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5月18日,世界一流的德国班贝格交响乐团于晚间7:30,在上海东方艺术演奏厅,编织了一场古典与浪漫、民族与故土情怀的精致音乐会,同时为第32界上海之春国际艺术节画上了圆满的句号。这是一场诉说爱与忧伤、灵魂与永生,并充满感动和回忆的音乐会。班贝格交响乐团仿佛一支“行走中的灵魂队伍”,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全新的聆听与视觉艺术。
一、“行走中的灵魂队伍”
备受众人瞩目的班贝格交响乐团(Bamberger Symphony) 自二战之后的1950年开始成立,至今已有67年的历史,上演了约6500场音乐会,足迹遍及60多个国家和500多个城市。班贝格交响乐团汇集浪漫与古典、传统及现当代的演绎风格于一身,彰显着温暖而绵厚的音乐情感,并成为促进德国文化发展的动力使者,颇具感染力。这支“行走中的灵魂队伍”在演奏技术上,属世界屈指可数的顶尖乐团之一,其成员来自德国乃至全世界水平极高的演奏家,尤其是自该乐团成立以来,无数具有声望的指挥家们,引领着班贝格交响乐团走向世界音乐乐团前沿的发展与进步。
自21世纪初起至今,来自英国的指挥家乔纳森·诺顿成为贝尔格交响乐团乐队的指挥。他不仅延续了德国的传统音乐精神,同时带领乐团大胆尝试着现当代作品的演奏与新技能,顺应了多元化的音乐时代。从1988年起,诺顿便开始担任法兰克福歌剧院的乐队指挥,之后,与他合作并担任指挥的乐团有,闻名世界的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纽约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等。2000年1月,诺顿成为班贝格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2006年3月被命名为乐队的名誉指挥;于2011年10月,诺顿又首次成为东京交响乐团的客座指挥。除此之外,为了加强着中西音乐事业的交流机会,他还与中国多支交响乐团有过亲密的合作。乔纳森·诺顿担任指挥期间,其录制的作品成就非同凡响。所以,《纽约时报》曾这样评论着这位优秀的指挥家:“诺特从2000年接手班贝格交响乐团,睿智、令人振奋的英国指挥家在业内备受尊重……此后乐团蓬勃发展,忠实的观众、国际巡演、唱片录制计划纷至沓来”[1]。
二、音乐会盛况
今年5月18日, 德国班贝格交响乐团于晚间7:30,它的光辉又一次的显耀在上海东方艺术厅的上空。当晚的音乐会群英汇集掌声雷动,特邀了世界著名的大提琴家马克西米利安·霍农(Maximilian Hornung)与世界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共演出五首乐曲,分别是: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威尔第的《我的末日就要来临》、罗西尼的《快给大忙人让路》、杨立青的《木卡姆印象》与西贝柳斯的《第五交响乐曲》,呈现出交响乐、协奏曲与歌剧的不同音乐风格,并兼带传统与当代、民族元素与多样文化的音乐风格,给听众留下耐人寻味的至深感受。
音乐会在德国浪漫主义音乐家,门德尔松的管弦乐作品《仲夏夜之梦序曲》中拉开了序幕。《仲夏夜之梦序曲》取材于莎士比亚的戏剧,写于19世纪上半叶,1826年。次年,改其为管弦乐作品,后经约16年完成了整部戏剧的配乐,令人陶醉而迷人。整首作品具有明朗而欢快的音乐风格,突出了作曲家愉悦的心情。乐曲由多个主题构成,烘托出诗意而带有幻想与神秘的大自然境界。在一段迷人而幽静的引子之后,第一主题轻快而活泼的进入,其音乐动机由小提琴的顿音惯穿,描绘了精灵们手舞足蹈的情形;第二主题的音乐愈发奔放热情,后又转向平静舒畅的恋人主题,最终结束于谐虐性及幽默性的音乐主题中。班贝格交响乐团娴熟而扎实的技术功底,重新诠释了这部作品古典与浪漫思潮融合的音乐特点,反映了门德尔松对德国音乐重要的影响力。
