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学科教学更应该在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上多下功夫。史料实证是关键的历史核心素养,与其最直接相关的思维品质是批判性思维。基于日常教学,历史教师应该注意:树立史料实证意识,养成论从史出习惯;鼓励学生搜集史料,教会学生区分史料;训练学生解读史料,联系所学解决问题。
【关键词】历史学科;思维品质;史料实证;素养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提出:“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显然,历史思维品质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历史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正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汉林先生所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特征是历史思维”“如同其他学科一样,历史思维有其独特性,是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与思考世界的重要工具”。因此,历史学科教学不能只是在知识传授和考试训练方面做文章,而是更应该在优化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上下多下功夫。
“思维的发生和发展,既服从于一般的、普遍的规律性,又表现出个性差异。”所谓思维品质,指的是“个体思维活动中的智力特征”,具体表现为“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等。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当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个,因为“历史是过去发生的客观存在……我们对它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对史料的分析、印证和合理的推论上,这种分析、推论都必须是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
要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就必须优化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那么与史料实证素养最直接相关的思维品质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是思维的批判性,即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包括仔细推敲的证据”“批判性思维的目标是做出明确的判断”。历史的思维应该是批判性的,也就是说历史结论的得出应该经得起推敲,必须讲求证据,要靠史料来说话。因此,在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过程中,最基本的历史思维品质应该是这样的:历史材料→提取信息→推敲判断→历史结论。基于日常的学科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论从史出”的思维品质,从而发展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树立史料实证意识,养成论从史出习惯
学为主体,教为主导。要让学生树立起“史料实证”的意识,教师首先要养成“论从史出”的习惯,“用材料说话”,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以逐步养成严谨的实证意识,优化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
作为学生学和教师教的一种工具,历史教科书是“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它的价值、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即便是教科书中的一些历史叙述,只要利用得好,我们也完全可以用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品质,关键是老师要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以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例,“洋务派迈出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第一步”是一个结论,怎样说明这个结论呢?综合本课和必修二第9课的相关内容可以归纳出三个方面的论据: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开中国近代工业之先河;筹划海防,建设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开中国近代军事之先河;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开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
当然,诸如“洋务派开中国近代工业之先河”等本身就是一个结论,我们还必须引入适当的材料来说明和证明这个结论。信息化时代,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些电子化工具来搜索历史资料。比如,我们可以首先在“百度百科”依次搜索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等,再在“中国知网”搜索相关的期刊文章加以印证,将得来的资料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必要的整理,就可以直观地说明“洋务派开中国近代工业之先河”了。
二、鼓励学生搜集史料,教会学生区分史料
歷史材料浩如烟海,一个人不必要也不可能读遍所有的史料,而且进入高三学年后学生全力备战高考,学业非常紧张。因此,在高一高二学年时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利用一些机会。比如,自习课预习的时间或闲暇时间,布置学生针对某一历史问题搜集一些比较可靠的史料,先行尝试着去解读和判断,记录下自己的疑问或心得,为课堂上的交流和表达做好准备。
当然,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搜集史料,更要教会学生区分史料,进而认识它们对理解和解释历史的价值。“史料的分类历来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因为分类的标准很难决定。”依据翦伯赞等历史学家的论述,参考王鹤、李伯重等人的相关探讨,笔者对史料分类进行了如下的整理,以便于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和理解史料分类问题。
按照产生的时间和出处分,史料可以分为两种: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史料,经解读和判断价值后可以直接用来研究、考证历史问题;二手史料(间接史料),是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与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一般来说,一手史料价值较高,使用二手史料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
