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了,长江活鲜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tend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里长江,用哪种活鲜制作的食物最美味可口?对于这个问题,可以征集到数十个答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答案的背后,都有独特的经历、体验和记忆。我的答案是:用鳜鱼婆婆制成的鳜婆汤。这个答案是五十年前奶奶告诉我的。到如今,鳜婆汤已经在我们家族的年夜饭桌上飘香了一百多年。
  那么,什么是鳜鱼婆婆呢?又该如何制作鳜婆汤呢?在我的老家——一个祖祖辈辈在风里浪里讨生活的小渔村,这里的渔民们把生长期超过两年、重量在一斤半左右的标准野生鳜鱼称为鳜鱼婆婆,鳜鱼亦称桂花鱼。为什么要将特定规格的野生鳜鱼尊称为鳜鱼婆婆,把它制成的汤称作鳜婆汤呢?有这样几条理由:从外形上看,这种鳜鱼极像过去贵妇人的发髻,鳜鱼婆婆的称呼既彰显了珍贵,也应了“多年的媳妇熬成婆”这句老话;从活动轨迹来看,大大小小的鳜鱼周围一般都会有鱼群“前呼后拥”;从味道来看,标准规格的野生鳜鱼肉质細嫩肥美,老少皆宜,既好吃又好看,还体现了一定的规格和档次。
  参观鳜鱼养殖基地时,专家告诉我,鳜鱼苗刚刚从鱼卵中孵化出来,一张嘴就会吃鱼。我曾亲眼看到,一个个用肉眼很难看清的小黑点(刚刚孵化出来的鳜鱼苗)追逐、吞食那些更看不清楚的小白点(其他鱼苗),会让人由衷感慨自然造化的神奇。终生以捕鱼为业的祖父还告诉我,在自然水域,如果能捕获到鳜鱼,在附近肯定能捕获到更多的鲤鱼、鲫鱼等鱼类。想象那样的水底世界,真有点儿像《红楼梦》中的史太君和杨家将中的佘太君,身边总会有成群的丫鬟和仆从。
  至于鳜婆汤的制作就比较简单了:首先,将鳜鱼剖开,除去鳞、鳃和内脏(鳜鱼花是丢弃不得的,需用牙签串起来,煮熟后敬献给桌子上最珍贵的人。父亲跟我交代过,在长江流域的任何一家餐馆吃鳜鱼,如果没有吃到鳜鱼花,这道菜不用买单,这是江湖上约定俗成的规矩);再将鳜鱼的两边用刀划开,洗净沥干,抹上少量精盐,腌制一会儿;然后,把锅烧热后放油,油热后下鱼,用小火煎至两面呈现出金黄色后盛出;再用锅内剩油爆香生姜、大蒜、豆瓣、辣椒(喜欢麻辣味的可以加入花椒),滴入料酒;最后把鱼重新下锅,加水将鱼全部淹没,根据个人口味加入豆腐、酸菜、蘑菇、萝卜等配菜,用中火炖煮;待鱼肉熟透后再加适量盐、糖、米醋、胡椒、味精和葱花,调和五味后即可出锅食用。由母亲掌勺制作的鳜婆汤,是年夜饭的压轴菜,更是儿时独特的味觉享受和难忘的温馨记忆。
  鳜鱼既能入馔,还能入诗、入画。请看:“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因为有了鳜鱼这个标志物,张志和的这首《渔歌子》才如此脍炙人口,成为永远流传的经典。
  鳜婆汤还是一味医治心口疼的良药。奶奶告诉我,她曾经用这个偏方治愈了六婆婆的心口疼。作为长房长嫂,奶奶不忍心看着最小的妯娌被心口疼折磨得日益憔悴,就专门做了一碗鳜婆汤,让六祖父亲手喂给六婆婆吃。偏方专治各类疑难杂症,这碗只有在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桌上才会出现的稀罕物,治愈了六婆婆的心口疼。从此以后,六祖父和六婆婆幸福地生活在江汉平原那个名叫白鹭湖的小渔村,陆陆续续生养了五男二女,抚育了像鳜鱼苗一样众多的里孙、外孙。
  珍贵之物往往命运多舛,比如被称为长江一绝的白鳍豚,还有过去在长江司空见惯的江豚、河豚、扬子鳄、中华鲟等,都已成为濒危物种,西塞山前的白鹭和桃花流水中的鳜鱼也在不断减少。
  好在从2020年开始,实施长江大保护,长江流域实行十年禁捕、退捕。2021年3月1日,正式实施《长江保护法》,让长江流域的野生动植物休养生息,实为泽被万物、造福后代的德政与惠政。
  农历庚子年的年夜饭,我们家头一次把制作鳜婆汤的原材料由野生鳜鱼更换为家养鳜鱼。
  再见了,长江鳜鱼!再见了,长江活鲜!
