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会当灵绝顶,一览众山小”。新课程改革也是老师重新学习探索的过程,教师只有自己高屋建瓴,深刻理解把握新课程改革的内涵,学习理论,开阔视野,把握每一节课的生命节奏,把握住每一节课的本味、美味和趣味,才能成就高效的、真正的课堂。通过不断的了解学生,与时俱进、与学生俱进,做到胸中自有百万雄兵,才能够把课程改革落实到实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本味;美味;趣味
一堂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只能使学生“味同嚼蜡”,而一堂有滋有味的数学课,却能使 “好奇、好问、好动、好胜、好玩”的小学生“食欲大增”。数学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它的“味”。一堂成功或说名符其实的数学课,应有哪些“味”呢?我认为起码应有以下“三味”。
一、本“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有一则故事:一个农民在犁地时,发现了一枚锈迹斑斑的古铜币,农民以为把古钱币上的锈迹去掉会更值钱,于是就把那枚古钱币打磨的平整光亮,结果这枚价值昂贵的古币变成了一钱不值的铜板。农民哪里知道古钱币的价值正体现在它那锈迹斑斑的“本味”上,失去了,古钱便一文不值。
何谓“本味”数学教学?在此,“本味”仅指“原汁原味”,原生态课堂教学核心内涵就是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基本原则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时下,在这些思想与原则的指导下所衍生的课堂教学的方法相当一部分过于“花枝招展”,注重的是“演戏”,缺乏课堂教学的实效。有些教师没有课堂教学的“本味”思想,不注重客观情况的分析,过分注重模仿、生造,结果使得课堂教学形假而神非。
1、本“味”的数学教学摈弃演练和做假。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会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数学。而目前,教学中存在形式化的倾向,即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联系生活”而人为创设的情景或脱离学生真实生活,没有探究价值或与数学联系很小,以致喧宾夺主,冲淡了数学的主题。不妨来看一个案例:如教师执教北师大版《参观科技馆》一课时,出示情境图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这是哪里?”孩子们面面相觑,师说:“上面写着什么?”“科技馆!”教师又问:“你们去过科技馆吗?那儿有什么?”孩子们相互看看,没有一个吱声或举起小手的,课堂陷入了沉寂。教师继续问:“你们知道科技馆里有什么吗?”还是没有举起的小手。教师无可奈何,只好自顾自地解释了一些科技馆的有关知识。而后又问起来:“你们发现图上有哪些信息?”终于有个学生站起来:“上面写着三年级一班和二班共60人一起去参观科技馆,分成两个组,每组多少人?”教师如释重负……
本“味”的数学教学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本“味”的数学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做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灌输;本“味”的数学教学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敢越雷池一步;本“味”的数学教学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
2、本“味”的数学教学追求简单和实用。山东大学展涛校长在谈到数学课程改革时说:“应该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学有趣的数学,学鲜活的数学。”虽然数学的表达方式是形式化的,但我们在教学中呈现给学生的数学应该是作为“教育形态”的数学,而不是“学术形态”的数学,应把“冰冷的美丽”化成“火热的思考”。具体地说就是让学生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知道数学的来龙去脉,而不是“烧中段”;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鲜活的数学,而不是学习人为编造、纸上谈兵,只动口不动手、只计算不应用,陈腐僵化的数学。
二、美“味”——莫道苍山远,花开满径香
美“味”,是指美学熏陶,即指美育。数学教学要有美味,这种观念随着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正逐渐被数学教师所认识和接受。
那么,如何使数学教学富有美味呢?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1、美化思想。传统的教育思想把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的容器,这只能滞后、扼杀学生的创造精神。美化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要确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承认学生是学习主体,不只是多让学生动手动口,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摆在主人的地位,让学生在积极的课堂氛围的激励下,去发现,去创造。他们会发现教材、课堂情境的美,会创造他们心中的美。而这种发现,这种创造的过程本身就是美。当学生的审美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的时候,当学生处于发现和创造的审美氛围之中的时候,当学生自己用心去体验、去发现、去创造的时候,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会得到迅速的充实和提高。因此,可以说,让数学课美味盎然,是数学教学由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美感在先。著名教育家符·赞可夫说:“只有教师本身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美学修养。有了较高的美学素养后,数学教师在深入钻研和具体教学过程中,心灵必然会受到深浅程度不同的感染,于是美感触发,激情波动,教法涌现,乃至引起情绪姿态、语气声调的多种变化。从而拓宽思维空间,令学生的心智沿着教材的潜思暗构的路径,进入数学的美境之中,知识得到充实,能力得到提高。
3、怀美而教。数学课,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也包括教材中的数学家等)之间的一种面对面的“对谈”和“实做”,是一种思想的交流、知识的融汇、能力的切磋和美感的互通。这就要求教师要“怀美而教”,即要在课堂中注进鲜明浓郁的美感,用这种动人心魄的美感去触动学生平静的心,对他们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和科学观的教育。同时,教师要把自己对学生的热爱、关怀、体贴、谅解、鼓励和期待之美意,表露在自己的教学仪态、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之中,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美感并产生共鸣,使数学课堂美味飘逸。
三、趣“味”——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愿学、越爱学。
1、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趣“味”
