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国“死亡教育”出发浅谈中国“生命教育”

来源 :启迪与智慧·教育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lai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教育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展现人文关怀,然而人文关怀的根本实质是生命关怀。从美国“死亡教育”的例子,展开思考,探究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关键词】死亡教育;生命教育
  西方国家自古希腊苏格拉底以来就对死亡的问题进行过深刻的思考和探讨,西方哲学达到的最大智慧莫过于对“死亡”的洞悉。哲学思辨与死亡问题之间的紧密关系也是“不可避免的”和“终极性的”,正像死亡本身的“不可避免性”和“终极性”一样。按照柏拉图的说法,哲学乃死亡的练习。对死亡的思考,也是对生命的思考。
  一、美国“死亡教育”的研究情况
  1.美国“死亡教育”的研究历史。“死亡教育”源于美国,最早可以追溯到1928年,正式兴起则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1959年,赫蒙·费弗尔发表了第一部死亡教育代表著作《死亡的意义》,掀开了死亡教育的序幕。此后,罗伯特·富尔顿在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于1963年首次开设了美国第一门正规死亡教育课程。1970年,第一次死亡教育的研讨会在明尼苏达州的哈姆莱恩大学举行。此后,“死亡教育”的影响不断扩大,受到了各级学校、社会及有关专业领域的接受和重视。据统计,1973年美国已有六百所大学开设了死亡教育课程,在当时这门课程的受欢迎程度仅次于性教育;随后发展到1976年,除了有一千五百所各类学校开始了死亡教育课程外,还成立了当时美国最重要的死亡教育专业组织,也是国际间最大的死亡学领域的组织( The Forum for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后在1986年更名为Association for Death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简称ADEC )“死亡教育與谘商协会”。美国的“死亡教育”发展通常被分为四个阶段:1928年到1957年为探索期;1958年到1967年为发展期;1968年到1976年为兴盛期;1977年到1986年为成熟期。现在,“死亡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已在整个美国的大中小学校及幼儿园普及实施。
  2.美国死亡教育的积极意义。美国的死亡教育课程千姿百态,如预防自杀、死亡问题的心理课、去墓地沉思、去医院向将要临终的老人告别等等。老师带领学生们到医院将花瓣洒在临终者的床上,并勇敢地握住处于弥留之际的老人的手,向他送上祝福的话,然后微笑着目送他告别人世。这种临终关怀的目的是希望学生们能够毫无阴影的看待死亡。有时可能也会带领学生去参观一个公墓、一座火葬场,为去世的亲人写一封信或者为自己写下悼词和遗嘱,这显得很恐怖,但学完了课程的学生都会获得一项重要的技能:坦诚谈论死亡。美国人认为,当学生对死亡产生好奇与疑问时,如果得不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无法获得真相,极易被笼罩在死亡的神秘面纱之下,受到夸大事实、扭曲信息的影响,从而产生错误的或者片面的死亡认知。
  这包含着美国死亡教育的两大目标:一是正确认识死亡,坦诚面对死亡的事实;二是把死亡作为情感教育的一部分,是精神的超越和情感的延续。
  加州作为美国自杀率最高的地区,从1980年兴起“自杀防御课程”后,到1994年,自杀率比1970年降低了39%,而同一时期整个美国的自杀率则增加了一倍。从另一个层面可以看出,死亡教育开拓了生命的意义,和生命教育殊途同归。
  二、由美国“死亡教育”反思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人类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同时也处在充斥着无数矛盾的矛盾世界里,生和死无疑成为了整个人生中所面临的最大的矛盾体。人们往往认为死是不吉利的、阴暗的,常常产生的是一种恐惧心理;而生是可贵的、美好的,有了生命就有了无限可能。所以,在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中往往开展的是仅强调“珍爱生命、呵护心灵”的生命教育,出现只谈生不谈死的情况。这样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死亡意义的引导,避而不谈只会增加死亡的神秘感和恐惧情结。这样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有遗憾的,不全面的,无疑在高校学生群体中会产生死亡教育缺位的各种现象。例如:家里有亲人去世,心里无法调试,需要休学一年;在生活中遇到小小的挫折或者感情上出现波折,就轻易产生轻生的念头;把死亡当作游戏,有自虐倾向或暴力倾向等等。
