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时代艺术类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开展应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上下功夫,发挥社会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捋顺“脉络”、抓住“穴点”,吹响信息化宣传的“号角”,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艺术高等教育贡献力量。
[關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课堂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4-00-02 [收稿日期] 2020-04-15
改革开放以来,艺术类高校逐步积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工作经验,创造了良好的实践育人氛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社会实践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创新社会实践工作做了一些思考。
一、丰富内容,捋顺“脉络”
在艺术类大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过程中,除了在身份上的转变,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在思想、行为上进行转变。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握时代发展要求,将德育建设中“信、心、活、全、书”五个字落实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在高校学生的所做所为中,突出实践主客体的精神追求和时代特征,使大学生认识自己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发展能主动扎根人民、贴近生活,及时分辨“假恶丑”,宣传“真善美”。坚定的政治信仰,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屋建瓴地帮助大学生在艺术实践的道路上指明方向,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总结提升,突出社会实践行动力,并逐渐形成艺术类大学生更加成熟、严谨、踏实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诉求。
一、二、三相结合。为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全面理解国情,学习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坚守社会主义艺术理想,加强思想积累,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丰富知识储备,加强艺术训练,锤炼高尚人格,在学习教育中将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理论学习、“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和“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相结合。
将“课程思政”“思政课堂”相结合。社会实践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最好的历练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艺术类大学生“课程思政”“思政课堂”新模式,新路径,帮助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理论的基础上,激发大学生的拥党爱国之情。
在社会实践中,结合专业特点与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求,积极围绕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红色基因等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将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高校、大学生、社会、家庭串联起来,充分体现社会实践主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实现实践内容的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化。大学生们结合红色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内容,深入国家重大活动、深入社区百姓生活,深入工厂农村,深入贫困山区等,将专业学习及时应用于党和国家优秀传统、红色精神的宣传,有利于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为民族、国家奋斗的精神信仰。
二、丰富形式,抓住“穴点”
在认真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习总书记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讲话精神等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社会调研、志愿服务、艺术普及等工作中用行动丈量社会发展、政治稳定、文化进步的脚步,深刻体会思想教育与实践育人同向互通的道理,真切体会在地方、在基层锻炼能力、磨砺意志、提升情操的重要意义,从根本上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知识“看起来震动”,闻听讴歌时代精神的话语“听起来激动”,面对革命先辈、时代楷模的英雄事迹、奉献精神“想起来感动”,落实到行动中“做起来不动”的情况,切实在实践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德育功能。
进一步围绕“思想政治素养提升、公益志愿服务助力、社会实践能力培育,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校园品牌文化建设”等内容,深化拓展社会实践的思路,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借助艺术类高校学生骨干培养、暑期社会实践、高雅艺术进乡村、艺术教育普及、“三下乡”“进社区”等机会,探索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路,弘扬传统文化、提升艺术修养,建立特色活动品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同时,通过艺术类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工作,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抓好文化建设,增加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和国民素养。
具体来说,在实践中突出实际操作性、教育性、主体性、创新性等。通过举办知识、技术竞赛、评比等,可以吸引更多学生共同参与,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引导学生在多个领域进行成果展示,同时推动、检验高校综合育人教育教学成果。结合高校学生会、学生社团、第二课堂建设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青年学生骨干,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活跃校园学习、生活氛围,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并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维护高校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思想建设,坚持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制度体系,加快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水平。此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还可以结合社会公益活动,开展志愿服务社会的工作。在活动中,深化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引导学生开展艺术服务进高校、进社区、进农村、进部队,进行社会帮扶、艺术普及等,并注重实践环节设置,关注服务对象实践体会,总结活动开展效果。
