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高校的内部管理水平会影响其教学水平,进而影响人才的培养。内部管理的强化需要加强内部审计,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内部审计的重要构成,是审计政策日趋完善、审计监督覆盖范围日趋扩大的背景下,审计工作的必须聚焦点。高校加强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才能走出审计困境,带来高校管理的优化。本文主要就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进行分析,在明确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性的基础上,就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指导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
当前高校不断扩招,投入了大量的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用于学校的校舍改建、扩建及新建,用于人员的招聘等,而这也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带来了新挑战。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压力增大、风险增大,加上高校的特殊主体性质,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备受关注。当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并不断暴露,审计风险较大、审计结果应用不充分等降低了审计实效。因此探讨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势在必行。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特点
(一)任务接受较被动
一般来说,在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要想进行经济责任的审计,特别是针对某名领导干部进行责任审计,必须获得上级部门的批准,才能着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这意味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较为被动,具有明显的指令与授权性质。
(二)审计对象较特殊
经济责任审计与工程项目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最大的区别在于审计对象。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对象是个人,而不是单位或部门,更倾向于领导干部,查看其任期内经济职责的履行情况,作出相应的审计评价。
(三)审计内容综合化
审计内容的综合程度取决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多元化,既涉及到领导干部,也包括党政负责人员,更有下属经济体的负责人等,基于审计对象的多元化,其所处岗位工作内容不同,对应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也差异明显,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可能会涉及到财经法规、财务收支、经济效益等多种考察内容,也包括领导任期内廉洁自律的情况评估。
(四)时效要求较高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有既定的时效要求,主要针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活动、履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对应的审计时间范围明确,这意味着任职期以外的事项不属于审计的范围。经济责任审计的报告录入领导干部个人档案,影响其考核任免,其具体的参考价值也具有明显的时效性要求。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对时间范围界定敏感,时效要求普遍较高。
(五)有相应的风险性
在高校中部分领导干部任职时间较长,甚至多达十年以上,这意味着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对应大的时间跨度大,要大量查阅资料,而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经济管理材料、会议材料本身较多,且部分材料年代久远破损严重或遗失,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结果,且目前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没有统一标准,无法最大限度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正性与客观性,也加剧了其审计风险。
(六)审计人员必须熟悉政策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个体廉政情况和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执行、管理、监督权行使情况进行评价与审计,主要查看主要被审计领导干部是否存在權力非法运行的情况,审计人员必须提前熟悉政策,且理论基础扎实,才能透过表面找到问题根源,并基于所发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正建议。
二、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既存问题分析
(一)审计环境不良
良好的审计环境是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稳步推进的保障。但高校普遍缺乏审计工作的良好环境。在认知上,领导层乃至基层教职工对审计工作认识不到位,存在严重的认知偏差,事中执行、事后评价无法持续跟进,既影响了审计工作人员审计的积极性,也导致审计工作后续开展阻力重重,形成恶性循环。部分高校中甚至存在先离职、后审计的情况,人员离职办理时,相关报告的填写及提交较为随意,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缺乏相应的完整审计证据,后续审计难度大。
(二)评价体系不健全
“无规矩不成方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完善的制度和体系保障,特别是评价体系。当前经济责任审计法律建设略显不足,对应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没有统一界定,加上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多元,岗位多样,不同岗位经济运行方式差异明显,在评价指标上“一刀切”,必然影响审计评价实效。目前,多数高校没有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进行明确,也没有签订责任状,即使审计中发现问题也无法具体问责。且高校在扩招发展中经济活动更为复杂,领导干部对应的经济责任更多,评价指标不统一,评价体系不健全,影响其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效。
(三)审计缺乏独立性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想落到实处,必须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开展,设置专门的审计机构,且确保内部审计人员数量达标。就多数高校目前审计工作开展情况看,审计缺乏独立性,机构设置不够完善,其内部审计机构多与纪检监察部门联合办公,影响了其工作开展的效果。在一些偏远地方高校内审机构也是缺位的,机构上的不完善,审计人员配备不到位,干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高校内审部门作为学校内设机构,多数由学校领导直接管理,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受制于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工作开展较为被动。审计工作具有明显的被牵制性,学校内审部门无法权威独立地开展工作。
(四)审计结果利用不充分
审计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找到问题根源,有针对性地改进,其落脚点应该是审计结果的充分利用。但目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用不充分的问题十分突出,其在领导干部考核、任免及奖惩方面效力不大。多数情况下,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由审计部门交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保存,基本上处于报告“束之高阁”的状态。高校目前没有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如何提取、利用审计报告作出明确规定,且当前高校审计成果多采取不公开披露的方式,监督不足,也影响了审计成果的后续转化。 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优化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审计工作环境
