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前,人们面前的荣蓉激情四射,她会热情澎湃地跟你谈论话剧,甚至会把采访她的记者也挑动得恨不得明儿就跟着她搞话剧去。几年后,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咖啡厅,荣蓉坐在我的面前,娓娓道来她关于话剧的经历,从容而淡定。当然,提到演戏的时候,她依然会神采飞扬,巧目盼兮,但更多的时候她的表情是恬静的,分析是理性的,这份对于话剧的热爱,更多地沉淀了下来,这已经不是当初的烈酒,浓郁而让人晕眩,这是一杯咖啡,苦中带甜,让人回味又让人清醒。
从上戏毕业后,荣蓉一直活跃在荧屏上,期间也从未放弃自己的本行:话剧。这种出演影视剧贴补家用,有好的剧本就回来练练“拳法”的生活,也是不少话剧演员的选择,既有物质保障,也有艺术追求。然而,几年过后,荣蓉开始厌倦这种像陀螺一样被牵着跑的生活。拎着箱子频繁地奔波于各个剧组,不断地被别人挑选,做别人规定好的事情,有时甚至记不起自己演过的角色,这让荣蓉感到无比的孤单与被动。即使回到话剧舞台,也只是诸多人物中的一角,缤纷颜色中的一色,不能决定整出戏的好坏,这种无法掌控性让骨子里要强的荣蓉心有不甘,于是她打算自己伸展双脚、做点事情。
2003年张国荣去世,荣蓉与白永成为了纪念这位香港演艺巨星,萌生了制作一台大型多媒体歌舞话剧《张国荣——负距离接触》的想法。选择一个敏感人物,融入多种艺术样式,面对外界尤其是歌迷的质疑与压力,对于之前只有演员履历的荣蓉而言,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荣蓉还清楚地记得2004年3月30日《张国荣——负距离接触》的首演,观众们陶醉在歌声中,毫不掩饰对于这部多媒体歌舞话剧的认可与喜爱。然而在最后阶段,一位演员穿了一件与张国荣相同的衣服扮演歌迷演唱,却引起了台下不少歌迷的抗议,甚至差一点往舞台上扔可乐罐。这种场面的短时间失控是荣蓉他们没有预料到的。为此,喝完百感交集、索然无味的庆功酒,半夜三点,荣蓉、白永成与核心演员还在花园里修改剧本,他们不仅得考虑话剧迷的口味,还得满足广大歌迷的不同需求。终于,精益求精下,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进入上海大剧院首演已是破例,同时上演期间场场爆满,连连刷新上海大剧院的上座纪录。接着,《张国荣——负距离接触》开始了各地巡演,并“进驻”了北京保利剧院。
《张国荣——负距离接触》的成功让荣蓉有了些底气,也积累了不少经验。2005年,已有身孕的她开始筹建自己的民间剧场。从开始阶段的找厂房,参与剧场的设计,到后来的找演出团队、推广、销售,这些活全都压在了荣蓉一个人身上,繁琐与艰辛远远超过了单纯制作一部戏。但是荣蓉是一个喜欢挑战、不服输的人,在孕育腹中子的同时,她也在努力孕育另一个孩子——“芷江梦工厂”。“孩子”终于艰难诞生了,然而接下来“养育”的活儿,却一点不轻松。在上海民营剧场普遍举步维艰的环境下,作为上海目前唯一拥有演出许可证的民营剧场“芷江梦工厂”也面对着来自各方的压力。超体力运转,焦虑的情绪,让荣蓉的身体开始抗议。荣蓉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调整休息,出国散心,才缓过劲来。在这修养期间,荣蓉也明白了一点,做话剧不能急,民营剧场要生存,首要是维持收支平衡,慢慢挺过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后,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于是,这位昔日亲自披盔带甲、冲锋陷阵的女豪杰开始放慢脚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2006年制作音乐剧《丁香花》,2007年制作话剧《兄弟》,都获得了好评。现在,荣蓉正在筹备一部红色经典话剧,既应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时代背景,又富有艺术性。演戏、制作话剧、管理自己的梦工厂,荣蓉游刃有余地穿梭于各种角色的转变中。孕育“孩子”们的幸福,让她精致的脸颊上看不到岁月的痕迹。因为梦想,她更好地享受着生活。
记者:你拍了很多影视剧,也演了很多话剧,为何后者更加吸引你?