在社会实践中,将学生理论学习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深入乡间地头,贴近人民生活,将文化艺术教育和富有生机活力的艺术作品带到贫困地区的人民生活中去,提高人民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教育的发展水平。目前为止,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党支部书记带领学生深入河北雄安农村、云南贫困乡村进行艺术普及,开展“田埂上的芭蕾”艺术教育,就是艺术类院校在实践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优秀范例。 在国家重大活动中,将社会实践与“立德树人”相结合,在完成中国APEC峰会、“一带一路”倡议、G20峰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国家重大活動中,组织学生结合艺术实践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积极树立为国家增光、为民族添彩的大局意识,从思想、行动中生动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多彩,身心接受洗礼,励志为党成材、为民服务。
三、丰富成果,吹响信息化宣传的“号角”
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转变了大学生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在实践教育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和艺术类专业特点,对社会实践的功能、内涵、成果等进行思想提升和系统梳理,及时推进信息发布、艺术普及、交流互动等综合性平台,努力实现新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及时性,思想内容的吸引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的辐射面、覆盖面。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大学生教育立体模式,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影响力。首先,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指导教师、专业课教师等可以利用社会实践信息化平台,实现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规律等方面地融合。通过专业知识教学,教育规律总结等方面地交流,深入开展合作,不但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其次,有利于丰富实践教育形式。实践指导教师发布实践要求,学生们可以利用网络化教学平台了解不同实践主题要求,了解社会实践对象情况,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并将实践内容拍摄成视频短片,以“微实践”的形式进行总结、宣传。再次,大学实践教育中积极推行信息化、网络化方式有利于实践进程的实时在线监督、实践效果的统一评价等,特别是针对具有多个不同实践地点的实践项目,其实践内容、活动成绩的反馈和对外宣传等,信息化发展可以促进实践经验共享,评价标准统一,和对外宣传影响力度大等作用。最后,通过加强社会实践,不断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思路,发挥网络育人的优势,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大学生适应国际性信息化发展模式,扩大学生社会实践国内国际交流范围,从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培养,有利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参考文献
[1]张雪红、何宜丽.浅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存在问题及提升对策[J].高教学刊,2019(24):60-62.
[2]刘佳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 (40):160-162.
[3]洪晓畅,郑传娟,李鲁静.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策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06):138-141.
[關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课堂思政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4-00-02 [收稿日期] 2020-04-15
改革开放以来,艺术类高校逐步积累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工作经验,创造了良好的实践育人氛围。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社会实践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对创新社会实践工作做了一些思考。
一、丰富内容,捋顺“脉络”
在艺术类大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过程中,除了在身份上的转变,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在思想、行为上进行转变。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握时代发展要求,将德育建设中“信、心、活、全、书”五个字落实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在高校学生的所做所为中,突出实践主客体的精神追求和时代特征,使大学生认识自己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发展能主动扎根人民、贴近生活,及时分辨“假恶丑”,宣传“真善美”。坚定的政治信仰,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屋建瓴地帮助大学生在艺术实践的道路上指明方向,制定计划、组织实施、总结提升,突出社会实践行动力,并逐渐形成艺术类大学生更加成熟、严谨、踏实的思想体系和政治诉求。
一、二、三相结合。为促进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全面理解国情,学习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坚守社会主义艺术理想,加强思想积累,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丰富知识储备,加强艺术训练,锤炼高尚人格,在学习教育中将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理论学习、“第二课堂”实践育人和“三全育人”的教育目标相结合。
将“课程思政”“思政课堂”相结合。社会实践是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最好的历练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建艺术类大学生“课程思政”“思政课堂”新模式,新路径,帮助大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理论的基础上,激发大学生的拥党爱国之情。
在社会实践中,结合专业特点与党和国家的政策要求,积极围绕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红色基因等开展大学生实践活动,将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高校、大学生、社会、家庭串联起来,充分体现社会实践主客体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实现实践内容的多层次、多角度、多样化。大学生们结合红色教育、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内容,深入国家重大活动、深入社区百姓生活,深入工厂农村,深入贫困山区等,将专业学习及时应用于党和国家优秀传统、红色精神的宣传,有利于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为民族、国家奋斗的精神信仰。
