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山林火灾频发,造成了重大损失。坚持群防群治和空地协同一体发展思路,强化救援中主动研究并利用地形的意识,注重实战化救援演训,充分发挥装备技术优势和战法手段的优越性,整体把控“地、人、策”三大抓手,切实提升各级队伍在山林火灾救援中的效能。
关键词:山林火灾;地形研究;队伍建设;战术技术
1 引言
2020年3月17、19日,山西榆社县、五台山分别发生林火,火场山陡林密、地形破碎、风力较大,造成火势不断蔓延,多个省份地面救援队伍及空中灭火力量参与救援;3月30日,四川凉山州发生林火,因风向瞬间突变、风力陡增,救援人员避让不及,造成19人死亡、3人受伤,是继去年“3·30”之后,凉山州再次发生林火并导致救援人员重大伤亡;4月14日,云南玉龙县集体林区发生林火,火头火线多位于悬崖峭壁、高海拔,地面消防员救援困难,航空力量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样在4月14日,西藏林芝的八一区也发生林火,火场平均海拔达3250米,坡度约70度,树高林密、地形复杂、风向风力多变,扑救难度较大,现场联合指挥部协同森林消防队伍、消防救援队伍,以及公安、部队、民兵和地方干部群众合力实施救援。据统计,2009年以来,全国共发生林火44500余起,受害森林面积约23万公顷,人员伤亡近700人,其中东北、西南、南方的山林是火灾高發区,每年造成损失较为严重。事实表明,山林火灾风险在不断增加,必须高度警惕,严密防范,落实好习主席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指示要求,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加强“大应急”视野下的治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1],着力握实“地、人、策”三大抓手,全力打好“绿色家园”保卫战。
2 强化山林火灾中的地形研究,争取地利
地形是救援行动的舞台,山林火灾中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大型救援设备运送难,施展救援受限。受高差影响,山中大(小)气候变化多样,通信条件差,信息传递难。山林一旦起火,通常蔓延快、火线长、过火面积大,救援耗时长、人员体能消耗大,对技术与装备要求高,救援后续工作复杂艰难,社会影响大,因此需要加强对高山森林地形的针对性研究分析,科学认识并掌握其内在特性,在救援中趋利避害加以利用,以减少物资损失及人员伤亡,提升救援效率。
2.1研究地形是科学制定山林火灾救援预案的需要
在山林火灾救援中,如果没有一份完善的方案,那么整个救援就会无章可循,紧急情况出现时指挥员也会不知所措。在编修救援方案时,依据是多方面的,但地形因素必须考虑其中:一方面,基于地形分析的救援方案,有助于依山据势、酌情量力明确队(组)职责任务,并预测危险火行为,制定相关紧急避险措施,做到有备无患。另一方面,有助于在救援预案中明确相关保障,特别是救援中具体的通信、运输、给养等常规保障及备用措施。因为高山密林可能会引起常规定位导航与通信等电子器材超距或屏蔽失效,紧张救援中一旦指挥不畅、沟通失联是非常危险的;各救援队(组)推进到密林纵深后,通常现地无路导致通行艰难,人员能量消耗大随之给养供应任务加重,因随身携带量无法满足长期补给需要,队伍连续作战受制约,为此就要求在预案中针对高山地形研判任务强度,优选可靠保障路线等,确保一线救援人员有足够的体力支撑。
2.2研究地形是发挥“地利”条件趋利避害的需要
地形是任何一场救援行动的承载体,善于研究每场山林火灾中的特定地形条件,有助力科学部署救援力量,执行合理战法。受地形、气象、时段、林种成分等多种因素影响,火灾现场火情态势会千变万化,需要一线指挥员对每一场山林火灾的相关地形要素有清晰认识和深度分析,查看是否有可依托利用的河流、农田、道路、植被稀少的裸露地等自然削弱火势的有利地形,针对性部署队伍,以把握趋势、果断出击、争取主动。并谨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山林火灾救援指挥要求,切忌火情复杂难判局面下将救援队伍置于高风险境地。
2.3研究地形是密切协同队伍群策群力救援的需要
