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对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岗位技能型的专门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实行高职学生顶岗实习。高职院校要想实现培养目标,就必须要保证顶岗实习的质量。然而,现今的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中仍然存在着许多的漏洞,而且问题还比较突出。本文从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机制的现状入手,分析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机制产生漏洞和问题的原因,并对改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机制做出有效的措施,以期促进高职学校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机制
“2+1”的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普遍采取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培养技术性的人才。其中的“1”阶段指的是顶岗实习,它是高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创新实习模式,同时也是对实习体制进行的重大改革,是提升高职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
一、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机制研究现状
校企合作模式是现今顶岗实习所采取的主要模式,学生来到企业当中进行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企业和学校双方互相合作,一起对学生在岗的管理进行负责。在企业中,学生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企业当中的工作实践上,同时也可以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在真正的实习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困难。
在实习前学校对学生将要去的实习单位有介绍,但是,大都是对企业的简介,并没有对学生说明具体的实习细节,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岗位培训。[1]而且,在实际的顶岗实习中,大多的实习教师都是兼职,并不能及时有效的回应学生的需求,并且因为地域之间的距离,教师甚至不能定期的去校外看望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个负责的实习队长,负责学生实习期间接受学生的意见并向上级领导反应,但是实际情况是大多数的队长不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再加上有的队长能力不足,不能及时的为学生们处理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使得实习生对负责的队长感到不满意。
二、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实习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较差
实习教师作为顶岗实习全过程中的主要实施者,要做好实习期间学生的各项管理工作,并且及时地与企业进行沟通,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这些都对实习教师的综合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实际过程中,大多数的实习指导教师都是学校统一安排,并没有接受任何的专业培训,很多教师都是按照自己的工作风格和自身的性格进行管理,缺乏工作经验和沟通的技巧。[3]同时还由于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地点比较分散,学校里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对学生的巡查都在走形式,这就造成了在管理的过程当中出现不规范、不统一和不严格的现象,使得校企双方受到一定的损失和影响。
(二)高职院校对实习企业缺乏有效的约束
顶岗实习的管理者主要是实习企业和学校,但是在实际的实际过程中,通常会有管理失位、沟通脱节的问题。学校是学生的输出方,企业是学生的接收方,在某种程度上学校对企业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可能会忽略对企业当中的不合理现象。学生进入企业之后,往往会出现一些突发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些是由于企业管理上存在问题,但是在学校与企业进行沟通时,没有办法对企业做出有效的制约与束缚,这就造成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基础不稳定。从而无法建立起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制约机制,出现了问题也不能得到圆满的解决,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有效改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机制的措施
(一)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实现顶岗实习管理机制的前提就是顶岗实习的前期准备工作,而实习钱的培训工作、引导工作以及教育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不仅针对学生,还要针对指导教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顶岗实习的真正实践课程,明确实习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和目的,并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顶岗实习。[2]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实习观,帮助教师培养沟通和交流的技巧以及业务能力,配合好企业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确保学校和企业的良好合作。
(二)做好中期过程管理
保证实习的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对顶岗实习过程的管理,做中期的过程管理也是有效改善管理机制的措施。学生进入企业,由学生转变到“职业人”进行企业的生产活动。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在学校内从未发生的困难。因此,在学生进行实习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与企业的相关人员多沟通,并及时地调整实习方案,促进校企双方互通、互信、互理。指导教师要不定期对学生进行寻访,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一步把控,及时地对问题进行解疑答惑,提升实习过程的知识性和丰富性。
结束语:
学生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可以弥补对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产生的不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从而可以增强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在就业竞争的过程中保持优势,最终保证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提高高职院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裴志明.“2+1”工学结合工作站管理顶岗实习“1”模式初探,经济研究导刊,2009,(19).
[2]陈玲.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0.
[3]程建群.“2+1”高职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研究,科技信息,2012,(32).