另外,这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穿插了歌剧表演,成为其亮点之一。第二首与第三首乐曲,由世界著名的男中音家廖昌永先生演唱,其曲目分别选自19世纪下半叶与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中的杰出代表作:意大利歌剧家朱塞培·威尔第的《我的末日就要来临》及罗西尼的《快给大忙人让路》。第二首乐曲《我的末日就要来临》,选自威尔第的五幕歌剧《唐·卡洛》的第四幕第二场。歌剧《唐·卡洛》于1882-1883年完成修订,取材于席勒的剧作,原脚本为法语,后被翻译成意大利语。剧情主要描写了中世纪时期,法国公主伊丽莎白与西班牙王子卡洛在两国彼此交战时产生相互爱恋,最终事与愿违,这段错综复杂、阴差阳错的爱情在教会中被判死刑的悲剧性故事。《我的末日就要来临》唱段为“罗德里戈的咏叹调”,以“监狱”为主题,讲述了罗德里戈为好朋友洛克传递伊丽莎白的消息,后被枪毙的故事。在演唱中,廖昌永先生赋予了这段咏叹调沉重而深情的音色,随乐生悲,淋漓尽致的渲染了“末日就要来临”的低落气氛。
第三首乐曲《快给大忙人让路》同样是一首颇具出名的咏叹调,音乐情绪与风格和第二首乐曲截然相反。《快给大忙人让路》是一首幽默并兼带谐虐色彩的咏叹调,选自罗西尼的两幕喜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1816年所作。取材于法国作家博马舍同名剧作,阐述了在17世纪西班牙的塞维利亚,一位聪明机智的医生名叫费加罗,帮助了两个有情人忠成眷属的故事。在“费加罗唱段”过程中,廖昌永与班贝格交响乐团,从力度、音色等方面形成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你强我弱”“我弱你强”的默契配合,着重突出了6/8拍音流欢快、音色明亮、绕口令式的歌唱艺术。廖昌永先生娴熟而动人优美的演唱,与表演中随乐思发展并体现的肢体语言,更令现场的观众惊叹不已,整场音乐会的气氛被涌高潮。
三、“印象常青”之木卡姆
这场音乐会不仅给我们的耳朵与双眸带来了全新的聆听与视觉艺术,同时给我们的心灵以爱的洗礼与感动之回忆。上半场的最后一首乐曲为中国著名作曲家、理论家杨立青先生所作的《木卡姆印象》。素有“东方音乐明珠”[2]之称的“木卡姆”,在伊青的“印象”中,再次被来自世界著名的大提琴家马克西米利安·霍农与班贝格交响乐团合作奏响。“该曲为自由的奏鸣曲式,按照“网络式”的叙事结构,乐曲的叙事情节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劲苍深沉的、第二部分是史诗性的、第三部分是舞蹈性的”[3]。该曲在演奏过程中,霍农的大提琴音色与乐队的音色层次鲜见分明、细节清透,听到了之前版本所没有的声音,杨立青先生的配器手笔真实体现了一回,描绘了新疆维吾尔族的人民对生活及故土情怀的热爱,体现了对抗大自然苦中作乐的生活精神,并呈现出质朴纯情的音乐情感,动人心弦的形容着维吾尔人民的生活:“一边是黄沙,一边是绿浪,一边是绿洲,一边是悲凉,一边是欢乐;一边是死亡,一边是生命……歌声是他们驱散心中愁云的最有效手段,舞蹈是他们解除肢体疲惫的最便捷的途径。生也是歌,死也是歌;笑也是歌,哭也是歌……”[4]。虽然,杨先生已逝,但他的音乐与作品“印象常青”“灵魂永生”,如灯塔一样为当代中国新音乐作品的发展指引和照亮着前进的方向。霍农的演绎得到观众的认可与赞叹,在经久不息而持续连绵的掌声中为观众加演了一首乐曲,使得整场音乐会再次被推向高潮。
下半场,贝格交响乐团演奏了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的代表作曲家,西贝柳斯《第五交响曲》的三个乐章。该作品是为了纪念作曲家自己50岁生日而作,写于1914-1915年。第一乐章是速度中庸的快板,第二乐章是稍快的行板,第三乐章是很快的快板,速度对比尤为鲜明。整首乐曲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祖国芬兰与民族牧歌的热爱,北欧大自然的风光为故土之情怀埋下深深的伏笔。
当音乐戛然而止,音乐会场立即掌声四起,一场音色细腻精致与技术精湛的音乐会圆满结束。在观众掌声如潮的敬佩下,谦虚而低调的指挥家诺特,带领全体乐团成员致以大家感谢的鞠躬,随之又加演了三首民间风味的乐曲。虽然音乐会已经结束,但那种音乐的美感,至今还在我们耳边与心中,意犹未尽,荡气回肠。这场古典与浪漫、民族与故土情怀的精致音乐会,这支“行走中的灵魂队伍”,无论是从规模上、历史经历上、还是演员与指挥的水平技巧亦或是涉及的作品时代和风格, 它秉承传统又顺应当代潮流,在不断的进步与尝试过程中,赋予了我们全新的聆听与视觉艺术,衷心的祝愿班贝格交响乐团的明天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2]网页维基百科.
