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对他们的言行进行良性引导,有助于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成长,引导学生养成正向的学习习惯。对此,本文也将以小学生的身心发育为切入点,从数学课堂的设计出发,分析小学数学作业如何实施分层规划,希望能够给相关教学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参考和帮助,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规划;分层设计;实施方法
引言:
在素质化教育和新型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下国家在宏观上对学校课堂的要求,相较于以往而言也有了更加明显的调整和转变,不再以简单的理论知识背诵为本位,而是更加强调技能的延伸和拓展,这种变化也给教师的创新提供了更加鲜明的思路。数学作为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基本学科,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就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要尤为强调作业分层设计的必要价值,只有这样才可以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意识。
一、坚持学生分层
教师应当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作出划分并设计出相对应的任务,把班内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这里,教师可以从数学成绩,智力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这几个角度出发,把班内的学生分成a,b,c三个组,a组代表的是那些智力水平有所欠缺,学习中存在困难的学生。b组代表的是学习成绩中等,但学习兴趣不高,缺乏钻研精神,学习成绩起伏较大,具有一定开发潜力的学生。c组代表的是智力程度相对较高,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非常浓郁,整体素质偏高的学生。这种层次间的划分,可以缩小学生之间的整体差距,让学生能够和与自己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同伴展开比较,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竞争,会让学生之间的比拼变得更加具有意义,也可以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欲望。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师也应当针对学生的发展层次作出适当的调整,可以采用升级或者是降级的方法。例如,如果b组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且成绩变得稳定,那么教师就可以将他调到c组内,用c组的要求去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探究,这样也可以让学生最早的接触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突破重难点知识。
二、划分作业难度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组别,以及目标发展层次,设计出不同类型的分层练习题,要保证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能够处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在这里,作业的分层也要遵循一定的梯度,要充分保留学生的表达意愿,鼓励学生积极向着高层目标进步。由此,教师可以把a层作为一星级作业,学生设置最为基础的习题,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巩固理论知识。b层是二星级作业,强调的是变式练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c层是三星级作业,强调的是对学生思维的延伸和拓展,目的是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保证学生的成长能够满足教学大纲的高层次要求。例如,在学习完植树这一问题之后,教师需要要求a组学生完成教材上列出的基本练习题,求得树木棵树,或者是树木之间的间距以及总长度。b组学生除了要熟练掌握书本上习题的解答规律之外,教师还需要让他们选择性的解答一些拓展性问题,例如:街道长3千米,两旁分别装置路灯,原先是每隔50米装一盏,现在要改成每隔30米装一盏,那么一共要增加多少盏路灯?这种实际类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c组学生可以直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选择性的完成常规练习题,但应当实现思维的拓展,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以上这些题目,这样既可以培養他们的应用意识,同时也可以实现举一反三。又或者,在学习完单式条形统计图以后,教师可以让a组同学从课本书法,补充书本上已经列出的统计图,让b组同学根据空白的方格,从题目中收集数据进行整理,绘制条形统计图,b组同学可以随时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社会问题。 c组学生可以简单的略过前两组学生的题目,直接按照自己的兴趣搜集社会信息,然后再分类整理数据,制成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并展示自己的解答思路。这种层次性的划分,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加宽广的展示空间,他们也可以充分挖掘内心的潜力,体会到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挖掘数学的魅力和美感[1]。
三、做好要求的分层
由于不同组别的学生在学习能力的发展上存在明显的区别,所以教师也应该按照不同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就a层作业来讲,要让a,b组学生都完成,并且保证正确率,c组学生可以省略一部分。就b层作业来讲 ,b组和c组学生必须完成或者是保证自己的答题率达标,可以适当的鼓励a组学生积极参与,尝试性作出解答。就c层次作业来讲,教师要鼓励b组同学积极完成,要求c组同学完成并且达标。这样一来,a组和b组同学都可以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又能够锻炼自己的实践技能,c组学生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创新型题目上,参与到更具有挑战性的练习中,他们都会在探索的时候获得更多的乐趣以及满足感[2]。
四、划分测评层次
教师要按照学生的不同组别,对他们作出针对性的评价,不同层次的作业也应当采纳不同的标准。对a组同学来讲,教师可以适当降低评选的要求,对c组的同学要尽可能严加约束。而a组同学和b组同学理应获得更加充足的答题时间,c组同学要尽量提高自己做题的效率。例如,如果a组学生完成了基本层次的作业,教师就可以给他们满分,如果完成了b层次的作业,就应当加分一倍,完成了c层次的作业,加分两倍,以此类推。如果b组学生做成了c层的作业,教师也可以加分一倍。又或者,如果a组和b组学生在实践中出现了错误,教师可以暂时取消分数的评价,当这两组学生真正改正以后,再重新分析。值得注意的是,部分a组学生即便是在反思之后依旧不能理解题意,教师就应当对他们进行辅导,给予针对性的点拨,帮助他们取长补短,查漏补缺。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激发学生自信心的应有之策,也是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主体分层,难度分层,标准分层,评价分层这几个角度,论述了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方法,充分结合了小学数学的基本内容,尊重了学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在未来,教师也应当通过激励性质的分层,让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数学,端正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 朱利. 在小学数学作业中如何实施分层设计[J]. 数学大世界(中旬), 2020.