荣蓉:以前拍影视剧有点玩票的感觉,一次拍完就完结了,留下来的思考不多。而演话剧、做制作人,你会有二度创作,可以不停地完善,这是一段值得回味的经历,让人喜也让人忧。
记者:从做演员到做话剧制作人,这个角色的转变让你有怎样的感触?
荣蓉:制作人的工作,让我学会了换位思考,对别人有了更大的包容理解,会比较体谅工作人员的心情,做事也会更完善。在参与别人的话剧的时候,演戏也会更认真、更配合,更珍惜别人创作的项目,这些是原来光当演员时没有感受过的。
记者:从演员到制作人,某种意义上也是从台前走到了幕后,从引人注目到默默地工作,你不会感到关注度上的落差吗?
荣蓉: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是幕后,其实我一直觉得一部好的戏,制作人是最最重要的,没有“妈妈”哪来“孩子”?别人会说那是赵宝刚戏里的演员,这就说明在每个行业,你做得好都会闪光。演员没有追求,最后也只能是一个打工的,挣钱养家糊口。搞艺术的不能将台前台后当作判断自己能否成功的标准。
记者:你喜爱话剧可以像很多话剧演员一样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舞台上,为何要成立自己的民间剧社?
荣蓉:因为演员还是比较被动的,能得梅花奖的,毕竟是少数,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可能演了二十多年都不能碰上。而自己做制作人有主动性,如果有自己喜欢的,可以自己演,不适合,可以让别的演员演,同样能将好的作品奉献给观众。
记者:现在民营剧场的生存比较困难,你对你的“芷江梦工厂”很有信心吗?
荣蓉:压力一直会有。场地租用要费用,演员也不是像话剧中心一样有统一的单位管理,需要协调。要养活一大批人,对自己的挑战是越来越大了。但我觉得像我这样的年龄,能走出这一步,能做自己喜欢的,现在想想也是很开心的事情。哪怕失败了,对后来者也是一份很好的经验啊。我觉得,人生需要一点理想,那样才能更好地体验人生。
从上戏毕业后,荣蓉一直活跃在荧屏上,期间也从未放弃自己的本行:话剧。这种出演影视剧贴补家用,有好的剧本就回来练练“拳法”的生活,也是不少话剧演员的选择,既有物质保障,也有艺术追求。然而,几年过后,荣蓉开始厌倦这种像陀螺一样被牵着跑的生活。拎着箱子频繁地奔波于各个剧组,不断地被别人挑选,做别人规定好的事情,有时甚至记不起自己演过的角色,这让荣蓉感到无比的孤单与被动。即使回到话剧舞台,也只是诸多人物中的一角,缤纷颜色中的一色,不能决定整出戏的好坏,这种无法掌控性让骨子里要强的荣蓉心有不甘,于是她打算自己伸展双脚、做点事情。
2003年张国荣去世,荣蓉与白永成为了纪念这位香港演艺巨星,萌生了制作一台大型多媒体歌舞话剧《张国荣——负距离接触》的想法。选择一个敏感人物,融入多种艺术样式,面对外界尤其是歌迷的质疑与压力,对于之前只有演员履历的荣蓉而言,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荣蓉还清楚地记得2004年3月30日《张国荣——负距离接触》的首演,观众们陶醉在歌声中,毫不掩饰对于这部多媒体歌舞话剧的认可与喜爱。然而在最后阶段,一位演员穿了一件与张国荣相同的衣服扮演歌迷演唱,却引起了台下不少歌迷的抗议,甚至差一点往舞台上扔可乐罐。这种场面的短时间失控是荣蓉他们没有预料到的。为此,喝完百感交集、索然无味的庆功酒,半夜三点,荣蓉、白永成与核心演员还在花园里修改剧本,他们不仅得考虑话剧迷的口味,还得满足广大歌迷的不同需求。终于,精益求精下,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进入上海大剧院首演已是破例,同时上演期间场场爆满,连连刷新上海大剧院的上座纪录。接着,《张国荣——负距离接触》开始了各地巡演,并“进驻”了北京保利剧院。
