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石,家庭教育是形成青少年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环节和基础。为人父母者,无不期望子女胜过自己,早日成才。子女是父母爱情的结晶,也是他们生命的延续。父母对子女寄予厚望,符合情理。关键是怎样把期望变成现实,这正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素质教育的重大课题。
对于青少年一代的素质培育,学校、社会和家庭,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认为,在各种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基础,也是最为根本的。这不仅因为人从呱呱落地开始就在家庭中生活,就受到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几乎渗透到青少年一代的每一个方面。正如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所说,孩子们从母亲那里接受到的是生命的教育。一部分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看得简单容易,或者认为“树大自然直”,“长大了就会好的”。等到发生了难于解决的矛盾,或是自己的孩子不仅没有成为有用之才,反而堕落、学坏,则已悔之晚矣。
我国是世界上独生子女数量最多的国家。目前,全国领取独生子女证的父母已有5000多万对,如果把没有领证的也加在一起,估计有6000万对左右。这个庞大的数字表明,素质教育对于家庭教育来讲,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大课题。一家一个独生子女,究竟怎样抓好家庭教育,任务相当艰巨,必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力量,把青少年一代的品德教育抓紧抓好,着力于从家庭教育抓起,打好坚实的素质教育的基础。
眼下,文化、艺术、影视、书籍、网络中不健康的东西很多,对青少年危害极大。有的青少年学生长期荒废学业,泡在网吧中不能自拔,以致误人歧途。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学校、社会应起很大作用,但千万不要忘记家庭教育这个容易被忽略的基础作用。作为独生子女的父母,应拿出足够的时间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倘若只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孩子教育,出了偏差也不闻不问,把责任推给老人,那是很危险的。
我曾在調查研究中发现,那些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品德高尚、有所作为的学生,一般来讲,都有很好的家庭教育做基础。这些优秀学生的家长,有专家、学者、高级知识分子,也有党政机关干部,更多的是处在第一线的普通劳动者。家庭条件也许并不优越,有的家庭生活还很清苦。但他们十分注重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从小抓起,一丝不苟地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绝不溺爱孩子,绝不娇生惯养。这些家长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关爱子女,善待孩子。这些普普通通的为人父母者,把望子成才与家长自身的表率作用统一于科学的家庭教育之中。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讲究耐心引导,循循善诱,既讲大道理,又能从身心健康上关心爱护他们,从而使家庭教育成为孩子成才的不可分割的关键一环。从这一意义上讲,任何其他形式的教育都无法替代家庭教育。至于少数家长,教育方法不当,采取棍棒教育,或溺爱迁就,那当然会使孩子畸形发展,但正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强化健康的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少数家长,不愿承担教育子女的任务,把青少年学生的品德教育完全推给学校,推给教师,推给社会。他们只管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对子女的身心健康、良好品德的形成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殊不知,这是极不严肃、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我想,孩子们一旦失去了正常的家庭教育和父母真挚的关爱,良好品德的形成便只能是一句动听的“时髦话”而已!
