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的概念已经提出有十余年的时间,它的内涵和构建机制也随着时代和形势的发展不断完善。艺术院校肩负着培养新时代文化艺术新人和生产高质量文艺作品的重任,因此,艺术类高校的“三全育人”要能够从艺术的特性出发,遵循其发展规律,吸纳专业教师进入思政育人的队伍,形成良好的协同育人机制,建立全新的格局。
关键词:三全育人;艺术高校;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6-0092-03
一、“三全育人”的内涵及发展
教育是发展的基础,高等教育尤其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三全育人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三全育人的重要性,指出如何能够更好地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三全育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综合改革的目标正是要能够不断地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引导工作,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要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和教学、教材、管理等体系,争取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20世纪80年代,教育不断地改革和推进,“三全育人”理念的推出,显示了我国教育正逐渐面向世界。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的体系和制度的完善,也使“三全育人”理念得以进一步推进[1]。1999年“三全育人”理念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高校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青年。到了今天,“三全育人”有了更深层次的现实意义,开始思考对长远育人格局、体系、标准的重新建构。
二、艺术类高校“三全育人”存在的问题
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艺术院校在进行“三全育人”的过程中,因艺术的特殊性,遇到诸多问题。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艺术院校的生源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艺术类学生大多思想活跃,具有创新性,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热忱,然而,他们的人文知识不足,对道德观念、人生观念的意识相对模糊,对“三全育人”概念的认知模糊。艺术类学生敢想、敢做,思想上的约束性较弱,这就更需要高校从思想上加以正确地引领和指导,使之在艺术创作、艺术实践中展现民族文化和民族道德。
“三全育人”要求全员、全程、全方位把控育人工作,艺术高校对管理措施存在一定的误解,一部分的艺术院校认为“三全育人”的工作只是从事行政管理人员的核心工作,是需要辅导员全力实施的工作内容,专业教师仅仅负责专业领域的教学工作即可[2]。这就完全忽略了协同育人的理念,也忽略了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协作的意义。
三、艺术类院校“三全育人”的实践性探索
艺术院校的“三全育人”建设和实施,需要充分地结合艺术院校自身办学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所学专业的特殊性,真正依托学校的办学理念、艺术资源、德育资源展开探索[3]。
本研究結合思政教育的经验,充分重视学生对专业的热忱,认为艺术工作者更需要拥有良好正确的思想意识,高校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艺术作品中融入红色元素,让学生通过展演、比赛、作品创作更深层地理解什么是爱国情怀、什么是家国情怀;通过学院举办的一系列展演活动和艺术作品的创作,让学生在创作的同时,上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一)持续强化“全员育人”意识
1. 搭建育人平台,担负学生成才责任
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在全员教育中应共同发挥作用。艺术院校在进行全员教育的过程中,应尊重教育的规律,构建全员育人的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自的优势,共同凝聚起强大的育人合力。在全员育人的过程中,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协作,学校与家长共同协作,搭建完善的育人平台,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应不断提升学生人格,通过创新的模式,让家长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成长中。
开展工作中充分展现戏曲艺术的学科特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艺术院校应通过戏曲进校园的主题形式,把思政教育、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等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形成整体,充分弘扬传统文化,丰富思政教育内涵。
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在“三全育人”中取得了一定成绩,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戏曲学院承办了“庆祝建党百年,重温红色经典”的汇报演出,在这次的汇报演出中用戏曲演唱的形式对党史进行了演绎,让学生能够通过戏曲作品的演绎、戏曲作品的呈现重温历史。在这次展演中,学院选择京剧《杜鹃山》的选段与吉剧《江姐》的选场,力争使吉剧成为全国地方新兴剧种的头牌,为振兴、传承、发展吉剧艺术助力。也正是借展演的机会和平台,通过舞台艺术的呈现,用传统戏曲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这种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2. 完善育人机制,构建育人体系
