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有经验的语文教师,都自有一套科学的作文教学方法。不过,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中,系统科学的教学方法应有意识地融汇在人文性中,应以人文性为指导思想。因此,在不脫离科学性的前提下,我常围绕着作文教学的人文性,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予于写作指导和人文熏陶。
一、疏通源头来活水,俯拾皆有好素材
中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无话可说的现象,内容空洞,干巴巴的;不少学生作文材料单一,或公式化,几个材料从小学用到初中,一成不变。就像作文的源头被堵塞了,只是偶尔漏出几滴死水,写作文也就成了一大负担。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学生写不出作文,其实是囿于校园和课本,没有与社会和生活联系起来的缘故。脱离了现实生活,脱离了人的思想感情,作文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丰富多彩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学生同样拥有,只是阅历相对少些。只要教师善于引导,激发他们的联想,就能从生活中获得不少写作素材。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联想,要从阅读教学中开始。比如在教学鲁迅的《风筝》一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鲁迅在此文回忆了自己小时候与弟弟围绕风筝发生的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回忆一下自己与家人有没有因为什么物品而发生的一些矛盾——相信每个家庭都会有或多或少这样的事情发生。鲁迅从此事流露出悔恨、补过的心情,而弟弟却是宽容、全然忘却的,让文章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那么你与家人发生的这些矛盾,你们的心情是如何的?事到现在,有没有什么新的感悟?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积累了一件或几件写作的素材,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还剖析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这样的回忆将会是比较深刻的。一个学期下来,能够积累的素材就不是少数了,写作时就犹如有了源头活水,俯拾皆有可用的素材,笔下自然就会源源不断了。
二、时常撷取文一段,终得心花一朵朵
要提高作文水平,不是偶尔写写就行的,而要多写多练,达到一定的语言积累。但在学习负担颇重的初中,意味着作文不能占去太多的时间,经常布置大作文就不现实。要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抽取零散的空余时间,每天作一下片段练习。可以是用几个词造造长句,也可以是用几个词写段百儿八十的话,或者是把自己观察到的一件事、一些感悟用简短的话语写出来。实际上就是化整为零,等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再化零为整,形成一篇篇盛开着学生心花的作文。
农村中学处在最接近大自然的地方,有着便利的观察自然环境的条件。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时,我就要求学生每天观察学校周围的一样事物。昨天观察河流、今天观察田野、明天观察山岗、后天观察人们的劳动,然后把自己的观察用最能体现出这一事物特征的句子写出来,要求语句优美,每天写二三百字。一个单元教授完毕,再指导学生把这些片段巧妙串连起来,加上抒情性的开头和结尾,形成一篇篇如《家乡》《家乡的春天》《春到人间》等的作文。
三、观察精细多留心,源头活水须清明
学生能做到联系自然、联系社会和生活,能够记录下一个个片段,作文素材是有了。但是如何写好,除了谋篇布局与词句的积累外,还与观察是否精细有关。
不论是布置写大作文还是写小片段,教师都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观察方法。观察是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作文是观察的整理和提高。观察既可以提高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又可以为学生的作文积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素材。因此,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就很重要。
观察事物的方法有很多,对于中学生来说,定点观察、动点观察都是必须学会的,观察全面与观察局部也要相结合来使用。我们要教给学生留心观察对象与别的同类事物显著不同的地方,就是要抓特点。观察一种动物,一种植物,一个人,都必须抓住特点。
