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研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rizhaoyangdongs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青年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正确树立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明显的规范效力。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环节。文章在认真把握青年学生心理特点和成长要求的前提下,旨在从地域文化、课堂教育、大学精神、社会实践和机制构建等方面探索和寻求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以期为高校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践行 路径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江苏省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专项课题“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5FYHZD0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22-0065-03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主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做出了一系列的重要论述。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2015年4月,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印发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这些文件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提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学校教育、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中,并对具体要开展的活动做了明确的安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指引青年学生成长进步的思想纲领和行动指南。新时期,高校结合学生成长成才需求,根据青年学生心理特点,科学而有效地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状分析
  笔者于2015年9月对江苏省淮安市部分高校开展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问卷30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调查显示,当前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状况良好,能根据统一要求和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富有成效的主题教育活动,但是学校之间稍有差距。总的来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积极认同的,但是也存在个别问题值得重视和注意。
  98.6%的被调查者表示知晓并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在回答“您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是否通俗易懂?”这一问题时,有99%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是”。300名被调查者当中,有256人认为中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常有必要的”,有32人认为是“有必要的”,两者共占96%。在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群体应该是谁?”这一问题的调查中,有75%的被调查者认为是“青少年学生”,21.3%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党政机关干部和企事业职员”。在有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调查中,有93.3%的被调查者对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社会“充满信心”,有4%的被调查者表示“较有信心”。这表明,大部分调查者对高校在青年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欢迎和认可的。
  在回答“‘雷锋精神’在当代是否还具有现实意义?”这一问题时,有88.67%的被调查者认为“雷锋精神没有过时,在当下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当然调查中也发现,有59.33%的被调查者认为“雷锋精神是一种理想化的道德水准,有点不太现实”,还有61.3%的学生选择了“内心里面确实想向雷锋学习,但有时受一些现实的影响,不会像雷锋那么做”。这说明当代绝大部分学生是乐意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的,对学习雷锋精神是有热情的,但有时会受社会上小部分负面新闻的影响。有89.6%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前影响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的主要因素是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不公以及就业难等。有93%的被调查者认为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不良因素主要有市场经济下的拜金主义盛行、公共道德的沦丧、损人利己事件频繁发生等。这表明,社会的现实状况是影响当前大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意识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直接因素之一。
  在有关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问题上,所有被调查者一致认为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有必要的”,其中有96.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非常有必要”、3.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有必要”。71.6%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有效途径是加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这反映出大部分学生比较渴望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且认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更加富有成效。在回答“您认为影响大学生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主要的原因”这一问题时,有91.7%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受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价值观念的渗透和冲击;有72%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变革、腐败等不正之风也带来一定的影响;有61.7%的被调查者认为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反差非常大,如果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会上当吃亏。这说明网络信息时代,在各种多元和负面信息的影响下,现实世界对大学生的观念、行为等冲击非常大,社会现实促使大学生形成了相对而言更加实用和利己的价值观。
  在当前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系列问题上,在回答“你认为贵校的老师是否重视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这一问题时,有的高校高达95.67%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很重视”,而有的高校只有58%的被调查者选择了“很重视”,可见存在着高校之间不平衡的问题。在回答“你认为学校现在开设的各类思政课程(如‘思修’‘毛概’等)对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所起的作用怎么样?”这一问题时,有54.3%的被调查者选择了“作用较大”,33.3%的被调查者认为“作用不大”,12.4%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起到作用”。针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这一问题,有97.3%的人选择了“做人做事要秉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95%的人选择了“自立自强,努力追求理想的生活”,72.3%的人选择了“要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慈善活动”,70.67%的人选择了“要自力更生,自主创业”。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大多思想端正,行为积极向上,能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但是,调查中也不难发现,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发挥不尽如人意,教学效果平平,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迫在眉睫。   二、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及必要性考量