按照载体划分,史料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三、训练学生解读史料,联系所学解决问题
“史料实证”素养强调实证意识和理性思维,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成长为讲究证据、理性处事的现代公民。具体到日常教学层面,教师可以通过探究性学习、写历史小论文、非选择题训练等形式来引导学生运用史料表达自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并从中体会实证精神。
高中学段尤其是高二分科后,非选择题的解答对文科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能力要求,我们必须在日常教学中训练学生按照科学的步骤,在充分解读和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利用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回答相关问题,循序渐进地增强史料实证素养。非选择题的解答,依笔者的日常教学经验,教师要训练学生从遵循一定的解题步骤入手。
1.解读材料
(1)阅读试题导语,明确试题考查所围绕的话题。
(2)阅读材料,包括材料的出处和注释,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完整、准确的解读。通过解读和判断应明确:①材料涉及到的时间(隐性时间要判断出来);②材料针对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或问题);③材料阐述问题的角度;④材料的核心内容(或结论)。
2.审清问号
(1)弄清回答问题的依据:是依据材料一回答、还是依据材料二回答,……还是依据所有的材料回答;是依据材料回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是既依据材料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是概括材料的观点,还是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等。
(2)弄清回答问题的角度:如政治、经济、文化、现代化、全球化、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等等。
(3)弄清回答问题的方式:如概括指出、举例说明、比较、论证,等等。
(4)弄清回答问题的项目:如原因、影响、意义、异同点、变化、趋势,等等。
3.按问作答
根据答题要求,围绕设问的角度、按问作答,遵守答题规范。要做到语言准确、符合逻辑、简明扼要、字迹清楚、写提示语、段落化、序号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2015,10.
[2]张汉林.从历史学谈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J].历史教学,2016(9).
[3]林崇德. 思维是一个系统的结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0).
[4]朱可. 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兼评2013年浙江省文科综合试卷历史试题.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3(08).
[5]戴维·希契柯克. 批判性思维教育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2012(11).
[6]朱华.“有意的”史料与“无意的”史料——漫谈史料的分类.档案与史学,1996(01).
[7]翦伯赞.史料与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8]王鹤.数字化史料与史学研究效率[J].北方论丛,2016(02).
[9]李伯重.史料与量化:量化方法在史学研究中的运用讨论之一[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关键词】历史学科;思维品质;史料实证;素养培养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提出:“历史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显然,历史思维品质是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优化历史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正如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汉林先生所说,“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特征是历史思维”“如同其他学科一样,历史思维有其独特性,是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与思考世界的重要工具”。因此,历史学科教学不能只是在知识传授和考试训练方面做文章,而是更应该在优化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上下多下功夫。
“思维的发生和发展,既服从于一般的、普遍的规律性,又表现出个性差异。”所谓思维品质,指的是“个体思维活动中的智力特征”,具体表现为“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和敏捷性”等等。史料实证是历史学科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当中最基础、最关键的一个,因为“历史是过去发生的客观存在……我们对它的掌握必须建立在对史料的分析、印证和合理的推论上,这种分析、推论都必须是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
要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就必须优化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那么与史料实证素养最直接相关的思维品质是什么呢?笔者以为,是思维的批判性,即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包括仔细推敲的证据”“批判性思维的目标是做出明确的判断”。历史的思维应该是批判性的,也就是说历史结论的得出应该经得起推敲,必须讲求证据,要靠史料来说话。因此,在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过程中,最基本的历史思维品质应该是这样的:历史材料→提取信息→推敲判断→历史结论。基于日常的学科教学,引导学生养成“论从史出”的思维品质,从而发展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是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树立史料实证意识,养成论从史出习惯
学为主体,教为主导。要让学生树立起“史料实证”的意识,教师首先要养成“论从史出”的习惯,“用材料说话”,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材料说明历史问题,以逐步养成严谨的实证意识,优化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