纵观以往林火救援历程,各类救援队伍卓有成效的战绩当然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军警民协同配合、森林消防队伍的专业攻坚奉献。随着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的规范与加强,无论是每年火险高危期防灭火工作,还是全年野外火源管控,都需要长期坚持群防群治、群策群力的指导思想,实现国家队与人民力量融合共育、补充互用。平时防火时,发动并依靠群众,在各山林地形入口宣传引导控制火种;救援实施中,重点火险地形由主力军和专业队攻坚并指导、次要方向由其他类型队伍增援与协同、前运后送由地方群众支持与配合;清理火场时,结合地形逐点逐片排查,主力军、专业队、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互通协作,夺取全胜。
3 锤炼山林火灾救援能力基础,建强队伍
频发的山林火灾,救援任务艰巨,需要建设一大批素质全面过硬、专常兼备的救援队伍。在“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要求引领下,以“大应急”为前提,进一步加快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等全国应急救援力量的结构协调发展、能力互促共育,筑牢山林火灾救援的人力物力基础。
3.1重视指挥体系升级完善
通畅可靠的指挥渠道是体系运行的神经,随着国家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的日益完善,各支队伍体制、职能、任务逐步明晰,软硬件升级加强也都列入了日程,并在加快落实步伐,这两年正处于“边建设边应急”的节奏之中。执行山林火灾救援任务的队伍,对其指挥通联能力有着更高的标准与要求,这才有助于在复杂恶劣地理环境中早发现、早投入、早控制火灾情势。而作为高危林区救援主力的森林消防队伍,其原有指挥硬件网络已经不能满足如今高强度林火应急救援任务需求,在地域深广的高山密林,尤其是川藏高海拔山区和东北广袤原始林海中,固定通信网络未实现全面覆盖,应急通信体制尚不完善,传统的通信设备难配套,旧设备维护更新难度高,这些因素都随时可导致熊熊燃烧的火场指挥通信中断、队伍失联,进而影响应急救援工作推进。2018年转隶以来,在应急管理部及相关司局规划指导下、在各级政府及相关企(事)业单位支持中,各类型林火救援队伍积极开启了指挥硬件的升级改造进程,以电信、联通、移动及北斗系统为主要技术支撑、覆盖面较广的通信网络体系初步搭建,现代化指挥信息体系硬件框架基本构建,目前需要进一步调试、磨合、补充完善。在此基础上,加大指挥机制的运行规范,落实属地负责制,形成自上而下指挥层次分明、指挥程序清晰、指挥规范有效、指挥手段先进的“一体化”精确、精准、精细平台[2]。 3.2重视预案的针对性研究
具有针对性的山林火灾应急预案,是队伍开展救援准备的基础。在各队伍转型发展过程中,应结合任务区内历年山林火灾的发生特点规律,区分时间、地域,突出重点,拟订完善并及时更新有针对性的应急救援预案。虽然森林火灾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总体特征也较明显,一方面是发生地域相对集中:我国东北、西南、南方山林是火灾高发区。据近十年来统计,从发生次数频率看,南方和西南地区的湘、黔、桂、鄂、豫、川、滇7个省份靠前,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人口密度大,农林交错,生产生活用火多,防治难度大。而就过火面积看,最大的是东北及内蒙地区,主要是由于北方林区原始森林多、交通不便、地广人稀,不能及时发现与处置。另一特征是山林火险高发呈现季节性:像大兴安岭地区山林火灾多发生在春、秋两季,春季为3—6月约110天,其中5月最易发生;秋季为9月中旬到11月中旬共60天左右,其中10月最高危。在两个火险高发时段内,又数春防压力最大、危险度最高。南方和西南山林火险期,一般从11月中旬至翌年4月底约150天,其中2—4月风险最高。西北的新疆山林火险期在夏秋季7—9月约100天,其中8月最易发[3]。
3.3重视新型装备保障建设
