of the Seven States,《尔雅》Er Ya, the earliest dictionary/the most ancient dictionary,《群经宫室考》Illustrated Treatise on the Plans, Technical Terms, and the Uses of the Houses, Palace, Temples and other buildings described in the various Classics,《洛阳伽蓝记》Description of the Buddhist Temples and Monasteries at Loyang,《东都赋》Ode on the Eastern Capital,《清明上河图》Going up the River at the Spring Festival,《水经注》Commentary on the Waterways Classic/Waterways Classic Commented,《早发白帝城》Leaving Pai-ti City at Dawn,《老残游记》The Travels of Lao-Can,《白蛇传》 The Story of the White Snake Pagoda,《齐民要术》Important Arts for the People’s Welfare,《文赋》Ode on the Art of Letters,《三字经》 Trimetrical Primer,《梦溪笔谈》Dream Pool Essays等。这一阶层中国历史上经典作品的文化负载词充分揭示了先人的智慧创造。
第四,行为和习惯层面的文化负载词。行为层面上的文化信息涉及到与我们日常行为相关的词语,包括身体语言、手势语言等行为。从翻译的角度来看,文化行为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日常交际行为,包括文体活动、日常习惯、手势等非语言行为。由于我们所选文本的特点,这一范畴不在我们的研究范围之内;二是上述所说的人类在物质层面上的文化创造活动和体验;三是政治军事行为,是人类在文化斗争过程中的集体活动和经验。历史记载了第二类和第三类文化行为。例如名画《清明上河图》,英文译文是《春节上河》,想表达早春的意思。但是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清明节的意思是清明节,一个地方叫做清明房,政治清明。所以“清明上河图”翻译为Qingming Riverside Scene更符合中国文化寓意。
总之,通过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分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揭示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文明史中的文化负载词的深层寓意,向世界展示中国科技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助于中国科技文化、文明走向世界。
本文属湖北文理学院基金项目“《中国科学技术史》汉译的文化互释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中国科学技术史》 文化负载词 互释
李约瑟(Joseph Needham)被誉为20世纪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和科学史家,也是中国科学技术走向世界的传播者。他致力汉学四十多年,尤其是在中国抗战期间,走遍了西南西北多个城市,深入了解中国的哲学、科学技术等,与多位中国科学家、思想家展开广泛的交流,收集了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领域丰富的第一手材料,创办了《科学前哨》、《中国科学》,撰写了鸿篇巨制《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被公认为当代“利玛窦”。中外学界高度评价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学术价值及李约瑟的学术思想,由此带来了翻译界对这部巨著的翻译研究,尤其是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文化负载词的英汉互释非常重要。本文主要以卷一《导论》、卷二《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等为研究对象,探索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期增进英汉互译互释的阐释力。
一.《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版本
科学史家李约瑟一直强调东西文化应该进行平等对话,这是他的文化思想中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支点,也是他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初衷。他认为,东西文化各具特色,都对世界文明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他对欧洲中心主义的傲慢与偏见持激烈的批评态度:许多西欧和美洲人认为自己是文明的代表,负有统一全世界的使命,这种自我吹嘘是毫无根据的。中国学者费孝通提出的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他向人们充分揭示了一个道理:不仅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欣赏他者创造的美,追求“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的和谐世界。由此,《中国科学技术史》引起了学界强烈的翻译研究及文化互释兴趣。
《中国科学技术史》最早的版本是台湾民族主义政治家陈立夫指导的完整译本;第二版由《中国科学技术史》翻译团队翻译,包括第一卷和第三卷,1975年由科学出版社分七部分出版;第三版本是1978年由香港中华图书公司出版,第四版本是科学出版社和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全译本。可以说,李约瑟撰写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百科全书,涉及跨度大,内容丰富,因而翻译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大部分是由多位学者合作完成。在参考文本方面,本文选择了由科学出版社与上海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版本的文化负载词翻译进行分类研究,以期为理解文化负载词的互释提供一些参考。