在理论育人方面,艺术院校要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确保“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充分发挥多种不同形式的育人功能,不断深入挖掘育人要素,以优化的机制和切实的保障,构建“育人体系”;依托青马工程学习小组,借助学习筑梦学习课堂、新时代e支部和学习强国App,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专业教师级行政教师全员推共同育人。
3. 丰富育人载体,加强思想建设
艺术院校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形成常态化,贯穿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新生入学后,开展红色主题教育的相关活动,比如开展红色大合唱活动、讲述红色历史故事,让学生能够在红色基因中感受学习的氛围;充分发挥党员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组织学院优秀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创新型艺术人才、优秀学生干部等,不定期开展经验分享交流活动。
(二)深入推进文化育人
依托办学特色,塑造育人工作新亮点。艺术院校应借助专业特色,充分调动教学的各个环节,合理运用教学资源和育人资源,不断地从体制上进行完善,在实践育人方面以校园活动为依托,带动专业教学、科研、展演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怀,并充分展现专业特色[4]。例如,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通过戏曲进校园,展演了《红灯记》《沙家浜》《包公赔情》《包公断后》等多出红色经典剧目,以此为切入点,介绍中华民族特有的戏曲身段、唱词包括舞台置景等美学知识,介绍蕴含在戏曲文化中的中华民族传统爱国主义情操和仁义忠勇贤孝等优秀的道德准则,通过有效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形式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不断增强“文化育人”作用。 强化办学优势,丰富思想内涵。2018年戏曲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创作了大型现代吉剧《山魂》,2019年排演经典吉剧《江姐》等多部经典剧目。这两场大型吉剧,戏曲学院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剧中的演员由戏曲表演专业学生担当;舞美学生设计舞台、制作道具;服装编导学生参与化妆、采集花絮等工作。充分锻炼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以红色经典剧目为依托,引导学生通过作品感受正能量,感受主旋律作品所带来的核心价值观念。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学院通过教学与展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树立先进典型,深入践行实践育人。艺术院校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掘典型先进人物,用学生身边人的故事去感染、感化他们,从身边人、身边事入手开展实践育人,提高宣传水平,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争当先进。如在五四青年节的当天,学院举办“为优秀吉艺青年点赞”活动,这里面有被评为“长春向上尚善好青年标兵”的优秀学生,也有吉林省优秀退役大学生士兵担当巡回宣讲团的成员。他们先进的典型事迹,引领更多的人向他们学习,充分发挥了榜样的力量。
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创建国家级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艺术院校应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举办研修班。例如,学院针对“黄龙戏”“新城戏”“东北二人转”等内容,开展了4个班次的研修班,历时4年,累计招收学员200余人,构建“专业基础+专业理论课+拓展课”“剧目教学课+参观交流”“线上线下混合”的研培模式,有效解決了传承推广难题。央视戏曲频道对开班仪式进行报道,在全国京剧界引起很大影响。京剧《打金砖》《太庙》入选第三届全国“梨花杯”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
(三)以心理平台为依托,推动心理育人
艺术院校应坚持教育为先、预防为主、及时发现、有效处置的原则,整体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质量[5]。高校应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思政课、心理健康课、专业课进行紧密融合,形成良好的互动循环机制,通过对其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关心,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而非只是学习专业知识情况。在心理健康宣传月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人人专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针对重点关注学生,教师可通过微信、面谈等多种方式积极,与其建立联系;定期向学生工作处反映,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情况。
参考文献:
[1] 傅江浩. 发挥管理育人功能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4(06):109-112.
[2] 宋建强.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3(07):70-73.
[3] 曾勇,宋长建.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 中外企业文化,2021,4(03):176-177.
[4] 谭思晴.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思考与实践[J]. 科技资讯,2020,18(20):186-188.
[5] 唐丽娜. 构建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19(36):318-319.