配备齐全的装备器材,是救援队伍完成好任务的前提。锻造队伍强劲的山林火灾救援能力,一方面要按照行業标准配备适用装备。队伍常规配备主要有通信指挥类、基本防火车辆类、灭火机具装备类、个人防护类等。对机械化骨干救援队伍则应突出配备急需的大型灭火特种车辆,有效提升队伍处置特大森林火灾的快速机动和火线阻隔能力(见下表)。另一方面,要兼顾高新装备的研发配备。抓住队伍建设发展转型期,加快推进特种救援、航空救援等新型应急装备研发配置,进一步提高山林火灾中的现代化救援保障能力。特别是充分发挥直升机、无人机、AG600大型两栖灭火救援飞机等航空消防装备优势,以及特制装甲车辆的输送、碾压火线、开辟防火隔离带等无可替代的作用。走开“国家统建无偿调用、企业自建有偿征用、全境新质装备力量资源统筹利用”的发展路径,有效提升效能产出与研发投入比,即物尽其用,又开源节流[3]。
表1 森林灭火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参考表
3.4重视训练实战化建设
人、装结合并通过实战化训练,才能检验关键时刻的救援效能。履行急难险重的山林火灾救援任务,也只有提升实战化训练水平,才能保障不辱使命、不负党和人民重托。通过队伍内部挖潜,自学自训,对照职责、大纲学业务与理论;依托社会资源,利用相关企事单位装备与场地条件,学技术、练技能。坚持紧贴实战,苦练精训,打牢队伍山林火灾救援的整体技战术基础,同时注重抓好指挥员决策与指挥能力提升,为有效履行职能使命打好坚实基础。
4 活用山林火灾救援战法手段,因势利导
山林火灾发生后,要根据现场地形状况、气候因素等,灵活运用各种技战法展开救援,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及国家森林资源[4]。
4.1避强点击弱处,乘势扑救
在山林火灾救援中,把握火势薄弱的有利时机,果断出击至关重要。错过有利时机,火情会迅速变化,救援的难度陡增。一是初发火阶段,火势弱、面积小,只要救援队伍及时赶到、措施得当、战技术得体,火情较易控制与歼灭。二是下山火时期,火线蔓延速度慢,所以应尽可能将下山火消灭在下山阶段。三是夜间特别是凌晨时段,通常温度低、相对湿度大、风力变小,随之火势趋弱、蔓延减缓,低凹处的明火有时会自行渐灭,上山或爬坡火线速度也相对较慢、偶尔也会不扑自灭,整个火场的火线自然间断,在这种情况下适时指挥队伍出击,控制乃至扑灭火势的机会更大、局面更有利。
4.2观事态量实力,活用战术
抓住有利时机,并灵活采取合理战术,有利于掌握救援主动权。一是当火场范围较小时,若只有一支队伍参与救援且火势突变的可能性不大时,可采用“单点突破,两翼推进”战术实施救援,但不适合大面积火场。二是当火场范围较大、火线较长、投入力量较多时,可实施“多点突破,分击合围”。这是一种快速分割火线的常用战术,因是全线展开,撕开火线的突破口多,所以每段战线缩短,救援灭火效率高。三是在打早、打小情况下,对独立火点、较短火线、小面积火场可实施“四面包围,全线突击”,以快制胜,一鼓作气。四是当林火危及到居民区、重要目标等,将严重危及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时,需要果断决战,则强力展开“一次冲击,全线控制”。将全部兵力部署在火线的一侧或两侧,全力扑打明火,暂不清理余火,力求在短暂时间内消灭明火,以控制火场局势,然后再组织消灭残余火。此种战术必须掌控好火线(火场)纵深,通常在200—500米以内适用,以确保危急时刻队伍能撤得出、避得了,显然此情更考验着现地指挥员临危不惧、临机应变能力。
4.3借地利造胜势,攻守兼备
与林火对峙并非是一味的决斗阵势,也有“四两拨千斤”之策。沉着冷静地压火头、断火线,以火止火,进而消弱火势,是火灾救援的技巧措施。如在林火蔓延前方有可利用的自然地形时,像河流、公路、铁路等,可依托其向着火线主动点放迎面火,提前烧除火线与依托地物之间的可燃物,使林火推进的前方出现一遍有一定长宽度的无可燃区,阻止林火继续蔓延。若无自然地物依托,则可利用工具或者机械设备割除地面植被,或因山林地形复杂、时间及火情紧急等情况下无法割除时,也可布施灭火索爆炸,主动开辟出地表裸露的阻火带,以此为依托达到拦截林火的目的。
4.4求创新重应用,地空协同