除了自然环境和事物的观察,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关注学校、社会的动态。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或模仿观察(或者说间接观察)等方法,了解同学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关心社会发生的大小事,尽可能多地获取各方面的信息,为写作服务。这样,学生对生活有体验,有感触,才能写出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的文章。
通过各种各样的观察训练以及片段练习,不少学生都能细致用心地去观察了,在描写的时候,除了能抓住特点外,还能把自己的感情融进了观察里。比如熊锦芳同学写的《落霞》,“太阳下山了。天边只留下一片五彩的落霞,倒映在水中,那么的温柔,那么的迷人。”也有的能从观察中发掘出深刻的含义。
“处处留心皆学问”,用在这里我们也可以说“处处留心皆文章”。只要处处留心,精细观察,观察起事物来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一个个事物就会栩栩如生,一篇篇情感真挚的作文就会如清亮明净的源头活水,在学生的笔下汩汩流淌出来。
四、博览群书不可少,蜜无百花难酿成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能读会写。要会写,就得读书。古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仅要读课文,还要读作家的小说、散文、诗歌、通讯、报告文学等。博览群书,从阅读中吸取营养,积累素材,开拓视野,学习各类文章的写作技巧。采百花而酿蜜,所酿的蜜必定格外香甜,览群书而写作,所写的作文必定有量也有质。
五、及时评改多荐稿,多给表扬多鼓励
不论是写大作文还是小片段,作为教师都应及时批改及时评讲,在学生对此文的热情消退之前,及时给出中肯的意见,个人认为应以表扬鼓励为主。批改,最好在写作后三两天内完成,這样既可以让老师腾出充裕的时间思考作文中的问题,准确地确定讲评重点,又可以使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学生们绞尽脑汁写的作文,如果教师拖个三两周,再评讲时他们心中的那份期待早就消失殆尽了。当然,评改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除了老师评改,学生也可以互批,让他们有机会交流心得、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对学生的优秀习作,除了在班上朗诵或分发阅读外,也可以鼓励他们多向报刊或杂志投稿,推荐他们参加各级各类作文比赛,用写作成果激励他们多创作出优秀作品。
总的来说,通过这些人文性的指导和熏陶,配合语文常规的阅读教学,听说读写基本功的训练,我发现学生写作的兴趣被激发了,怕写作文的现象逐步减少了,作文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教师布置起作文来很多时候都能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学生写起来也胸有成竹,如鱼得水。如此,潺潺的心泉终能化作点点醉人的墨香。
一、疏通源头来活水,俯拾皆有好素材
中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无话可说的现象,内容空洞,干巴巴的;不少学生作文材料单一,或公式化,几个材料从小学用到初中,一成不变。就像作文的源头被堵塞了,只是偶尔漏出几滴死水,写作文也就成了一大负担。
写作的源泉是生活。学生写不出作文,其实是囿于校园和课本,没有与社会和生活联系起来的缘故。脱离了现实生活,脱离了人的思想感情,作文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丰富多彩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异彩纷呈的社会生活学生同样拥有,只是阅历相对少些。只要教师善于引导,激发他们的联想,就能从生活中获得不少写作素材。
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联想,要从阅读教学中开始。比如在教学鲁迅的《风筝》一文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鲁迅在此文回忆了自己小时候与弟弟围绕风筝发生的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回忆一下自己与家人有没有因为什么物品而发生的一些矛盾——相信每个家庭都会有或多或少这样的事情发生。鲁迅从此事流露出悔恨、补过的心情,而弟弟却是宽容、全然忘却的,让文章洋溢着浓浓的手足之情。那么你与家人发生的这些矛盾,你们的心情是如何的?事到现在,有没有什么新的感悟?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积累了一件或几件写作的素材,并且在积累的过程中,还剖析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这样的回忆将会是比较深刻的。一个学期下来,能够积累的素材就不是少数了,写作时就犹如有了源头活水,俯拾皆有可用的素材,笔下自然就会源源不断了。
