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能做好他自己,就可以被称为英雄。平凡的人也可以成为英雄。一个承受巨大压力独自抚养几个孩子的战争遗孀,就是英雄。”——塔林•戴维斯
2011年5月,25岁的美国战争遗孀塔林•戴维斯(Taryn Davis),被网友们推上了“CNN2011年度英雄榜”。一个年轻的战争遗孀,为何被称为英雄?
四年前,塔林建立了美国首个非营利性战争遗孀组织——American WidowProject,将年轻的战争遗孀们团结起来,共同渡过心理难关。到今天,因为她的努力,有近800名战争遗孀走出伤痛开始了新的生活。而塔林为了让更多的战争遗孀有个心理依靠,甚至打算为丈夫守寡一生。
新婚丈夫奔赴战场
塔林把最美好的记忆永远封锁在了2005年,这一年她嫁给了最爱的男人迈克尔。他们高中时就是情侣,在德克萨斯州上圣马科斯高中时,校园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他们相爱的见证。2005年,比塔林高一个年级的迈克尔高中毕业后,与两个好友一起参加了美国海军陆战队。
塔林支持迈克尔的决定,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但当迈克尔接到通知,得知自己将被派去参加战前训练并开始为期三年的伊拉克兵役时,即将离别的伤感使两人平静的心态掀起了波澜。
战争是残酷的,塔林担心它会吞噬迈克尔的生命,而迈克尔担心他会失去塔林的爱情。
2005年12月,在迈克尔临行的前一天,19岁的塔林匆忙嫁给了20岁的迈克尔,他们举办了一场只有亲属参加的简单婚礼。那天他们一半开心,一半伤心。晚上他们一宿没睡,躺在床上聊天、相互嘱咐,犹如生死离别的夫妻。第二天,塔林望着丈夫奔赴战场的背影,眼泪不断滑过面颊。
迈克尔和两个同伴被分配到第四旅战斗队第425旅特别部队营,负责拆卸简易爆炸装置。刚去的时候,迈克尔逮着机会与塔林通电话、发短信、写信件,随着任务越来越繁重,和妻子联系的机会也在减少。
塔林每天都在惶恐不安中度过,当她从迈克尔信件中得知,他两个同伴在一次任务中被路边炸弹当场炸死时,恐惧第一次达到顶点。
幸存者综合征
塔林每天都在为丈夫祈祷平安,厄运还是无法阻挡地降临。
2007年5月21日23点30分,21岁的塔林接到军方通知:迈克尔在伊拉克巴格达遭路边炸弹袭击阵亡。
塔林在电话那头大声哭喊嘶吼,泣不成声。她拒绝接受这悲剧的事实。她麻木地参加了军队给迈克尔准备的葬礼,葬礼结束人群散去也没有让她从自闭的世界中走出来。直到军方代表要求她在死亡慰问金的支票上签字,塔林终于清醒。
这是丈夫用生命换来的钱,如果可以,她宁可用十倍、百倍于它的金钱换回
丈夫。
塔林开始经历每个战争遗孀都有的“遗孀后遗症”。夜里无法入睡,总能听到迈克尔的声音,仿佛从没离开过。从幻觉中醒来后,是永无止境的孤独、伤感、无助等各种痛苦。
当自己在悲痛中挣扎时,塔林蓦然发现周围的人都在过着轻松的日子。没有人在意她,她的不幸没有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这让她感到更加失落。那些留守在家的士兵妻子也故意躲着她,因为她的不幸就像一把刺刀,捅向她们内心深处最恐惧的地方。
她感觉自己受到了排挤,人们躲着她就像躲瘟疫一样。她终日哭泣,家人和朋友的安慰是雪上加霜:“幸好你还年轻,没有什么比这更好了。放心吧,你会再结婚的。”他们无法理解她对丈夫的深情和思念。无处诉说,内心孤独的塔林患上了“幸存者综合征”(认为自己不该从灾难性事件中幸存下来,因而产生罪恶感),不再追求快乐,拒绝微笑。关于丈夫的话题,哪怕只是提一下“迈克尔”这个名字,都成了禁忌。
“在丈夫死后,再露出笑脸,会让我产生深深的罪恶感。”塔林说。她同时也害怕别人看到她笑后,就说她彻底忘记了迈克尔,从痛苦的过去走了出来。这对她是一种侮辱。
帮助姐妹走出悲伤
为了帮自己渡过难关,塔林想起丈夫死后军方给了她一封推荐信,凭此她可以免费加入任何一个遗孀组织。但她去了以后才失望地发现,这些组织的成员都是些年龄在65岁以上的寡妇,而她们丈夫的死亡与战争没有任何联系。
