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在公交车上被人让座,第一次被叫作某老,还心里嘀咕:“我真老了吗?”回家一照镜子,可不是嘛。身体感觉已经不对了。大嗓门变成细喉咙,不是不想叫,是叫不动了。爬过泰山十八盘,现在连几级台阶也视若畏途了。曾听得见隔壁的人在说悄悄话,现在得在耳膜前敲鼓了。眼镜换了一副又一副,还是适应不了看书写字的需要。夜晚难眠,辗转反侧,往往从黑夜煎熬至黎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已经应接不暇了。老友相聚,话题离不开身体。各人情况不同,但这病那病,什么病也没有的基本为零。如此一来,大家反倒释然。我们都老了。身体机能的退行性病变一视同仁地到来了,这是不可逆的自然而然的现象。“官应老病休。”在杜甫的感受里,老和病是手牵着手的。于是共鸣,不再为身体机能的退化大惊小怪了。在这个意义上,老而不知老之已至,就无可厚非了。从古至今,老而以老顽童自居并广为传诵的大有人在。苏轼“老夫犹发少年狂”,晚年抱病仍能吟唱“谁说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仍能西”。今人丁聪,20岁发表作品用的名字是小丁,一直用了70多年,直到93岁离世前,用的名字依然是小丁,也是老顽童一个。
有老而不知老之已至感觉的,大抵都是觉得在这个世上还是有点事做的。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同的老人差异就大了去了。老布什90岁还能从空中跳伞,94岁离世。金庸81岁到伦敦剑桥读比较文学博士学位,也是94岁离世。我国科学院、工程院、中西医队列中,耄耋之年还在带研究生、治病救人的不乏其人。这样的老人,是人中翘楚,凤毛麟角,生命力强矣,但也不会永远是挂在树上的叶子,临了也是要飘落而去,带着微笑。
大多数老人晚境不会这么潇洒优雅,但他们也有一份尊严。我认识一位菜场老大妈,我买菜时由于听力减退,常常听错摊主报出的价格,一次我在老大妈的摊上买了几根山药,她过秤后报价47元,我付出5张10元票子,她却找给我33元,我说你多找了,把多找的钱退给她,她却把钱推了回来,原来是我听错了,把17元听成47元。她对我说,我不会少收你的钱,也不会多收你一分钱。外出数月归来,去菜场不见老大妈,一旁年轻的摊主告诉我,老人家八十多了,上个月走了。我们都想念她。平常我不在的时候,都是她帮我看摊子收钱,空了,我们还一起玩扑克。这位老大妈的晚境,也是充实而有尊严的。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王维的诗句是老境的平和宁静恬淡悠然。并非真的万事不关心,王维这首诗就是写来劝慰一位友人的,这岂不也是一种关心?只是对无须你关心、你也关心不了的事,就不必自作多情、自寻烦恼了。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往事并未随风飘逝,记忆总是有的。我们这些随国家走过许多岁月的老人,经历了多少年颠倒了再颠倒过来的折腾啊。我们曾在丽日蓝天下放声歌唱,也经受疾风暴雨的扑打,终于又迎来追回失去青春岁月的历史机遇。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创造的广阔平台上,平凡人生,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遇到过诸多需要我感恩的师友,历历往事,记忆里难以泯灭。不久前,家里意外迎来一位从澳大利亚归来的老翁,是四十年前在五七干校同一田头劳动的伙伴。干校一别,天各一方,容貌大变,但还保留底色,他叫得出我的名字,我也认出他是老方。落座一聊,他却向我道歉,说当年批判我的那张署名“千钧棒”的大字报,作者就是他。我说你还把这事放心上,那个时候,有几人不写大字报,不抡起千钧棒呀。其实,你早就用行动向我道歉过了,我还对你感恩呢。那次挖河挑河泥劳动,从7点干到12点,筋疲力尽,肚子饿得咕咕叫,终于收工吃饭,到食堂一摸口袋,饭票没了。顿时头昏眼花,这顿饭要是吃不上,下午还怎么干活,不又要被加上消极怠工的罪名,拉出来批一通?一只手伸过来,递给我五两饭票,这是你的手呵。几十年过去,这只手我一直忘不了,有时候做梦也梦见它。老方听了默然无语。又说起当年女同事中一位有名的“碎嘴婆子”,说那次对你火药味很浓的升级批判,大家都声嘶力竭,“碎嘴婆子”却闭紧嘴巴,一声不吭。主持会议的造反派头头目光逼视着她,她依然面无表情。由于她出身好,又不写文章,头上没有辫子,屁股上没有尾巴,造反派对她无可奈何。我说我头低着,眼望两只脚,谁吼叫,谁一声不吭,我是看不见的。也是前些年,闲聊中有人对我说起此事,我登门向“碎嘴婆子”表示称赞,她听了哈哈大笑,有这事吗?下次不许你再提,不然,我就叫你碎嘴老头了!
