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当今时代,现代艺术以及公共空间发展转型所带来的城市文化需求,使公共艺术日益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与载体。本论文从传播学的视角对当今时代公共艺术的传播特点进行的探讨,指出城市公共艺术由单一传播模式趋向亲民互动模式,成为现代社会各个阶层互动交流的平台,并在未来发展中成为新文明生发的媒介。
关键词:互联网;传播;公共艺术;媒介
一、走出公共艺术的单一传播模式
在公共艺术的初步阶段,艺术品在公共空间的展出方式,更多是在公有空间中设置壁画、雕塑等传统的艺术样态,功能在于提供简单的符号信息和教化功能,其中具有代表性就是城市雕塑,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卫塑像……都在此过程中成为鲜明的政权或城市文化符号与象征。此时的传播者为城市的上层意识形态,然而传播者与受众无法面对面交流,受众在时间和物理空间上与传播者都是分离的。这种以艺术作品為媒介的传播方式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单向方式实现,并有效地形塑着城市上层的意识形态。特别是以人物形象为载体的主题性雕塑,塑造领袖模式或者崇拜对象,意义上也可以象征各种各样的观念和心中事物,也可以传达城市上层意识形态的灌输与彰显。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艺术并不等同于“艺术品在公共空间中的陈列”,这种形式与观念的对称性随着印刷品、影像等媒介文化在全球的传播,最终成为不同的社会共同采纳的主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重要传播模式之一。在公共空间矗立可移动性雕塑与影像,是以某种强势概念进入这个空间的一种普遍方式,普通人传统的公共艺术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往往是传统无法拒绝这种进入的,艺术的传播方式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与传播媒介的进化密切相关。从最初的口语传播到文字传播到印刷传播,再到今天的电子传播,历史上传播媒介的每一次进化,都意味着信息、文化在整个人类社会的进一步普及。
二、亲民互动交流的媒介
新兴媒体的发展和媒体融合的潮流,不仅使新闻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模式发生变迁,同时也深刻影响公共艺术的界定、生产与传播。在新媒体平台的艺术生产过程中,传者与受众的界限被打破。艺术传播者可以即时接收反馈,并以受众视角和渠道进行体验,从而改进艺术创作;艺术接受者也积极参与艺术创作和传播,并能通过自身经验参与主动创作。这种转变带来了“传受一体化”,并且延展了“公共艺术”的概念,艺术生产与传播的公共领域由现实空间拓展到了互联网、移动新媒体等领域。在新媒体传播中,交互设计也被广泛运用,如网络原创艺术、虚拟现实艺术、新媒体装置艺术等。
有学者将交互理念界定为,“如何优化用户与系统、环境或产品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得这些交互符号要支持和扩充的用户行为。”交互传播是对交互设计的传播方式的定义,具体指在一个传播通道中,受众的反馈得到及时收集,并迅速转化为传播者的传播行动。在强调传受互动的基础上,交互传播突出了时间要素——及时和受众身份——主动。传统艺术家往往关注个人对生活的体验和情感表达,而在新媒体艺术中,“整个艺术体系不只是由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完成的,而是在一个更广泛的时间和空间里由大众共同完成的过程”。互联网媒体以人机交互的信息技术为基础,同时也是媒介生产的工具,从而保证了交互性是其媒介生产和传播中“与生俱来的天然特性”。
三、未来发展中成为创新文明生发的媒介
在传统的公共空间艺术中,作品通常是以“品”的方式静态设置于城市的公共空间中,未来公共艺术更注重于其公众在创作过程中的参与过程。无论是柏林墙的建造者和涂鸦的自由艺术家都未曾想到,他们无意间的合作,成就了一个巨大政治事件的最佳纪念品。无计划、偶发性、碎片化的诞生方式使得现代公共艺术更加与各种公众生活紧密联系。真正把媒介传播与公共艺术之间的微妙关系,明确表述出来的是被称为涂鸦之父的肯斯·哈林,他说“我的创作的终极目标是:公共艺术是为所有人而并非仅为少数精英而存在。艺术家就是媒介。”他大概算是最具有超越后现代艺术气质一位艺术家。其作品风格率真拙朴,不拘一格,涉及壁画、雕塑、海报,遍布纽约地铁、旧建筑街区等各个城市角落,彻底消解了传统艺术的神圣感,使公共空间变身为市民生活的乐园。公共艺术将成为诱发文化“生长”的城市新文明的触媒。
伴随着科技与艺术的发展,新媒体艺术已经越来越多的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中,艺术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而新媒体公共艺术显然为城市文化的发展以及都市文化魅力提升上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新媒体公共艺术在城市改造和文化宣扬上有其独特的优势,更加适应城市信息化与社会化发展的要求,在城市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置身于公共环境的我们需要及时收到大量有效的信息,这也是城市文化发展相对应的需求。在新媒体艺术介入后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有利十大众文化的传播以及公共文化的发展与城市文化魅力的提升。总之,新媒体公共艺术的多元化的发展为城市发展增添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同时也为城市文化形象赋予了更为体贴、周到的人文情怀。新媒体艺术在对公共空间除了具备强大的传播技术优势外,它所带来的社会深层价值更加值得关注。
