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思想品德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实施情感教学,进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效率。认真分析每课道德情感教育因素和内容,规划每课道德情感教育目标,进行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通过情感引发、情感体验、情感深化和情感投射等有效情感教育方法实施情感教学。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情感教育 教育途径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还是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变化过程。情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如果一个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融进健康向上、真挚动人的思想感情,不能创造一定的情境和欲求的气氛,不能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来体验某种情感,而是照本宣科、机械地传授知识,那么学生绝不会产生愉悦的情感,从而也绝不会有良好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果。情感是沟通师生关系的纽带,是“教”与“学”的桥梁,只有动用丰富的感情,寓情于教,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地位
(一)深厚的感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是人的心理因素之一。只有学生怀着愉快的情感进行认知活动,才能精神振奋,思维活跃,从而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和谐、融洽的情感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乐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活动的积极性,而和谐融洽的情感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如果在课堂上教师面带微笑,语言优美、幽默,在关键时刻加以鼓励、赞许,甚至与学生共同参与,学生在听课时就会体验到一种亲切感和美感,在欢乐的气氛中获取知识。
(三)广博无私的情感,可使教学获得大面积丰收。
“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对他们绝对不能训斥、指责。对于缺点多的孩子,更应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给他们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心中才能升起一种激昂的情绪,抬起头来走路,从此提高学习成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初二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的途径分析
(一)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
师生间的情感在教学活动与效果之间起着一种潜在的中介作用,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激起学生深刻体验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思想。无数事实证明,学生对某位教师感情越好,就越爱听这位教师的课,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相反,学生对某位教师有隔阂,就会讨厌某位教师教的课。因此,良好的师生情感是进行有效的情感型教学的重要条件。
怎样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呢?从师生情感的形成途径来看,主要包括课堂交往和平时交往两条途径。这两条途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它们对良好师生情感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思想品德课教师因为所教的班级多,学生人数多,教学任务重等原因,常常忽视“平时交往”这条途径,致使师生间情感冷淡。对此,我们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从良好师生情感形成条件看,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条件:第一,教师是否爱学生。这里的“爱”不仅仅是关心和热爱,还包括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尊重等。得到教师的爱是每个学生起码的心理需要,教师投给学生一份爱,学生就会回报教师一份情。第二,教师自身的素养,包括人格、风度、学问等。如果教师本人人格低下、风度粗俗、品德败坏、不学无术,就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鄙视。
(二)教师要善于调节情绪,用积极的情感进行教学。
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这就难免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但是教师千万不要把这些不良情绪在课堂上表现出来。因为它不仅会影响教师水平的发挥,还会感染、诱发学生的不良情绪,抑制学生的积极情感。因此,在上课前,教师要注意排除各种不良情绪的干扰,保持愉快的心情,以良好的心态投入课堂教学;在处理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问题行为时,要讲究教育艺术,不能采取情绪化的措施。当然,教师的情绪控制不是单纯的消极克制和忍受,而应该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自我心理调适。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冷冰冰地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应恰当地表现自己的情感,让学生始终陶冶在美的情感中。这样可以唤醒、感染学生的积极情感,因为“情感具有感染性与迁移的功能”。这里需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教师要善于综合而且灵活地运用语言、表情、动作、手势等多种情感表达形式,这样才能增强情感的感染力。第二,教师的情感表现要适度。不能像演员那样强调艺术表演,而是要自然流露,恰到好处,否则学生便会认为教师是“做作”。第三,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这是教师演好“情感角色”的前提。在课前,教师要深入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教材内容,联系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并仔细揣摸恰当的表达方式,考虑课堂的情感气氛,把握学生的情绪准备状况。
(三)教师要善于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情感交流、碰撞中可以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不能只顾自己的表演,而要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沟通。“课堂教学必须为情感的碰撞、交汇、融合提供足够的能量”,要通过问答、讨论等课堂互动行为不断地为师生情感交流创造条件。在师生情感的过程中应注意:第一,师生间情感交流是相互激发、相互制约的,教师的教学要能打动学生的心弦,与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的情绪就会向教师释放,从而师生形成密切的情感联系。