二、丰富形式,抓住“穴点”
在认真学习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习总书记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讲话精神等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在社会调研、志愿服务、艺术普及等工作中用行动丈量社会发展、政治稳定、文化进步的脚步,深刻体会思想教育与实践育人同向互通的道理,真切体会在地方、在基层锻炼能力、磨砺意志、提升情操的重要意义,从根本上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知识“看起来震动”,闻听讴歌时代精神的话语“听起来激动”,面对革命先辈、时代楷模的英雄事迹、奉献精神“想起来感动”,落实到行动中“做起来不动”的情况,切实在实践中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德育功能。
进一步围绕“思想政治素养提升、公益志愿服务助力、社会实践能力培育,创新创业能力训练、校园品牌文化建设”等内容,深化拓展社会实践的思路,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借助艺术类高校学生骨干培养、暑期社会实践、高雅艺术进乡村、艺术教育普及、“三下乡”“进社区”等机会,探索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路,弘扬传统文化、提升艺术修养,建立特色活动品牌,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同时,通过艺术类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工作,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抓好文化建设,增加整个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和国民素养。
具体来说,在实践中突出实际操作性、教育性、主体性、创新性等。通过举办知识、技术竞赛、评比等,可以吸引更多学生共同参与,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引导学生在多个领域进行成果展示,同时推动、检验高校综合育人教育教学成果。结合高校学生会、学生社团、第二课堂建设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青年学生骨干,有益于学生健康成长和活跃校园学习、生活氛围,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等,并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维护高校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思想建设,坚持党对教育工作领导的制度体系,加快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水平。此外,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还可以结合社会公益活动,开展志愿服务社会的工作。在活动中,深化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引导学生开展艺术服务进高校、进社区、进农村、进部队,进行社会帮扶、艺术普及等,并注重实践环节设置,关注服务对象实践体会,总结活动开展效果。
在社会实践中,将学生理论学习与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深入乡间地头,贴近人民生活,将文化艺术教育和富有生机活力的艺术作品带到贫困地区的人民生活中去,提高人民的艺术欣赏水平和艺术教育的发展水平。目前为止,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党支部书记带领学生深入河北雄安农村、云南贫困乡村进行艺术普及,开展“田埂上的芭蕾”艺术教育,就是艺术类院校在实践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并取得丰硕成果的优秀范例。 在国家重大活动中,将社会实践与“立德树人”相结合,在完成中国APEC峰会、“一带一路”倡议、G20峰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国家重大活動中,组织学生结合艺术实践工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积极树立为国家增光、为民族添彩的大局意识,从思想、行动中生动感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多彩,身心接受洗礼,励志为党成材、为民服务。
三、丰富成果,吹响信息化宣传的“号角”
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转变了大学生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等。在实践教育中,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和艺术类专业特点,对社会实践的功能、内涵、成果等进行思想提升和系统梳理,及时推进信息发布、艺术普及、交流互动等综合性平台,努力实现新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及时性,思想内容的吸引力,扩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影响的辐射面、覆盖面。
在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建立大学生教育立体模式,提高学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影响力。首先,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指导教师、专业课教师等可以利用社会实践信息化平台,实现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规律等方面地融合。通过专业知识教学,教育规律总结等方面地交流,深入开展合作,不但提升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水平。其次,有利于丰富实践教育形式。实践指导教师发布实践要求,学生们可以利用网络化教学平台了解不同实践主题要求,了解社会实践对象情况,设计丰富多彩的实践形式,并将实践内容拍摄成视频短片,以“微实践”的形式进行总结、宣传。再次,大学实践教育中积极推行信息化、网络化方式有利于实践进程的实时在线监督、实践效果的统一评价等,特别是针对具有多个不同实践地点的实践项目,其实践内容、活动成绩的反馈和对外宣传等,信息化发展可以促进实践经验共享,评价标准统一,和对外宣传影响力度大等作用。最后,通过加强社会实践,不断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思路,发挥网络育人的优势,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促进大学生适应国际性信息化发展模式,扩大学生社会实践国内国际交流范围,从而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培养,有利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参考文献
[1]张雪红、何宜丽.浅析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存在问题及提升对策[J].高教学刊,2019(24):60-62.
[2]刘佳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9 (40):160-162.
[3]洪晓畅,郑传娟,李鲁静.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优化策略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06):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