  1.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本质需求。现如今,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内涵,主导着当今时代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人才集中、知识分子集聚、多种思潮交汇是高校的特征。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稳定,易受到各种价值观的影响和干扰。总的来说,大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学生中崇尚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高校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育人全过程显得非常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也关系到高校的育人成果。
  2.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观需求。2014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提出了“勤学、修德、明辨、笃行”的八字真经,明确指出了青年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责任和努力方向。毋庸置疑,单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项工作来讲,在工作过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也有助于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铭记在心并化为切实有效的实际行动。
  3.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自身需求。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正处于重大转型时期,并且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意识复杂多变,社会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多样化的社会环境和日新月异的网络环境,容易导致大学生受多元思潮的影响产生理想信念淡化等问题,而大学生恰恰又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或缺的力量,可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势在必行,这关系到能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武装青年学生,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信念,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养成优良的作风。
  三、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探析
  1.紧握课堂主渠道,发挥教师榜样引领作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大学生起着引领和示范作用,影响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塑造。课堂是师生交流活动的主要场所,更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渠道。应该把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形式,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通过教师的授课讲解,让核心价值观内容较好地深入学生头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行为。此外,加强师德建设,发挥教师学习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领导干部带头、教职工率先示范,形成全员参与、人人积极主动的良好氛围。
  2.提升辅导员职业能力素质,促进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辅导员是专门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需要具备非常高的政治素养、道德修养等。辅导员是最贴近大学生的政治引导者、思想引导者和生活引导者,辅导员的政治立场、道德素养及生活作风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坚定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字内容为导向,以身作则,自觉践行。此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引领道德建设的纲领,自然可以引领辅导员的职业道德建设,即引领辅导员的政治素养、职业素养、文化素养以及心理素养的提高和加强。
  3.利用地方文化和大学精神,挖掘传统文化资源。高校坐落在某一特定地方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与地方文化会产生或多或少的联系,师生也容易受到地方文化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思维方式的影响。不少高校的办学特色亦是从地方文化中凝练和概括出来的。丰富浓厚的地方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活动资源之一。高校可充分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通过开展参观、考察等教育活动,激发学生的担当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此外,大学校训和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历史积淀和精气神的反映,是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导向。高校应充分利用校训和大学精神中所蕴含的精神财富,使之成为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之一。
  4.依托社会实践,搭建活动平台。高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育人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了解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有效途径,也是大学生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方式。充分利用好校内外实践基地,强化各类实训,带领学生到校外扎实锻炼。深化志愿服务活动,探索建立志愿服务活动的长效机制,鼓励学生奉献社会、提升自我,引导大学生争做良好道德风尚的倡导者。利用好社会实践基地,通过具体措施,帮助学生在与人交往中增长知识,在生产劳动中增强本领。利用党日活动、团日活动、社团活动等平台,推动大学生道德养成和道德实践的紧密结合。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氛围。大学校园文化对师生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坚持“以文化人”,运用多种校园文化载体和校园文化作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大学给予学生的文化认知,有时比所学到的文化知识更能入脑入心。精心组织各类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活动,并以开学典礼、毕业典礼、重要节日庆典等为契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境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魅力。以报告讲座、党团日活动、专题研讨等形式加强学习研讨,引导师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重视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寓思想引领于活动实施过程中,寓核心价值观于活动精神理念中。注重选树各类师生道德典型,在校园内树立道德榜样,发挥身边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形成“比学赶超”的争先氛围。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机结合,充分借助校报校刊、校园橱窗以及网站、微信等平台加大宣传力度,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营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浓郁氛围。
  6.构建长效机制,落实制度保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构建长效机制,打好制度堡垒。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领导责任制。学校党委要从大局出发,制定政策,完善措施,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职能部门各司其责、师生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二是运用新媒体,构建宣传工作机制。紧紧跟随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注重对活动的宣传,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和理论研究。三是树立榜样,构建典型引领机制。坚持用典型引领风尚、用典型弘扬美德、用典型传递力量,发挥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四是完善规章制度,建立适度的奖惩机制,修订师生行为准则。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的短期行动,而是一项长期工程。要不断深化宣传教育、突出实践养成,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教育功能和校园文化的隐性教育功能相结合,将举办切实有效的活动与制定健全完善的制度相结合。高校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团学组织要发挥密切联系青年的优势,立足课堂和校园内外,扎实推进青年学生形成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自觉和行动自觉。
  [参考文献]
  [1]张大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7).
  [2]曹砚辉,谭来兴.高校辅导员师德建设初探[J].教育探索,2010(2).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通化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能源平衡自动化控制系统项目”的设计及实施,按照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节能降耗。最大限度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