二.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理论研究
在国外,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曾把20世纪称为翻译时代(纽马克,1982),翻译理论家埃德温·根茨勒指出,90年代是翻译理论繁荣的时期。在新世纪初,翻译理论家巴兹尔·哈提姆详细阐述了翻译研究的新发展,并断言翻译研究正在得到高度重视。翻译理论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令人瞩目。根据奈达的观点,语言是文化最显著的特征,可简单地将文化描述为一个社会的信仰和实践的总和。自巴斯奈特和勒费夫尔(1990)提出翻译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以来,文化在翻译中的作用就成为研究焦点。文努蒂(1995)强调了翻译中异化的重要性,反对发达国家的文化霸权。然后,他们(1998)根据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的联系情况,提出了文化研究中的翻译转向的主张。翻译界越来越重视翻译中的文化语境。文化负载词体现了文化和语言的关系,在翻译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值得我们密切关注。所以,随着90年代末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学者特别强调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现象研究。
事实上,文化负载词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新词。类似的术语也经常被学者们使用。Robert Lado在其作品中认为,有些词的意思存在于一种语言中,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则不存在(周泉,2015)。莫娜贝克(1992)认为源语言词可以表达目标文化中完全未知的概念。这些概念通常被称为特定文化的概念。在文本翻译活动中,彼得纽马克(1998)认为,文化负载词被称为文化词翻译时,必须决定是否将一个不熟悉的原语文化词翻译为目标语文化等同词(特有的文化词)。文化人类学家萨莫瓦尔(2001)曾将文化负载词定义为在其他语言或文化中可能存在也可能不存在的某种文化内涵或联想的词语或短语。有学者认为文化负载词也被称为词汇空白、语义不实、特定社会文化的关键词、文化约束或文化制约词(杨媛媛)。
在中国,许国章先生在1980年首次提出了文化負载词,并给出了详细的例句,引起了中国学者的注意。王欢(1987)根据说话人所处的文化背景,将这些词称为文化绑定词,是代表该独特文化中所产生的事物的概念。如果在另一种文化中没有这样的东西,那么就会有相应的词语来表达。他们从词汇层面阐述了文化差异带来的翻译困难的四个方面,即对等词的零词义的冲突、语义联想和语用含义。翻译理论家刘宓庆在其专著中总结了语言是本体文化的:文化和人文特征是语言的本质,语言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他将文化负载词称为文化系统结构中的文化信息。
总之,文化负载词强调词中隐含的文化因素。由于不同的国家、地区甚至同一国家、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一种文化的人可能对另一种文化不是很熟悉,一种文化的词语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没有相应的表达。因此,分析其中所隐含的文化因素的重要性成为翻译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三.《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文化负载词翻译
《中国的科学与文明》于1954年首次出版,部分内容仍在撰写中。虽然原版丛书是用英文写的,但却充满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中国著名诗人、翻译家王作良(1976)曾经表达了对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钦佩:“我读了几卷后,这本巨著包含了很多书。我们可以从每一页的脚注中看到这一点。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一长串书目占据了几十页甚至100页。所有重要的汉字都列在相应页面的脚注上,为读者日后查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并且在相应的页面上有注释,供读者参考原文或相关文献,保证引用中文或其他文献的原创性和权威性。”这充分说明了这本巨著的文化负载词翻译的严谨性。 此外,这本巨著的作者,李约瑟博士(1981:7)在英国ISC上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提到了中国科技文献的来源问题。首先,中国大部分的原始材料印刷作品(如中国印刷的发明之前的欧洲)和有时手稿如道教的分散在敦煌发现的书籍,书籍在马王堆古墓中发现的汉代或短暂指导福建造船。各种词典除了有大量历代各学科的重要古籍外,它们记载了大部分散失的重要资料。此外,各朝代的大量历史记录是其他文明所无法比拟的。我们尝试通过《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物质文化层面负载词、制度层面负载词、心理文化负载词、文明和行为文化负载词翻译,说明文化负载词翻译的文化互释策略。