(四)让教学贴近时代,贴近学生。
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贴近时代,贴近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关键,“兴趣能使人在认识过程中的注意集中,记忆深刻,保持肯定的情感体验”。
1.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贴近实际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的时期,既有真、善、美,又有假、恶、丑。“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不可能来自于其对客观事实真相的掩盖,来自于其对教育对象的欺瞒,而是来自于教育内容的真实性”。经验告诉我们,在信息社会,如果对学生只进行“纯而又纯”的理想型教育,学生便会认为教师讲的是大话、空话、套话,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现实社会中的真、善、美,而且要讲假、恶、丑,还要培养学生的判断力、抵制力、批判力等能力。
此外,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教学要贴近社会实际就要突出一个“新”字。由于教材受编写时间和篇幅的局限,教材中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存在着滞后情况,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状况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同时,引用材料时,要从那些时代色彩浓厚的素材中撷取“新”、“近”的典型材料。
2.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贴近学生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是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编制,使之转换为更利于学生学习的“教育信息”,而对教材内容进行组织和加工的依据之一,就是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例如,有些概念、原理等非常抽象、枯燥,不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要把它转换成具体、生动的教育信息。再如,教材中有些内容的安排不十分适合学生思维的逻辑顺序,因此要对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编辑,调整教学顺序。此外,还要把书本理论同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同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了有用”、“学了管用”、“学了能用”。例如,可以通过用思想品德课知识分析学生非常关心的典型事例,分析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典型问题来体现思想品德课自身的魅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情感教学,注重运用丰富多彩的情感因素,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而转变成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把美好、高尚、纯洁、健康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的情感变得更美好、更高尚、更纯洁、更健康。这有利于增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整体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沈壮梅.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鲁霞.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安康学院德育艺术研究中心资助项目。
关键词: 初中思想品德 情感教育 教育途径
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又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还是知、情、信、意、行诸要素的变化过程。情在从知到行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如果一个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融进健康向上、真挚动人的思想感情,不能创造一定的情境和欲求的气氛,不能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来体验某种情感,而是照本宣科、机械地传授知识,那么学生绝不会产生愉悦的情感,从而也绝不会有良好的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果。情感是沟通师生关系的纽带,是“教”与“学”的桥梁,只有动用丰富的感情,寓情于教,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情感教育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地位
(一)深厚的感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是人的心理因素之一。只有学生怀着愉快的情感进行认知活动,才能精神振奋,思维活跃,从而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和谐、融洽的情感能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乐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活动的积极性,而和谐融洽的情感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如果在课堂上教师面带微笑,语言优美、幽默,在关键时刻加以鼓励、赞许,甚至与学生共同参与,学生在听课时就会体验到一种亲切感和美感,在欢乐的气氛中获取知识。
(三)广博无私的情感,可使教学获得大面积丰收。
“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对他们绝对不能训斥、指责。对于缺点多的孩子,更应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给他们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这样他们心中才能升起一种激昂的情绪,抬起头来走路,从此提高学习成绩,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初二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的途径分析
(一)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
师生间的情感在教学活动与效果之间起着一种潜在的中介作用,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可以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激起学生深刻体验思想品德课的德育思想。无数事实证明,学生对某位教师感情越好,就越爱听这位教师的课,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相反,学生对某位教师有隔阂,就会讨厌某位教师教的课。因此,良好的师生情感是进行有效的情感型教学的重要条件。