《张国荣——负距离接触》的成功让荣蓉有了些底气,也积累了不少经验。2005年,已有身孕的她开始筹建自己的民间剧场。从开始阶段的找厂房,参与剧场的设计,到后来的找演出团队、推广、销售,这些活全都压在了荣蓉一个人身上,繁琐与艰辛远远超过了单纯制作一部戏。但是荣蓉是一个喜欢挑战、不服输的人,在孕育腹中子的同时,她也在努力孕育另一个孩子——“芷江梦工厂”。“孩子”终于艰难诞生了,然而接下来“养育”的活儿,却一点不轻松。在上海民营剧场普遍举步维艰的环境下,作为上海目前唯一拥有演出许可证的民营剧场“芷江梦工厂”也面对着来自各方的压力。超体力运转,焦虑的情绪,让荣蓉的身体开始抗议。荣蓉花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调整休息,出国散心,才缓过劲来。在这修养期间,荣蓉也明白了一点,做话剧不能急,民营剧场要生存,首要是维持收支平衡,慢慢挺过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后,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于是,这位昔日亲自披盔带甲、冲锋陷阵的女豪杰开始放慢脚步,稳扎稳打,步步为营。2006年制作音乐剧《丁香花》,2007年制作话剧《兄弟》,都获得了好评。现在,荣蓉正在筹备一部红色经典话剧,既应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时代背景,又富有艺术性。演戏、制作话剧、管理自己的梦工厂,荣蓉游刃有余地穿梭于各种角色的转变中。孕育“孩子”们的幸福,让她精致的脸颊上看不到岁月的痕迹。因为梦想,她更好地享受着生活。
记者:你拍了很多影视剧,也演了很多话剧,为何后者更加吸引你?
荣蓉:以前拍影视剧有点玩票的感觉,一次拍完就完结了,留下来的思考不多。而演话剧、做制作人,你会有二度创作,可以不停地完善,这是一段值得回味的经历,让人喜也让人忧。
记者:从做演员到做话剧制作人,这个角色的转变让你有怎样的感触?
荣蓉:制作人的工作,让我学会了换位思考,对别人有了更大的包容理解,会比较体谅工作人员的心情,做事也会更完善。在参与别人的话剧的时候,演戏也会更认真、更配合,更珍惜别人创作的项目,这些是原来光当演员时没有感受过的。
记者:从演员到制作人,某种意义上也是从台前走到了幕后,从引人注目到默默地工作,你不会感到关注度上的落差吗?
荣蓉: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是幕后,其实我一直觉得一部好的戏,制作人是最最重要的,没有“妈妈”哪来“孩子”?别人会说那是赵宝刚戏里的演员,这就说明在每个行业,你做得好都会闪光。演员没有追求,最后也只能是一个打工的,挣钱养家糊口。搞艺术的不能将台前台后当作判断自己能否成功的标准。
记者:你喜爱话剧可以像很多话剧演员一样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舞台上,为何要成立自己的民间剧社?
荣蓉:因为演员还是比较被动的,能得梅花奖的,毕竟是少数,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可能演了二十多年都不能碰上。而自己做制作人有主动性,如果有自己喜欢的,可以自己演,不适合,可以让别的演员演,同样能将好的作品奉献给观众。
记者:现在民营剧场的生存比较困难,你对你的“芷江梦工厂”很有信心吗?
荣蓉:压力一直会有。场地租用要费用,演员也不是像话剧中心一样有统一的单位管理,需要协调。要养活一大批人,对自己的挑战是越来越大了。但我觉得像我这样的年龄,能走出这一步,能做自己喜欢的,现在想想也是很开心的事情。哪怕失败了,对后来者也是一份很好的经验啊。我觉得,人生需要一点理想,那样才能更好地体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