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要想切实贯彻新课改精神,深化新课程改革,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势在必行。
一、先学后教,开发潜能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要开启学生通窍之门,就要让学生先学,然后依据学情而教。先学后教,即在课上先由教师揭示教学目标,再指导学生动脑、动口进行自学,暴露问题后,教师再来点拨释疑。这种教学结构是一种素质化的课堂教学结构,成为素质化教学目标有效运作的载体。
例如,在面对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篇文言文《古代寓言二则》时,我并没有因为学生从未接触过文言文就进行“满堂灌”,而是让学生先看书下注释、部分译文,充分讨论、分别试讲、互相纠错,然后再由教师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的字、词、句。这样,让学生先学,教师再教,不仅给了学生一定的成就感,更主要的是从一开始就杜绝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为今后文言文的再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先学”要做到“三明确”:即目标明确、学法明确、难点明确。教师“后教”也要做到“三明确”。首先,明确教什么。教学生不会的内容,教学生学会学习。其次,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问题讲问题,就事论事,而要引导学生学会由个别到一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还要指导实践,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从一般到理论再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学习少走弯路,自然趣味盎然。再次,明确教的方式。“后教”不是教师唱“独脚戏”,而应该是和学生“搭台唱戏”。
先学后教,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活力,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以教导学,掌握方法
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以教导学,就是说教师的教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导学,即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导学的重点是导学习方法,这其中包括阅读方法、尝试练习的方法、听课方法、质疑问难等等。
首先,阅读方法包括预习粗读、课堂精读、巩固复读等环节。预习粗读主要是从整体上感知教材内容,粗略地了解重点,把握难点,为课堂教学作必要的准备;课堂精读指课堂上对教材中重点的字、词、句、段等,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仔细品味,认真研读;巩固复读是在学习了课文内容后,反复重读,不断巩固,使之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潜能。
其次,尝试练习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复习旧知预习新知的基础上,通过尝试性练习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方法。要做好尝试练习,必须先看书后尝试练习。尝试练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教材内容,如果不先看书,就成了盲目练习。当然,尝试练习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努力开动脑筋,及时解决问题。实在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及时摘记,及时补救。
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在预习中我让学生自设小问题,并自行尝试练习。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白哪些是懂的,哪些是不够懂或不懂的,为听课作了充分的准备,确确实实提高了课堂效率。
再次,听课方法。要做好课前准备,主要是通过预习、尝试练习等做好知识储备。如课文中的生字词等就必须通过预习的方式解决好。语文课上要教会学生做好课堂笔记。笔记要记重点、难点,要听、看、想、记相结合,不能只当“记录员”,还要善于整理笔记,不断消化吸收笔记内容。重要的是,要在听课时确立主体意识,不能被动应付。这就要求语文课堂上要善听(善于听老师、同学说)、善思(善于思考)、善言(踊跃发言)、善记(善于摘记、记忆、巩固)、善练(善于练习)。这才算真正有了听课的能力。
最后,质疑问难的方法。“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充分说明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的重要性。学习语文,要求学生遇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善于在无疑处生疑。语文课上更要鼓励学生善问,要先学后问、先思后问,要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问题要当堂提出,当堂解决。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设疑——思辨——求解”的过程中开发潜能。
总之,以教导学,最主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语文的方法,要有效地开发学习语文的潜能。一旦学生掌握了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必定能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语文的氛围中去,必定能激活课堂教学。
三、教学得法,激发兴趣
卢梭在《爱弥尔》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教学得法,就可以让学生在参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方面,教师应放手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学有所得。
例如,生字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解决;理解课文可以通过读、议、圈、注去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逐步提高写作水平,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使用精辟的语言,并流利地表达出来。总之,在教学上要克服学生对老师的盲目依赖心理,促使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另一方面,教师要能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呆板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展示。自主学习的模式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施展自己个性和特长的舞台。
例如,有些同学擅长绘画,在《春》一课的教学中,我就让他们走上讲台现场描绘;有些同学擅长表演,在演课本剧《我的叔叔于勒》时,这部分同学充分显示出了他们的表演天赋;还有些同学很能辩论,在学习《狼》专题时,我让同学以自荐的形式挑选了8名学生,举行了一场以“人类对狼应以保护为主”为辩题的辩论赛,双方针锋相对、妙语连珠、精彩纷呈,在活动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展示了才华。通过这些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们充分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进而有力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在教学活动中,我深切体会到,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能使课堂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而自然;能激发学生认知、探索、理解、发现以及表现的欲望,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能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改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最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西城初级中学(225400)