高山峡谷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林火救援的难度极高,重装重兵的地面行动会受到极大制约,开发利用现代森林航空消防优势则日益凸显与必要。进一步创新运用各类先进技术手段,在山地林火救援中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借助机(索)降手段开展救援,对完成特殊地形条件下的急难险重和突击性任务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直升机输送,将灭火人员、机具和装备送往高山林地机(索)降场,到达速度快,利于抓住火灾救援战机。还可同步实施空中火情及火场地形侦察,便于针对性部署力量。此外,救援队伍在山林救援期间,若需调整部署,则借助直升机空运远比地面徒步便捷的多,且能减少队员体力消耗,利于保持持续战斗力。二是依托直升机吊桶或AG600等两栖飞机舱储技术援救,机动灵活。通过空中载水、化学阻燃剂等直接向火线抛洒,可以精准高效地压火头、攻险地、控强点、打纵深,但受限于滞空时间和升降条件而对取水水源有相应要求。三是持续开发利用化学技术手段,其阻火作用比水灭高出5到10倍。目前各国对化学灭火都比较重视,并趋向于研制高效率的长效灭火剂,特别是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偏远林区,施用效果较好。四是依托人工增雨技术救援。人工增雨以往主要应用在我国农牧业生产生活中,研究应用的经验也相对丰富。在山林火灾救援中,气象条件有利时,借鉴实施以配合地面行动,同样可加快火灾救援进程。
5 结语
山地森林对于整个绿色生态来说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火灾对其破坏性也是巨大的,而山林地形条件复杂,火灾救援困难多、影响大,这就需要强化日常的火险监测,借助空中、远程视频、人工巡护等监测手段早发现、早处置;逐步加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专业灭火队伍能力建设,以提高快速处置能力;大力加强装备与技术现代化建设,强化多部门配合、军地协同和上下联动,不断优化火场指挥通联,积极推进科学决策、精准救援[5]。
参考文献:
[1] 中国森林草原防火网.防火动态[EB/OL].http://slcyfh.mem.gov.cn/Category_127/Index.aspx,2020-04-22.
[2] 钱祖桥,弓立新.全面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应急保障能力建设[J].中国应急管理,2019(11).
[3] 闫胜利等.当前国内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研究报告[R].应急协调合2019(06)号,北京:中国消防救援学院,2019.
[4] 白雪峰.森林灭火战术[M].武警警种学院,2012.
[5] 江志军.消防部队参与森林火灾救援战术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6(7).
关键词:山林火灾;地形研究;队伍建设;战术技术
1 引言
2020年3月17、19日,山西榆社县、五台山分别发生林火,火场山陡林密、地形破碎、风力较大,造成火势不断蔓延,多个省份地面救援队伍及空中灭火力量参与救援;3月30日,四川凉山州发生林火,因风向瞬间突变、风力陡增,救援人员避让不及,造成19人死亡、3人受伤,是继去年“3·30”之后,凉山州再次发生林火并导致救援人员重大伤亡;4月14日,云南玉龙县集体林区发生林火,火头火线多位于悬崖峭壁、高海拔,地面消防员救援困难,航空力量在其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样在4月14日,西藏林芝的八一区也发生林火,火场平均海拔达3250米,坡度约70度,树高林密、地形复杂、风向风力多变,扑救难度较大,现场联合指挥部协同森林消防队伍、消防救援队伍,以及公安、部队、民兵和地方干部群众合力实施救援。据统计,2009年以来,全国共发生林火44500余起,受害森林面积约23万公顷,人员伤亡近700人,其中东北、西南、南方的山林是火灾高發区,每年造成损失较为严重。事实表明,山林火灾风险在不断增加,必须高度警惕,严密防范,落实好习主席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指示要求,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加强“大应急”视野下的治理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1],着力握实“地、人、策”三大抓手,全力打好“绿色家园”保卫战。