(荐稿人:丁媛媛,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
关键词:三全育人;艺术高校;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6-0092-03
一、“三全育人”的内涵及发展
教育是发展的基础,高等教育尤其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三全育人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需求,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三全育人的重要性,指出如何能够更好地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三全育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产生,综合改革的目标正是要能够不断地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引导工作,要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要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和教学、教材、管理等体系,争取做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20世纪80年代,教育不断地改革和推进,“三全育人”理念的推出,显示了我国教育正逐渐面向世界。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师的体系和制度的完善,也使“三全育人”理念得以进一步推进[1]。1999年“三全育人”理念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高校更加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经验,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青年。到了今天,“三全育人”有了更深层次的现实意义,开始思考对长远育人格局、体系、标准的重新建构。
二、艺术类高校“三全育人”存在的问题
艺术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艺术院校在进行“三全育人”的过程中,因艺术的特殊性,遇到诸多问题。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艺术院校的生源也存在一定的特殊性。艺术类学生大多思想活跃,具有创新性,对专业知识有一定的热忱,然而,他们的人文知识不足,对道德观念、人生观念的意识相对模糊,对“三全育人”概念的认知模糊。艺术类学生敢想、敢做,思想上的约束性较弱,这就更需要高校从思想上加以正确地引领和指导,使之在艺术创作、艺术实践中展现民族文化和民族道德。
“三全育人”要求全员、全程、全方位把控育人工作,艺术高校对管理措施存在一定的误解,一部分的艺术院校认为“三全育人”的工作只是从事行政管理人员的核心工作,是需要辅导员全力实施的工作内容,专业教师仅仅负责专业领域的教学工作即可[2]。这就完全忽略了协同育人的理念,也忽略了辅导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协作的意义。
三、艺术类院校“三全育人”的实践性探索
艺术院校的“三全育人”建设和实施,需要充分地结合艺术院校自身办学的特点,充分考虑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所学专业的特殊性,真正依托学校的办学理念、艺术资源、德育资源展开探索[3]。
本研究結合思政教育的经验,充分重视学生对专业的热忱,认为艺术工作者更需要拥有良好正确的思想意识,高校要充分挖掘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艺术作品中融入红色元素,让学生通过展演、比赛、作品创作更深层地理解什么是爱国情怀、什么是家国情怀;通过学院举办的一系列展演活动和艺术作品的创作,让学生在创作的同时,上一堂生动的思政课。
(一)持续强化“全员育人”意识
1. 搭建育人平台,担负学生成才责任
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在全员教育中应共同发挥作用。艺术院校在进行全员教育的过程中,应尊重教育的规律,构建全员育人的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各自的优势,共同凝聚起强大的育人合力。在全员育人的过程中,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协作,学校与家长共同协作,搭建完善的育人平台,思政教师、专业教师应不断提升学生人格,通过创新的模式,让家长融入大学生的思想成长中。
开展工作中充分展现戏曲艺术的学科特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艺术院校应通过戏曲进校园的主题形式,把思政教育、课程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等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形成整体,充分弘扬传统文化,丰富思政教育内涵。
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在“三全育人”中取得了一定成绩,2021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戏曲学院承办了“庆祝建党百年,重温红色经典”的汇报演出,在这次的汇报演出中用戏曲演唱的形式对党史进行了演绎,让学生能够通过戏曲作品的演绎、戏曲作品的呈现重温历史。在这次展演中,学院选择京剧《杜鹃山》的选段与吉剧《江姐》的选场,力争使吉剧成为全国地方新兴剧种的头牌,为振兴、传承、发展吉剧艺术助力。也正是借展演的机会和平台,通过舞台艺术的呈现,用传统戏曲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这种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2. 完善育人机制,构建育人体系
在理论育人方面,艺术院校要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确保“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充分发挥多种不同形式的育人功能,不断深入挖掘育人要素,以优化的机制和切实的保障,构建“育人体系”;依托青马工程学习小组,借助学习筑梦学习课堂、新时代e支部和学习强国App,加大对学生的教育工作;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专业教师级行政教师全员推共同育人。