【关键词】: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机制
“2+1”的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普遍采取的一种教学模式,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培养技术性的人才。其中的“1”阶段指的是顶岗实习,它是高等职业学校职业教育过程中所采取的创新实习模式,同时也是对实习体制进行的重大改革,是提升高职学生的学习技能和实践能力的根本途径。
一、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机制研究现状
校企合作模式是现今顶岗实习所采取的主要模式,学生来到企业当中进行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企业和学校双方互相合作,一起对学生在岗的管理进行负责。在企业中,学生把学校学到的知识应用到企业当中的工作实践上,同时也可以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对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和理解,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但是在真正的实习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困难。
在实习前学校对学生将要去的实习单位有介绍,但是,大都是对企业的简介,并没有对学生说明具体的实习细节,也没有对学生进行岗位培训。[1]而且,在实际的顶岗实习中,大多的实习教师都是兼职,并不能及时有效的回应学生的需求,并且因为地域之间的距离,教师甚至不能定期的去校外看望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个负责的实习队长,负责学生实习期间接受学生的意见并向上级领导反应,但是实际情况是大多数的队长不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再加上有的队长能力不足,不能及时的为学生们处理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使得实习生对负责的队长感到不满意。
二、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实习指导教师的业务能力较差
实习教师作为顶岗实习全过程中的主要实施者,要做好实习期间学生的各项管理工作,并且及时地与企业进行沟通,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这些都对实习教师的综合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在实际过程中,大多数的实习指导教师都是学校统一安排,并没有接受任何的专业培训,很多教师都是按照自己的工作风格和自身的性格进行管理,缺乏工作经验和沟通的技巧。[3]同时还由于学生进行顶岗实习的地点比较分散,学校里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不到位,对学生的巡查都在走形式,这就造成了在管理的过程当中出现不规范、不统一和不严格的现象,使得校企双方受到一定的损失和影响。
(二)高职院校对实习企业缺乏有效的约束
顶岗实习的管理者主要是实习企业和学校,但是在实际的实际过程中,通常会有管理失位、沟通脱节的问题。学校是学生的输出方,企业是学生的接收方,在某种程度上学校对企业具有一定的依赖性,可能会忽略对企业当中的不合理现象。学生进入企业之后,往往会出现一些突发问题,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些是由于企业管理上存在问题,但是在学校与企业进行沟通时,没有办法对企业做出有效的制约与束缚,这就造成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基础不稳定。从而无法建立起及时有效的沟通和制约机制,出现了问题也不能得到圆满的解决,从而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三、有效改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机制的措施
(一)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实现顶岗实习管理机制的前提就是顶岗实习的前期准备工作,而实习钱的培训工作、引导工作以及教育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不仅针对学生,还要针对指导教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能够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到顶岗实习的真正实践课程,明确实习企业对学生的要求和目的,并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顶岗实习。[2]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实习观,帮助教师培养沟通和交流的技巧以及业务能力,配合好企业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确保学校和企业的良好合作。
(二)做好中期过程管理
保证实习的教学质量的关键就是对顶岗实习过程的管理,做中期的过程管理也是有效改善管理机制的措施。学生进入企业,由学生转变到“职业人”进行企业的生产活动。在实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在学校内从未发生的困难。因此,在学生进行实习的过程中,指导教师要与企业的相关人员多沟通,并及时地调整实习方案,促进校企双方互通、互信、互理。指导教师要不定期对学生进行寻访,对学生的实习过程进一步把控,及时地对问题进行解疑答惑,提升实习过程的知识性和丰富性。
结束语:
学生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可以弥补对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产生的不足,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从而可以增强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在就业竞争的过程中保持优势,最终保证高职院校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提高高职院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裴志明.“2+1”工学结合工作站管理顶岗实习“1”模式初探,经济研究导刊,2009,(19).
[2]陈玲.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0.
[3]程建群.“2+1”高职培养模式下学生管理工作研究,科技信息,2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