[2] 马秀英. 小学中高年级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探析[J]. 才智, 2020(8).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规划;分层设计;实施方法
引言:
在素质化教育和新型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当下国家在宏观上对学校课堂的要求,相较于以往而言也有了更加明显的调整和转变,不再以简单的理论知识背诵为本位,而是更加强调技能的延伸和拓展,这种变化也给教师的创新提供了更加鲜明的思路。数学作为锻炼学生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基本学科,在这种情况下也应当受到更加高度的重视和关注,特别是就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要尤为强调作业分层设计的必要价值,只有这样才可以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意识。
一、坚持学生分层
教师应当本着公平竞争的原则,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作出划分并设计出相对应的任务,把班内的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这里,教师可以从数学成绩,智力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这几个角度出发,把班内的学生分成a,b,c三个组,a组代表的是那些智力水平有所欠缺,学习中存在困难的学生。b组代表的是学习成绩中等,但学习兴趣不高,缺乏钻研精神,学习成绩起伏较大,具有一定开发潜力的学生。c组代表的是智力程度相对较高,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非常浓郁,整体素质偏高的学生。这种层次间的划分,可以缩小学生之间的整体差距,让学生能够和与自己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同伴展开比较,在同一起跑线上的竞争,会让学生之间的比拼变得更加具有意义,也可以激发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探究欲望。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师也应当针对学生的发展层次作出适当的调整,可以采用升级或者是降级的方法。例如,如果b组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且成绩变得稳定,那么教师就可以将他调到c组内,用c组的要求去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探究,这样也可以让学生最早的接触到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突破重难点知识。
二、划分作业难度
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组别,以及目标发展层次,设计出不同类型的分层练习题,要保证学生参与的实践活动,能够处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在这里,作业的分层也要遵循一定的梯度,要充分保留学生的表达意愿,鼓励学生积极向着高层目标进步。由此,教师可以把a层作为一星级作业,学生设置最为基础的习题,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巩固理论知识。b层是二星级作业,强调的是变式练习,具有一定的挑战性。c层是三星级作业,强调的是对学生思维的延伸和拓展,目的是激发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保证学生的成长能够满足教学大纲的高层次要求。例如,在学习完植树这一问题之后,教师需要要求a组学生完成教材上列出的基本练习题,求得树木棵树,或者是树木之间的间距以及总长度。b组学生除了要熟练掌握书本上习题的解答规律之外,教师还需要让他们选择性的解答一些拓展性问题,例如:街道长3千米,两旁分别装置路灯,原先是每隔50米装一盏,现在要改成每隔30米装一盏,那么一共要增加多少盏路灯?这种实际类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中去。c组学生可以直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价值取向,选择性的完成常规练习题,但应当实现思维的拓展,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以上这些题目,这样既可以培養他们的应用意识,同时也可以实现举一反三。又或者,在学习完单式条形统计图以后,教师可以让a组同学从课本书法,补充书本上已经列出的统计图,让b组同学根据空白的方格,从题目中收集数据进行整理,绘制条形统计图,b组同学可以随时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社会问题。 c组学生可以简单的略过前两组学生的题目,直接按照自己的兴趣搜集社会信息,然后再分类整理数据,制成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并展示自己的解答思路。这种层次性的划分,可以让学生拥有更加宽广的展示空间,他们也可以充分挖掘内心的潜力,体会到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挖掘数学的魅力和美感[1]。
三、做好要求的分层
由于不同组别的学生在学习能力的发展上存在明显的区别,所以教师也应该按照不同的标准去要求学生。就a层作业来讲,要让a,b组学生都完成,并且保证正确率,c组学生可以省略一部分。就b层作业来讲 ,b组和c组学生必须完成或者是保证自己的答题率达标,可以适当的鼓励a组学生积极参与,尝试性作出解答。就c层次作业来讲,教师要鼓励b组同学积极完成,要求c组同学完成并且达标。这样一来,a组和b组同学都可以掌握基本的知识点,又能够锻炼自己的实践技能,c组学生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创新型题目上,参与到更具有挑战性的练习中,他们都会在探索的时候获得更多的乐趣以及满足感[2]。
四、划分测评层次
教师要按照学生的不同组别,对他们作出针对性的评价,不同层次的作业也应当采纳不同的标准。对a组同学来讲,教师可以适当降低评选的要求,对c组的同学要尽可能严加约束。而a组同学和b组同学理应获得更加充足的答题时间,c组同学要尽量提高自己做题的效率。例如,如果a组学生完成了基本层次的作业,教师就可以给他们满分,如果完成了b层次的作业,就应当加分一倍,完成了c层次的作业,加分两倍,以此类推。如果b组学生做成了c层的作业,教师也可以加分一倍。又或者,如果a组和b组学生在实践中出现了错误,教师可以暂时取消分数的评价,当这两组学生真正改正以后,再重新分析。值得注意的是,部分a组学生即便是在反思之后依旧不能理解题意,教师就应当对他们进行辅导,给予针对性的点拨,帮助他们取长补短,查漏补缺。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持续性推动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是合理且必要的举动,这是激发学生自信心的应有之策,也是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有效措施。本文通过主体分层,难度分层,标准分层,评价分层这几个角度,论述了小学数学作业分层设计的方法,充分结合了小学数学的基本内容,尊重了学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与实践上的可行性,能够作为教师的参考依据。在未来,教师也应当通过激励性质的分层,让学生能够认真对待数学,端正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 朱利. 在小学数学作业中如何实施分层设计[J]. 数学大世界(中旬), 2020.
[2] 马秀英. 小学中高年级数学作业分层设计探析[J]. 才智, 2020(8).