高校各部门应联手创造良好的审计工作环境,配合完善的审计制度,让审计部门的权利与义务更清晰,让审计工作得到其他部门的认同与支持,在良好的审计工作环境下,提升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让审计工作顺利推进。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环境创设中,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引导高校人员正确认识审计工作,并借助网络宣传、教职工专题学习、专家讲座、宣传材料的印发等宣传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让高校人员明确审计意义、范围、内容、程序等,使得高校人员对审计法律法规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减少审计工作阻力,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另一方面,审计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等联手,深化沟通形成监督约束机制,从而制定出规范合理的审计工作流程,以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工作的科学性,配合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明确监督标准,强化监督力度,打造良好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环境。
(二)构建科学完善的审计评价系统
对于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来说,构建完善的审计评价体系必不可少,对评价体系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并配合具体的操作细则,使得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贯穿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期、中期及后期,落实好责任制度。具体来说,要明确部门责任,实现财务收支审查与批准权限的分离,基于部门业务范围确定具体的审计评价指标。要重视预算管理,高校项目建设资金、科研经费支出、员工教育培训收入等都纳入预算管理体系中,按照预算方案严格执行,积极接受校内职工监督,及时做好预算、财政信息的披露。对于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来说,应聚焦资产管理,关注当前资源闲置浪费的问题,尽可能地减少投资收益低、建设周期长的项目。资产购置、项目方案拟定前进行全面的科学评估,按照国家标准,按照需求量规范采购行为,并建构资产责任追查制度,建立具体的资产采购及使用台账,强化资产后期管理。
(三)增强审计的权威与独立性
为实现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权威性与独立性的提升,可将审计项目以外包形式承包给专业的审计机构,高校审计部门主要负责对其审计执行过程进行监督,负责报告质量的评估。审计取证、审计沟通等由专门的审计工作人员完成,切实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减少其他方面的干扰。高校的领导干部端正审计态度,根据高校实际情况,支持建构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配备专门的审计人员。强化对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培训,以内部审计人员能力与素质的提升带来权威、综合性的审计结果,提高审计质量。
(四)重视并落实好审计结果的运用
学校领导重视审计工作,且关注审计结果,确保其发挥实效。将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任免、奖惩、考核的标准或参考,基于不同的审计报告结果做好个体的考核评估。要发挥审计联席
会议制度的效果,以审计结果的公开管理,提高审计结果的运用率。高等院校可以尝试将审计结果组合起来,构建审计结果数据库,为后期审计工作开展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四、结语
当前高校不断扩招,经济建设进程加快,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隨着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入,经济责任审计在反腐倡廉建设中也发挥积极作用,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中国特色的新型综合审计项目。立足高校实际,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思路和举措,加强对重点岗位的审计监督,才能确保高效经济建设的稳步推进。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当前高校不断扩招,投入了大量的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用于学校的校舍改建、扩建及新建,用于人员的招聘等,而这也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带来了新挑战。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压力增大、风险增大,加上高校的特殊主体性质,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备受关注。当前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并不断暴露,审计风险较大、审计结果应用不充分等降低了审计实效。因此探讨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势在必行。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特点
(一)任务接受较被动
一般来说,在高校内部,审计部门要想进行经济责任的审计,特别是针对某名领导干部进行责任审计,必须获得上级部门的批准,才能着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这意味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较为被动,具有明显的指令与授权性质。
(二)审计对象较特殊
经济责任审计与工程项目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等最大的区别在于审计对象。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对象是个人,而不是单位或部门,更倾向于领导干部,查看其任期内经济职责的履行情况,作出相应的审计评价。
(三)审计内容综合化
审计内容的综合程度取决于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多元化,既涉及到领导干部,也包括党政负责人员,更有下属经济体的负责人等,基于审计对象的多元化,其所处岗位工作内容不同,对应的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也差异明显,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可能会涉及到财经法规、财务收支、经济效益等多种考察内容,也包括领导任期内廉洁自律的情况评估。
(四)时效要求较高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有既定的时效要求,主要针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经济活动、履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对应的审计时间范围明确,这意味着任职期以外的事项不属于审计的范围。经济责任审计的报告录入领导干部个人档案,影响其考核任免,其具体的参考价值也具有明显的时效性要求。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对时间范围界定敏感,时效要求普遍较高。
(五)有相应的风险性