2 强化山林火灾中的地形研究,争取地利
地形是救援行动的舞台,山林火灾中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大型救援设备运送难,施展救援受限。受高差影响,山中大(小)气候变化多样,通信条件差,信息传递难。山林一旦起火,通常蔓延快、火线长、过火面积大,救援耗时长、人员体能消耗大,对技术与装备要求高,救援后续工作复杂艰难,社会影响大,因此需要加强对高山森林地形的针对性研究分析,科学认识并掌握其内在特性,在救援中趋利避害加以利用,以减少物资损失及人员伤亡,提升救援效率。
2.1研究地形是科学制定山林火灾救援预案的需要
在山林火灾救援中,如果没有一份完善的方案,那么整个救援就会无章可循,紧急情况出现时指挥员也会不知所措。在编修救援方案时,依据是多方面的,但地形因素必须考虑其中:一方面,基于地形分析的救援方案,有助于依山据势、酌情量力明确队(组)职责任务,并预测危险火行为,制定相关紧急避险措施,做到有备无患。另一方面,有助于在救援预案中明确相关保障,特别是救援中具体的通信、运输、给养等常规保障及备用措施。因为高山密林可能会引起常规定位导航与通信等电子器材超距或屏蔽失效,紧张救援中一旦指挥不畅、沟通失联是非常危险的;各救援队(组)推进到密林纵深后,通常现地无路导致通行艰难,人员能量消耗大随之给养供应任务加重,因随身携带量无法满足长期补给需要,队伍连续作战受制约,为此就要求在预案中针对高山地形研判任务强度,优选可靠保障路线等,确保一线救援人员有足够的体力支撑。
2.2研究地形是发挥“地利”条件趋利避害的需要
地形是任何一场救援行动的承载体,善于研究每场山林火灾中的特定地形条件,有助力科学部署救援力量,执行合理战法。受地形、气象、时段、林种成分等多种因素影响,火灾现场火情态势会千变万化,需要一线指挥员对每一场山林火灾的相关地形要素有清晰认识和深度分析,查看是否有可依托利用的河流、农田、道路、植被稀少的裸露地等自然削弱火势的有利地形,针对性部署队伍,以把握趋势、果断出击、争取主动。并谨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山林火灾救援指挥要求,切忌火情复杂难判局面下将救援队伍置于高风险境地。
2.3研究地形是密切协同队伍群策群力救援的需要
纵观以往林火救援历程,各类救援队伍卓有成效的战绩当然离不开各级政府的重视支持、军警民协同配合、森林消防队伍的专业攻坚奉献。随着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的规范与加强,无论是每年火险高危期防灭火工作,还是全年野外火源管控,都需要长期坚持群防群治、群策群力的指导思想,实现国家队与人民力量融合共育、补充互用。平时防火时,发动并依靠群众,在各山林地形入口宣传引导控制火种;救援实施中,重点火险地形由主力军和专业队攻坚并指导、次要方向由其他类型队伍增援与协同、前运后送由地方群众支持与配合;清理火场时,结合地形逐点逐片排查,主力军、专业队、社会力量和人民群众互通协作,夺取全胜。
3 锤炼山林火灾救援能力基础,建强队伍
频发的山林火灾,救援任务艰巨,需要建设一大批素质全面过硬、专常兼备的救援队伍。在“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要求引领下,以“大应急”为前提,进一步加快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力量等全国应急救援力量的结构协调发展、能力互促共育,筑牢山林火灾救援的人力物力基础。
3.1重视指挥体系升级完善
通畅可靠的指挥渠道是体系运行的神经,随着国家应急救援力量体系的日益完善,各支队伍体制、职能、任务逐步明晰,软硬件升级加强也都列入了日程,并在加快落实步伐,这两年正处于“边建设边应急”的节奏之中。执行山林火灾救援任务的队伍,对其指挥通联能力有着更高的标准与要求,这才有助于在复杂恶劣地理环境中早发现、早投入、早控制火灾情势。而作为高危林区救援主力的森林消防队伍,其原有指挥硬件网络已经不能满足如今高强度林火应急救援任务需求,在地域深广的高山密林,尤其是川藏高海拔山区和东北广袤原始林海中,固定通信网络未实现全面覆盖,应急通信体制尚不完善,传统的通信设备难配套,旧设备维护更新难度高,这些因素都随时可导致熊熊燃烧的火场指挥通信中断、队伍失联,进而影响应急救援工作推进。2018年转隶以来,在应急管理部及相关司局规划指导下、在各级政府及相关企(事)业单位支持中,各类型林火救援队伍积极开启了指挥硬件的升级改造进程,以电信、联通、移动及北斗系统为主要技术支撑、覆盖面较广的通信网络体系初步搭建,现代化指挥信息体系硬件框架基本构建,目前需要进一步调试、磨合、补充完善。在此基础上,加大指挥机制的运行规范,落实属地负责制,形成自上而下指挥层次分明、指挥程序清晰、指挥规范有效、指挥手段先进的“一体化”精确、精准、精细平台[2]。 3.2重视预案的针对性研究