其他文献
对唐诗中与“佛”有关的学术研究不在少数,但大部分是从具体诗人入手,解读诗人的佛学思想,或分析唐代诗歌中的“佛学”元素,但很少有人从佛寺建筑方面切入,分析诗中所体现出的佛教思想及情感态度。从唐代佛寺概况及其与佛寺诗创作的关系,到唐代诗人对佛寺環境的描述,便可以管窥佛寺诗中体现出的唐代诗人关于“静”的佛教感悟,感受隐藏在佛寺诗中的诗人情感。  一、唐代佛寺概况及其与佛寺诗创作的关系  (一)主要分布情
期刊
《奥赛罗》作为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叙事语言优美凝练,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塑造鲜明生动,可谓是英美文学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  《奥赛罗》主要讲述了威尔斯公国的一名勇敢的将军奥赛罗因轻信小人伊阿古的谗言,而杀害自己忠贞且单纯的妻子,最终小人的谎言被揭穿,在真相大白之后,奥赛罗拔剑自刎的悲剧故事。《奥赛罗》最初的原型为意大利作家辛西奥创作的寓言故事《威尔斯的摩尔人》,经莎士比亚改编后,成了中
期刊
句芒輕点伏羲去,二十四番花信风。  这争奇斗艳的二十四番花信,起于梅花落于楝花。自此,春天便随风而去,夏季接棒而来。燕在屋檐下剪断了酥雨花红,残香飘去,岁月如烟。阑珊处,暖鸭钓柳,麻雀占巢,草长莺飞。就像三更的一场梦,渐渐地让这个臃肿的春换上了百叶素裙,煞是轻松。  五月,花事随风却把心事萦绕!  从纷乱的千愁中找出一缕头绪。理一理细丝,拴在合欢路两行葱茏的苦楝枝头,绕成一个个紫色花苞。于是,楝花
期刊
文学的发展与繁荣,离不开文学批评的助力.文学批评能折射出方方面面的信息,是帮助读者进入深层精神空间的重要一环,也是作家把握其文字是否抵达预设场域的参照.文学批评的理
期刊
雨像初生牛犊,扯着狂风、闪电、惊雷一夜滂沱,晨光熹微时,终于累极睡去。太阳早早露头,这时候去看一条河,看一脉渌水流经的两岸切换到小满节气里的初夏新影,是件惬意的事。  “它必须四季分明。”这是加拿大前华裔总督伍冰枝对居住地方的唯一要求。我也喜欢四季分明,喜欢我的家乡。四季,大自然展现的蓬勃与谦卑、力量与柔美,所遵循的生发与荒芜、播撒与收获,总能在前辈农人吟唱的节气歌中如约而至。此时,身旁的一条河,
期刊
梁下人家俊俏女儿情  晚上打完球回到家中,坐在桌前读书。读倦了掩书于案上,头脑中几次闪过一幅画面,我一个激灵,这是陕北,没错是我的陕北的模样。模糊的画面渐渐变得清晰。哦!我不能忘记我的陕北,那久远的记忆。那一道道山峦,那条小河和站在老榆树下俊俏的女子,那多好呀!  漫无边际的荒山、沟壑、秃岭,一条土路坑洼连着坑洼,泥泞连着泥泞,半坡顺势的土台上有一处处残墙烂院。院里还算干净,有猪圈、桃树、几孔窑洞
期刊
故乡是一个人生命的胎记,它烙印在你的灵魂上,成为你一生的命题。那年那月玉轮高悬,我跌坐于清光白水之间,任思绪流过浅浅的红尘,玉兰的馥郁之香舔舐着我心底的村庄。  故乡于我不算遥远,城里城外而已,驱车三十里,来回一小时。刚到城里那会儿,城市的花红柳绿,我并不迷恋,总是隔三岔五地回故乡看一下,哪怕就一眼,也觉得踏实。在城里总感到自己是一个过客,城里没有我的根,我的根在故乡老宅的树下。老宅的树长得很好,
期刊
在农家的年历里,秋季大概是始于立秋而终于霜降前后的,末伏而入秋。秋,在古人眼中是肃杀、萧瑟的,抑或“自古逢秋悲寂寥”“霜叶红于二月花”“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如是云云。然而,在農家人眼里,秋没有那么多的诗情画意,也没有那么多的凄楚感伤,有的只是稻浪翻滚、瓜果飘香,有的只是满怀的希望、疯狂的忙碌和沉甸甸的收获。  白露至秋分前后,便是稻子收割的最佳时节。庄稼人流传着一句
期刊
托尔斯泰在《伊凡·伊里奇之死》中对“死亡”体验进行了细致而深刻的书写,在对伊凡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描写中,将伊凡对生活和生命的反思、对自我意义的探寻展现了出来,最终使伊凡在死亡中获得解放、释然和救赎,从而获得“死亡”之后的“重生”。  一、伊凡·伊里奇的死亡书写  小说《伊凡·伊里奇之死》全面描写了伊凡·伊里奇的死亡体验,在小说开头就写道“伊凡·伊里奇死了”,然后展开了以“死亡”为主题的全面描写,小说
期刊
余华是一位重要的中国先锋文学作家。他的小说不断地叙述着对现实世界中人及人命运的思考、怀疑、迷惑等,讲述着一个个人们无法逃离的厄运,展示一幕幕的人生悲剧。笔者将从作品和创造者角度切入,通过叙事文本语言、叙事功能、叙事时间、叙事结构四个方面对余华先锋小说的叙事策略进行分析,归纳余华先锋小说的叙事特色。  一、余华的写作背景  余华是一位对传统最具颠覆性的作家,他于1960年出生在杭州,父母都是牙医,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