这次出乎意料的交谈勾起的往事回忆,使我感慨不已。人生的每一步,都会留下深深浅浅的足印。多数都深埋于岁月的尘埃里,消失不见。有的却经历时光的磨洗,痕迹犹在。一连串面孔在脑海中闪现。有该在他面前由衷地說一声谢谢的,有该在他面前表示愧悔自责的,无论感恩还是愧悔自责,重温这样的记忆,表明老人日益硬化的血管里流淌的血液还是有温度的,这也是健康快乐老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吧。
即便在严寒冬日,马路两旁梧桐枝干上的最后几片叶子,依然保持着生命的尊严。这些树曾经浓荫蔽日,多少个夜晚,月影下,我和家人从绿荫长廊的这头走到那头,又从那头走到这头。我恍惚走出老境,“昔日相识怎能相忘,一起度过的那些时光”的乐声,又在我耳畔轻轻响起。
有老而不知老之已至感觉的,大抵都是觉得在这个世上还是有点事做的。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同的老人差异就大了去了。老布什90岁还能从空中跳伞,94岁离世。金庸81岁到伦敦剑桥读比较文学博士学位,也是94岁离世。我国科学院、工程院、中西医队列中,耄耋之年还在带研究生、治病救人的不乏其人。这样的老人,是人中翘楚,凤毛麟角,生命力强矣,但也不会永远是挂在树上的叶子,临了也是要飘落而去,带着微笑。
大多数老人晚境不会这么潇洒优雅,但他们也有一份尊严。我认识一位菜场老大妈,我买菜时由于听力减退,常常听错摊主报出的价格,一次我在老大妈的摊上买了几根山药,她过秤后报价47元,我付出5张10元票子,她却找给我33元,我说你多找了,把多找的钱退给她,她却把钱推了回来,原来是我听错了,把17元听成47元。她对我说,我不会少收你的钱,也不会多收你一分钱。外出数月归来,去菜场不见老大妈,一旁年轻的摊主告诉我,老人家八十多了,上个月走了。我们都想念她。平常我不在的时候,都是她帮我看摊子收钱,空了,我们还一起玩扑克。这位老大妈的晚境,也是充实而有尊严的。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王维的诗句是老境的平和宁静恬淡悠然。并非真的万事不关心,王维这首诗就是写来劝慰一位友人的,这岂不也是一种关心?只是对无须你关心、你也关心不了的事,就不必自作多情、自寻烦恼了。你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但往事并未随风飘逝,记忆总是有的。我们这些随国家走过许多岁月的老人,经历了多少年颠倒了再颠倒过来的折腾啊。我们曾在丽日蓝天下放声歌唱,也经受疾风暴雨的扑打,终于又迎来追回失去青春岁月的历史机遇。在改革开放、思想解放创造的广阔平台上,平凡人生,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遇到过诸多需要我感恩的师友,历历往事,记忆里难以泯灭。不久前,家里意外迎来一位从澳大利亚归来的老翁,是四十年前在五七干校同一田头劳动的伙伴。干校一别,天各一方,容貌大变,但还保留底色,他叫得出我的名字,我也认出他是老方。落座一聊,他却向我道歉,说当年批判我的那张署名“千钧棒”的大字报,作者就是他。我说你还把这事放心上,那个时候,有几人不写大字报,不抡起千钧棒呀。其实,你早就用行动向我道歉过了,我还对你感恩呢。那次挖河挑河泥劳动,从7点干到12点,筋疲力尽,肚子饿得咕咕叫,终于收工吃饭,到食堂一摸口袋,饭票没了。顿时头昏眼花,这顿饭要是吃不上,下午还怎么干活,不又要被加上消极怠工的罪名,拉出来批一通?一只手伸过来,递给我五两饭票,这是你的手呵。几十年过去,这只手我一直忘不了,有时候做梦也梦见它。老方听了默然无语。又说起当年女同事中一位有名的“碎嘴婆子”,说那次对你火药味很浓的升级批判,大家都声嘶力竭,“碎嘴婆子”却闭紧嘴巴,一声不吭。主持会议的造反派头头目光逼视着她,她依然面无表情。由于她出身好,又不写文章,头上没有辫子,屁股上没有尾巴,造反派对她无可奈何。我说我头低着,眼望两只脚,谁吼叫,谁一声不吭,我是看不见的。也是前些年,闲聊中有人对我说起此事,我登门向“碎嘴婆子”表示称赞,她听了哈哈大笑,有这事吗?下次不许你再提,不然,我就叫你碎嘴老头了!
这次出乎意料的交谈勾起的往事回忆,使我感慨不已。人生的每一步,都会留下深深浅浅的足印。多数都深埋于岁月的尘埃里,消失不见。有的却经历时光的磨洗,痕迹犹在。一连串面孔在脑海中闪现。有该在他面前由衷地說一声谢谢的,有该在他面前表示愧悔自责的,无论感恩还是愧悔自责,重温这样的记忆,表明老人日益硬化的血管里流淌的血液还是有温度的,这也是健康快乐老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吧。
即便在严寒冬日,马路两旁梧桐枝干上的最后几片叶子,依然保持着生命的尊严。这些树曾经浓荫蔽日,多少个夜晚,月影下,我和家人从绿荫长廊的这头走到那头,又从那头走到这头。我恍惚走出老境,“昔日相识怎能相忘,一起度过的那些时光”的乐声,又在我耳畔轻轻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