二、时常撷取文一段,终得心花一朵朵
要提高作文水平,不是偶尔写写就行的,而要多写多练,达到一定的语言积累。但在学习负担颇重的初中,意味着作文不能占去太多的时间,经常布置大作文就不现实。要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抽取零散的空余时间,每天作一下片段练习。可以是用几个词造造长句,也可以是用几个词写段百儿八十的话,或者是把自己观察到的一件事、一些感悟用简短的话语写出来。实际上就是化整为零,等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再化零为整,形成一篇篇盛开着学生心花的作文。
农村中学处在最接近大自然的地方,有着便利的观察自然环境的条件。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三单元时,我就要求学生每天观察学校周围的一样事物。昨天观察河流、今天观察田野、明天观察山岗、后天观察人们的劳动,然后把自己的观察用最能体现出这一事物特征的句子写出来,要求语句优美,每天写二三百字。一个单元教授完毕,再指导学生把这些片段巧妙串连起来,加上抒情性的开头和结尾,形成一篇篇如《家乡》《家乡的春天》《春到人间》等的作文。
三、观察精细多留心,源头活水须清明
学生能做到联系自然、联系社会和生活,能够记录下一个个片段,作文素材是有了。但是如何写好,除了谋篇布局与词句的积累外,还与观察是否精细有关。
不论是布置写大作文还是写小片段,教师都要教给学生基本的观察方法。观察是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作文是观察的整理和提高。观察既可以提高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又可以为学生的作文积累用之不尽、取之不竭的素材。因此,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就很重要。
观察事物的方法有很多,对于中学生来说,定点观察、动点观察都是必须学会的,观察全面与观察局部也要相结合来使用。我们要教给学生留心观察对象与别的同类事物显著不同的地方,就是要抓特点。观察一种动物,一种植物,一个人,都必须抓住特点。
除了自然环境和事物的观察,我们还可以指导学生关注学校、社会的动态。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或模仿观察(或者说间接观察)等方法,了解同学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关心社会发生的大小事,尽可能多地获取各方面的信息,为写作服务。这样,学生对生活有体验,有感触,才能写出内容丰富,感情真挚的文章。
通过各种各样的观察训练以及片段练习,不少学生都能细致用心地去观察了,在描写的时候,除了能抓住特点外,还能把自己的感情融进了观察里。比如熊锦芳同学写的《落霞》,“太阳下山了。天边只留下一片五彩的落霞,倒映在水中,那么的温柔,那么的迷人。”也有的能从观察中发掘出深刻的含义。
“处处留心皆学问”,用在这里我们也可以说“处处留心皆文章”。只要处处留心,精细观察,观察起事物来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一个个事物就会栩栩如生,一篇篇情感真挚的作文就会如清亮明净的源头活水,在学生的笔下汩汩流淌出来。
四、博览群书不可少,蜜无百花难酿成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能读会写。要会写,就得读书。古语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仅要读课文,还要读作家的小说、散文、诗歌、通讯、报告文学等。博览群书,从阅读中吸取营养,积累素材,开拓视野,学习各类文章的写作技巧。采百花而酿蜜,所酿的蜜必定格外香甜,览群书而写作,所写的作文必定有量也有质。
五、及时评改多荐稿,多给表扬多鼓励
不论是写大作文还是小片段,作为教师都应及时批改及时评讲,在学生对此文的热情消退之前,及时给出中肯的意见,个人认为应以表扬鼓励为主。批改,最好在写作后三两天内完成,這样既可以让老师腾出充裕的时间思考作文中的问题,准确地确定讲评重点,又可以使学生保持一种新鲜感。学生们绞尽脑汁写的作文,如果教师拖个三两周,再评讲时他们心中的那份期待早就消失殆尽了。当然,评改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除了老师评改,学生也可以互批,让他们有机会交流心得、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对学生的优秀习作,除了在班上朗诵或分发阅读外,也可以鼓励他们多向报刊或杂志投稿,推荐他们参加各级各类作文比赛,用写作成果激励他们多创作出优秀作品。
总的来说,通过这些人文性的指导和熏陶,配合语文常规的阅读教学,听说读写基本功的训练,我发现学生写作的兴趣被激发了,怕写作文的现象逐步减少了,作文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教师布置起作文来很多时候都能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学生写起来也胸有成竹,如鱼得水。如此,潺潺的心泉终能化作点点醉人的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