随着社会的进步,形势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生活的改善,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教育必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但是,无论情况怎么变,教育手段如何新,家庭教育仍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既不能放松,更不能取消,应当通过强化家庭教育,把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慈善》杂志2003年第4期、第6期在“素质教育之花”栏目中分别刊发了两位家长的文章,一篇是任清川写的《女儿叫我感动》,另一篇是刘明娟写的《电脑架起心桥》。两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在家庭教育中深化孩子的品德培养,从小严格要求,给予足够的关爱,促使子女走上成才之路。其实,许多家长都有深刻体验,富有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不妨拿起笔来,写成文章寄给我们,以便在素质教育中把家庭教育这个基石夯实打牢。
我想,青少年学生与其父母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衣食住行,互不分离,共同语言多,孩子信赖父母,家长了解孩子。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再加上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多,家庭教育这个基础绝不能等闲视之。若放任自流,我们将会愧对历史,终生遗憾。
责编:近一歌
对于青少年一代的素质培育,学校、社会和家庭,各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我认为,在各种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基础,也是最为根本的。这不仅因为人从呱呱落地开始就在家庭中生活,就受到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几乎渗透到青少年一代的每一个方面。正如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所说,孩子们从母亲那里接受到的是生命的教育。一部分家长把教育子女的事情看得简单容易,或者认为“树大自然直”,“长大了就会好的”。等到发生了难于解决的矛盾,或是自己的孩子不仅没有成为有用之才,反而堕落、学坏,则已悔之晚矣。
我国是世界上独生子女数量最多的国家。目前,全国领取独生子女证的父母已有5000多万对,如果把没有领证的也加在一起,估计有6000万对左右。这个庞大的数字表明,素质教育对于家庭教育来讲,已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大课题。一家一个独生子女,究竟怎样抓好家庭教育,任务相当艰巨,必须充分发挥各方面的力量,把青少年一代的品德教育抓紧抓好,着力于从家庭教育抓起,打好坚实的素质教育的基础。
眼下,文化、艺术、影视、书籍、网络中不健康的东西很多,对青少年危害极大。有的青少年学生长期荒废学业,泡在网吧中不能自拔,以致误人歧途。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学校、社会应起很大作用,但千万不要忘记家庭教育这个容易被忽略的基础作用。作为独生子女的父母,应拿出足够的时间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形成。倘若只忙于事业,无暇顾及孩子教育,出了偏差也不闻不问,把责任推给老人,那是很危险的。
我曾在調查研究中发现,那些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品德高尚、有所作为的学生,一般来讲,都有很好的家庭教育做基础。这些优秀学生的家长,有专家、学者、高级知识分子,也有党政机关干部,更多的是处在第一线的普通劳动者。家庭条件也许并不优越,有的家庭生活还很清苦。但他们十分注重对孩子的品德教育,从小抓起,一丝不苟地严格要求自己的子女,让孩子经风雨、见世面,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绝不溺爱孩子,绝不娇生惯养。这些家长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关爱子女,善待孩子。这些普普通通的为人父母者,把望子成才与家长自身的表率作用统一于科学的家庭教育之中。他们对孩子的教育讲究耐心引导,循循善诱,既讲大道理,又能从身心健康上关心爱护他们,从而使家庭教育成为孩子成才的不可分割的关键一环。从这一意义上讲,任何其他形式的教育都无法替代家庭教育。至于少数家长,教育方法不当,采取棍棒教育,或溺爱迁就,那当然会使孩子畸形发展,但正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强化健康的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少数家长,不愿承担教育子女的任务,把青少年学生的品德教育完全推给学校,推给教师,推给社会。他们只管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对子女的身心健康、良好品德的形成不闻不问,漠不关心。殊不知,这是极不严肃、也是不负责任的表现。我想,孩子们一旦失去了正常的家庭教育和父母真挚的关爱,良好品德的形成便只能是一句动听的“时髦话”而已!
随着社会的进步,形势的发展,文化的繁荣,生活的改善,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教育必定会有更加广阔的前景。但是,无论情况怎么变,教育手段如何新,家庭教育仍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既不能放松,更不能取消,应当通过强化家庭教育,把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慈善》杂志2003年第4期、第6期在“素质教育之花”栏目中分别刊发了两位家长的文章,一篇是任清川写的《女儿叫我感动》,另一篇是刘明娟写的《电脑架起心桥》。两篇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在家庭教育中深化孩子的品德培养,从小严格要求,给予足够的关爱,促使子女走上成才之路。其实,许多家长都有深刻体验,富有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不妨拿起笔来,写成文章寄给我们,以便在素质教育中把家庭教育这个基石夯实打牢。
我想,青少年学生与其父母生活在一起,朝夕相处,衣食住行,互不分离,共同语言多,孩子信赖父母,家长了解孩子。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再加上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多,家庭教育这个基础绝不能等闲视之。若放任自流,我们将会愧对历史,终生遗憾。
责编:近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