作为学生学和教师教的一种工具,历史教科书是“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重要载体,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它的价值、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即便是教科书中的一些历史叙述,只要利用得好,我们也完全可以用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思维品质,关键是老师要对教科书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整合。以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例,“洋务派迈出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第一步”是一个结论,怎样说明这个结论呢?综合本课和必修二第9课的相关内容可以归纳出三个方面的论据: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开中国近代工业之先河;筹划海防,建设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开中国近代军事之先河;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开中国近代教育之先河。
当然,诸如“洋务派开中国近代工业之先河”等本身就是一个结论,我们还必须引入适当的材料来说明和证明这个结论。信息化时代,我们也可以选择一些电子化工具来搜索历史资料。比如,我们可以首先在“百度百科”依次搜索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等,再在“中国知网”搜索相关的期刊文章加以印证,将得来的资料以表格的形式进行必要的整理,就可以直观地说明“洋务派开中国近代工业之先河”了。
二、鼓励学生搜集史料,教会学生区分史料
歷史材料浩如烟海,一个人不必要也不可能读遍所有的史料,而且进入高三学年后学生全力备战高考,学业非常紧张。因此,在高一高二学年时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利用一些机会。比如,自习课预习的时间或闲暇时间,布置学生针对某一历史问题搜集一些比较可靠的史料,先行尝试着去解读和判断,记录下自己的疑问或心得,为课堂上的交流和表达做好准备。
当然,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搜集史料,更要教会学生区分史料,进而认识它们对理解和解释历史的价值。“史料的分类历来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因为分类的标准很难决定。”依据翦伯赞等历史学家的论述,参考王鹤、李伯重等人的相关探讨,笔者对史料分类进行了如下的整理,以便于学生更容易地掌握和理解史料分类问题。
按照产生的时间和出处分,史料可以分为两种:一手史料(原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的史料,经解读和判断价值后可以直接用来研究、考证历史问题;二手史料(间接史料),是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与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再创造。一般来说,一手史料价值较高,使用二手史料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
按照载体划分,史料可以分为以下四种:
三、训练学生解读史料,联系所学解决问题
“史料实证”素养强调实证意识和理性思维,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成长为讲究证据、理性处事的现代公民。具体到日常教学层面,教师可以通过探究性学习、写历史小论文、非选择题训练等形式来引导学生运用史料表达自己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并从中体会实证精神。
高中学段尤其是高二分科后,非选择题的解答对文科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能力要求,我们必须在日常教学中训练学生按照科学的步骤,在充分解读和准确判断的基础上利用材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回答相关问题,循序渐进地增强史料实证素养。非选择题的解答,依笔者的日常教学经验,教师要训练学生从遵循一定的解题步骤入手。
1.解读材料
(1)阅读试题导语,明确试题考查所围绕的话题。
(2)阅读材料,包括材料的出处和注释,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进行完整、准确的解读。通过解读和判断应明确:①材料涉及到的时间(隐性时间要判断出来);②材料针对的历史事件(或现象或问题);③材料阐述问题的角度;④材料的核心内容(或结论)。
2.审清问号
(1)弄清回答问题的依据:是依据材料一回答、还是依据材料二回答,……还是依据所有的材料回答;是依据材料回答还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是既依据材料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是概括材料的观点,还是发表自己的看法等等。
(2)弄清回答问题的角度:如政治、经济、文化、现代化、全球化、从西方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等等。
(3)弄清回答问题的方式:如概括指出、举例说明、比较、论证,等等。
(4)弄清回答问题的项目:如原因、影响、意义、异同点、变化、趋势,等等。
3.按问作答
根据答题要求,围绕设问的角度、按问作答,遵守答题规范。要做到语言准确、符合逻辑、简明扼要、字迹清楚、写提示语、段落化、序号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初稿),2015,10.
[2]张汉林.从历史学谈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J].历史教学,2016(9).
[3]林崇德. 思维是一个系统的结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0).
[4]朱可. 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凸显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兼评2013年浙江省文科综合试卷历史试题.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3(08).
[5]戴维·希契柯克. 批判性思维教育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2012(11).
[6]朱华.“有意的”史料与“无意的”史料——漫谈史料的分类.档案与史学,1996(01).
[7]翦伯赞.史料与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8]王鹤.数字化史料与史学研究效率[J].北方论丛,2016(02).
[9]李伯重.史料与量化:量化方法在史学研究中的运用讨论之一[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