在高校中部分领导干部任职时间较长,甚至多达十年以上,这意味着对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对应大的时间跨度大,要大量查阅资料,而与经济责任审计相关的经济管理材料、会议材料本身较多,且部分材料年代久远破损严重或遗失,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结果,且目前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没有统一标准,无法最大限度保证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公正性与客观性,也加剧了其审计风险。
(六)审计人员必须熟悉政策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个体廉政情况和重大经济事项决策、执行、管理、监督权行使情况进行评价与审计,主要查看主要被审计领导干部是否存在權力非法运行的情况,审计人员必须提前熟悉政策,且理论基础扎实,才能透过表面找到问题根源,并基于所发现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正建议。
二、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既存问题分析
(一)审计环境不良
良好的审计环境是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稳步推进的保障。但高校普遍缺乏审计工作的良好环境。在认知上,领导层乃至基层教职工对审计工作认识不到位,存在严重的认知偏差,事中执行、事后评价无法持续跟进,既影响了审计工作人员审计的积极性,也导致审计工作后续开展阻力重重,形成恶性循环。部分高校中甚至存在先离职、后审计的情况,人员离职办理时,相关报告的填写及提交较为随意,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缺乏相应的完整审计证据,后续审计难度大。
(二)评价体系不健全
“无规矩不成方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需要完善的制度和体系保障,特别是评价体系。当前经济责任审计法律建设略显不足,对应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没有统一界定,加上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多元,岗位多样,不同岗位经济运行方式差异明显,在评价指标上“一刀切”,必然影响审计评价实效。目前,多数高校没有对领导干部任期内的经济责任进行明确,也没有签订责任状,即使审计中发现问题也无法具体问责。且高校在扩招发展中经济活动更为复杂,领导干部对应的经济责任更多,评价指标不统一,评价体系不健全,影响其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实效。
(三)审计缺乏独立性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要想落到实处,必须确保审计工作的独立开展,设置专门的审计机构,且确保内部审计人员数量达标。就多数高校目前审计工作开展情况看,审计缺乏独立性,机构设置不够完善,其内部审计机构多与纪检监察部门联合办公,影响了其工作开展的效果。在一些偏远地方高校内审机构也是缺位的,机构上的不完善,审计人员配备不到位,干扰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高校内审部门作为学校内设机构,多数由学校领导直接管理,审计部门工作人员受制于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工作开展较为被动。审计工作具有明显的被牵制性,学校内审部门无法权威独立地开展工作。
(四)审计结果利用不充分
审计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找到问题根源,有针对性地改进,其落脚点应该是审计结果的充分利用。但目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应用不充分的问题十分突出,其在领导干部考核、任免及奖惩方面效力不大。多数情况下,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由审计部门交给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保存,基本上处于报告“束之高阁”的状态。高校目前没有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如何提取、利用审计报告作出明确规定,且当前高校审计成果多采取不公开披露的方式,监督不足,也影响了审计成果的后续转化。 三、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优化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审计工作环境
高校各部门应联手创造良好的审计工作环境,配合完善的审计制度,让审计部门的权利与义务更清晰,让审计工作得到其他部门的认同与支持,在良好的审计工作环境下,提升审计部门的独立性,让审计工作顺利推进。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环境创设中,一方面要加强教育,引导高校人员正确认识审计工作,并借助网络宣传、教职工专题学习、专家讲座、宣传材料的印发等宣传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意义,让高校人员明确审计意义、范围、内容、程序等,使得高校人员对审计法律法规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减少审计工作阻力,营造良好的审计环境。另一方面,审计部门与人力资源部门等联手,深化沟通形成监督约束机制,从而制定出规范合理的审计工作流程,以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工作的科学性,配合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明确监督标准,强化监督力度,打造良好的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环境。
(二)构建科学完善的审计评价系统
对于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来说,构建完善的审计评价体系必不可少,对评价体系各项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并配合具体的操作细则,使得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贯穿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前期、中期及后期,落实好责任制度。具体来说,要明确部门责任,实现财务收支审查与批准权限的分离,基于部门业务范围确定具体的审计评价指标。要重视预算管理,高校项目建设资金、科研经费支出、员工教育培训收入等都纳入预算管理体系中,按照预算方案严格执行,积极接受校内职工监督,及时做好预算、财政信息的披露。对于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来说,应聚焦资产管理,关注当前资源闲置浪费的问题,尽可能地减少投资收益低、建设周期长的项目。资产购置、项目方案拟定前进行全面的科学评估,按照国家标准,按照需求量规范采购行为,并建构资产责任追查制度,建立具体的资产采购及使用台账,强化资产后期管理。
(三)增强审计的权威与独立性
为实现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权威性与独立性的提升,可将审计项目以外包形式承包给专业的审计机构,高校审计部门主要负责对其审计执行过程进行监督,负责报告质量的评估。审计取证、审计沟通等由专门的审计工作人员完成,切实加强经济责任审计的权威性、独立性,减少其他方面的干扰。高校的领导干部端正审计态度,根据高校实际情况,支持建构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配备专门的审计人员。强化对审计人员专业能力的培训,以内部审计人员能力与素质的提升带来权威、综合性的审计结果,提高审计质量。
(四)重视并落实好审计结果的运用
学校领导重视审计工作,且关注审计结果,确保其发挥实效。将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任免、奖惩、考核的标准或参考,基于不同的审计报告结果做好个体的考核评估。要发挥审计联席
会议制度的效果,以审计结果的公开管理,提高审计结果的运用率。高等院校可以尝试将审计结果组合起来,构建审计结果数据库,为后期审计工作开展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四、结语
当前高校不断扩招,经济建设进程加快,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隨着高校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入,经济责任审计在反腐倡廉建设中也发挥积极作用,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中国特色的新型综合审计项目。立足高校实际,积极探索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思路和举措,加强对重点岗位的审计监督,才能确保高效经济建设的稳步推进。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