具有针对性的山林火灾应急预案,是队伍开展救援准备的基础。在各队伍转型发展过程中,应结合任务区内历年山林火灾的发生特点规律,区分时间、地域,突出重点,拟订完善并及时更新有针对性的应急救援预案。虽然森林火灾的发生和发展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总体特征也较明显,一方面是发生地域相对集中:我国东北、西南、南方山林是火灾高发区。据近十年来统计,从发生次数频率看,南方和西南地区的湘、黔、桂、鄂、豫、川、滇7个省份靠前,主要是由于这些地区人口密度大,农林交错,生产生活用火多,防治难度大。而就过火面积看,最大的是东北及内蒙地区,主要是由于北方林区原始森林多、交通不便、地广人稀,不能及时发现与处置。另一特征是山林火险高发呈现季节性:像大兴安岭地区山林火灾多发生在春、秋两季,春季为3—6月约110天,其中5月最易发生;秋季为9月中旬到11月中旬共60天左右,其中10月最高危。在两个火险高发时段内,又数春防压力最大、危险度最高。南方和西南山林火险期,一般从11月中旬至翌年4月底约150天,其中2—4月风险最高。西北的新疆山林火险期在夏秋季7—9月约100天,其中8月最易发[3]。
3.3重视新型装备保障建设
配备齐全的装备器材,是救援队伍完成好任务的前提。锻造队伍强劲的山林火灾救援能力,一方面要按照行業标准配备适用装备。队伍常规配备主要有通信指挥类、基本防火车辆类、灭火机具装备类、个人防护类等。对机械化骨干救援队伍则应突出配备急需的大型灭火特种车辆,有效提升队伍处置特大森林火灾的快速机动和火线阻隔能力(见下表)。另一方面,要兼顾高新装备的研发配备。抓住队伍建设发展转型期,加快推进特种救援、航空救援等新型应急装备研发配置,进一步提高山林火灾中的现代化救援保障能力。特别是充分发挥直升机、无人机、AG600大型两栖灭火救援飞机等航空消防装备优势,以及特制装甲车辆的输送、碾压火线、开辟防火隔离带等无可替代的作用。走开“国家统建无偿调用、企业自建有偿征用、全境新质装备力量资源统筹利用”的发展路径,有效提升效能产出与研发投入比,即物尽其用,又开源节流[3]。
表1 森林灭火应急救援队伍装备配备参考表
3.4重视训练实战化建设
人、装结合并通过实战化训练,才能检验关键时刻的救援效能。履行急难险重的山林火灾救援任务,也只有提升实战化训练水平,才能保障不辱使命、不负党和人民重托。通过队伍内部挖潜,自学自训,对照职责、大纲学业务与理论;依托社会资源,利用相关企事单位装备与场地条件,学技术、练技能。坚持紧贴实战,苦练精训,打牢队伍山林火灾救援的整体技战术基础,同时注重抓好指挥员决策与指挥能力提升,为有效履行职能使命打好坚实基础。
4 活用山林火灾救援战法手段,因势利导
山林火灾发生后,要根据现场地形状况、气候因素等,灵活运用各种技战法展开救援,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及国家森林资源[4]。
4.1避强点击弱处,乘势扑救
在山林火灾救援中,把握火势薄弱的有利时机,果断出击至关重要。错过有利时机,火情会迅速变化,救援的难度陡增。一是初发火阶段,火势弱、面积小,只要救援队伍及时赶到、措施得当、战技术得体,火情较易控制与歼灭。二是下山火时期,火线蔓延速度慢,所以应尽可能将下山火消灭在下山阶段。三是夜间特别是凌晨时段,通常温度低、相对湿度大、风力变小,随之火势趋弱、蔓延减缓,低凹处的明火有时会自行渐灭,上山或爬坡火线速度也相对较慢、偶尔也会不扑自灭,整个火场的火线自然间断,在这种情况下适时指挥队伍出击,控制乃至扑灭火势的机会更大、局面更有利。
4.2观事态量实力,活用战术