塔林只想与真正的、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战争遗孀进行交流,有同样的经历,才更能走进对方的心,相互安慰。她联系到一名23岁的战争遗孀尼娜。去见尼娜时,塔林携带着摄像机,她要把这些经历记录下来,等自己伤心时看一看。一路上,她设想着与尼娜的见面情景:两人分享同样的不幸经历,回味各自曾经美好的爱情,然后释放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就此分手。然而见面后却是另一番景象。
尼娜没有为这次见面刻意打扮自己,她一副邋遢样,满脸憔悴,衣服上甚至还有番茄渍。她的丈夫没有在战场上阵亡,而是在伊拉克战斗11个月后,在回家探亲的第二天自杀,没有给尼娜留下任何只言片语。但尼娜能够想象,战争残酷、血腥、恐慌的场面是如何汇成噩梦将丈夫扼杀的。丈夫自杀后,尼娜得独自抚养不到1岁的女儿。她憎恨一切,憎恨别人不能理解她的痛苦,憎恨别人比她快乐,憎恨自己变成了冷血的人……
听了尼娜的遭遇,塔林有些羞愧,她的情况比尼娜好多了。她不知不觉担当起尼娜的“心理医生”,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痛苦,设身处地为尼娜着想。她们见了好几次面,塔林的倾听和开导起了作用,尼娜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塔林甚至建议尼娜找个新伴侣,因为新的恋情会让人忘记过去的伤痛。
在塔林的帮助下,尼娜开始与别的男人约会,开始了新生活。
爱情是永恒的
帮助尼娜的经历让塔林找到了新生的动力。她从报纸上了解到,因全球反恐战争每年
都会产生上千名战争遗孀。这个数据令人咋舌,塔林觉得有必要把这些年轻的遗孀们团结
起来,相互安慰走出悲痛。
她在美国游历了一圈,但只找到了6个年轻的战争遗孀,并用摄像机把她们的故事拍成了纪录片。丈夫死后第四个月,她开通了网站,成立了美国首个非营利性美国战争遗孀组织——American Widow Project,并将纪录片放到了网上。
自组织成立,塔林每天都要与新加入的遗孀交谈,倾听她们的故事,听得越多,她越感到自己沉重的责任感。有个遗孀甚至只有17岁,还要独自抚养孩子。为了帮助这些家庭困难的年轻战争遗孀,塔林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但由于组织的非营利性,经济来源完全靠她一人支撑非常艰难,她随后开通了网店,出售拍摄的纪录片DVD,以及遗孀们自己设计的个性化T恤和胸针。更多的遗孀在这儿得到帮助后,也慷慨解囊。
到目前为止,塔林的组织已经吸引了将近800名平均年龄25岁的战争遗孀。塔林每天都为遗孀们忙碌着,为她们开展活动,让她们聚集在一起聊天,一起大哭和大笑。有几次,她还组织遗孀们坐着标有4000名阵亡将士名字的黑色巴士去一些军事基地和士兵开展互动活动。
组织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塔林并不打算扩大规模,她说:“我的组织永远是免费的、一对一的交流服务,不像某些组织只是将成千上百的遗孀聚集在一起,那根本解决不了个人的心理问题。”正是塔林的专注和执着,使得战争遗孀们渡过了心理难关,找到了生活的新希望,她也因此被推上了“CNN2011年度英雄榜”。“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战争遗孀也可以成为英雄。”塔林感觉非常光荣。
未来,塔林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年轻的战争遗孀。而遗孀们也希望人们给予塔林对这个世界贡献的肯定。多少姐妹建议塔林找个新伴侣,这4年,塔林身边也的确有不少追求者,但她总是这样说:“我还没有准备好进入新的恋情。”
她把这个组织当成了自己的家,有了家就不再孤独。为了让更多的遗孀不孤独,她会怀着“爱情是永恒”的信念,一直坚守在此。
2011年5月,25岁的美国战争遗孀塔林•戴维斯(Taryn Davis),被网友们推上了“CNN2011年度英雄榜”。一个年轻的战争遗孀,为何被称为英雄?