首先,典型的物质层文化负载词。刘宓庆(2007)认为,物质层面的文化负载词包含了人类一切物質形态的文化,包括生产工具、日常设备,以及与人类衣食住行有关的数千万个物化文化实体。物化文化还包括与人类生活世界有关的自然世界。这种关系是指自然界中被人类改造、利用和塑造的现象和景观都属于物化文化,从而反映了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和体验。例如,在山上挖的洞,人们走过的山道,人类走的石阶等等,都是物化的文化。例如嘉峪关Jia-yu Guan (Western Gate of the Great Wall),玉门关Yu-men Guan (Jade Gate),剑门关Jian-men Guan (Sword-gate Pass),山海关Shan-hai Guan (Eastern Gate of the Great Wall),颐和园 Summer Palace/Garden of Peaceful Longevit,太和殿Hall of Supreme Harmony,中和殿Hall of Central Harmony,保和殿 Hall of the Reservation of Harmony,龙王庙 Dragon-King Temples,关帝庙Temple of the God of War;再如建筑物文化负载词,四合院 walled-compound,配厅/厢房 smaller buildings,倒座 reversed room,前厅 entry building or porch,明楼 Brilliant Tower,天柱华表 ceremonial columns carrying stylised clouds,攒顶 the pyramidal roof of a square pavilion。这些都属于属于物化文化,是人们所投入的文化创作活动和体验。可见,物化文化的本质在于它的人文性。
其次,制度层面的文化负载词。制度阶层包括人类在漫长的发展历史中为维护社会秩序而产生的习俗、制度和制度。这些因素都是非物化的文化。例如机构名称,衙门 Officials’ yamens,司险 Si Xian (Director of Communications),法曹 Regulations Department,尉曹Commandant’s Department,尚方the imperial workshops,将作监 Directorate of Buildings and Construction,河渠署Bureau of Rivers and Canals,水利府Water Inspector,漕运司Directorate of Grain 等。再如制度类,马口钱special taxes for the horses,井田制well-field system,初税亩levy a tax according to the mu of land occupied,御史大夫Grand Secretary, Minister of Works,太仆Grand Keeper of Equipages,督邮Superintendent of Posts,道桥椽吏Secretarial Aides for Highways and Bridges,大夫high official,大司马Grand Marshal,君子Lords and officials/lords,小人Common people。这些制度文化负载词是一种规整的、有组织的约定,是与人类文化同步产生和发展的。
第三,心理层面的文化负载词。心理活动包括心理活动、广泛的概念系统和认知智力活动(高级智力活动涉及精神财富的创造,如文学创作、学术研究等)。例如,《关尹子》 Guan Yin Zi,《诗经》Book of Odes,《周礼》Record of Institutions (lit.Rites) of the Zhou Dynasty,《至言》Words to the Point《七国考》Investigation of the Seven States,《尔雅》Er Ya, the earliest dictionary/the most ancient dictionary,《群经宫室考》Illustrated Treatise on the Plans, Technical Terms, and the Uses of the Houses, Palace, Temples and other buildings described in the various Classics,《洛阳伽蓝记》Description of the Buddhist Temples and Monasteries at Loyang,《东都赋》Ode on the Eastern Capital,《清明上河图》Going up the River at the Spring Festival,《水经注》Commentary on the Waterways Classic/Waterways Classic Commented,《早发白帝城》Leaving Pai-ti City at Dawn,《老残游记》The Travels of Lao-Can,《白蛇传》 The Story of the White Snake Pagoda,《齐民要术》Important Arts for the People’s Welfare,《文赋》Ode on the Art of Letters,《三字经》 Trimetrical Primer,《梦溪笔谈》Dream Pool Essays等。这一阶层中国历史上经典作品的文化负载词充分揭示了先人的智慧创造。
第四,行为和习惯层面的文化负载词。行为层面上的文化信息涉及到与我们日常行为相关的词语,包括身体语言、手势语言等行为。从翻译的角度来看,文化行为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日常交际行为,包括文体活动、日常习惯、手势等非语言行为。由于我们所选文本的特点,这一范畴不在我们的研究范围之内;二是上述所说的人类在物质层面上的文化创造活动和体验;三是政治军事行为,是人类在文化斗争过程中的集体活动和经验。历史记载了第二类和第三类文化行为。例如名画《清明上河图》,英文译文是《春节上河》,想表达早春的意思。但是根据学者们的研究,清明节的意思是清明节,一个地方叫做清明房,政治清明。所以“清明上河图”翻译为Qingming Riverside Scene更符合中国文化寓意。
总之,通过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分类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揭示中国古代科学和技术文明史中的文化负载词的深层寓意,向世界展示中国科技文化的独特魅力,有助于中国科技文化、文明走向世界。
本文属湖北文理学院基金项目“《中国科学技术史》汉译的文化互释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北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