3. 丰富育人载体,加强思想建设
艺术院校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形成常态化,贯穿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新生入学后,开展红色主题教育的相关活动,比如开展红色大合唱活动、讲述红色历史故事,让学生能够在红色基因中感受学习的氛围;充分发挥党员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组织学院优秀学生党员、积极分子、创新型艺术人才、优秀学生干部等,不定期开展经验分享交流活动。
(二)深入推进文化育人
依托办学特色,塑造育人工作新亮点。艺术院校应借助专业特色,充分调动教学的各个环节,合理运用教学资源和育人资源,不断地从体制上进行完善,在实践育人方面以校园活动为依托,带动专业教学、科研、展演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弘扬民族精神的情怀,并充分展现专业特色[4]。例如,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通过戏曲进校园,展演了《红灯记》《沙家浜》《包公赔情》《包公断后》等多出红色经典剧目,以此为切入点,介绍中华民族特有的戏曲身段、唱词包括舞台置景等美学知识,介绍蕴含在戏曲文化中的中华民族传统爱国主义情操和仁义忠勇贤孝等优秀的道德准则,通过有效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形式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不断增强“文化育人”作用。 强化办学优势,丰富思想内涵。2018年戏曲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创作了大型现代吉剧《山魂》,2019年排演经典吉剧《江姐》等多部经典剧目。这两场大型吉剧,戏曲学院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剧中的演员由戏曲表演专业学生担当;舞美学生设计舞台、制作道具;服装编导学生参与化妆、采集花絮等工作。充分锻炼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能力,也为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以红色经典剧目为依托,引导学生通过作品感受正能量,感受主旋律作品所带来的核心价值观念。在实践育人过程中,学院通过教学与展演,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
树立先进典型,深入践行实践育人。艺术院校应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掘典型先进人物,用学生身边人的故事去感染、感化他们,从身边人、身边事入手开展实践育人,提高宣传水平,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实践,争当先进。如在五四青年节的当天,学院举办“为优秀吉艺青年点赞”活动,这里面有被评为“长春向上尚善好青年标兵”的优秀学生,也有吉林省优秀退役大学生士兵担当巡回宣讲团的成员。他们先进的典型事迹,引领更多的人向他们学习,充分发挥了榜样的力量。
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创建国家级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艺术院校应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举办研修班。例如,学院针对“黄龙戏”“新城戏”“东北二人转”等内容,开展了4个班次的研修班,历时4年,累计招收学员200余人,构建“专业基础+专业理论课+拓展课”“剧目教学课+参观交流”“线上线下混合”的研培模式,有效解決了传承推广难题。央视戏曲频道对开班仪式进行报道,在全国京剧界引起很大影响。京剧《打金砖》《太庙》入选第三届全国“梨花杯”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
(三)以心理平台为依托,推动心理育人
艺术院校应坚持教育为先、预防为主、及时发现、有效处置的原则,整体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质量[5]。高校应注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思政课、心理健康课、专业课进行紧密融合,形成良好的互动循环机制,通过对其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关心,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而非只是学习专业知识情况。在心理健康宣传月中,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人人专注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针对重点关注学生,教师可通过微信、面谈等多种方式积极,与其建立联系;定期向学生工作处反映,重点关注学生心理情况。
参考文献:
[1] 傅江浩. 发挥管理育人功能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浅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4(06):109-112.
[2] 宋建强. 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7,33(07):70-73.
[3] 曾勇,宋长建.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 中外企业文化,2021,4(03):176-177.
[4] 谭思晴. 高职院校“三全育人”的思考与实践[J]. 科技资讯,2020,18(20):186-188.
[5] 唐丽娜. 构建高职院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研究[J]. 现代职业教育,2019(36):318-319.
(荐稿人:丁媛媛,吉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