[3]姜蕾著.叙事结构与音色策略——杨立青系列协奏曲作品分析[J].音乐艺术,2014(2).
[4]周吉编著.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音乐[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第一版),2008(3).
一、“行走中的灵魂队伍”
备受众人瞩目的班贝格交响乐团(Bamberger Symphony) 自二战之后的1950年开始成立,至今已有67年的历史,上演了约6500场音乐会,足迹遍及60多个国家和500多个城市。班贝格交响乐团汇集浪漫与古典、传统及现当代的演绎风格于一身,彰显着温暖而绵厚的音乐情感,并成为促进德国文化发展的动力使者,颇具感染力。这支“行走中的灵魂队伍”在演奏技术上,属世界屈指可数的顶尖乐团之一,其成员来自德国乃至全世界水平极高的演奏家,尤其是自该乐团成立以来,无数具有声望的指挥家们,引领着班贝格交响乐团走向世界音乐乐团前沿的发展与进步。
自21世纪初起至今,来自英国的指挥家乔纳森·诺顿成为贝尔格交响乐团乐队的指挥。他不仅延续了德国的传统音乐精神,同时带领乐团大胆尝试着现当代作品的演奏与新技能,顺应了多元化的音乐时代。从1988年起,诺顿便开始担任法兰克福歌剧院的乐队指挥,之后,与他合作并担任指挥的乐团有,闻名世界的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阿姆斯特丹皇家音乐厅管弦乐团、纽约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等。2000年1月,诺顿成为班贝格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2006年3月被命名为乐队的名誉指挥;于2011年10月,诺顿又首次成为东京交响乐团的客座指挥。除此之外,为了加强着中西音乐事业的交流机会,他还与中国多支交响乐团有过亲密的合作。乔纳森·诺顿担任指挥期间,其录制的作品成就非同凡响。所以,《纽约时报》曾这样评论着这位优秀的指挥家:“诺特从2000年接手班贝格交响乐团,睿智、令人振奋的英国指挥家在业内备受尊重……此后乐团蓬勃发展,忠实的观众、国际巡演、唱片录制计划纷至沓来”[1]。
二、音乐会盛况
今年5月18日, 德国班贝格交响乐团于晚间7:30,它的光辉又一次的显耀在上海东方艺术厅的上空。当晚的音乐会群英汇集掌声雷动,特邀了世界著名的大提琴家马克西米利安·霍农(Maximilian Hornung)与世界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共演出五首乐曲,分别是:门德尔松的《仲夏夜之梦》、威尔第的《我的末日就要来临》、罗西尼的《快给大忙人让路》、杨立青的《木卡姆印象》与西贝柳斯的《第五交响乐曲》,呈现出交响乐、协奏曲与歌剧的不同音乐风格,并兼带传统与当代、民族元素与多样文化的音乐风格,给听众留下耐人寻味的至深感受。
音乐会在德国浪漫主义音乐家,门德尔松的管弦乐作品《仲夏夜之梦序曲》中拉开了序幕。《仲夏夜之梦序曲》取材于莎士比亚的戏剧,写于19世纪上半叶,1826年。次年,改其为管弦乐作品,后经约16年完成了整部戏剧的配乐,令人陶醉而迷人。整首作品具有明朗而欢快的音乐风格,突出了作曲家愉悦的心情。乐曲由多个主题构成,烘托出诗意而带有幻想与神秘的大自然境界。在一段迷人而幽静的引子之后,第一主题轻快而活泼的进入,其音乐动机由小提琴的顿音惯穿,描绘了精灵们手舞足蹈的情形;第二主题的音乐愈发奔放热情,后又转向平静舒畅的恋人主题,最终结束于谐虐性及幽默性的音乐主题中。班贝格交响乐团娴熟而扎实的技术功底,重新诠释了这部作品古典与浪漫思潮融合的音乐特点,反映了门德尔松对德国音乐重要的影响力。
另外,这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穿插了歌剧表演,成为其亮点之一。第二首与第三首乐曲,由世界著名的男中音家廖昌永先生演唱,其曲目分别选自19世纪下半叶与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中的杰出代表作:意大利歌剧家朱塞培·威尔第的《我的末日就要来临》及罗西尼的《快给大忙人让路》。第二首乐曲《我的末日就要来临》,选自威尔第的五幕歌剧《唐·卡洛》的第四幕第二场。歌剧《唐·卡洛》于1882-1883年完成修订,取材于席勒的剧作,原脚本为法语,后被翻译成意大利语。剧情主要描写了中世纪时期,法国公主伊丽莎白与西班牙王子卡洛在两国彼此交战时产生相互爱恋,最终事与愿违,这段错综复杂、阴差阳错的爱情在教会中被判死刑的悲剧性故事。《我的末日就要来临》唱段为“罗德里戈的咏叹调”,以“监狱”为主题,讲述了罗德里戈为好朋友洛克传递伊丽莎白的消息,后被枪毙的故事。在演唱中,廖昌永先生赋予了这段咏叹调沉重而深情的音色,随乐生悲,淋漓尽致的渲染了“末日就要来临”的低落气氛。