关键词:互联网;传播;公共艺术;媒介
一、走出公共艺术的单一传播模式
在公共艺术的初步阶段,艺术品在公共空间的展出方式,更多是在公有空间中设置壁画、雕塑等传统的艺术样态,功能在于提供简单的符号信息和教化功能,其中具有代表性就是城市雕塑,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卫塑像……都在此过程中成为鲜明的政权或城市文化符号与象征。此时的传播者为城市的上层意识形态,然而传播者与受众无法面对面交流,受众在时间和物理空间上与传播者都是分离的。这种以艺术作品為媒介的传播方式主要采用自上而下的单向方式实现,并有效地形塑着城市上层的意识形态。特别是以人物形象为载体的主题性雕塑,塑造领袖模式或者崇拜对象,意义上也可以象征各种各样的观念和心中事物,也可以传达城市上层意识形态的灌输与彰显。
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艺术并不等同于“艺术品在公共空间中的陈列”,这种形式与观念的对称性随着印刷品、影像等媒介文化在全球的传播,最终成为不同的社会共同采纳的主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重要传播模式之一。在公共空间矗立可移动性雕塑与影像,是以某种强势概念进入这个空间的一种普遍方式,普通人传统的公共艺术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往往是传统无法拒绝这种进入的,艺术的传播方式呈现了多元化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与传播媒介的进化密切相关。从最初的口语传播到文字传播到印刷传播,再到今天的电子传播,历史上传播媒介的每一次进化,都意味着信息、文化在整个人类社会的进一步普及。
二、亲民互动交流的媒介
新兴媒体的发展和媒体融合的潮流,不仅使新闻信息的生产与传播模式发生变迁,同时也深刻影响公共艺术的界定、生产与传播。在新媒体平台的艺术生产过程中,传者与受众的界限被打破。艺术传播者可以即时接收反馈,并以受众视角和渠道进行体验,从而改进艺术创作;艺术接受者也积极参与艺术创作和传播,并能通过自身经验参与主动创作。这种转变带来了“传受一体化”,并且延展了“公共艺术”的概念,艺术生产与传播的公共领域由现实空间拓展到了互联网、移动新媒体等领域。在新媒体传播中,交互设计也被广泛运用,如网络原创艺术、虚拟现实艺术、新媒体装置艺术等。
有学者将交互理念界定为,“如何优化用户与系统、环境或产品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得这些交互符号要支持和扩充的用户行为。”交互传播是对交互设计的传播方式的定义,具体指在一个传播通道中,受众的反馈得到及时收集,并迅速转化为传播者的传播行动。在强调传受互动的基础上,交互传播突出了时间要素——及时和受众身份——主动。传统艺术家往往关注个人对生活的体验和情感表达,而在新媒体艺术中,“整个艺术体系不只是由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完成的,而是在一个更广泛的时间和空间里由大众共同完成的过程”。互联网媒体以人机交互的信息技术为基础,同时也是媒介生产的工具,从而保证了交互性是其媒介生产和传播中“与生俱来的天然特性”。
三、未来发展中成为创新文明生发的媒介
在传统的公共空间艺术中,作品通常是以“品”的方式静态设置于城市的公共空间中,未来公共艺术更注重于其公众在创作过程中的参与过程。无论是柏林墙的建造者和涂鸦的自由艺术家都未曾想到,他们无意间的合作,成就了一个巨大政治事件的最佳纪念品。无计划、偶发性、碎片化的诞生方式使得现代公共艺术更加与各种公众生活紧密联系。真正把媒介传播与公共艺术之间的微妙关系,明确表述出来的是被称为涂鸦之父的肯斯·哈林,他说“我的创作的终极目标是:公共艺术是为所有人而并非仅为少数精英而存在。艺术家就是媒介。”他大概算是最具有超越后现代艺术气质一位艺术家。其作品风格率真拙朴,不拘一格,涉及壁画、雕塑、海报,遍布纽约地铁、旧建筑街区等各个城市角落,彻底消解了传统艺术的神圣感,使公共空间变身为市民生活的乐园。公共艺术将成为诱发文化“生长”的城市新文明的触媒。
伴随着科技与艺术的发展,新媒体艺术已经越来越多的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中,艺术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而新媒体公共艺术显然为城市文化的发展以及都市文化魅力提升上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新媒体公共艺术在城市改造和文化宣扬上有其独特的优势,更加适应城市信息化与社会化发展的要求,在城市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置身于公共环境的我们需要及时收到大量有效的信息,这也是城市文化发展相对应的需求。在新媒体艺术介入后公共艺术在城市中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有利十大众文化的传播以及公共文化的发展与城市文化魅力的提升。总之,新媒体公共艺术的多元化的发展为城市发展增添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同时也为城市文化形象赋予了更为体贴、周到的人文情怀。新媒体艺术在对公共空间除了具备强大的传播技术优势外,它所带来的社会深层价值更加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