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引发学习动机,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此,教师应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兴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提一个激活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例如:《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导入可以这样设计:“大侦探福尔摩斯只要在案发现场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材有多高,你知道秘密是什么吗?你有这样的神奇本领吗?我们自己身上有许多有趣的数字:身高与双臂伸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长与身高长度的比大约是1:7……。这些例子中,实际上是用这些‘比’去组成一个个有趣的‘比例’去计算。那么,你想知道什么是比例吗?”这样慢慢引入,让学生感觉所学的知识简单而又好玩,就会想急于进入新知的学习。
2、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趣“味”
学习新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也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学习《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一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裁剪纸张,一是让学生自己很清楚地知道每个立体图形有多种展开图;二是通过剪裁折叠,学生自己就能很清楚地辨别有的不是某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是展开图的哪两个面是相对的,相邻的。这样一动手裁剪折叠,直观具体生动,脉络分明,可以说一目了然,根本不用多费唇舌,这节课学生就“明明白白我的心”了。可见,为了保持学生学习兴趣,要做到三要:一要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之中。二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三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互相交流,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3、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趣“味”
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实验证明:学生经过近三十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度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容易降低,差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注意使练习有趣味性。
低年级可以采用的游戏活动比如:开小小运动会、打数学扑克、评选优秀邮递员、猫捉老鼠、夺红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开数学医院、摘苹果、开火车、接力赛等。为了使游戏更有趣味性,教师可制作一些小动物头饰,做游戏时,让学生戴在头上,会使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高年级可以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创设一种情境。
实践证明:我们的课堂有它自己内在的生命节奏,我们的数学教学自然也有它独有的浓浓滋味。只有把握住数学的本味、美味和趣味,才能成就高效的真正的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雷玲主编:《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中学生数理化》2007年07期.
[4]《红蕾·教育文摘》2009年03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本味;美味;趣味
一堂枯燥乏味的数学课,只能使学生“味同嚼蜡”,而一堂有滋有味的数学课,却能使 “好奇、好问、好动、好胜、好玩”的小学生“食欲大增”。数学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它的“味”。一堂成功或说名符其实的数学课,应有哪些“味”呢?我认为起码应有以下“三味”。
一、本“味”——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有一则故事:一个农民在犁地时,发现了一枚锈迹斑斑的古铜币,农民以为把古钱币上的锈迹去掉会更值钱,于是就把那枚古钱币打磨的平整光亮,结果这枚价值昂贵的古币变成了一钱不值的铜板。农民哪里知道古钱币的价值正体现在它那锈迹斑斑的“本味”上,失去了,古钱便一文不值。
何谓“本味”数学教学?在此,“本味”仅指“原汁原味”,原生态课堂教学核心内涵就是教学的有效性。我们课程改革的方向和基本原则的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时下,在这些思想与原则的指导下所衍生的课堂教学的方法相当一部分过于“花枝招展”,注重的是“演戏”,缺乏课堂教学的实效。有些教师没有课堂教学的“本味”思想,不注重客观情况的分析,过分注重模仿、生造,结果使得课堂教学形假而神非。
1、本“味”的数学教学摈弃演练和做假。创设贴近学生的生活情境,会使学生在参与学习中体验到数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更好地理解数学。而目前,教学中存在形式化的倾向,即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联系生活”而人为创设的情景或脱离学生真实生活,没有探究价值或与数学联系很小,以致喧宾夺主,冲淡了数学的主题。不妨来看一个案例:如教师执教北师大版《参观科技馆》一课时,出示情境图并提问:“同学们,你们看这是哪里?”孩子们面面相觑,师说:“上面写着什么?”“科技馆!”教师又问:“你们去过科技馆吗?那儿有什么?”孩子们相互看看,没有一个吱声或举起小手的,课堂陷入了沉寂。教师继续问:“你们知道科技馆里有什么吗?”还是没有举起的小手。教师无可奈何,只好自顾自地解释了一些科技馆的有关知识。而后又问起来:“你们发现图上有哪些信息?”终于有个学生站起来:“上面写着三年级一班和二班共60人一起去参观科技馆,分成两个组,每组多少人?”教师如释重负……
本“味”的数学教学应该面对学生真实的认知起点,展现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本“味”的数学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把学生当做白纸和容器,随意刻画灌输;本“味”的数学教学不能死抱着教案,一问一答,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不敢越雷池一步;本“味”的数学教学更不能课前操练,课中表演,少数参与,多数旁观。
2、本“味”的数学教学追求简单和实用。山东大学展涛校长在谈到数学课程改革时说:“应该让学生学简单的数学,学有趣的数学,学鲜活的数学。”虽然数学的表达方式是形式化的,但我们在教学中呈现给学生的数学应该是作为“教育形态”的数学,而不是“学术形态”的数学,应把“冰冷的美丽”化成“火热的思考”。具体地说就是让学生用简单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数学,让学生知道数学的来龙去脉,而不是“烧中段”;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鲜活的数学,而不是学习人为编造、纸上谈兵,只动口不动手、只计算不应用,陈腐僵化的数学。
二、美“味”——莫道苍山远,花开满径香
美“味”,是指美学熏陶,即指美育。数学教学要有美味,这种观念随着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正逐渐被数学教师所认识和接受。