  以死亡教育为窗口升华生命教育。大学生在学习、恋爱、人际交往、就业等各方面存在不少矛盾与困惑,而他们抗挫折能力不足,极易诱发影响他人、伤害他人、自杀等现象。通过对死亡的理解,认识挫折、自杀等问题,引导大学生明确自身责任,提高抗挫能力,珍惜生命,对预防和减少自杀现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有句古话:逝者已往矣,生者犹可追。逝去的人虽不知世事的纷扰了,可是他们的精神永存,生者在追忆他们,他们的逝去转化为另一种价值——对生者生命的影响和托付。
  “思考生死”主要由生命的起源、生命道德观、生命价值、生命与死亡的关系、死亡的价值、正确面对死亡等问题组成。它的最终目的是作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让大学生明白生命与死亡是对立统一的;死亡不仅是生命的终点,还是生命的永恒坐标,正是由于死亡,生命才显得弥足珍贵;死亡映衬出生命的短暂与脆弱,是追求生命价值的不竭动力,并赋予了生命的丰富多彩;可以说,只有感悟了生命的意义,应对了死亡的挑战,直视死亡,把死亡看作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部分,才能真正探究出生死问题的终极意义。通过透彻的认识死亡,开拓生命教育的另一个途径。由“死”谈“生”,更为深刻和透彻。
  【参考文献】
  [1]王成军.面向死亡的“哲学之安慰”[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3):413
  [2]魏云.死亡: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7,(1):149
其他文献
喜欢谁就在谁的方框里画勾勾!   编剧   □我喜欢   当编剧,不仅要想象力丰富,背地里还要下不少苦功夫。熟读大量小说,了解创作的基本技巧,这些都是编剧的基本功。除此之外,编剧还需要了解心理学、各种偏门冷知识。久而久之,编剧就成了“百科知识库”。   当编剧还要耐得住寂寞,就算是只接了三十集的电视剧剧本,编剧也会短暂性地在朋友圈里“失踪”,因为从做策划到写剧本,编剧几乎无所不在,既要跟着剧组上山
中兴通讯日前在北京第20届中国国际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展览会(CCBN)上宣布,继3月15日首家向业界推出双向互动及接入网关一体化高清DVB机顶盒ZXHN H712和相应解决方案之后,
《课堂内外》高中版×黄殷鉴  美国一向是中国学生憧憬的留学地。说起美国的名校,信手拈来的就有哈佛、麻省、耶鲁、哥伦比亚等。麻省理工是理工生极其青睐的对象,斯坦福医学院更是国内医科生心中的神坛。每年未经高考直接赴美留学,亦或是本科学业结束赴美深造的学生都不在少数。  和许多想要赴美学习的学生一样,复旦大学外语学院英语系的黄殷鉴,在大三上学期的时候,前往美国的马里兰圣玛丽学院进行交换。这是一所非常典型
喜欢谁就在谁的方框里画勾勾!  动画师我喜欢  传统意义上的动画师,说白了就是创作动画的。就拿小时候最爱的动画片《猫和老鼠》来说,那可是动画师拿着笔和纸,对着镜子一边做夸张表情,一边画出来的。  不过现在要创作一部动画,已经很少用纸笔作画了,不然像《喜羊羊与灰太狼》都播到第18部啦,岂不是耍让动画师画断手?如果你是个三维动画师,甚至可以不用掌握绘画基本功,直接用电脑在软件上实现所有工作,就问你服不
美术教育是小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独特的育人功效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但在潜含的应试教育的冲击下,因为家长的认识程度不同,学生受教育的方式不同,学校对美术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同,致使美术教育在小学教学中开展的情况参差不齐,小学生的美术学习出现了一定的障碍:  1.观念陈旧。应试教育体制在现行的教育模式中仍旧起作用,和考试无关的学科,可有可无。家长偏废的认为:学好语、数、英,其他技能课可应付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