四年前,塔林建立了美国首个非营利性战争遗孀组织——American WidowProject,将年轻的战争遗孀们团结起来,共同渡过心理难关。到今天,因为她的努力,有近800名战争遗孀走出伤痛开始了新的生活。而塔林为了让更多的战争遗孀有个心理依靠,甚至打算为丈夫守寡一生。
新婚丈夫奔赴战场
塔林把最美好的记忆永远封锁在了2005年,这一年她嫁给了最爱的男人迈克尔。他们高中时就是情侣,在德克萨斯州上圣马科斯高中时,校园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他们相爱的见证。2005年,比塔林高一个年级的迈克尔高中毕业后,与两个好友一起参加了美国海军陆战队。
塔林支持迈克尔的决定,每个男人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梦。但当迈克尔接到通知,得知自己将被派去参加战前训练并开始为期三年的伊拉克兵役时,即将离别的伤感使两人平静的心态掀起了波澜。
战争是残酷的,塔林担心它会吞噬迈克尔的生命,而迈克尔担心他会失去塔林的爱情。
2005年12月,在迈克尔临行的前一天,19岁的塔林匆忙嫁给了20岁的迈克尔,他们举办了一场只有亲属参加的简单婚礼。那天他们一半开心,一半伤心。晚上他们一宿没睡,躺在床上聊天、相互嘱咐,犹如生死离别的夫妻。第二天,塔林望着丈夫奔赴战场的背影,眼泪不断滑过面颊。
迈克尔和两个同伴被分配到第四旅战斗队第425旅特别部队营,负责拆卸简易爆炸装置。刚去的时候,迈克尔逮着机会与塔林通电话、发短信、写信件,随着任务越来越繁重,和妻子联系的机会也在减少。
塔林每天都在惶恐不安中度过,当她从迈克尔信件中得知,他两个同伴在一次任务中被路边炸弹当场炸死时,恐惧第一次达到顶点。
幸存者综合征
塔林每天都在为丈夫祈祷平安,厄运还是无法阻挡地降临。
2007年5月21日23点30分,21岁的塔林接到军方通知:迈克尔在伊拉克巴格达遭路边炸弹袭击阵亡。
塔林在电话那头大声哭喊嘶吼,泣不成声。她拒绝接受这悲剧的事实。她麻木地参加了军队给迈克尔准备的葬礼,葬礼结束人群散去也没有让她从自闭的世界中走出来。直到军方代表要求她在死亡慰问金的支票上签字,塔林终于清醒。
这是丈夫用生命换来的钱,如果可以,她宁可用十倍、百倍于它的金钱换回
丈夫。
塔林开始经历每个战争遗孀都有的“遗孀后遗症”。夜里无法入睡,总能听到迈克尔的声音,仿佛从没离开过。从幻觉中醒来后,是永无止境的孤独、伤感、无助等各种痛苦。
当自己在悲痛中挣扎时,塔林蓦然发现周围的人都在过着轻松的日子。没有人在意她,她的不幸没有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这让她感到更加失落。那些留守在家的士兵妻子也故意躲着她,因为她的不幸就像一把刺刀,捅向她们内心深处最恐惧的地方。
她感觉自己受到了排挤,人们躲着她就像躲瘟疫一样。她终日哭泣,家人和朋友的安慰是雪上加霜:“幸好你还年轻,没有什么比这更好了。放心吧,你会再结婚的。”他们无法理解她对丈夫的深情和思念。无处诉说,内心孤独的塔林患上了“幸存者综合征”(认为自己不该从灾难性事件中幸存下来,因而产生罪恶感),不再追求快乐,拒绝微笑。关于丈夫的话题,哪怕只是提一下“迈克尔”这个名字,都成了禁忌。
“在丈夫死后,再露出笑脸,会让我产生深深的罪恶感。”塔林说。她同时也害怕别人看到她笑后,就说她彻底忘记了迈克尔,从痛苦的过去走了出来。这对她是一种侮辱。
帮助姐妹走出悲伤
为了帮自己渡过难关,塔林想起丈夫死后军方给了她一封推荐信,凭此她可以免费加入任何一个遗孀组织。但她去了以后才失望地发现,这些组织的成员都是些年龄在65岁以上的寡妇,而她们丈夫的死亡与战争没有任何联系。