第三首乐曲《快给大忙人让路》同样是一首颇具出名的咏叹调,音乐情绪与风格和第二首乐曲截然相反。《快给大忙人让路》是一首幽默并兼带谐虐色彩的咏叹调,选自罗西尼的两幕喜歌剧《塞维利亚理发师》,1816年所作。取材于法国作家博马舍同名剧作,阐述了在17世纪西班牙的塞维利亚,一位聪明机智的医生名叫费加罗,帮助了两个有情人忠成眷属的故事。在“费加罗唱段”过程中,廖昌永与班贝格交响乐团,从力度、音色等方面形成了“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你强我弱”“我弱你强”的默契配合,着重突出了6/8拍音流欢快、音色明亮、绕口令式的歌唱艺术。廖昌永先生娴熟而动人优美的演唱,与表演中随乐思发展并体现的肢体语言,更令现场的观众惊叹不已,整场音乐会的气氛被涌高潮。
三、“印象常青”之木卡姆
这场音乐会不仅给我们的耳朵与双眸带来了全新的聆听与视觉艺术,同时给我们的心灵以爱的洗礼与感动之回忆。上半场的最后一首乐曲为中国著名作曲家、理论家杨立青先生所作的《木卡姆印象》。素有“东方音乐明珠”[2]之称的“木卡姆”,在伊青的“印象”中,再次被来自世界著名的大提琴家马克西米利安·霍农与班贝格交响乐团合作奏响。“该曲为自由的奏鸣曲式,按照“网络式”的叙事结构,乐曲的叙事情节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劲苍深沉的、第二部分是史诗性的、第三部分是舞蹈性的”[3]。该曲在演奏过程中,霍农的大提琴音色与乐队的音色层次鲜见分明、细节清透,听到了之前版本所没有的声音,杨立青先生的配器手笔真实体现了一回,描绘了新疆维吾尔族的人民对生活及故土情怀的热爱,体现了对抗大自然苦中作乐的生活精神,并呈现出质朴纯情的音乐情感,动人心弦的形容着维吾尔人民的生活:“一边是黄沙,一边是绿浪,一边是绿洲,一边是悲凉,一边是欢乐;一边是死亡,一边是生命……歌声是他们驱散心中愁云的最有效手段,舞蹈是他们解除肢体疲惫的最便捷的途径。生也是歌,死也是歌;笑也是歌,哭也是歌……”[4]。虽然,杨先生已逝,但他的音乐与作品“印象常青”“灵魂永生”,如灯塔一样为当代中国新音乐作品的发展指引和照亮着前进的方向。霍农的演绎得到观众的认可与赞叹,在经久不息而持续连绵的掌声中为观众加演了一首乐曲,使得整场音乐会再次被推向高潮。
下半场,贝格交响乐团演奏了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的代表作曲家,西贝柳斯《第五交响曲》的三个乐章。该作品是为了纪念作曲家自己50岁生日而作,写于1914-1915年。第一乐章是速度中庸的快板,第二乐章是稍快的行板,第三乐章是很快的快板,速度对比尤为鲜明。整首乐曲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祖国芬兰与民族牧歌的热爱,北欧大自然的风光为故土之情怀埋下深深的伏笔。
当音乐戛然而止,音乐会场立即掌声四起,一场音色细腻精致与技术精湛的音乐会圆满结束。在观众掌声如潮的敬佩下,谦虚而低调的指挥家诺特,带领全体乐团成员致以大家感谢的鞠躬,随之又加演了三首民间风味的乐曲。虽然音乐会已经结束,但那种音乐的美感,至今还在我们耳边与心中,意犹未尽,荡气回肠。这场古典与浪漫、民族与故土情怀的精致音乐会,这支“行走中的灵魂队伍”,无论是从规模上、历史经历上、还是演员与指挥的水平技巧亦或是涉及的作品时代和风格, 它秉承传统又顺应当代潮流,在不断的进步与尝试过程中,赋予了我们全新的聆听与视觉艺术,衷心的祝愿班贝格交响乐团的明天再创辉煌!
参考文献
[1][2]网页维基百科.
[3]姜蕾著.叙事结构与音色策略——杨立青系列协奏曲作品分析[J].音乐艺术,2014(2).
[4]周吉编著.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音乐[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第一版),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