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基础

来源 :慈善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dod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石,家庭教育是形成青少年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环节和基础。为人父母者,无不期望子女胜过自己,早日成才。子女是父母爱情的结晶,也是他们生命的延续。父母对子女寄予厚望,符合情理。关键是怎样把期望变成现实,这正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素质教育的重大课题。
  对于青少年一代的素质培育,学校、社会和家庭,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认为,在各种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基础,也是最为根本的。这不仅因为人从呱呱落地开始就在家庭中生活,就受到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几乎渗透到青少年一代的每一个方面。正如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所说,孩子们从母亲那里接受到的是生命的教育。一部分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看得简单容易,或者认为“树大自然直”,“长大了就会好的”。等到发生了难于解决的矛盾,或是自己的孩子不仅没有成为有用之才,反而堕落、学坏,则已悔之晚矣。
  我国是世界上独生子女数量最多的国家。目前,全国领取独生子女证的父母已有5000多万对,如果把没有领证的也加在一起,估计有6000万对左右。这个庞大的数字表明,素质教育对于家庭教育来讲,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大课题。一家一个独生子女,究竟怎样抓好家庭教育,任务相当艰巨,必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力量,把青少年一代的品德教育抓紧抓好,着力于从家庭教育抓起,打好坚实的素质教育的基础。
  眼下,文化、艺术、影视、书籍、网络中不健康的东西很多,对青少年危害极大。有的青少年学生长期荒废学业,泡在网吧中不能自拔,以致误人歧途。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学校、社会应起很大作用,但千万不要忘记家庭教育这个容易被忽略的基础作用。作为独生子女的父母,应拿出足够的时间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倘若只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孩子教育,出了偏差也不闻不问,把责任推给老人,那是很危险的。
  我曾在調查研究中发现,那些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品德高尚、有所作为的学生,一般来讲,都有很好的家庭教育做基础。这些优秀学生的家长,有专家、学者、高级知识分子,也有党政机关干部,更多的是处在第一线的普通劳动者。家庭条件也许并不优越,有的家庭生活还很清苦。但他们十分注重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从小抓起,一丝不苟地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绝不溺爱孩子,绝不娇生惯养。这些家长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关爱子女,善待孩子。这些普普通通的为人父母者,把望子成才与家长自身的表率作用统一于科学的家庭教育之中。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讲究耐心引导,循循善诱,既讲大道理,又能从身心健康上关心爱护他们,从而使家庭教育成为孩子成才的不可分割的关键一环。从这一意义上讲,任何其他形式的教育都无法替代家庭教育。至于少数家长,教育方法不当,采取棍棒教育,或溺爱迁就,那当然会使孩子畸形发展,但正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强化健康的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少数家长,不愿承担教育子女的任务,把青少年学生的品德教育完全推给学校,推给教师,推给社会。他们只管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对子女的身心健康、良好品德的形成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殊不知,这是极不严肃、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我想,孩子们一旦失去了正常的家庭教育和父母真挚的关爱,良好品德的形成便只能是一句动听的“时髦话”而已!
  随着社会的进步,形势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生活的改善,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教育必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但是,无论情况怎么变,教育手段如何新,家庭教育仍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既不能放松,更不能取消,应当通过强化家庭教育,把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慈善》杂志2003年第4期、第6期在“素质教育之花”栏目中分别刊发了两位家长的文章,一篇是任清川写的《女儿叫我感动》,另一篇是刘明娟写的《电脑架起心桥》。两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在家庭教育中深化孩子的品德培养,从小严格要求,给予足够的关爱,促使子女走上成才之路。其实,许多家长都有深刻体验,富有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不妨拿起笔来,写成文章寄给我们,以便在素质教育中把家庭教育这个基石夯实打牢。