抓住有利时机,并灵活采取合理战术,有利于掌握救援主动权。一是当火场范围较小时,若只有一支队伍参与救援且火势突变的可能性不大时,可采用“单点突破,两翼推进”战术实施救援,但不适合大面积火场。二是当火场范围较大、火线较长、投入力量较多时,可实施“多点突破,分击合围”。这是一种快速分割火线的常用战术,因是全线展开,撕开火线的突破口多,所以每段战线缩短,救援灭火效率高。三是在打早、打小情况下,对独立火点、较短火线、小面积火场可实施“四面包围,全线突击”,以快制胜,一鼓作气。四是当林火危及到居民区、重要目标等,将严重危及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时,需要果断决战,则强力展开“一次冲击,全线控制”。将全部兵力部署在火线的一侧或两侧,全力扑打明火,暂不清理余火,力求在短暂时间内消灭明火,以控制火场局势,然后再组织消灭残余火。此种战术必须掌控好火线(火场)纵深,通常在200—500米以内适用,以确保危急时刻队伍能撤得出、避得了,显然此情更考验着现地指挥员临危不惧、临机应变能力。
4.3借地利造胜势,攻守兼备
与林火对峙并非是一味的决斗阵势,也有“四两拨千斤”之策。沉着冷静地压火头、断火线,以火止火,进而消弱火势,是火灾救援的技巧措施。如在林火蔓延前方有可利用的自然地形时,像河流、公路、铁路等,可依托其向着火线主动点放迎面火,提前烧除火线与依托地物之间的可燃物,使林火推进的前方出现一遍有一定长宽度的无可燃区,阻止林火继续蔓延。若无自然地物依托,则可利用工具或者机械设备割除地面植被,或因山林地形复杂、时间及火情紧急等情况下无法割除时,也可布施灭火索爆炸,主动开辟出地表裸露的阻火带,以此为依托达到拦截林火的目的。
4.4求创新重应用,地空协同
高山峡谷的地形特点决定了林火救援的难度极高,重装重兵的地面行动会受到极大制约,开发利用现代森林航空消防优势则日益凸显与必要。进一步创新运用各类先进技术手段,在山地林火救援中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借助机(索)降手段开展救援,对完成特殊地形条件下的急难险重和突击性任务具有重要作用。通过直升机输送,将灭火人员、机具和装备送往高山林地机(索)降场,到达速度快,利于抓住火灾救援战机。还可同步实施空中火情及火场地形侦察,便于针对性部署力量。此外,救援队伍在山林救援期间,若需调整部署,则借助直升机空运远比地面徒步便捷的多,且能减少队员体力消耗,利于保持持续战斗力。二是依托直升机吊桶或AG600等两栖飞机舱储技术援救,机动灵活。通过空中载水、化学阻燃剂等直接向火线抛洒,可以精准高效地压火头、攻险地、控强点、打纵深,但受限于滞空时间和升降条件而对取水水源有相应要求。三是持续开发利用化学技术手段,其阻火作用比水灭高出5到10倍。目前各国对化学灭火都比较重视,并趋向于研制高效率的长效灭火剂,特别是在人烟稀少、交通不便的偏远林区,施用效果较好。四是依托人工增雨技术救援。人工增雨以往主要应用在我国农牧业生产生活中,研究应用的经验也相对丰富。在山林火灾救援中,气象条件有利时,借鉴实施以配合地面行动,同样可加快火灾救援进程。
5 结语
山地森林对于整个绿色生态来说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火灾对其破坏性也是巨大的,而山林地形条件复杂,火灾救援困难多、影响大,这就需要强化日常的火险监测,借助空中、远程视频、人工巡护等监测手段早发现、早处置;逐步加强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专业灭火队伍能力建设,以提高快速处置能力;大力加强装备与技术现代化建设,强化多部门配合、军地协同和上下联动,不断优化火场指挥通联,积极推进科学决策、精准救援[5]。
参考文献:
[1] 中国森林草原防火网.防火动态[EB/OL].http://slcyfh.mem.gov.cn/Category_127/Index.aspx,2020-04-22.
[2] 钱祖桥,弓立新.全面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应急保障能力建设[J].中国应急管理,2019(11).
[3] 闫胜利等.当前国内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设研究报告[R].应急协调合2019(06)号,北京:中国消防救援学院,2019.
[4] 白雪峰.森林灭火战术[M].武警警种学院,2012.
[5] 江志军.消防部队参与森林火灾救援战术探讨[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