那么,如何使数学教学富有美味呢?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努力:
1、美化思想。传统的教育思想把学生看作被动接受的容器,这只能滞后、扼杀学生的创造精神。美化教育思想的核心是要确立学生为主体的观念。承认学生是学习主体,不只是多让学生动手动口,更重要的是要把学生摆在主人的地位,让学生在积极的课堂氛围的激励下,去发现,去创造。他们会发现教材、课堂情境的美,会创造他们心中的美。而这种发现,这种创造的过程本身就是美。当学生的审美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的时候,当学生处于发现和创造的审美氛围之中的时候,当学生自己用心去体验、去发现、去创造的时候,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会得到迅速的充实和提高。因此,可以说,让数学课美味盎然,是数学教学由传统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2、美感在先。著名教育家符·赞可夫说:“只有教师本身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这就要求数学教师要不断加强美学修养。有了较高的美学素养后,数学教师在深入钻研和具体教学过程中,心灵必然会受到深浅程度不同的感染,于是美感触发,激情波动,教法涌现,乃至引起情绪姿态、语气声调的多种变化。从而拓宽思维空间,令学生的心智沿着教材的潜思暗构的路径,进入数学的美境之中,知识得到充实,能力得到提高。
3、怀美而教。数学课,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也包括教材中的数学家等)之间的一种面对面的“对谈”和“实做”,是一种思想的交流、知识的融汇、能力的切磋和美感的互通。这就要求教师要“怀美而教”,即要在课堂中注进鲜明浓郁的美感,用这种动人心魄的美感去触动学生平静的心,对他们进行数学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和科学观的教育。同时,教师要把自己对学生的热爱、关怀、体贴、谅解、鼓励和期待之美意,表露在自己的教学仪态、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之中,恰当地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美感并产生共鸣,使数学课堂美味飘逸。
三、趣“味”——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趣——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的至关重要的条件,也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根本措施。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愿学、越爱学。
1、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趣“味”
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整个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引发学习动机,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此,教师应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兴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提一个激活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例如:《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导入可以这样设计:“大侦探福尔摩斯只要在案发现场发现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出罪犯的身材有多高,你知道秘密是什么吗?你有这样的神奇本领吗?我们自己身上有许多有趣的数字:身高与双臂伸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长与身高长度的比大约是1:7……。这些例子中,实际上是用这些‘比’去组成一个个有趣的‘比例’去计算。那么,你想知道什么是比例吗?”这样慢慢引入,让学生感觉所学的知识简单而又好玩,就会想急于进入新知的学习。
2、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趣“味”
学习新知识本身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在学习过程中,既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也需要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即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学习《立体图形的展开图》一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裁剪纸张,一是让学生自己很清楚地知道每个立体图形有多种展开图;二是通过剪裁折叠,学生自己就能很清楚地辨别有的不是某个立体图形的展开图,是展开图的哪两个面是相对的,相邻的。这样一动手裁剪折叠,直观具体生动,脉络分明,可以说一目了然,根本不用多费唇舌,这节课学生就“明明白白我的心”了。可见,为了保持学生学习兴趣,要做到三要:一要重视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之中。二要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三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组织学生互相交流,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来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3、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趣“味”
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实验证明:学生经过近三十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度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容易降低,差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我们还要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注意使练习有趣味性。
低年级可以采用的游戏活动比如:开小小运动会、打数学扑克、评选优秀邮递员、猫捉老鼠、夺红旗、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开数学医院、摘苹果、开火车、接力赛等。为了使游戏更有趣味性,教师可制作一些小动物头饰,做游戏时,让学生戴在头上,会使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高年级可以提出一些富有思考性的问题或创设一种情境。
实践证明:我们的课堂有它自己内在的生命节奏,我们的数学教学自然也有它独有的浓浓滋味。只有把握住数学的本味、美味和趣味,才能成就高效的真正的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2]雷玲主编:《小学数学名师教学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中学生数理化》2007年07期.
[4]《红蕾·教育文摘》2009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