塔林只想与真正的、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战争遗孀进行交流,有同样的经历,才更能走进对方的心,相互安慰。她联系到一名23岁的战争遗孀尼娜。去见尼娜时,塔林携带着摄像机,她要把这些经历记录下来,等自己伤心时看一看。一路上,她设想着与尼娜的见面情景:两人分享同样的不幸经历,回味各自曾经美好的爱情,然后释放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就此分手。然而见面后却是另一番景象。
尼娜没有为这次见面刻意打扮自己,她一副邋遢样,满脸憔悴,衣服上甚至还有番茄渍。她的丈夫没有在战场上阵亡,而是在伊拉克战斗11个月后,在回家探亲的第二天自杀,没有给尼娜留下任何只言片语。但尼娜能够想象,战争残酷、血腥、恐慌的场面是如何汇成噩梦将丈夫扼杀的。丈夫自杀后,尼娜得独自抚养不到1岁的女儿。她憎恨一切,憎恨别人不能理解她的痛苦,憎恨别人比她快乐,憎恨自己变成了冷血的人……
听了尼娜的遭遇,塔林有些羞愧,她的情况比尼娜好多了。她不知不觉担当起尼娜的“心理医生”,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痛苦,设身处地为尼娜着想。她们见了好几次面,塔林的倾听和开导起了作用,尼娜开始注意自己的形象,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塔林甚至建议尼娜找个新伴侣,因为新的恋情会让人忘记过去的伤痛。
在塔林的帮助下,尼娜开始与别的男人约会,开始了新生活。
爱情是永恒的
帮助尼娜的经历让塔林找到了新生的动力。她从报纸上了解到,因全球反恐战争每年
都会产生上千名战争遗孀。这个数据令人咋舌,塔林觉得有必要把这些年轻的遗孀们团结
起来,相互安慰走出悲痛。
她在美国游历了一圈,但只找到了6个年轻的战争遗孀,并用摄像机把她们的故事拍成了纪录片。丈夫死后第四个月,她开通了网站,成立了美国首个非营利性美国战争遗孀组织——American Widow Project,并将纪录片放到了网上。
自组织成立,塔林每天都要与新加入的遗孀交谈,倾听她们的故事,听得越多,她越感到自己沉重的责任感。有个遗孀甚至只有17岁,还要独自抚养孩子。为了帮助这些家庭困难的年轻战争遗孀,塔林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积蓄。但由于组织的非营利性,经济来源完全靠她一人支撑非常艰难,她随后开通了网店,出售拍摄的纪录片DVD,以及遗孀们自己设计的个性化T恤和胸针。更多的遗孀在这儿得到帮助后,也慷慨解囊。
到目前为止,塔林的组织已经吸引了将近800名平均年龄25岁的战争遗孀。塔林每天都为遗孀们忙碌着,为她们开展活动,让她们聚集在一起聊天,一起大哭和大笑。有几次,她还组织遗孀们坐着标有4000名阵亡将士名字的黑色巴士去一些军事基地和士兵开展互动活动。
组织影响力越来越大,但塔林并不打算扩大规模,她说:“我的组织永远是免费的、一对一的交流服务,不像某些组织只是将成千上百的遗孀聚集在一起,那根本解决不了个人的心理问题。”正是塔林的专注和执着,使得战争遗孀们渡过了心理难关,找到了生活的新希望,她也因此被推上了“CNN2011年度英雄榜”。“我从来没有想过一个战争遗孀也可以成为英雄。”塔林感觉非常光荣。
未来,塔林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年轻的战争遗孀。而遗孀们也希望人们给予塔林对这个世界贡献的肯定。多少姐妹建议塔林找个新伴侣,这4年,塔林身边也的确有不少追求者,但她总是这样说:“我还没有准备好进入新的恋情。”
她把这个组织当成了自己的家,有了家就不再孤独。为了让更多的遗孀不孤独,她会怀着“爱情是永恒”的信念,一直坚守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