怎样培养良好的师生情感呢?从师生情感的形成途径来看,主要包括课堂交往和平时交往两条途径。这两条途径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它们对良好师生情感的形成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思想品德课教师因为所教的班级多,学生人数多,教学任务重等原因,常常忽视“平时交往”这条途径,致使师生间情感冷淡。对此,我们必须予以足够重视。
从良好师生情感形成条件看,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条件:第一,教师是否爱学生。这里的“爱”不仅仅是关心和热爱,还包括对学生的理解、信任、尊重等。得到教师的爱是每个学生起码的心理需要,教师投给学生一份爱,学生就会回报教师一份情。第二,教师自身的素养,包括人格、风度、学问等。如果教师本人人格低下、风度粗俗、品德败坏、不学无术,就必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甚至鄙视。
(二)教师要善于调节情绪,用积极的情感进行教学。
一方面,教师要善于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教师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这就难免会产生一些不良情绪。但是教师千万不要把这些不良情绪在课堂上表现出来。因为它不仅会影响教师水平的发挥,还会感染、诱发学生的不良情绪,抑制学生的积极情感。因此,在上课前,教师要注意排除各种不良情绪的干扰,保持愉快的心情,以良好的心态投入课堂教学;在处理课堂上学生出现的问题行为时,要讲究教育艺术,不能采取情绪化的措施。当然,教师的情绪控制不是单纯的消极克制和忍受,而应该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自我心理调适。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冷冰冰地进行知识的灌输,而应恰当地表现自己的情感,让学生始终陶冶在美的情感中。这样可以唤醒、感染学生的积极情感,因为“情感具有感染性与迁移的功能”。这里需要注意三个问题:第一,教师要善于综合而且灵活地运用语言、表情、动作、手势等多种情感表达形式,这样才能增强情感的感染力。第二,教师的情感表现要适度。不能像演员那样强调艺术表演,而是要自然流露,恰到好处,否则学生便会认为教师是“做作”。第三,教师在课前要做好充分准备,这是教师演好“情感角色”的前提。在课前,教师要深入理解和把握教学目标、教材内容,联系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在此基础上认真研究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并仔细揣摸恰当的表达方式,考虑课堂的情感气氛,把握学生的情绪准备状况。
(三)教师要善于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
“教学过程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在情感交流、碰撞中可以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师不能只顾自己的表演,而要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沟通。“课堂教学必须为情感的碰撞、交汇、融合提供足够的能量”,要通过问答、讨论等课堂互动行为不断地为师生情感交流创造条件。在师生情感的过程中应注意:第一,师生间情感交流是相互激发、相互制约的,教师的教学要能打动学生的心弦,与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的情绪就会向教师释放,从而师生形成密切的情感联系。
(四)让教学贴近时代,贴近学生。
思想品德课教学只有贴近时代,贴近学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关键,“兴趣能使人在认识过程中的注意集中,记忆深刻,保持肯定的情感体验”。
1.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贴近实际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各种思想文化互相激荡的时期,既有真、善、美,又有假、恶、丑。“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性不可能来自于其对客观事实真相的掩盖,来自于其对教育对象的欺瞒,而是来自于教育内容的真实性”。经验告诉我们,在信息社会,如果对学生只进行“纯而又纯”的理想型教育,学生便会认为教师讲的是大话、空话、套话,从而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不仅要向学生讲现实社会中的真、善、美,而且要讲假、恶、丑,还要培养学生的判断力、抵制力、批判力等能力。
此外,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教学要贴近社会实际就要突出一个“新”字。由于教材受编写时间和篇幅的局限,教材中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存在着滞后情况,因此在教学中应根据社会发展变化状况对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同时,引用材料时,要从那些时代色彩浓厚的素材中撷取“新”、“近”的典型材料。
2.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贴近学生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但是教师不能照本宣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编制,使之转换为更利于学生学习的“教育信息”,而对教材内容进行组织和加工的依据之一,就是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例如,有些概念、原理等非常抽象、枯燥,不符合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此要把它转换成具体、生动的教育信息。再如,教材中有些内容的安排不十分适合学生思维的逻辑顺序,因此要对部分内容进行适当的编辑,调整教学顺序。此外,还要把书本理论同学生自身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同学生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了有用”、“学了管用”、“学了能用”。例如,可以通过用思想品德课知识分析学生非常关心的典型事例,分析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典型问题来体现思想品德课自身的魅力。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情感教学,注重运用丰富多彩的情感因素,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世界,进而转变成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把美好、高尚、纯洁、健康的情感传递给学生,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的情感变得更美好、更高尚、更纯洁、更健康。这有利于增强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实现思想品德课的整体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沈壮梅.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2]鲁霞.情感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基金项目:安康学院德育艺术研究中心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