一、先学后教,开发潜能
“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要开启学生通窍之门,就要让学生先学,然后依据学情而教。先学后教,即在课上先由教师揭示教学目标,再指导学生动脑、动口进行自学,暴露问题后,教师再来点拨释疑。这种教学结构是一种素质化的课堂教学结构,成为素质化教学目标有效运作的载体。
例如,在面对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一篇文言文《古代寓言二则》时,我并没有因为学生从未接触过文言文就进行“满堂灌”,而是让学生先看书下注释、部分译文,充分讨论、分别试讲、互相纠错,然后再由教师讲解学生难以理解的字、词、句。这样,让学生先学,教师再教,不仅给了学生一定的成就感,更主要的是从一开始就杜绝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难心理,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为今后文言文的再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先学”要做到“三明确”:即目标明确、学法明确、难点明确。教师“后教”也要做到“三明确”。首先,明确教什么。教学生不会的内容,教学生学会学习。其次,明确教的要求。教师不能就问题讲问题,就事论事,而要引导学生学会由个别到一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同时还要指导实践,重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从一般到理论再到实践架起一座桥梁,使学生学习少走弯路,自然趣味盎然。再次,明确教的方式。“后教”不是教师唱“独脚戏”,而应该是和学生“搭台唱戏”。
先学后教,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活力,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以教导学,掌握方法
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以教导学,就是说教师的教学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教师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导学,即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导学的重点是导学习方法,这其中包括阅读方法、尝试练习的方法、听课方法、质疑问难等等。
首先,阅读方法包括预习粗读、课堂精读、巩固复读等环节。预习粗读主要是从整体上感知教材内容,粗略地了解重点,把握难点,为课堂教学作必要的准备;课堂精读指课堂上对教材中重点的字、词、句、段等,要在老师的指导下仔细品味,认真研读;巩固复读是在学习了课文内容后,反复重读,不断巩固,使之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潜能。
其次,尝试练习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复习旧知预习新知的基础上,通过尝试性练习获取新知识的一种方法。要做好尝试练习,必须先看书后尝试练习。尝试练习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教材内容,如果不先看书,就成了盲目练习。当然,尝试练习要善于发现问题并努力开动脑筋,及时解决问题。实在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及时摘记,及时补救。
如《“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在预习中我让学生自设小问题,并自行尝试练习。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白哪些是懂的,哪些是不够懂或不懂的,为听课作了充分的准备,确确实实提高了课堂效率。
再次,听课方法。要做好课前准备,主要是通过预习、尝试练习等做好知识储备。如课文中的生字词等就必须通过预习的方式解决好。语文课上要教会学生做好课堂笔记。笔记要记重点、难点,要听、看、想、记相结合,不能只当“记录员”,还要善于整理笔记,不断消化吸收笔记内容。重要的是,要在听课时确立主体意识,不能被动应付。这就要求语文课堂上要善听(善于听老师、同学说)、善思(善于思考)、善言(踊跃发言)、善记(善于摘记、记忆、巩固)、善练(善于练习)。这才算真正有了听课的能力。
最后,质疑问难的方法。“思源于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充分说明掌握质疑问难的方法的重要性。学习语文,要求学生遇到问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要善于在无疑处生疑。语文课上更要鼓励学生善问,要先学后问、先思后问,要善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问题要当堂提出,当堂解决。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设疑——思辨——求解”的过程中开发潜能。
总之,以教导学,最主要的是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语文的方法,要有效地开发学习语文的潜能。一旦学生掌握了适合于自己的方法,必定能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语文的氛围中去,必定能激活课堂教学。
三、教学得法,激发兴趣
卢梭在《爱弥尔》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教学得法,就可以让学生在参与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既学到知识,又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一方面,教师应放手把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活动中学有所得。
例如,生字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解决;理解课文可以通过读、议、圈、注去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逐步提高写作水平,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使用精辟的语言,并流利地表达出来。总之,在教学上要克服学生对老师的盲目依赖心理,促使他们发挥主观能动性。
另一方面,教师要能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来自“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体验到创造的欢乐”。呆板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展示。自主学习的模式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施展自己个性和特长的舞台。
例如,有些同学擅长绘画,在《春》一课的教学中,我就让他们走上讲台现场描绘;有些同学擅长表演,在演课本剧《我的叔叔于勒》时,这部分同学充分显示出了他们的表演天赋;还有些同学很能辩论,在学习《狼》专题时,我让同学以自荐的形式挑选了8名学生,举行了一场以“人类对狼应以保护为主”为辩题的辩论赛,双方针锋相对、妙语连珠、精彩纷呈,在活动中既学到了知识,又展示了才华。通过这些一系列的自主学习活动,让学生们充分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进而有力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在教学活动中,我深切体会到,自主学习的课堂活动能使课堂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而自然;能激发学生认知、探索、理解、发现以及表现的欲望,真正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能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改变学生被动、消极的“要我学”为热情、主动的“我要学”,最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西城初级中学(22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