  我想,青少年学生与其父母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衣食住行,互不分离,共同语言多,孩子信赖父母,家长了解孩子。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再加上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多,家庭教育这个基础绝不能等闲视之。若放任自流,我们将会愧对历史,终生遗憾。
  责编:近一歌
其他文献
2003年11月,在北京国际饭店召开了“跨国公司与公益事业高级论坛暨公益项目展示会。”这个会议是由中华慈善总会、国际联合劝募协会、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等18个单位联合主办的。这个会议上,微软(中国)有限公司、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壳牌中国勘探与生产有限公司、美国安利公司等许多国外在华大企业的董事长、总裁或副总裁都参加了这个会议,并结合自己企业参与社会慈善事业的实践与思考发表了论文。天士力集也参加了这
期刊
“散养”于大自然的从前  昨晚我看到一位南方朋友发的朋友圈,一穗穗颗粒饱满的苞米码在锅里,马上要煮了,瞬间,似乎一股香飘飘的玉米味已经飘到门外了,让我有点馋了。  她的文字是:“没想到居然真的有收获的这一天。”  我脑袋里闪现的第一反应是:她去偷苞米了。  这个念头刚一闪过,我就笑了。偷苞米当然是不可能的,一个二十七八岁的大姑娘哪能偷苞米呢。再说了,这也不是苞米成熟的时候。  之所以我的第一反应是
期刊
从照片上可以看出,盛中国与他的太太总是在一起,形影不离。  大家对盛中国应该不会陌生,他是非常优秀非常著名的艺术家,中国第一把小提琴家。他的夫人是日本人,是很好很有成就的钢琴家,这许多人也知道。  那天,我的镜头总是在不经意中瞄准他和她,是因为他们的身上总是有一种爱的光亮在闪动。  那是1999年秋季的一个大风天,中华慈善总会在北京郊区举办了一次慈善活动。文学艺术界的许多明星都在那次活动中争相闪亮
期刊
2003年11月,我和我的搭档李凡女士荣幸地被邀请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跨国企业和公益事业高级论坛会。参加会议的不仅有微软、可口可乐等国际知名的大公司,还有一些规模虽小却热心帮助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的合资企业。更重要的是,我遇到了活跃在中国各地的非营利团体以及社区组织的年轻人,他们对公益事业的热情和聪明才智令我倍受鼓舞。  进入21世纪,企业参与公益事业和杜区建设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这不是一个企业单方面的
期刊
妈妈有个习惯,在春夏更替的时候总会把一家老小的衣服分门别类地叠好,都五月的季节了,她照例收拾着衣服。我躺在沙发上翻着一本旧杂志,茶几上一束洁白的百合花散发着浓郁的清香。  “娜娜,你看这儿有很多手帕!”妈妈突然转过身来对我说,似乎很兴奋。  “手帕?”我喃喃自语,心底竟泛出一丝温馨,我放下杂志,走到妈妈身旁。她正在仔细的折着一块方手帕。  “你还记得这些手帕吗?这几年的都在这儿呢。你看,这块蓝色的
期刊
2004年1月10上午,曾经担任过辽宁、安徽省委书记、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和国务委员的全国政协副主席李贵鲜,在深圳亲切会见了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副会长张汉兴及慈善总会的有关同志,关心地询问了中华慈善总会的工作,谈了他在省里工作时,对弱势群体的了解与思考,介绍了他过去在国外考察时,所了解到的一些较为先进的慈善理念与作法,并就如何发展中国的慈善事业讲了许多有独到见解的重要建议、意见。  李贵鲜副主席在
期刊
父爱,就像一堵坚实的墙,为我遮风挡雨。在我失意的时候,他那温暖而有力的大手攥着我的小手,我便会感到一股暖流从指尖顺着每一条毛细血管一直流人心房。  一向在班里數学成绩优秀的我,万没想到,这次数学测验竟考了73分!我真不知该怎么向父亲交待。  放学了,刚出校门,父亲就上前一步问我:“怎么样?数学得了多少分?”我没有勇气,只得低头不语。也许父亲从我异样的沉默中察觉到了什么。他到学校去了。大约过了一个多
期刊
开午饭了,学校的食堂里又沸腾了。盆碗筷匙的碰击声,打饭盛菜的吆喝声,沸沸扬扬的嬉闹声,在偌大的食堂空间回荡。  生性好动的我,挤在人流中与同伴说说笑笑,嘻嘻哈哈。  突然,“啪”的一声,一只饭碗连同刚打出的米饭被我扬起的手打翻在地,幸亏那是一只搪瓷碗,没碎,但碗里的米饭已洒落一地。我惊呆了——那碗的主人是一个高大壮实的初三男孩。他看了我一眼,我确信那只是极平淡的一眼。他一声不吭,拾起了碗用自来水洗
期刊
一天,一个专栏作家由于捐了五万美元给慈善机构而应邀参加一个慈善晚会。出席这个晚会的都是身价千万的富翁,其中一个富翁很不礼貌地对专栏作家说道:“嘿!小子,我们都捐了一百万,而你却只捐了五万,你不配呆在这里。”面对富翁不礼貌的挑衅,作家不屑地回答:“是吗?但我只知道,我捐了整个财产的二分之一,而你却只捐了十分之一。请问,谁更有资格呆在这里?”读罢这个故事,使我感慨颇深。一个人的爱心是不能用金钱来计算的
期刊
大眼睛、童花头,穿着一模一样的白毛衣和白裙子,3个漂亮的小女孩蹦蹦跳跳地扑向她们的母亲,“妈妈妈妈,刚才有个叔叔说我们是3胞胎呢!”13岁的罗来欢一笑就露出两个小酒窝,她有两个妹妹来喜、来宝,还有两个哥哥和一个姐姐。  这是个快乐的大家庭,但不寻常的是,家庭成员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6个孩子都是收养和助养的,并且都身有残障。严启倩喜欢孩子们叫她妈妈。她觉得只要做这些孩子的妈妈,就可以帮助他们。可是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