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合作学习等五个方面谈了谈具体做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课程改革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种情感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等,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再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果雨”的场景——让不同类的水果以下雨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等学生观察以后教师可以提问:“出现了哪几种水果?各出现了几个?你能记住吗?谁有好的方法来帮助大家记清楚?”这就很顺利、迅速地引入了统计的内容。一方面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觉得课堂更富有情趣,从而让他们感到有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无疑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其次,要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师生情感交流的加强。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其欢乐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使师生情感得以交流,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也应多多给予鼓励,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
二、鼓励合作学习
合作几乎与实践密不可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一个结论的得出,一个规律的发现,如果只靠一个人,有时难免会显得片面,显得不够完整。如何才能达到逐步全面和完整?鼓励学生合作不愧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学生在合作中不仅可以商量如何分工、如何动手操作,还可以共同讨论实验结论。合作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还培养了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因为面对共同的问题,每个小组、每位同学都必须按分工先拿出自己的意见,每个学生都得动脑来思考问题,而讨论的问题经过小组的补充,再经过全班的交流修正,形成了正确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优生得到了锻炼,因为他们的意见多是被肯定的;而学困生也在互补、互动中学到了知识,促进了发展。
三、注意设问技巧
设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设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决定设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课堂设问的技巧。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数学知识的主要阵地,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研究课堂教学中设问的原则与技巧是优化课堂过程、优化学生思维流程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问题设计上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注重质量,不能舍本求末,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片面追求所谓的课堂气氛活跃。在问题设置上,教师要有意识地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这种以矛盾冲突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
四、培养情感意志
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应包括认识方面的目标,还应包括学生的情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方面。这里提出的情感目标是指教学应该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情感、意志等目标既有与认知活动相关的内容与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与价值。这样的目标并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它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它们不仅服务于、从属于认识活动,而且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价值和地位,是学生基本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五、突出主体发展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大量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以教师的讲为主,讲得又细又多;以教师和个别优秀学生的活动和思维代替大多数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导致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听、机械重复地练。而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所构成的师生言语交往行为过程都是由教师启动的,学生在此过程中处于非自主地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多个角度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要采取各种措施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要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要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他们热爱学习的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要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这种健康的精神心理气氛中能够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这样长期坚持下去,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主动地学习。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课程改革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一、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教学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更是一种情感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如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等,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再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果雨”的场景——让不同类的水果以下雨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等学生观察以后教师可以提问:“出现了哪几种水果?各出现了几个?你能记住吗?谁有好的方法来帮助大家记清楚?”这就很顺利、迅速地引入了统计的内容。一方面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了,另一方面学生也会觉得课堂更富有情趣,从而让他们感到有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无疑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其次,要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师生情感交流的加强。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其欢乐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使师生情感得以交流,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也应多多给予鼓励,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
二、鼓励合作学习
合作几乎与实践密不可分,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一个结论的得出,一个规律的发现,如果只靠一个人,有时难免会显得片面,显得不够完整。如何才能达到逐步全面和完整?鼓励学生合作不愧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学生在合作中不仅可以商量如何分工、如何动手操作,还可以共同讨论实验结论。合作学习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还培养了学习能力,提高了学习效率。因为面对共同的问题,每个小组、每位同学都必须按分工先拿出自己的意见,每个学生都得动脑来思考问题,而讨论的问题经过小组的补充,再经过全班的交流修正,形成了正确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优生得到了锻炼,因为他们的意见多是被肯定的;而学困生也在互补、互动中学到了知识,促进了发展。
三、注意设问技巧
设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设问效果如何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决定设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课堂设问的技巧。数学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播数学知识的主要阵地,是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也是学生学习获取数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研究课堂教学中设问的原则与技巧是优化课堂过程、优化学生思维流程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问题设计上要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注重质量,不能舍本求末,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片面追求所谓的课堂气氛活跃。在问题设置上,教师要有意识地挑起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使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这种以矛盾冲突为基础的问题情境的产生和解决,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
四、培养情感意志
课堂教学的目标不仅应包括认识方面的目标,还应包括学生的情感、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及交往意识与能力等方面。这里提出的情感目标是指教学应该促进学生情感体验的健康、丰富和情感控制能力的发展。情感、意志等目标既有与认知活动相关的内容与价值,又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与价值。这样的目标并不是一节课就能完成的,它必须通过每节课来实现,渗透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要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来认识,它们不仅服务于、从属于认识活动,而且有其相对独立的内容、价值和地位,是学生基本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
五、突出主体发展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大量存在着这样的现象:以教师的讲为主,讲得又细又多;以教师和个别优秀学生的活动和思维代替大多数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导致大多数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听、机械重复地练。而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所构成的师生言语交往行为过程都是由教师启动的,学生在此过程中处于非自主地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多个角度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要采取各种措施激励所有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活动;要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要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以此激发他们热爱学习的情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要善于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在这种健康的精神心理气氛中能够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这样长期坚持下去,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并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